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忆场所主要涉及基于时间的“记忆研究”与基于空间的“场所研究”两个维度。

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关注着这两个维度,并且不断在推进两者的整合研究。

人类回忆过去的能力与习惯往往是与关联在一起的物体、空间场所与事件结合在一起的。意大利建筑师罗西将城市视为人类集体记忆的一个容纳时空、物质、事件的场所载体。博伊尔等学者近来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形态演变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互动关系。相比集体记忆来说,记忆场所是更富有生命力,是具体化了的认同;它不仅见证了变迁中的历史与集体记忆,还可以持续性地叙事与传播,正如诺拉认为,集体记忆研究的起点是记忆场所。

相比那些权威认定的纪念碑式的文化遗产来说,记忆场所更具普遍性、多样性、离散性,更贴近百姓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情感;这些场所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定与和谐。尽管这些场所与城市的整体意象并非一致,或者还没能进入城市的档案馆或者博物馆,但正是它们构成了城镇邻里文化的认同性与多样性,也是人们赖以生活、工作、休闲之处。

传统的建筑遗产(尤其是“历史地段”)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比较关注集中式的完整意义的历史地段;在国际文物遗产保护的相关文件中也明确提出了评估遗产价值和保护状况的三项重要指标:历史性、完整性、原真性;而现实中存在的更多的是碎化的、游离在城镇空间之中的记忆场所,往往难以纳入传统观念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范畴里。特别是在当今中国,许多城镇经历了30多年的变迁,如果严格按照现有的标准实施认定与保护,那么现仅有的历史遗存大多是在严格的遗产保护范围之外。比如二、三线城镇中合作社时期的大礼堂、手工艺作坊、茧站、近现代历史码头遗址,充满了集体记忆与社会情感,难以简单确定其是否符合传统的“三性”标准与原则。记忆场所的视角将弥补以往建筑遗产研究的空缺,拓展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涵。

由此可见,“记忆场所”这一概念对于国际历史遗产保护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具有开拓性。通过保护利用具有群体记忆的既有历史场所,使得民众与以往的社会生活建立了关联,在变迁中感受到现有生活的丰富与美满,并且建立文化、社会与身份认同。

(摘编自陆邵明《记忆场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趋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场所与集体记忆研究紧密相关,它见证了许多城镇多年来的变迁和集体记忆。
B.纪念碑式的文化遗产与城市整体意象一致,然而与百姓生活疏离,缺少文化认同。
C.记忆场所缺乏历史性、完整性和原真性,难以纳入传统观念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D.现有城镇历史遗存充满集体记忆与社会情感,却不符合文物遗产现有标准和原则。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述多位研究者对记忆和场所关系的看法,论述对记忆场所价值的认知过程。
B.文章通过比较,突出了记忆场所与传统建筑遗产保护的差异以及前者的保护困境。
C.文章的论述涉及历史文化、城镇变迁、社会生活和民众情感等方面,全面而客观。
D.文章以记忆场所研究的两个维度为论述前提,对文化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的论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忆研究与场所研究受到了多个研究领域的关注,推动了学科之间整合研究的进步。
B.明确文物遗产保护评估指标有利于保护传统建筑遗产,却给记忆场所认定带来困难。
C.记忆场所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有助于学者以更广阔的视角研究历史地段保护问题。
D.承载集体记忆的城镇不能得到认定与保护,这会影响民众和以往社会生活建立关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11:4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过长期开拓,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何发展好创意经济,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创新驱动力,值得认真思考。时尚产业作为创意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创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并在国际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用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时尚产业。时尚根植于文化,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独特韵味可以为时尚产业提供更多鲜活元素。当今全球市场,中国元素的运用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在国际时尚界,花鸟龙凤、水墨禅意等具有典型中国文化元素的文化意象备受关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得到了最好诠释。但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尚缺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足够影响力的时尚设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设计者通常只是把中国元素当作点缀进行简单移植和拼凑。只有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伦理规范,融入时尚设计开发之中,才能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时尚产业。

时尚产业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紧密对接的重要载体,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遗余力把传统文化注入时尚设计中。设计者要以虔诚的文化敬畏态度,系统梳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例如,绚丽斑斓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寓意吉祥的图案等都可以成为时尚的元素。当设计给人以文化的内涵并直击人的灵魂深处,引起强烈共鸣。我国的时尚产业才能在世界时尚舞台拥有一席之地。

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时尚产业发展。生态文明是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化是体现人与

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性文化。我们要发展的时尚产业应通过生态文明理念和文化创意设计的有效结合,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引领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进。一方面,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时尚产业发展全过程。另一方面,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时尚产业,使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转变为对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美好生活方式的理性回归。

