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的留痕

陆文夫

①一座半圮的石桥,一幢临河的危楼,一所破败的古宅,一条铺着石板的小街,一架伸入河中的石级……这些历史无记载的陈迹,这些古老岁月漫不经心的洒落,如今都成了摄影家们的猎物,成了旅游者的追逐之地。人们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为什么又回过头来重温那逝去的岁月?

②我们向往过西方的大桥,汽车的洪流,摩天的高楼,乡间的别墅和那如茵的草地;我们把石桥、危楼、古宅、石级视为贫穷与落后。如今,国内的大城市和开发区,与西方的距离正在缩短,一样的高楼林立,汽车奔流,一望无际;那些新建的公寓楼、小别墅,明亮宽敞,设备齐全,冷热任意调节,真有点儿不知今夕是何夕。

③提前进入小康的人呀,可不知道为什么,在得到的同时却又感觉到失去了什么,而且越来越怀念那已经失去的、难以捉摸的一切。他们不把高楼大厦放在眼里了,甚至把大街上汽车的洪流视为洪水。旅游业兴起来了,人们花了钱去重温旧梦,去寻找石桥、危楼、古宅与石级,寻找那些“贫穷与落后”。人啊人,你到底想要什么呢?

④人们什么都想要,最想要而又最不可得的是韶华永驻,生命长存。现代化的高效、高速、高产,使人们感到生命也在高速地旋转,像轻烟,似云团,被社会流行的风尚弄得动荡不定,四处漂浮,好像什么地方都去过了,却也好像什么地方都不曾停留。

⑤你走过的桥太多了,汽车驶上了水网地区的高速公路,风驰电掣,无数的桥在车轮下滚过,你感觉到了吗,记住了吗?有哪一座桥能在你的记忆中停留?是的,你知道那些现代化的桥,铁路桥、公路桥、斜拉桥、立交桥,所有的桥都似乎离你很近,也离你很远。

⑥可你还记得村头上的那座石桥吗?那桥栏的条石已经沉入河底,那桥头的石板已经陷落,涨水时要先涉水,后上桥,才能到达彼岸。每天上学的时候你都痴等在桥头,等着她像蝴蝶扑在你的肩上,然后轻轻地把她背上桥去……那是属于你的桥,你那萌动的青春永远停留在那里。诗人陆游在将就稽山土的时候,还忘不了沈园的那座石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⑦你看见那危楼的长窗了吗?那窗户是岁月的屏幕,你也许曾经看见过一部人生的悲喜剧在那里上演过,至今回想起来还是不胜唏嘘。你也许什么也没有看见过,可你读过那首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在你的想象里昔日的翠楼就是眼下的危楼了。你也许会在窗下徘徊,想领略一下那游子归来的情趣。

⑧一座破败的古宅,那里面阴暗潮湿,和别墅不能比,连富起来的农民也不愿居住。那些参观的人也不想住在这里,他们只是想了解前人留下的故事,想象前人生活的画图。也许那大门前的铁环上曾经系过高头大马,那门厅里曾经停过八抬花轿……

⑨那铺着碎石的小街,也许有许多历史上的名人走过;那深入河中的石级,曾是妇女们的捣衣之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可以在月光下顺着石级往上走,去倾听那历史的回声,去看那逝去的碧波……

⑩石桥、危楼、古宅、小街、石级,那些历史随意的洒落,却是生命的永驻,历史的残留;是往事的图画,似乎把自己也画了进去。

⑪你在现代化的城市中驱车而过,看见那摩天高楼上有无数的窗户,谁知道那里面是些什么;那一幢幢编着号码的住宅区,今天搬进一个住户,明天搬走一个住户,进进出出的都差不多;那四车道、六车道的柏油路,谁能讲得出有什么名人走过,好像谁都走过,留下了一溜烟,早就被风吹走。现代化意味着高速、方便、舒适,到处留下的是时代的标志与科技的力量。人在巨大的物质力量的面前显得那么渺小,生命变成了群体。几千人造出一个软件,几亿人在一个软件中疾走,人的寿命在延长,可在感觉上却是那么匆忙,好像未曾在某个地方停留过。于是,有那么多的人,突然想起了过去,过去虽然艰苦,却在那悠悠的苦难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留下了他和我,在历史的残留中去寻找生命的遗痕,在汹涌的潮流中去寻找那失去的自我

