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匠人之心

余显斌

“泥人曾”是我爹的外号。

我爹捏泥人,将土筛净,加上些棉绒,然后和泥,揉醒。再然后,捏出头、身子和腿。接着,又捏出鼻子、耳朵、嘴唇,再倒腾出一双眼睛。哎,一个人就出来了,咧着一张嘴

那是谁啊?大家望着,觉得认识,可一时又说不出来。

等到我爹再给那人脸上安一颗痣,大家都呵呵笑了,是张旺。对,没错,就是张旺。可是,张旺是酒鬼啊,那神态咋能捏出来啊?

我爹拿了小竹刀,在泥人身上刮刮抹抹的,张旺的身上,就斜披着一件衫子,身子歪歪斜斜的,一副要倒不倒的样子,醉态可掬。

大家见了,都嘎嘎嘎的,前俯后仰。

张旺见了,吐着酒气扔下一句:“比吴六强多了。”然后,歪歪斜斜地走了,喝酒去了。

吴六是谁?我爹的师弟。吴六小时,和我爹一块儿,跟着我爷爷学习捏泥人。我家八代都是捏泥人的,属于捏泥人的世家。

那时,我爷爷是挑了泥人,四处去卖的。

我爷爷死后不久,小镇成了旅游之地。大家都来看山,看水,坐船,吃八大件。当然,也要买上一些东西,提着高高兴兴地离开。

我爹开了一个店,名叫“泥人世家”,货架上摆着的,全是泥人,有八仙过海,有西天取经,有桃园三结义……一个个泥人,活的一样。

我爹的生意呜呜的,火箭一样向上冲。有老外也来买,摸着八戒的肚皮,对我爹翘着拇指道:“very good!”

我爹问我:“他说啥?”

我说:“夸你呢。”

我爹就眯着眼,乐得如弥勒佛一样。

吴六呢,也开着个店面,名叫“圣手真传”。他把我爷称为“圣手”,自己属于嫡系弟子。可是,嫡系弟子生意并不好,一直不死不活的。

有一天,我爹的生意也如吴六的一般,呼一下跌到谷底。

那天,张旺来了,说要买一个泥人。我爹准备去拿,他说他自己挑。最终,他在一堆泥人里,挑出一个“赵子龙冲阵”的泥人:赵子龙白盔白甲,双手持着一杆枪,骑着快马,冲向曹军。

张旺说,他就看中这个了。可是,在找钱时,泥人落在地上,碎了。他低头一看,啊地叫了一声。有客人见了,低头一看,也啊地叫了一声。泥人碎后,里面竟然有砂石,有草木,还有一只死蚯蚓。

这可是捏泥人的大忌啊。

捏泥人前,要选土,捣碎,筛净,是为了泥质细腻,更主要是为了干净啊,如果泥人里有土粪、烂树叶、石头,是要挑出来的。更不能有死虫子、死蚯蚓什么的,不然,泥人会发臭的。

捏泥人是一件良心活。因为,没谁买了泥人会打碎检查的。

我爹傻了眼道:“咋……咋会啊?”

张旺白着眼说:“我冤枉了你?”

当然是冤枉了。几天后,工商局的老王就来了,找到吴六,罚款,让为我爹恢复名誉。原来,张旺打碎的泥人不是我爹的,是吴六的。吴六悄悄让张旺拿着,来到我爹店中,假装是在我爹店里挑选的,故意打碎,露出里面的东西,嫁祸我爹。

我爹在张旺走后,当晚就调出店里的电子监控设备,看得一清二楚,当即找到张旺,半瓶酒下肚,张旺啥都说了。

张旺也被罚了款。老王说,消费者有权利,可消费者也不能污蔑陷害商品经营者啊。

吴六被罚,谈起原因道:“谁让我师傅偏心,绝招不教我,不然,我咋会不如我师兄。”

我爹听了,找到他,告诉他,我爷爷是公正的,是你缺乏匠人之心,所以生意才不行。吴六问凭啥这样说啊。我爹问:“你筛土了吗?”

