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14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嫦娥四号后续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

吴伟仁表示,现在整个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涉及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在一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轨道上探测到的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部分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第二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的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次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选自李依环《嫦娥四号将探测月球地貌,空间和物质成分》,新华网2019年1月15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外太空以太阳能为能源,我们可以在宣传片中看到无处不在的光伏发电板。作为动力,几块高效太阳能电池板是探测器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而光伏发电能在航空航天中广泛应用,绝不是偶然。

第一,太阳向外的辐射保证了整个太阳系的能量,使得整个太阳系不再是一篇黑暗,太阳能也随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再到固定的轨道,需要庞大的能量,但是其所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要完成探测任务,探测器就必须就地获取能源,而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就是探测器最好的能源。也就是说,太阳能无处不在的特性,以及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能力,共同保证了探测器在外太空的能量。

第二,在外太空有可能遇到各种恶劣的环境,而光伏发电板却有着极其稳定的性能和质量。在国内,一般的光伏电站使用寿命已经可以达到25-30年。何况是运用在航空航天中的高效光伏电池板,其质量和性能必然有更大的保障。

(选自《嫦娥四号为什么敢登陆月球背面?》,《科普中国》2018年12月8日)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大步。“无论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的观点颇具有代表性,多国媒体不约而同翻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得出的月球极地可能蕴藏水资源的结论;法国媒体推出科学家的访谈报道,讲述月背知识ABC;俄罗斯媒体纷纷推出大篇幅报道,追溯人类探月的半个世纪历程。

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依然是全人类的理想。欧洲航天局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执行主任伯纳德·富万说:“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一步。”德国媒体指出:“百年后回首21世纪,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肯定仍将被视为一个重要时刻。”的确,历史理当铭记,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的一大步。

(选自吴绮敏《国际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人民日报》2019年1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探索者陆区的地形地貌放在任务第一位,这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和形成。
B.需要庞大能量才能运行的探测器所携带的燃料极其有限,但太阳系中的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为人类探测器提供了最好的能源。
C.航天器在外太空可能会遇到恶劣的环境,这对光伏发电板的性能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航空航天中的高效光伏发电板足以满足其需求。
D.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在国际上引起热议,主流的观点认为这一行为提升了中国的声誉,为人类科学探索月球迈出了重要意义的一大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吴伟仁看来,嫦娥四号的科学载荷能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所取得的成果一定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B.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安装高效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发电,解决了探测器的能源问题,是探测器旨在太空正常运行的基础。
C.针对嫦娥四号人去圆满成功,多国媒体推出各种报道,科普月球知识和探月历程,一轮有关月球的新知识大潮已全面袭来。
D.德国媒体肯定百年之后嫦娥四号仍会被铭记,是因为他们意识到,嫦娥四号的月球探测活动将会在多方面有原创性的发现。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新华网、《科普中国》和《人民日报》因其目不同,报道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5 11:05: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很多人都认为,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而在这之前,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的改变微乎其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随着农耕时代的到来,人类开始改变土地和植物,田地先是零零碎碎,星星点点,到最后连天连地,几乎所有能种植的平原都被开垦出来,包括山巅。与此同时,很多植物也在慢慢减少,成了珍稀植物,甚至濒临灭绝。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又开始污染海洋和空气。可以说,我们与自然并未真正和谐共处过,只不过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竭泽而渔的生产方式使得自然陷入更深重的危机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界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食物链一环套一环,生生不息,连绵不绝,不是只靠人文观念中的平等友爱就能带来和谐,人类首先要做的是控制人口规模——如果科技的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那么地球的生态压力就无法减轻;而如果人人都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台湾写《讨山记》的阿宝、这两年生活在终南山上的二冬那样去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必将给自然带去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对于60亿人类来说,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相对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大自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已变成了“小自然”“小小自然”,很脆弱,也很珍贵。回头去看,大自然之所以还没有完全被毁掉,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常被生态文学所诟病的现代文明在居中调停。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都市中就能获得大量生活资源,大自然还有什么机会苟延残喘,全球森林的覆盖率又怎么能出现上升趋势?
谈及生态文学,人们存在着一种印象:生态文学最重要的书写对象是那些花木藤草、鸟兽虫鱼,要把人类放在万物中去平等考量,核心思想是老庄的齐物观;生态文学仿佛就是要与工业文明为敌,推崇躲开现代文明,与原始山林为伍……然而,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生态文学的视野不应止于此。生态文学当然应关注花木藤草、鸟兽虫鱼,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反思人类的急功近利,但也不应忽略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时代已经走到了21世纪,与其退却去求诸历史,不如勇闯去求诸未来;与其反工业反现代文明,不如加大力度,多快好省地发展科技,推动文明滚滚向前。想想看,当农业畜牧业食品制造业更高效环保地提供健康的食品时,当无污染能源应有尽有时,当人类出行都在天上飞、地面的道路可以废弃时,当人口得到有效控制不再给地球过大压力时,大自然无须伤及本体,就能给予我们馈赠,比如清风明月、花香雨露,那时,回归自然怀抱的我们才是问心无愧的。
由此,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我们要做科技的坚定拥护者,让科技帮助人类实现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再做饕餮自然的掠食者,而是自然秋毫无犯的访客,这才是对自然的最高致礼。
(摘自谢宗玉《生态文学之思》《光明日报》2018年02月02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进入农耕时代之后,群体性的开垦和种植行为导致了土地增加,植物减少甚至濒临灭绝的结果。
B.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人类对自然破坏空间的扩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现,遏止了现代科技的进步。
C.迄今为止,庞大数量的人口并没有完全毁掉大自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D.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文学的印象多停留在老庄的齐物观上,把花木藤草、鸟兽虫色作为书写对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也是生态文学创作不应绕过的话题。
B.作者先破后立,用事实说话,阐述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不止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观点。
C.作者认为“刀耕火种已不再是一种低成本的生活”的前提是科技发展跟不上人类繁衍的速度。
D.文章首先立足人与自然,论述生态问题,既而论述生态文学,得出观点。步步深入,层次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除了可以依靠平等友爱的文化理念,还应该注意控制人口的规模。
B.如果不是现代文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森林的覆盖率不太可能出现上升趋势。
C.对于生态保护,今天的我们要多一些面对未来的勇气,多一分加快发展科技、推动文明的决心。
D.科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法宝,是人类实现绿色生活的重要依靠,所以生态文学创作绕不过。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剪纸艺术与创新

