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我国参与全球贸易和技术、知识、品牌跨国转让的制度标配,激发民族创新、維护竞争秩序、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路径。

一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绩效如何,一方面看在有效的知识产权制度激励下,该国科技、文化和艺术产品的产出水平;另一方面则看该国的知识产权输出水平。近年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組织2018年7月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显示,中国在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经济体中排名比去年上升了5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输出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从我国连续多年位居有效商标注册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国际专利申请的第二大国,以及著作权登记量和10年前相比翻了20余倍等成绩中可见一斑。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营造利于创新创造的知识产权制度环境。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被动选择到主动战略化安排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适应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开始着手建立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加快了知识产权立法进程,知识产权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201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至此,我国业已建立起体系完整、功能耦合、配套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巩固我国知识产权大国地位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和社会意识基础。

当然,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道路上,中国依然任重道远。首先,着力构建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包容平等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新体制和新秩序。反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单边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反对任何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使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服务全球经济增长,服务全球知识和技术扩散、服务全球消费者福祉的工具,而不是个别国家用来打压和掠夺另一国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的工具。其次,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利用我国制定民法典的重大契机,在民法典中加强知识产权制度规范的设计,加强对地理标志、传统文化资源等的立法保护,通过民法典来引领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将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加以固化和稳定化。再次,加强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随着我国从知识产权大国向知识产权强国迈进,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正日益上升。可考虑设立国家缀的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构,加大对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对外投资合作过程中,我国海外知识产权利益的预警、取得、保护与管理,我国企业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互动中,获得平等的知识产权保护。此外,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法官专业化、理论化和职业化水平,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加大对恶意侵权、反复侵权行为惩罚力度

(摘编自黄汇《知识产权保护的时代意蕴与实践路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从而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B.从知识产权保护绩效看,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输出水平和在全球创新指数的排行中不断提升,已跃居世界第一位
C.我国颁布的两个《战略纲要》,是巩固我国知识产权大国地位的制度基础和社会意识基础,增强了全民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
D.我国建立符合国家战略需要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其目的是适应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小题2】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分析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总领全文
B.文章第二段从现实的角度,主要以横向比较的方式,展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
C.文章第三段站在历史的角度,阐述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开始和形成的过程及其意义。
D.文章结尾通过分析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面临的主要任务,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具体合理的解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主动到被动的过程,形成了功能耦合、配套完善的体系
B.知识产权保护过程中,一些国家可能会利用单边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打压、掠夺他国发机遇、成果。
C.在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固化和稳定化过程中,我国需要利用民法典制定的契机,加强知识产权制度规范化的设计。
D.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保护需求的上升,也是我国走向知识产权强国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24 11:05: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由人而玉,由玉而人
李寅生
①古人讲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又说:“君子比德于玉”,将人们的品德与光洁温润的玉联系在一起。正是在玉文化的浸润下,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在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大都爱或明或隐地与玉联系在一起,如瑾如璋、如珍如璇、如璞如珩、如琼如瑶、如琪如琛、如珊如玮等等。曹雪芹虽然名中无玉,可是在他用毕生心血创作的红楼梦中,把心目中所钟爱的人物皆呼之为玉,如宝玉、黛玉、妙玉等等。这里体现的是中国人一直在生生不息地用玉的品质来规范自己、祝愿自己、影响自己、鞭策自己。
②说到“美玉不琢”,一开始我很不以为然,世上哪有不琢的美玉呢?人们所说的玉文化,这里的“化”是熏陶,是感染,实质上也就是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琢。是千百年来承传嬗递的感染与积淀。如果说“玉是华夏文明的基石”,那么玉文化则是华夏文明的脊梁。“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就玉这个载体而言,从史前的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诸多其它文化遗存的玉器上看,鲜有不琢者。它们可以是女性,是动物,是神器。大家所熟知的中华第一龙,史记中完璧归赵的璧,始皇帝的玺,以及士大夫们佩戴的璜、环、珮等,万千玉器,可以说是无玉不琢。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写到这幡然有觉。“美玉不琢”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理念。即属美玉何须添足。“不琢美玉”是为保持“质朴、自然、归真”之美,这种思想正好与现代人的“原生态”需求相一致。从巧夺天工,到造化无工。我辈在此穿凿,无的放矢。然覆水难收,一吐为乐。
③是的,凡事做作,穿凿,刻意雕琢往往弄巧成拙,反成蛇足。从艺术风格上讲,唐代韩干画马发展到徐悲鸿画马;从宋代马远、夏圭、范宽的工笔山水发展到明清的文人写意。所谓笔愈简,而理愈出。曾见过一个用毛笔写成的硕大无朋的“一”字。弯头曲尾,如同一游动的太极龙。隐含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哲理,艺而至此,方成妙境。今天我们这令世人称道的奥运会会徽,正是传统玉文化的生动体现与承传。这件简洁灵动的玉雕,蕴涵着人物、地点、内容、感情丰富的意境。
④说到“美玉不琢”不禁让我们想起人类赖以生存栖息的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她何尝不是造化馈赠给人类一块精美珍贵的宝玉。她又何须由我们人类去处心积虑地去穿凿雕琢。这几年大气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异常,以及海面上大片赤潮海藻的形成,使人类不止一次尝到了过分雕琢的苦果。
⑤自然也好,人类社会也好,她们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轨迹和历程。科学家、政治家只能发现她们的规律,利用她们的规律,而绝不能改变规律。“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绝不是其乐无穷,而是实实在在的其害无穷。揠苗助长的后果,我们年长一些的记忆犹新。
⑥玉者,寓也;玉者,遇也;玉者,预祝也。如能把玩一件温润光洁的美玉,养心、养眼,固是一乐。然而并不一定非要人人都怀瑾握瑜。我们无法让古人为我们生产遗存数量丰富的精美玉器,达到按需分配。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眼中无玉,心中有玉。人们可以没玉,但不能没有玉的精神,玉的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美玉不琢”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关于“美玉不琢”,作者不以为然,认为世上没有不琢的美玉,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B.“美玉不琢”指的是一种理念,玉之美属巧夺天工,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无须处心积虑去穿凿雕琢。
C.无论从我们的民族文化还是从诸多文化遗存的玉器上看,就玉这个载体而言,无玉不琢,这足以证明“美玉必琢”的道理。
D.“美玉不琢”强调了不必过分雕琢,从艺术风格上讲,用笔要恰到好处,意蕴要丰富。
 