吴六说:“筛了。”

我爹问:“你加棉花了吗?”

吴六说:“加了。”

我爹问:“是棉绒吗?”

吴六沉默一会儿,说:“不就是为了泥巴有韧性吗?我用的棉絮,不一样啊?”

我爹说:“不一样。”

我爹解释,棉绒能和泥均匀和在一起,棉絮不行,因此,泥巴韧性不好,而且棉絮过后发胀,泥人表面会拱出包。

吴六不说话了。

后来,吴六的生意也渐渐好了。

我爹知道后笑了,告诉我:“你六叔啊,有匠人心了。”

(选自2018年5期《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横线处“捏泥人”的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明快,叙事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小说描写对生动真实的追求。
B.吴六生意并不好,一直不死不活的,但他并不反思,反而认为师傅偏心,不教绝招,才造成自己不如师兄的情况。
C.文章结尾以一句“你六叔啊,有匠人之心了”收束全文,既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也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可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张旺一句“比吴六强多了。”就凸显了张旺为人正直、诚实的品格。
【小题2】小说中“我爹”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8 08:43: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陶诗的自然美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五柳先生传》说:“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嘉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枯燥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
B.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C.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
D.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作品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的推崇。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
C.由潘德舆的话可知,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
D.文章按“总—分—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
B.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
C.元好问评价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可以看做陶诗自然、朴素、淳真风格的一个注脚。
D.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的境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同类题2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但作家们常常感到,自己想说的很多很多,可实际 说出的却很少很少。我们古人苦于“言不尽意”,提出了超越语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 实践则与现代心理学息息相通。
寄意于言外,就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理想。刘勰首先在《文心雕龙•隐秀》篇提 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主张。所谓“文外之重旨” “义主文外”,即追寻“言外之意”。这一思想可以说是刘勰的一大发现。他认识到“言 征实而难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炼语言的基础上,使意义产生于语言之外,就 好像秘密的音响从旁边传来,潜伏的文采在暗中闪烁。这样一来,不但“言不尽意”的 困难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余意无穷的效果。所以,从“言不尽意”到“义 主文外”,可以说在思想上实现了一次飞跃。在刘勰所开辟的这一超越语言的思路上, 后人多有发挥与补充。如唐代司空图就直接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重要 命题。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见解,他曾对欧阳修说:“诗家虽率 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他认为“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 指陈以言也”,但通过景物、形象的真切描写,还是可以“略道其仿佛”的。以上所述, 是我们的古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对立的思路,即以语言去写景状物,从言 外去追寻所要表达之意。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义主文外”说或“言外之意”说,就将语言与感觉、想 象同一化,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例如, “山”这个词,一方面它是一个“概念”,它是对各种各样的山的一种抽象,它无法直 接作用于人的感觉,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这个词 又是一种“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shān”这个词的声音,就会立刻在头脑中唤起那 高低起伏的、苍翠碧绿的峰峦的形象。如果你的命运与山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的话,那 么“山”这个“音响形象”还可能拨动你的心弦。这时候,“山”这个词已属于我们的 感觉、情感和想象的心理领域,或者说“山”与我们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了某种同 一。这样“山”这个词的表现功能就凸显出来。一般地说,语言的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 是重合在一起的。但在文学创作中,语言的表现功能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 家就可以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栩栩如生地去写景状物,这样,语言就感觉化了、心理 化了,语言也就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现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 情和意,收到“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语言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说的很多很多”与“说出的却很少很少”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文学创作中“言不尽意”这种困境。