李强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衍生了许许多多的民间艺术,民间剪纸就是其中之一。它依附于作为人们生存形态的文化传统中,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我们现今能够见到的活态文明形态。

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年俗为例,黄土高原、中原大地、胶东半岛的农村过春节,还是延续着铰红剪纸和贴窗花的习俗。红红的窗花,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吉祥,保留的是传统文化的记忆,传承的是节日本源的文化主题和方式。而婚俗文化习俗,则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礼俗。喜花、礼花、坐帐花等约定俗成的剪纸符号,直观而鲜明地象征了天地阴阳相合、生命繁衍,营造出仪式特定的民俗文化空间。传统的农耕生产依赖于看天吃饭,大自然的风雨旱涝对于农、牧、渔业生产至关紧要。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一些农村,干旱时铰“碰头娃娃”剪纸贴在水缸上或院外,以祈求天降甘霖。民间剪纸所承载的是丰富而又古老的文化信息,形式上靠着民俗仪式和民间信仰的需求而传承发展。

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主体是山乡农村的妇女群体。剪纸折射出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在民间艺人眼中,中华大地,无花不美,无山不秀。他们通过一张张红纸,将生存中的信仰以及地域风俗,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代代沿袭下来。默默无闻的剪纸艺人,以其淳朴真实的剪纸对本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间剪纸一直是因民俗活动的需要而存活的,民俗传承如没有太大的变化,民间剪纸的内容和形式也就相对稳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正在向现代化、城市化转变。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明形态中许多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发生着深刻变化。农耕文明渐渐远去,新的文明形态正在悄然积聚生成,民俗传承也势必急剧变化。民间剪纸由于农耕文化基础和生存方式的改变,已经失去了它所依附的文化载体,失去了民俗生活需求的土壤。两千年来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的民间剪纸,首次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和本土文化的象征进入国家发展视野。

民间剪纸的创新,一直以来是美术工作者探索的目标。旧有的剪纸,为所用而作,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剪纸作品烧了、破了,没人为之惋惜,但它像花开花落一样,生生不息。一段时期以来,美术工作者用旧有的剪纸形式宣传新生事物,始称之“新剪纸”或“现代剪纸”。新剪纸是剪纸艺人受新生活、新事物的感染,为剪出眼前的新景象而生。这类剪纸用“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方式,承载起新民俗形式下的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

