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由郭帆导演、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自今年大年初一上映以来,截至2月20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该片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科幻电影史上的现象级大片。

2月20日,国家电影局主办的《流浪地球》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上,科幻作家韩松说,《流浪地球》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从一开始,就考虑了与世界的对话。它不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影片所传达的理念与西方虽有不同却又具备巨大说服力和感召力。科幻电影必将是传播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科幻能够超越国家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交融互鉴的一种方式。影片通过凝聚全人类的共识来解决地球的生存危机,凸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示了中国价值观念的伟大力量。

(摘编自《影片<流浪地球>研讨会发言摘编》,《人民日报》2019年2月21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航天局新闻办副主任孟华认为,《流浪地球》在硬科技的故事框架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一百代人的流浪地球计划投射出中国人自古崇尚的愚公移山精神;“饱和式救援”体现了全人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理念;父子情、兄妹情、祖孙情、战友情突出了中国人对仁义礼智信的坚守;对地球未来命运的思考具有未雨绸缪的现实意义,显示出一种中国思考与中国担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则看到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种意义。他认为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重视温故知新、以古鉴今。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一直是最有影响的题材之一,即便是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缺少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的建构,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科学幻想基础上的未来世界。人类未来2500年的伟大救赎行为,使这部电影有了全新的时间观和空间观。想象未来、想象宇宙,地球流浪的故事让中国电影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即便影片对未来的设计、对科学的假设、对人物的呈现还有瑕疵和遗憾,但是它所开启的绚丽而宏大的科学与想象的未来,对中国电影来说如同空谷足音般珍贵。

(摘编自《流浪地球》: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光明日报》2019 年2月27日)

材料四:

“《流浪地球》中,人类作为整体出现——不是不同个体、种族之间的冲突——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刘慈欣说,“我是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创作的,地球是全部历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个象征。带着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达了中国人对故土、对家园的感情和情怀。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现这种情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说,影片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未来世界科幻命题的一种独特的想象和解决方式。”

(《<流浪地球>票房过40亿元: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新华网2019年2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2017年、2018年上半年的整体产值,科幻电影是中国科幻产业的主力军之一,中国科幻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有超越2017年的势头。
B.2018年上半年在国内科幻电影整本票房中,占比最大的依然是从海外引进的影片,占比超过九成,国产科幻电影的票房比例不足一成。
C.《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说明中国科幻产业布局并不合理,过于依赖海外引进科幻电影的发展,《流浪地球》的热映将加重科幻产业的这一依赖。
D.《流浪地球》票房的不断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8中国科幻产业报告》中对2019年本土科幻电影票房将大幅增长的预测的准确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流浪地球》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的一大原因是,它在传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同时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
B.材料三中,孟华和尹鸿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解读,虽然角度不同,但都着眼于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展现和传承方面。
C.尹鸿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新的维度、新的想象,展开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这一意义弥补了影片在科学假设、人物塑造上的瑕疵和遗憾。
D.比起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创造的“流浪地球”范式更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
【小题3】科幻影片《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弘扬有何启示?请联系材料简要说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5 10: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最新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较2015年的64.0%上升了4.2个百分点。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发现,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


(摘编自《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互联网图书巨头当当网发布《2014中国图书消费报告》,称手机等电子阅读已成一种新潮。

搭乘任何一种交通工具,你都会有一种感觉:电子阅读的时代真的来了。无论是在飞机、地铁还是拥挤的公交上,你都能看见捧着手机、平板电脑和kindle在阅读的人。

电子书的阅读风潮是难以忽视的。在电商巨头亚马逊上,同样一本新书,购买电子书和购买纸质书的差价甚至能达到10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电子书。

去年4月,我国发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成年国民阅读率稳步上升为57.8%,其中提升尤快的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比上年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41.9%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和期刊阅读率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中国人的阅读地图》,有删改)

材料三:

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用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再是遥远的话题了。