B.刘勰提出“文外之重旨”和“义主文外”的主张,为解决文学语言与审美体验疏离、 对立提供了思路。
C.“寄意于言外”这种方法,既能克服“言不尽意”的困难,又可以收到以少总多、佘 意无穷的效果。
D.司空图的“韵外之致”与“味外之旨”,梅尧臣的“意新语工”和“略道其仿佛”, 是对刘勰主张的发挥和补充。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这个词作为一种概念,是抽象的,任何人也无法感觉到作为概念的“山”。作为概念的“山”体现了语言的指称功能。
B.“shān”这个声音就是“山”的“音响形象”,中国人听到这个声音就会将其与自己 的感觉、情感、想象实现某种同一。
C.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是一种心理实体,具有指称和表现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 一般是重合在一起的。
D.利用语言的表现功能去写景状物,使语言感觉化、心理化,能够解决“言不尽意”的 问题,实现“寄意于言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很早就开始研究文学语言“言不尽意”的问题,通过人们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 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B.寄意于言外,是古人提出的超越语言的思路,但要追寻言外之意,首先需要对语言进 行提炼,对景物、形象进行真切描写。
C.“言不尽意”不仅是文学语言问题也是心理学问题,古代文学家和现代心理学家都从 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D.语言不能自由地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和意,时常让人感到“言不尽意”,说 明语言本身也有一定局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橘 子  李培俊
他上衣破了,裤子也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脸上还有几条浅色的灰道子,其中一条越过眉梢,在腮帮上拐了个S形的小弯,一直延伸到嘴角那里。他显得异常狼狈。天快黑时,他出现在卖橘子的小摊前。橘子又香又甜的滋味,对于又渴又饿的他具有致命的诱惑力,他恨不得立即拿起一个,剥去外皮,塞进嘴里!但他没有。他用力咽下一口口水,手下意识地伸进上衣空无一物的口袋,他最后又犹豫着把手伸向鼓鼓的裤袋……
这时,摊主拿起一只又圆又大的橘子递到他手上,那只橘子是摊子上最为鲜亮的一只。摊主笑笑说:忘记带钱了吧?以后记住,男人出门,口袋可不能空,吃吧,吃吧,自家树上结的。
他说了声谢谢,拿着橘子离开了。
两天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个卖橘子的小摊前。没等他开口,摊主就拿起橘子塞给他,不是一只,而是四只。他张张嘴,想对摊主说些什么的,可他欲言又止,终于什么也没说,把一份折叠起来的报纸放到大堆的橘子旁,走了。晚上摊主收摊,发现了那份报纸,打开一看,摊主惊呆了,上面有一则公安部门的悬赏通缉令,照片上那个通缉犯,竟是他!自己竟两次送橘子给他吃!几经犹豫之后,摊主还是拨通了报警电话。
公安部门调集警力,在小摊周围设伏,静等着逃犯的再次出现。三天后的中午,逃犯果然出现了。他没有马上进入警方的埋伏圈,而是远远站着,朝四周张望一阵之后,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动作:他先从裤袋里掏出一把尖刀,举得高高的,在空中晃动几下,然后五指一松,尖刀在阳光下划出一缕寒光,哐当一声落到地上。随即,他举起双手,走进警察的埋伏圈。警察一拥而上,给他戴上手铐,推向远处的警车。他说,请等一下,能让我和卖橘子的老板说句话吗?带队的警长犹豫片刻答应了,两个警察架着他,来到卖橘子的摊主面前。他对摊主说:那张报纸是我故意放在你这里的。说完,逃犯如释重负地吐出一口长气,跟着警察上了警车。
摊主连忙找出那份报纸,发现背面有几行用铅笔写下的小字:长期以来,我像一只被猎人追赶的兔子,东躲西藏,白天钻进不见天日的密林,晚上睡在阴暗潮湿的山洞,吃没吃的,喝没喝的,我都快疯了……当我为选择怎样结束自己的生命犹豫不决时,你送给我橘子吃,还对我微笑。老实说,是你的善良感动了我。对你,我无以为报,举报不是有2万元的赏金吗?权作是我对你善良的报答吧。
公安部门按照通缉令的承诺,第三天便把2万元赏金送给摊主。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
8年之后,劳改农场的储油仓库发生火灾,危急关头,他冲进火海,搬出了8桶汽油,避免了一次灾难性的事故发生,又因一辆失控的卡车冲向一个狱友的时候,他及时推开狱友,却永远失去了左腿。
他获准减刑4年。出狱那天,他没有回家去见妻子儿子,而是拄着双拐去了那个小镇,去找送他橘子的摊主。摊主的妻子红着双眼告诉他,丈夫已经在两年前去世了。说着,她递给他一个沉甸甸的纸包,对他说,临死前让我把这包东西交给你,说你用得着。他让你也摆个水果摊,挣钱虽然不多,可那是自己挣的,花着踏实。他打开纸包,里面是那2万元钱的赏金,分文未动。包钱的报纸,也是他当年留给摊主的那张。
几年时间,纸张已经发黄,通缉令上的照片也已有点模糊不清。 (选自《小小说精选》)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头写到的“他”的衣着、神情、动作、心理等,都暗示 “他”是个逃亡在外的罪犯,并为下文“他”接受橘子、报恩等情节做了铺垫。
B.摊主两次送给“他”橘子,一方面显示出摊主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也有摊主对“他”的畏惧,因为摊主拨打报警电话前,有过一番心理博弈。
C.“摊主接过钱,颤抖着打了一张收条,把钱掖进内衣口袋。”其中“颤抖”一词含义丰富,既有得到两万块钱的激动,也有对“他”报恩的感动。
D.小说叙事紧凑而不显散乱,语言朴素而不失细腻,作者匠心独运,通过对摊主这样的普通人善良品质的歌颂,让人们体会到社会风气的转变。
【小题2】文中的“他”三次来到水果摊,试简要分析“他”来水果摊的目的。
【小题3】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景观意义上的废墟保护