推动时尚产业“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性机遇,推动我国时尚产业“走出去”,在全球时尚产业快速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高创意、高附加值的新型业态,时尚产业“走出去”,不仅是一种设计与创意的传达,也是一种设计理念与生活方式的传播,更是在世界时尚舞台展现中国气魄和历史文脉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李采姣《时尚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产业可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创新驱动力,其发展程度是衡量创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B.把中国元素当作点缀进行简单移植和拼凑,会影响到我们拥有在世界范围内有足够影响力的时尚设计。
C.花鸟龙凤、水墨禅意等典型中国文化意象受国际时尚界关注,中国元素的时尚设计开始形成特色产业。
D.时尚产业的设计者要梳理和挖掘优秀文化资源,立足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怎样让时尚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为核心话题,先总后分,展开论证。
B.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了在时尚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C.文章既分析了时尚产业的重要意义和目前我国时尚设计中存在的弊端,也给出了建设性指导意见。
D.文章从文化的高度、生态文明的理念、国际化的视野三个角度深入剖析,直击热点,有现实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原创性是时尚产业的生命,绚丽斑斓的苗绣、历史悠久的夏布等是地道的中国原创,也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能够走向世界的品牌。
B.只有立足中华文化,我国的时尚产业才能更有厚度、广度和深度,才会在本质上有别于他国,展现出独特风采,讲好中国故事。
C.时尚产业不仅是一种创意经济,还可以通过在时尚产品生产和推广过程中融入精神理念,从而引领人们改进生活方式,回归理性。
D.在时尚产业发展中,我们关注的不在于经济价值,而是设计与创意中传达出的生存理念,以及中国气魄和历史文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根据环保部12月24日公布的数据,2017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煤改气”改造完成394.3万户,超额完成四分之一。改造任务量最多的河北省,180万户的全年目标河北完成了253.7万户,导致今年冬天天然气需求大增,为去年同期的234%。
需求涨上来了,但供给却出现了意外。一是原定于2017年投运的中石化天津LNG接收站无法按计划投产,减少日供应能力2000—3000万方/日。二是管道天然气进口被减供。中国天然气最大进口源土库曼斯坦(今年前三季度占84.6%)在入冬后,寒流来临优先保本国居民福利用气,违约减供相比合同计划供应量减少了4000—5000万方/日,尤其是北方地区突然断了供。
(摘编自《为什么每到冬天,天然气荒就席卷中国》,2018年1月26日网易)
材料二:
从能源科学的角度说,“清洁空气运动”对煤炭及燃煤发电存在认识上的误解。当前,以选洗处理、型煤加工、水煤浆加工、流化床燃烧、脱硫净化为代表的洁净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燃煤发电领域,从燃烧前、燃烧中与燃烧后三个环节同时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燃烧效率。因此,煤炭已经没有那么“脏”了。当然,燃煤造成了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但那更多的是气候变化所关心的问题,毕竟二氧化碳不直接造成空气污染。
国情的迥异,使得中国人并不能够过度地嫌弃煤炭,因为归根结底“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资源禀赋通过市场在发挥限制作用。仅从发电领域来看,规模巨大的本土煤炭资源是建造火力发电厂的必然首选。与2015年相比,2016年全中国新增发电装机125吉瓦,至年底总装机容量达到1646吉瓦,其中煤炭发电总装机量达到了943吉瓦,占比约为57%;增长48吉瓦,增长量排名第一。
(摘编自《“煤改气”之困:对“清洁空气运动”的再审视》2017年12月11日搜狐新闻)
材料三:
目前我国天然气季节性紧张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北京市,最高峰谷差达到10:1.也就是说,冬季高峰期用气量相当于低谷时的10倍。此外,同样是冬季,冷冬和正常冬季也有很大差别,据中石油提供的数据,两者的用气量每天相差约5000万立方米。
张帆说,要解决如此巨大的峰谷差,就必须提高我国天然气的调峰能力。而目前,肩负调峰任务的全国储气库工作气量仅为天然气消费量的3.4%,远低于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很难满足冬季调峰需求。根据国际经验,一旦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或超过30%,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就必须超过消费量的12%,而且国家整体储气能力要达到一定规模。
整体储气能力是指除地下储气库之外,还需要建设一些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目前在我国,这类储气设施基础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储气能力,其他二三线城市几乎为零。