(摘编自《让阅读回归为享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图表显示,在过去的八年里,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与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持续上升。
B.2014年以来的三年,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都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了距离。
C.在报纸和期刊阅读率持续下降时,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却上升尤快,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
D.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数字化阅读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纸质化阅读的方式将会被取代。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
A.手机阅读增速加快的趋势与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阅读的倾向一致。
B.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化阅读的方式与传统报纸和期刊阅读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C.在当下,深浅阅读两种路径渐行渐远,浅阅读更加流行,作者因浅阅读碎片化的特点,对其持否定态度。
D.让阅读成为享受,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就容易实现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
E. 三则材料都关注数字化阅读方式,因其用网络、手机等阅读,常被看作浅阅读,但作者对此看法不认同。
【小题3】怎样看待数字化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请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它包含了天地运行的玄机,实在是造物主经过缜密思考而决定的。
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一切来自其他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它也封闭着一切外部的讯息,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从一开始命定的悲剧就早已隐伏,悲苦的宿命也昭然若示,但这并能改变塔风景点木河的行动准则,作为一条优秀的河流,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甚至有些可怜;而洪水期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和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大内陆河流的塔里木河,却不能逃脱被沙漠吞噬的命运,河与沙做着坚韧而长久的厮搏。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闪着寒光像一刃冷兵器,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那柄寒光闪闪的利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蘸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英姿勃发,充满感性。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当地人称,胡杨生三百年,死了站立三百年,倒地不朽又三百年。这也许有点夸张,但却表达了人们对这种英雄树的崇敬,它也是我们内心的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我产内心太缺少的东西。这不是一棵两棵,而大片大片的,宛若突然被缴械、剥去了军装的战俘,缺少秩序,给养不足,长途的跋涉和致命的征伐使他们衣衫褴褛。但是,它们似乎很有信心也很有骨气,尽管有的胳膊上缠着绷带,有的腋下拄着双拐,但没有一个瘫软在地。它们仍然是一个群体,军魂未散,如果让它们再穿上军装,手握枪柄,肯定又是一支锐不可挡的铁旅。
⑦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鱼一直是他们的主食,如果一次打捞得太多吃不了,就埋进灼烫的干沙脱水成鱼干,作为储备食品,这是多么浪漫而富庶的生活。
⑧但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让一个以水为生命的民族,在极干旱的沙漠里生存,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这不仅是观念和思想上的一次巨大转变,更是肉体和生存上的再抉择。水给人的是智慧、豁达和幻想,而土地给人们的则是沉重,隐忍和务实,从水到到土,不仅是一次行为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生命本质的倒退,一次灵与肉的死灭。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无忧无虑,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是否曾经有太多的水,就要轮回到极度的干旱?是否从来不知道泪的滋味,就一定要尝尝盐碱的苦涩?
⑨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她是养育生命和文明的保姆,我们热爱河流,我们以塔里木河为荣耀,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惶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流到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小题1】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阻隔:“阻”字书写的第一笔是“│(竖)”
B.纵横捭阖:捭,读作“bǎi”,意思为分开
C.赢弱:瘦弱
D.虚掷:“掷”读作“zhì”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写出了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B.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C.第⑦段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D.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喟叹。
【小题3】第②段作者写到,“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她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结合上下文解释此处的“必要性”指什么?
【小题4】本文语言颇具表现力,请从第⑤段中选取一例,加以赏析。
【小题5】文章第⑥段写出了“胡杨树”怎样的特点?作者写胡杨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然而,时至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1958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1969年,日本也研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1965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三代机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10倍,适用范围也广。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1975年也初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1976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7000多字。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10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15种。如此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20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外国人说:“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取材于1979年7月1日《汉字信息处理》)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进程的落后B.计算机的历史短
C.汉字自身的特征D.技术条件不具备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B.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D.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为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我国曾多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到2011年9月1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到3500元/月,工资薪金所得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调整为七级,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将最低的一档由5%降为3%。然而,改革后的个税依然没有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为数不多的采用分类制模式的国家。这种模式符合税制简便的原则,但分项计征使一些高收入者可以把多元化的高收入通过“分散化”避税,最终在社会上形成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重的现象。有关统计显示,在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中,近2/3于中低收入家庭。

如今,工薪阶层生活压力日益加大,改革的呼声因此越来越强烈。“目前我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个问题不解决,最终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个税能够间接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通过调节收入差距来缓和目前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山大学税收与理财研究中心主任杨卫华强调说。

(选自《为什么说本次个税改革意义重大》,《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年03月03日)

材料二:

2011-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数据:国家统计局)

2011-2017中国基尼系数变化


(数据:国家统计局)