贺万里

废墟一般是指历史上曾经作为人文景观存在过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被毁损后的遗迹。废墟主要由两种因素造成:一种是人类的种种作为,如搬迁、战争;一种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废墟是人类历史延续存在的一个最真实的重要物证。也就是说,废墟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去记忆历史。废墟最真实地显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

废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一个确证,并因此而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实际上,废墟的存在就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果我们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樊城人的后代,却什么废墟遗址都没有,只能到文献故纸堆里找证明,我们的说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当然也可以盖一座漂漂亮亮的新城隍庙,但不能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群落,在几百年前就有某某信仰了等等,因为证明不了。而废墟恰恰是一种具有真正证实这种文化身份、增加文化认同的实物存在。增加了这种文化认同,我们才具有一种充实感。

废墟具有审美情感凝聚意义上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它对于我们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人类的情感是可以很轻松的,人们可以看看戏,听听歌;也可以是很丰富的,具有深刻的感时伤逝等等历史内涵的审美情感。这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从废墟中得到。古代诗文中,让我们觉得最深刻的就是感怀废墟的那些,如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这些诗文把对废墟的感怀和人世沧桑变换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废墟,才可以获得那种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废墟让生命的涵养、审美的体验变得鲜活和丰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废墟这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和做出的城市规划就会不同。扬州也曾在前几年整治过运河风光带,最后运河整治好之后,两岸花红柳绿,草坪、坡阜掩映其间……那里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运河是有历史记忆的,但在那里似乎消失了。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

许多城市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拆迁,旧貌换新颜,却让城市历史中断,让城市记忆从一种很鲜活的存在变成苍白的文献。在拆迁中遇到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包括小码头,甚至那些杂乱的民居,如果从景观意义上来规划,就有可能保存下一个城市的某些历史记忆。因此,从景观设计意义上去规划城市废墟的保存,是与一般意义上讲的城市规划不同的。