(小题2)下列关于“玉“的精神意义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国人就讲人们的品德与玉联系起来,用玉的品质来规范自己、祝愿自己、影响自己、鞭策自己。
B.“美玉不琢”的道理,给我们深刻的启示,“玉”的精神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愈加丰富。
C.玉文化的传递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承传嬗递的过程,其蕴含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所谓“眼中无玉,心中有玉”,说明玉的物质价值远没有精神价值大,要有玉的精神,玉的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玉承载着千年中国古老的文化,给人在精神上一种寄托,并能给人以启迪和灵感。
B.现代中国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当崇尚人格化的“玉”,只有这样,我们的后人才能真正了解我们的文化,这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对大自然感恩的表现。
C.现代观念认为,“美玉不琢”是现代玉文化的特征。以历史和辩证的眼光审视玉文化,古代与现代截然不同。
D.“美玉不琢”,保护玉的原生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我们应将现代玉文化发扬广大、推陈出新,让后人领略到我们所传承下去的玉文化、玉品质。
 

同类题2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有很少谈及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
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小题1】下列关于“道法自然”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影响深远。
B.“道法自然”是《老子》中的一个命题,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意思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C.“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只是强调效法显现于天地万物中的某种意蕴,而非其客观形态。
D.“道法自然”观念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美学系统,与中国古典艺术重神贵虚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联。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老子》中很少谈论文学艺术,但其中的某些用语和命题却隐含了深刻的美学思想。“道法自然”便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B.关于“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今人容易将其误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或是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C.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老子获得了有关“道”的认识。他认为,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但都以自然为依归。
D.《庄子》一书善于借助寓言的形式来阐述“道法自然”的思想,因而,与老子哲学思想相比,庄子的哲学思想更加具体生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法自然”还可以表述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只是做到了“无为”,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B.同为说明“道法自然”的道理,但“东施效颦”强调自然为美,而“鲁侯养鸟”则强调不能人为改变事物的自然本性。
C.庄子虽然提倡“道法自然”,但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他的自然与人为并重的思想更为直接地影响了中国美学。
D.西方哲人认为艺术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故重在逼真;中国古人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故重在有理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启动、滑行,机头昂起,直插云霄。2017年5月5日下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欢呼庆祝的人群中,87岁的程不时是特意来见证这一时刻的。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47个春秋。作为运十飞机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则亲历了这一梦想步履蹒跚的曲折历程,也因此透彻地理解这一梦想的现实意义。