现代剪纸的创新和提高,需要深入生活,体验和挖掘生活中的美,以最精美的艺术形象和高超的技法去歌颂美,塑造美,这样才符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规律。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区域特点与约定俗成的象征意义的民间剪纸,承载着丰富而古老的文化信息。
B.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剪纸折射出的中国妇女的心灵之美和审美取向,被代代沿袭。
C.在农耕文明向城市化转变过程中,民间剪纸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传承前景堪忧。
D.民间剪纸作品被毁坏而没人惋惜,是因为其为所用、为一时高兴和审美满足而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中国农耕文明写起,论证了民间剪纸与农耕文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B.文章指出民间剪纸在传统节日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举出实例进行论证。
C.文章阐述时代发展引起民俗传承急剧变化后,再表明该变化对民间剪纸的影响。
D.文章结尾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强调现代剪纸要符合民间剪纸艺术发展规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丑中之美
庄子及其后学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其根本表现是在个体人格的自由上。因而,在庄子及其后学看来,人的外形的丑丝毫也不妨碍他具有精神的美,得到人们的爱慕。庄子一方面赞赏他理想中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神人”,另一方面又丝毫不歧视形体残缺丑陋,却具有精神人格美的人。在中国美学史上,也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谈到了丑的问题,指出了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
《德充符》中通过许多寓言说明了这个道理。卫国的哀骀(tái)它是一个奇丑的人,“以恶(丑)骇天下”,然而“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哀公和他相处不过数月就想请他当宰相。庄子以文学的夸张笔法,描写了这个奇丑者得到了包括妇女在内的许多人的爱慕,同时又借孔丘之口说明了他之所以得到爱慕的原因:“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而所谓“使其形者”就是精神。人们之所以爱这个奇丑的人物,就是爱他的“全德”,爱他的精神美。“闉(yīn)趾支离无脤(shèn)”“瓮盎大瘿(yǐng)”都是一些腰弯及于脚趾、形体残缺没有嘴唇、身上长着像盆瓮一样大的瘤子的奇丑人物,然而前者说卫灵公,后者说齐桓公,都得到了赏识和喜爱,以至卫灵公、齐桓公看起那些形体齐全的人来,反而觉得“其脰(dòu)肩肩(瘦小样子)”,矮小可怜了。庄子认为,这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的缘故。这些奇丑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庄子看到了人的内在精神美能够压倒和克服外在形体的丑,“形骸之外”的美高于“形骸之内”的美。在追求着个体人格自由的庄子眼里,就连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孔子,虽然形体健全,但较之于被砍掉了一只脚,却懂得自然无为之道的“兀者叔山”,在精神上是遭受了无可解救的“天刑”的。在庄子看来,这种精神上的刑残比肉体上的刑残更加可悲。庄子一点也不忽视形体的美,但更加重视精神的美。这种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从艺术史上看,庄子认为在丑怪的形相中可以包含强烈的精神美的思想,曾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五代人物画家禅月大师贯休的人物画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贯休是禅宗的信奉者,曾被皇家授予师号。而禅宗的思想,是同道家的思想密切联系着的。贯休所画的人物,其形相十分怪异甚至丑陋,却又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其名作十六帧水墨罗汉,骨相奇特古怪,为前代所找不出的。例如有庞眉大目者,孕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以之与阎立本的帝王图相对照,虽则坚实劲拔的笔致,略有相似,而人物的形态完全不同。阎氏的人物庄严肃穆,是一种士大夫社会的正型。而贯休的人物怪骇突兀,宛如战斗时神经紧张的一种变型”。完全可以说,在中国美学史上,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为庄子美学所特有。这也是一般浪漫主义美学所共有的特色。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则是排斥丑怪之美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外形的丑并不妨碍他得到人们的爱慕,这种观点使他们尊崇以“道”的自然无为为美,追求个体人格的自由。
B.在《德充符》中,列举一批形貌奇丑无比的人物,他们不但得到了妇女的爱慕,而且也得到了国君的赏识和喜爱。这其实是运用了夸张的笔法,现实生活中未必真有此类人。
C.在庄子看来,形貌奇丑的人物,由于他们有人格精神上的美,所以人们就忘掉了他们形体的丑陋,看上去反而比形体健全的人更加高大了。
D.庄子对于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他认为孔子是比兀者叔山更为可悲的。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哀骀它之所以得到爱慕是为了更有力地反驳以孔子为代表的排斥丑怪之美的儒家美学,庄子不注重形体的美,而是重视精神的美。
B.阎立本笔下的人物庄严肃穆,体现的是形体美与精神美相统一的儒家的美学标准,而贯休笔下的人物怪异甚至丑陋,与儒家美学的追求迥乎不同。
C.庄子寓美于丑的美学思想对后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禅宗思想同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D.贯休笔下庞眉大目、孕颐隆鼻的罗汉形象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一脉相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庄子看来,孔子所遭受的“天刑”指的是他在精神上只知汲汲于仁义、不懂得自然无为之道。
B.庄子指出在丑的外形之中完全可以包含超越于丑的形体的精神美,这种对丑怪之美的肯定,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相对立,为庄子所特有。
C.庄子的美学思想大大拓展了中国美学的领域,他所坚持的对人的精神美的高度重视和追求,后来在魏晋时期的美学中得到了发展。
D.《巴黎圣母院》中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与庄子笔下的“闉趾支离无脹”“瓮盎大瘿”在形体的丑及人格精神的美上都有相近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谣岁月长
唐 毅
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也很有趣。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通常情况下,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不知道。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
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有一首北京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
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
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
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
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道”。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
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
B.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所载内容都出自儿童之口,其语言质朴,诵声有如天籁。
C.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
D.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网络支付市场和超级计算机群,加之创业公司和百度、阿里腾讯三大巨头的投入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可能会在人工智能领城逐步赶超美国,人工智能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个新标签。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中国科研领域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热情高涨,研究成果丰硕。2018年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年会的提交论文超过3 800篇,来自中国的论文比上年增加了57%;同时,在允许展示海报的研究项目中,约60%有中国研究者参与。国际管理咨询机构埃森哲发布报告称,到2035年,人工智能有望推动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27%,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美国未来学家艾米-韦伯撰文表示,10年之内,从日常业务到基因组编码的所有技术都将以某种方式和AI深度融合;中国有望成为其无可争议的全球领导者,并为未来的科技生态系统注入活力。