(摘自《艺术百家》2009年第4期,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废墟只能让人们了解历史的某个瞬间,而要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人们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才能实现。
B.人们对废墟的价值认识不清,认识不够,其实是造成当今城市发展之中导致大量废墟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C.《芜城赋》之所以比其他的许多诗文更容易让人获得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是因为文中写了对废墟的感触。
D.如今,人们在规划城市时都会有意识地保护一些古建筑、古遗址,这说明人们开始对废墟的价值有所认识。
E.从保护义化遗产的角度看,扬州市把运河两岸整治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其实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
【小题2】下列对“废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废墟一般指以前的人文景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遭到毁损之后被保存下来的遗迹。
B.废墟是一种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也是人类要记忆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条件。
C.废墟是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实物存在。
D.废墟是一种对于人类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的文化遗产。
【小题3】文中“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一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小题4】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废墟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情理结构”的哲学价值
儒家所关心的“情”始终不离生活,而生活本身也是情理合一的。需要强调的是,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这就是所谓的“情理结构”。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给人们带来的最新启示在于:在人性结构当中,“情”到底会扮演何种角色?
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但“仁”究竟是怎么来的?在孔子那里起码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周公制礼作乐,规范了外在的礼乐,而孔子则释礼归仁。但孔子更希望“人者仁也”,也就是每个人要“依仁”而行。另一个则是仁的“巫史传统”之源头,“巫”被理性化为“礼”,而礼乐当中仍包蕴巫的感性要素。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始基,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基座。所以,从“巫”到“礼”再到“仁”,更不用说“乐”本身,皆含深情。
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也是一种“理”化之情,在儒学那里,情理始终是合一的。情理结构的生理根基并不是源自单纯生理的食色情欲,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但这种情感又是被社会化的,是通过人文
教化与濡化而成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即每个人从己出发,所要达仁,仁就会来。孔子重在先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所谓“仁道不远,行之即是”。这样一来,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仁自然而然就会来。而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便是“性相近也”,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就是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
所以,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复归于仁,仁就来临,仁与人才合体为一。孔子的“成己之学”,心理动力就在于“欲仁”,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仁并不是从“先验结构”中来的,西方哲学所追寻的理念、天国与物自体是高蹈于虚处的,而仁则是实实在在就在“践履”当中的。这种中西差异的根本在于,西方哲学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恰恰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智慧之途。仁就来自人自己,无须外求于纯理,这是孔子儒学的大智慧。
在儒家看来,“情”在人性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是亦始亦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所谓“始”,就是“道始于情”,这是人性结构的根基所本。此处之“情”,不仅是人类普遍源发的情状,而且也是人类根基共有的情感。所谓“终”,则为“孔颜乐处”,这是人性结构的境界追求。所以说,儒家情感哲学的“执两用中”就在于:从现实出发是“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为“孔颜乐处”,所谓“执两”(一始一终)而“用中”(度的把握),这才是当今儒家创造性转化出来的当代智慧之一。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刘悦笛,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情理结构”来自孔子的仁学,其源头一是将外在的“礼”归于内在的“仁”,二是仁的“巫史传统”。
B.“巫”“礼”“仁”“乐”皆含深情,巫传统不仅可以被视为天人合一的基座,也可以被看作人与仁相交通的始基。
C.孔子之“仁”是一种合“礼”之情、“理”化之情,这种情感又被社会化,是通过人文教化与濡化而成的。
D.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欲仁”是孔子“成己之学”的心理动力,而欲本身也是一种道德的情感动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的“情理结构”,是指儒家情感哲学从未走向唯情论或泛情论,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被交融为一。
B.第二段阐明“情理结构”的由来,指出孔子强调释礼归仁,希望“人者仁也”,即大力宣传礼乐,“依仁”而行。
C.第三段阐明儒学“情理结构”始终维持情理合一的道理,其生理根基是自然而然生发的、向善而生成的深层情感。
D.孔子认为先要有求仁、达仁之心、之志,进而付诸践行,使所欲、所求与所行达至合一,这样,仁自然而然就会来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皆有感通而近似的仁之心,而此心即有“情”的,亦是可以感同身受的,这“性相近也”是仁之所以能来的前提。
B.西方哲学追求的是一种虚幻,走的是理性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哲学由于重情而另辟一条无须外求于纯理的智慧之途。
C.回归到人类情感的角度,儒家哲学告诉人们,在人性结构中,“情”所扮演的角色是亦始亦终的,既是发端又是终端。
D.儒家情感哲学具体表述为“执两用中”,意思是说从现实出发讲究“道始于情”,在生存境界上追求“孔颜乐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