程不时:外国人曾经说中国,你中国是一只鹰,但是给你没有翅膀,你没有这种大的民用机。

1951年,程不时从清华大学毕业,从事了他的航天事业。后来,他成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总体设计师。之后,我国的一些机种,也是在程不时担任总体设计师时完成研制与定型工作的。

1970年8月,国家先后从各地调集了3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开始研制运十大飞机,当时只有41岁的程不时担任副总设计师。

在运十之前,中国设计的只是10吨量级乘坐一两个人的小型飞机,而运十设定的技术指标是最大起飞重量110吨,载人100到120名。摆在程不时和研发团队面前的,不仅有技术难点,还有现代企业管理上的盲区。当时,甚至连正式办公的地方都没有的艰苦环境中,程不时他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革新。

1980年9月26日,经过十年的研制,运十开始了首次试飞。

数据记录,运十起飞重量110吨,最大速度超过0.8马赫,实用升限12000米,最大航程超过8000千米。从1980年9月的首次试飞,到1984年,运十一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先后到达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等国内主要城市,同时运十还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飞机,并往返七次向拉萨运送救灾物资。虽然在飞行中,运十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但在七次飞抵拉萨这个短暂的辉煌之后,运十的试飞因后续资金戛然而止。

程不时:当时有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条就是中国哪怕是简陋的条件,可以慢慢丰富起来,另外一条思路,是中国发展航空必须要有拐杖,拐杖指要外国人来辅佐,没有拐杖不行,这就是他们的话。

2007年3月,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并在第二年成立专门的商业飞机设计公司,程不时担任专家组成员,与大飞机之缘得以重续。47年,改变了程不时的容颜,但没改变他那份航空报国的情怀。

程不时:这是很大的历史转折,它不是一架飞机的试飞的问题,而是民族转了一个大弯以后,回到康庄大道上来,继续向前走将是一大片新的形势。

材料二

中国商飞美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叶伟在洛杉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C919机身线条流畅,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等均为中国自主进行。飞机设计研制中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如超临界机翼、新材料应用等。叶伟指出,有人说,这款大飞机中国主要是造了个壳子,这是一种误解。总体集成正是大飞机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作为航空制造业的一大难点,集成技术的突破正是中国航空制造业取得巨大进步的标志。

C919也堪称全球合作的典范。其发动机、航电、飞控系统等来自多个欧美合资或独资公司,供应商包括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霍尼韦尔公司等,可谓遍布全球。叶伟说,从这一角度看,为各国供应商创造价值、为全球人民创造福祉的C919,正承载着全世界的骄傲和希望。