 (摘编自费平凡、吴虚怀《人工智能,中国创新新标签》)

材料二:

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十人工智能”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国际上,英、美、韩、日等也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2013年,百度成立全球首家深度学习研究院;Facebook、谷歌等巨头也不约而同提出了“人工智能优先”的战略转变。互联网数据和咨询公司IT桔子近日发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分析与创业投资盘点》收录了467家AI企业和636起投资事件,其中,人工智能总获投率为67.65%,高于其他行业2~3倍。

但是,商汤科技CEO徐立直言,国内人工智能创业大多扎堆在应用层面,创业者使用开源算法,找到某个垂直领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进去,但真正从算法层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而这块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积薄发的。”

就国内而言,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来自领英的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专业人才有195万,中国只占2%,排名第七。

 (摘编自张意轩、王威《人工智能需要翻越三道坎》)

材料四:

人工智能技术注定会改变我们的世界,它注定会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以及财富的创造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它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甚至改变全球的权力格局。

它的进一步发展,会不可避免地对就业造成冲击。很多岗位和职业会逐步消失,与工业革命及信息革命不同,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并非单纯指向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手工艺者被流水线工人所取代。

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两个发展前景:一方面我们迎来了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而另一方面,大量人员也将因此而下岗和失业。

人工智能是一个“强者更强”的产业:数据越多,产品越好;产品越好,所能获得的数据就更多;数据更多,就更吸引人才;人才越多,产品就会更好。

一言以蔽之,最大程度地缩小人工智能可能造成的经济失衡和贫富差距,已是当下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差距不仅体现在国家内部,也体现在国与国之间。

 (摘编自李开复《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真正威胁》)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正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个新标签, 未来10年,中国有望逐步赶超美国,并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领导者。
B.从2004年至今,中美AI企业数量都呈持续增长态势,经过创业持续火爆增长的高峰期后,中美两国AI企业数量预计将进人体整阶段,只略有增长,但美国增长的爆发期和回落期均早于中国。
C.中国科研领域从事人T智能研究的热情高涨,研究成果丰硕,仅2018年美国人工智能协会年会提交超过3800篇的论文中有57%来自中国。
D.人工智能必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失衡现象,会不可避免地对某些特定岗位和职业甚至全球权力格局造成冲击,须引起研究者的警惕。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人类将迎来仅用少量人力就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发展时代.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我国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三个行业。
B.我国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背后,有着来自政府、企业、资本的多重推力,但创业者大多使用开源算法,真正从算法层这个核心出发做“原创技术”的人并不多。
C.人工智能技术将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从日常业务到基因组编码的所有技术都将以某种方式和AI深度融合,人类正面临着很难妥善共存的提高劳动生产力与下岗失业率增加的两难选择。
D.当前人工智能总获投率高于其他行业,极大地吸引了其他行业人才的进人,暂时缓解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困境。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有利及不利因素。(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