(摘编自《气荒如何不再来?》,2018年2月5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2018年中国天然气行业进口量构成及主要管道分布分析》,2018年1月31日中国报告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库曼斯坦的违约,使得我国管道天然气进口骤减,加剧了天然气供应紧张形势。
B.洁净煤技术能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燃煤造成的问题已不再属于空气污染问题。
C.我国煤炭资源规模巨大,建造火力发电厂应该从这个国情出发,在煤的使用上做文章。
D.目前我国的整体储气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天然气使用的冬季调峰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我国每到冬天就会遭遇天然气荒的原因,材料二则表达了对“煤改气”做法的冷静思考。
B.建设城市大型储气罐群和类似LNG接收站的储气设施,是我国加强整体储气能力的重要措施。
C.取暖用气较多,导致北京市冬季高峰期的用气量比其他季度多出约5000万立方米。
D.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量的同比,在2017年达到了2012年以来的最高峰。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破解我国的天然气荒难题。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出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D.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圣敦煌记
于坚
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
莫高窟后面是巨大的沙堆,凸出沙漠和戈壁滩十多米,像几匹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莫高窟是沙堆前面的一排丘陵般的砂岩,挡住了滚滚流沙。砂岩上开凿了一排排洞窟,里面供奉着赞美佛陀以及无数神祗的塑像、彩绘和经书。砂岩前面是一条河,水已经干了,只是河岸上白杨林立,摇曳多姿,活泼泼地,仿佛河水顺着黑暗之根流到树身里去了。狂沙过后,莫高窟继续。
沙漠环绕着敦煌,就像一种迷恋。
朝拜者像狂沙般滚滚而来,又像沙一样消失。莫高窟的沙堆上经常呈现这种景象,一队轻沙如骑兵奔袭突击,忽然勒马升腾起来,在空中轻烟般散去,无影无踪,天空继续湛蓝,沙岗再次安静,等着下一回来袭。旅游团的小白旗在沙风中耀眼地晃着,我提着一瓶矿泉水,跟着那些来袭的干沙走向莫高窟。袭来和消失态势不同,袭来是新鲜地聚集,很给力、很兴奋、很张狂、很好奇,渴望着席卷裹挟一切。消失则不规则,千姿百态,各色各样,或渗入黑暗,或漏进缝隙,或飞扬万里,落到大海那边的浅滩上。但作为整体的沙漠一直都在,每一粒沙都在它里面消失了。我抓起一把,如果我的未来就是其中某一粒,我现在就是我自己的上帝,我也辨认不出我将是谁。沙的特征就是对具体、细节的遗忘,我们记得沙漠一词,但永远回忆不出任何一粒沙子,虽然它们绝非模子里倒出来那般一模一样。莫高窟神奇,它在沙之内创造了那种不是沙的东西。
我在2011年的秋天来到敦煌,那是8月24日。为这次旅行我准备了三十年,我一直想去敦煌,这种愿望并非我独有,我周围许多人都想去敦煌,那是一种召唤,似乎你在世,此生没有去敦煌走过一遭,就白来一趟似的。敦煌在召唤什么?我不知道,三十年间,敦煌不断地在我生命中掠过,有时候是回来的人的口头赞美,有时候是一段文字,有时候是某本书中的一幅插图,有时候是一场舞蹈……
敦煌,干得只剩下天空和粉末。沙是干的,宗教也是干的。只有洞窟中的那些塑像壁画经书不干,只有朝圣者的队伍不干。他们来敦煌干什么,烧香吗?敦煌研究院是禁止烧香的。敦煌的佛爷如今也没有香火旺盛、有求必应的名声,在20世纪的中国,宗教声名狼藉,大多数人将它视为迷信。但一听到这个名词:敦煌!就蒙召似地来了。这个圣地是圣在哪里?
此时代的人们不像过去时代那么封闭,闭关锁国的门已经一道道打开。人们见识过各种圣地——希腊的神庙、玛雅人的祭坛、吴哥窟、泰姬陵……或者现代主义的圣地——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蓬皮杜中心……莫高窟极不显眼,没高出世界一寸,深陷于大地的黑暗中。要不是人流滚滚,粗心些的旅行者大部分都会漠视它,就像漠视沙漠本身。几排参差不齐的洞穴,害怕似的,藏在土黄色的砂岩上,犹如原始人的寓所。砂岩前面立着一个简朴的木质牌坊,穿过这个牌坊,就进入了莫高窟。它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被瞻仰的圣地,它其实从来也没有被作为一个纪念碑或者祭坛来建造。人们创造它,只是出于朴素虔诚的信仰甚至迷信,他们得找个地方来表达自己的诚意、迷狂。莫高窟起源于一个传说,说是有位僧人曾在此地见到金光在砂岩上一闪,这就是佛陀的指示。佛陀的指示来自佛经,也来自大地,而且通常来自大地,一棵树,一处水源,一块石头。为什么指示在此地出现而不是别处呢,原因或许都差不多吧,不仅仅是神的理由,也是人的理由。是什么力量,什么胶水将它们黏合起来?只有佛陀知道。更现实的理由恐怕还是那条神秘河,它带来了水,生命得以存在。即使超越如佛陀者,也是从水开始,他觉悟于菩提树下。如果没有水,这地球至今也就像月球一样,寸草不生,更不会有什么宗教了。
敦煌,起源于宗教狂热,但最终超越了它而不朽。那些佛教徒,那些匿名于狂沙的伟大艺人创造了超越宗教的东西——圣敦煌。人们穿越沙漠来到敦煌,顶礼膜拜的是圣泥塑、圣壁画……圣泥金、圣砖、圣竹简、圣书、圣吴带当风、圣曹衣出水、圣第45窟、圣第154窟、圣第99窟……圣敦煌。
无数匿名于沙漠的工匠艺人创造了敦煌。他们像恒河沙数一样,环绕着自己的作品.风将他们吹去,他们又从别处回来。
入夜,敦煌的天空满天星子,一颗颗旋转着,就像被解放的沙子。下面,黑暗里,莫高窟在黑暗里,就像一个沙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莫高窟比作皮毛光滑的骆驼伏卧在苍天下,形象地写出了莫高窟高耸突出、易于发现的特点。