注: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数字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

材料三:

起征点除了考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支出的变化情况外,还要考虑个人所得税作为一个直接税发挥调整收入分配的功能。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指出,这次个税改革仍采用分类制,主导思想之一就是要给中低收入者减税,但与以往几次改革不同的是,在2018年的个税改革中,减税并不是单纯地提高费用扣除标准,而是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将费用扣除标准从每月3500元提高到5000元,提高了近43%;二是加进了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从而使费用扣除标准从过去的“一刀切”变成个性化的费用扣除,让税前扣除标准更加贴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三是调整了累进税率表,拓宽了3%、10%和20%三档低税率适用的所得级距,如以前3%的税率只适用每月0-1500元的应税所得,修改后适用于0-3000元的应税所得。

(选自《人民日报五问个税改革:起征点为何定在5000元?》,《人民日报》2018年8月27日)

材料四:

在培养公民纳税习惯方面,国外经验是震慑与教化两手并用。比如每年随机抽查3—5%的纳税人,也就是20-30个人里面可能抽到一个人,但抽到的人接受严格检查,有哪些地方没做到位的话,不光要补税,还要接受处罚,严重的还有牢狱之灾,对整个社会来说,这会形成一种极大的威慑力。教化则是长期潜移默化的培育。国外公益电视台的节目,给孩子看的童话剧里,除了有国王、王后、大臣,还有税务官,宣讲必须交税的道理。小孩子从小就知道税是必须交的,从小就形成了这个意识与习惯。

我国现在在培养纳税人意识方面有了一个雏形,就是年度收入超过12万元的要做申报。按年度申报,把全年所有的收入综合归纳在一起。不过申报现在仅仅是一个形式,还没有税务机关对任何人做核实。

(选自《中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五:

2018年6月29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截止7月28日已经收集超过13万条意见。以下是整理、删改自新浪微博的网友留言。

网友a:事是好事,但是有些东西是不是必须要证明?买房贷款证明,租房合同,孩子上学证明,独生子女证明等等,证明的提供耗费大量时间,之后每个人都要单独核算。

网友b:个税抵扣增加了社会运营成本需要核实住房信息、租金等信息,而审核、审批、执行等环节也存在徇私的可能性。

网友c:这些能抵扣的都会变成一种福利,但能支付这些福利的普通企业有多少?普通企业的用工成本会增加吧。

网友d:按此办法实施,相关信息的采集、处理是有成本的,必将增耗纳税人的精力。专项扣除的办法,还需进一步优化,有没有更为简单高效、节约成本的办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个税改革”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分类个税征收制度税制简便,但会造成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重的现象,与个税征收的目的相违背。
B.不同以往只提高个税起征点,本次改革草案新加入专项附加扣除,使之享有更加实际的个税减免。
C.为培养公民纳税意识,我国开展了所有纳税人年度收入申报工作,但因税务机关无跟进核实工作,其终沦为形式。
D.本次个税改革事关广大工薪阶层,政策如何真正落实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网友们积极参与意见征集活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个税不仅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还是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个税征收的正常开展既要有充分的宣传教育也要有相关法律的震慑。
B.近年来我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上涨,从而导致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国内居民贫富差距较大,故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势在必行。
C.2018年个税改革,不仅调整到了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拓宽了3档低税率适用的所得级距,还有加入了个性化的费用扣除。
D.以往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及调整超额累进税率的改革没有充分体现公平的原则,所以本次个税草案不再采用传统的分类制转为专项附加费用的扣除。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要帮扶的是高阳村,他忙说,我去。
年又春去过高阳村。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转地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一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这里是什么地方,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里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多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到年又春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香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䦆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窝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客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都准备开始盖新房了,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持了钱,买了柄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被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衬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一下被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枯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您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说,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目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煤窑洞,废弃的煤矸石。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默默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如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您是我们的致富大教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您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他勿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插在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缝山针。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代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做了铺垫。
B.年又春各处拉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又设法开发煤矿,表现了他不辞辛劳真诚助民的品格。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小说以年又春驻村扶贫为主要内容,以小见大,充分展现了中国新时期农村生活的广阔画卷,暴露的问题也给扶贫工作敲响了警钟。
【小题2】文中三处画线句子都是对高阳村环境的描写,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