(摘自南方网《C919中国只‚造了个壳子‛?中国商飞这样回应》2017年5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5月8日新媒体专电据统计,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客机,5月5日成功首次试飞后,截至目前,其市场订单已达到570架。根据预测,未来20年仅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就需要干线客机5952架,价值近9000亿元,C919大型客机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小题1】下列针对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从运十到C919,中国自主研制民用大飞机的梦想和行动一直没有中断过,经几代人努力,终获成功。
B.程不时大学毕业后就从事航天事业,担任过多种机型的设计师。能于耄耋之年见证了国产大飞机C919的首飞,意义重大。
C.运十一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圆满完成试飞,但因缺乏后续资金,最终运十下马,没有投入量产。
D.C919市场前景广阔,未来20年仅为满足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就需要生产5952架,价值近9000亿元。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都是围绕国产大飞机的发展并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的:材料一从发展历史,材料二阐明国产化,材料三从发展的联系与传承了。
B.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运十与C919研制相隔三四十年,因此两者除了都是国产大飞机之外,已经没有什么其他的联系与传承了。
C.材料二中,C919的机体从设计、计算、试验、制造等均为中国自主进行。据此可以判断C919同运十一样,都属于国产化的大飞机。
D.材料一中有人提出发展大飞机没有外国人的帮助不行,材料二指出C919的发动机、航电等等来自欧美的公司,两者相互印证。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C919大型客机成功试飞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银川110多小时“全城总动员”为4岁女童找到丢失的“耳朵”
何晨阳
2013年11月,“为4岁女孩找‘耳朵’”的帖子和海报遍布宁夏银川市的贴吧、论坛和大街小巷,在网民、群众、媒体、政府部门官微110多小时的齐力寻找下,终于将4岁女童的“耳朵”找到,这场爱心接力,不仅为一个外来务工者家庭避免了20多万元的损失,更让小女孩免受再次开颅手术之苦。
孩子的“耳朵”怎么会丢呢?
宋国强和妻子是身在银川的外来务工者,他们的女儿小儒(化名)出生后不久,他们发现小家伙对有声世界毫无反应,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孩子患有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
一晃四年过去了,同龄的孩子早已牙牙学语,小儒却一直生活在无声世界里。2013年1月,宋国强听说人造耳蜗能帮孩子回到“有声世界”,便借钱凑了28万多元购买并为孩子植入了进口的人造耳蜗。半年多,小儒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耳蜗成了她的“耳朵”。
2013年11月10日晚上9点左右,宋国强的妻子和孩子在新华东街等车时将耳蜗体外处理器丢失。这种耳蜗由体内植入体和体外处理器两部分组成,且是一对一配对,如果一部分丢失,另外一部分也将失效。体外处理器的丢失意味着他们要再筹集28万多元,小儒还将再受一次开颅手术之苦。
在寻找无果的情况下,万分焦急的宋国强在报警后,又在微博上发布了求助帖。
令宋国强没想到的是,带有耳蜗照片的微博发布次日,他的电话就被打爆了。包括《宁夏日报》、“宁夏新闻网”等在内的宁夏各大媒体纷纷跟进,@银川住房保障、@银川市政管理等银川市一些政务微博也出手相助,热心网友更是第一时间在微博、QQ空间等社交媒体中传递着寻找耳蜗的消息。
“鼠标一点就是支持,转发也是帮助。”网民“小乔乔”在转发微博时写道。
宋国强说:“一天一般能接到30多个电话,都是好心人询问和出点子的电话。我很感激他们,因为他们都在我危难时出手相助,给了我温暖和力量。”
随后,在银川市公交公司的帮助下,寻找耳蜗的寻物启事登上了全市近1 500辆公交车,公交车载电视中也实时插播信息;银川市客运管理处将海报散发,请出租车司机协助寻找;银川市城管部门也发动了遍布街区的环卫工人,询问大家“是否发现过此类物品”并告知“这事关一个4岁小女孩早点听到世界的声音”……
好消息在众人的急切等待中传来。人造耳蜗在离开小儒110多小时之后的11月15日,一位老人打电话说他在菜市买菜时捡到过,当时觉得没用随手扔掉了,看到寻物启事才知道那个耳蜗如此重要,于是他带着宋国强家人前去寻找,最终在一位乞讨老人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耳蜗!
事实上,这种市民自发性的爱心接力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从郑州的“全城吃面”,乌鲁木齐的“全城买鹅”,再到银川的“全城找耳蜗”,公众心中的正能量正一步步释放,更多的人明白了正能量不在于喊得有多响,而在于有没有行动,哪怕只是轻点鼠标的转发。
小儒的父母也受到了这次正能量的感染。“关注这件事的人都是在帮助我们,孩子长大了我一定要告诉她这次的经历,教育她以后也要做好人行善事。”小儒的母亲郝廷说,她已决定和丈夫一起加入义工组织,把这份爱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一次,全民都是英雄。”银川市民张东说。
本文在叙述“全城总动员”为4岁女童寻找“耳朵”的过程中,运用了引用的写作手法,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节选)

贾祖璋

⑴幼年时只知道荔枝干的壳和肉都是棕褐色的。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ráng(  )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lǐ(   )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假如是现在,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⑵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⑶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儿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

⑷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⑸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60克。

⑹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楰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⑺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变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⑻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一个月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⑼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做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小题1】根据拼音为第⑴段括号写出汉字(_______)。
【小题2】如果要说明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以下哪个证据最不可采信?(   )。
A.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历史记载。
B.徽宗诗“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C.宋《蔡谱》是世界果树志中讲荔枝的最早的书。
D.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小题3】对开头引《荔枝图序》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增加说明的文学趣味,更加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表明因作者博学,所以文章佐证材料广泛。
C.引文涉荔枝色形味,后文大致按此序详细说明。
D.作者读引文时的困惑,正体现本文的写作价值。
【小题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经济价值决定荔枝品种的存世概率。
B.“楠木叶”大小在19克到60克间。
C.荔枝因色香味依序渐变、口感渐差。
D.果品的核就是果树的种子,会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