B.第四段中作者用沙子之于沙漠的结果来衬托莫高窟之于沙漠的结果,以此来写出莫高窟的非物质的神奇。
C.作者在文章中对于“三十年”和“8月24日”的记述,旨在表明莫高窟对“我”有着强烈的召唤力以及“我”十分渴望去看一看莫高窟。
D.文章开篇的一句初看意义直白,但读完文章之后,你会发现它表意含蓄蕴藉,与文章的题旨密切相关。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小题3】文章的题目是“圣敦煌记”,请探究“圣”字于文章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
大连光源:能给原子拍视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大连光源”,发出了世界上最强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脉冲,单个皮秒(1皮秒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秒)激光脉冲产生140万亿个光子,这套总长100米的装置成为世界上最亮且波长完全可调的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光源。
“大连光源”由加速器、波荡器和光束线站三部分构成。先由时间宽度为几个皮秒的脉冲激光(驱动激光)在光阴极上打出一簇高密度的脉冲电子,再利用直线加速器将这个脉冲电子束加速到3亿电子伏特的能量,电子的速度与光速非常接近。另一束皮秒或者相近时间宽度的强激光(种子激光)照射在这个高能电子束上,电子束中的电子在种子激光的作用下,就会按照激光的波长在空间重新分布(调制),然后让被调制的电子束继续穿越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磁场。电子在周期性磁场中就会一边以光速向前飞行,一边左右摆动,向前辐射出光线。途中各处发射的光会叠加增强,同时电子自身辐射的光也在调制电子自己的空间分布,从而使得电子更加强烈地辐射光线,适当地选择周期性磁场的强度,就会使得种子激光中的某个谐波成分按照前述方式急剧地自激放大并达到饱和,从而输出极紫外激光。
“‘大连光源’有最亮的‘闪光灯’,峰值功率的亮度比太阳光高100亿倍,有最快的‘快门’,出光长度能达到飞秒(1飞秒等于一千亿分之一秒)、皮秒,不但能让分子、原子‘无处通形’,还能给它们‘拍电影’,将物理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动态记录下来。”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赵振堂说明了“大连光源”的大用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自由电子激光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新一代光源,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学研究、先进技术、国防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自由电子激光的发展在前沿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十年来,自由电子激光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为探索未知物质世界、发现新科学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工具。
“‘大连光源’的建成出光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又一成功范例,也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在能源、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大气雾霾、光刻等多个重要领域研究水平的提升,为我国的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恩哥表示,这一光源的成功研制为我国未来发展更新一代的高重复频率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中国经济网,有删改)
材料三
大连光源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在两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基建工程以及主体光源装置的研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调试成功产生了世界上单脉冲最亮的极紫外激光,创造了我国同类大型科学装置建设的新记录。
这一项目也开创了我国科学研究专家与大科学装置研制专家成功合作的先例,对于未来加快推动大科学装置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科学目标为驱动,让大连光源成为我国大科学装置研制的典范。赵振堂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国早期的大科学装置,往往都是先建好装置,再去找用户,看看哪些科学家能用。“但是大连光源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是科学家先对科研有了需求,再找到工程团队来合作。这要求我们在建装置之前就充分调研,开工之前就要掌握装置的科学目标是什么。”
大连化物所的长处是科学研究,而上海应物所团队在大科学装置建设方面积累了20年的经验,两个团队为了相同的梦想走到了长兴岛,合作顺利得出人意料。
(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
三则材料对“大连光源”的报道,其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