(选自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直面现实,写出了现代化高速运转的快节奏生活给人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让人失去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引人深思。
B.文章讽刺了终于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现代人贪得无厌的心理,表达了“越是失去的越令人怀念”这一主题。
C.文章叙述视角不断变换,第②段是第一人称“我们”,第③段又变成了“他们”,第五段以后又变成了“你”,体现了作者构思行文的跌宕变化。
D.陆文夫的创作特色首先在于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其散文以清隽秀逸、淳朴深刻著称。
E.作者在第⑥段中写到自己心中的那座石桥,回忆曾经在石桥处留下的青春故事,这样让文章极富美感。
【小题2】比较“危楼”“古宅”等的文字,为什么“那座石桥”讲述最详细?
【小题3】根据文意,谈谈人是如何“失去自我”的,以及你对人“找回自我”的思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7-15 07:43: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林间路
陆文夫
①我熟悉一条林间的路,经常在这条小道上走来走去。这小道蜿蜓曲折,高低崎岖,它从大路旁一个很不显眼、灌木丛生的地方岔向深山里去。它几乎不能称之为路,只是大路旁的灌木丛偶然出现了一个豁口,从豁口间向前看,荒草有些歪倒,依稀有一条白线延伸而去。有人告诉我,你可以从这里走,也只能从这里走。
实在不好走啊!四下里都是树。树,我也曾见过,大路旁钻天的白杨,小河边婀娜的垂柳,公园里的林荫道更是有不少的情趣。可这里的树只受自然的安排,不听任何人的选择和摆布。松、杉、洋槐、酸枣、乌桕,什么都有,而且杂乱交错,没有次序。高的参天遮日,矮的却缠绕着脚踝。脚下除掉荆棘以外,还有巨石累累。那些巨石有的兀突在山巅,有的凌驾于溪流……
不错,我也曾见过一种小路,它依山旁水,怪石巍峨,两旁古木参天,流泉潺潺而过;山上冲涮下来的砂砾被岸边的茅草挡往,自然而然地铺出一条平展展的砂路。在这种路上无须疾走,可以漫步,实在比走柏油马路有更多的享受。可惜我长期走过的林间道并非是这样的路,走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探胜访幽,多是为了买米、买盐、办事、访友。或是眼看天色不好,赶紧回家,以免又为风雪所阻。
我开始走这条路时非常吃力,非常难受,因为若干年来我走惯了大路,前面有人带领,身边有许多伙伴,他们会呼唤,会关顾。那时候我总以为人在认定了一条路之后,剩下的只有一个动作:走!忍耐着饥渴疲劳,不受路旁的花草引诱,一步步地走下去总能到头。自从踏上了这条林间的小道,再也不能昂首看着天边的彩霞了。你不仅要注意脚下,还得估摸着天气的变化。在林间遇雨实在是件苦事,所有的积水会像瓢泼似的浇得你晕头转向!林间没有人家,到哪里去躲啊!
开始的时候我也曾有过埋怨:为什么不在林间修一条比较好走的路?后来才想到这条路上的行人是那么稀少,大路之所以为大,因为在它上面走的人多,如果每个人所到之外都修筑一条驷马齐驱的大道,禾苗与林木就无生长之处,人畜都没有办法活下去。小路既然因客观的需要而存在,那末,别人能走,你也得走,每个人都不是天之骄子!
说来也很可笑,我在林间的小道上走过几次之后,似乎有所领悟:原来走路除掉用脚之外,还得用头脑来思考,来琢磨。一旦踏上了林间的小道,你什么依赖都没有了。逢到拐弯处或岔路口时,得记往几块形状特异的石头。不妨把它们想象成狮虎羊马,加深点印象,添一点情趣。记着从羊石向右转,或者是从虎石的屁股后面擦过去。这一来,巨石虽然挡路,却也能成为指路的标记。
我也曾在林间的小道上遇过雨,有时候是细雨蒙蒙,有时候是大雨滂沱。如果你准备淋雨,就不会心慌,不去胡乱地奔跑。不紧不慢地一路行来,倒反而可以窥见许多平日难见的景象。
在山林间走小道,既要费脑筋,又得花大力气,如此说来岂不是一件十分苦恼的事?是的,比起走大路来是有苦恼的一面,特别是开头的时候,这苦恼还很强烈。等到时间长了,情况熟了,记路认路已经养成一种习惯了,这苦恼的一面便会慢慢地淡薄下去,慢慢地发现林间的空气是如此的清鲜,还有各种美妙的声音:树叶沙沙,流泉哗哗,鸟雀飞鸣,草虫唧唧,蛙声三声两声。这在清晨是一首晨曲,在月夜是低诉的竖琴。如果你熟悉一百首歌曲,便会有一百个主旋律在林间奏鸣,你随便挑哪个都行。山林间的道路虽然崎岖,可你走起来总觉得成绩十分显著,一会儿翻过了山坡,一会儿又越过了溪流。杜鹃花开罢了以后,桃李又在那里献媚;冬天里什么花也看不见,可那乌桕的脸却涨得鲜红,像火在那里燃烧,像彩霞浮在山腰。于是,眼看着山腰上的彩霞,嘴里又哼起了愉快的歌,这歌声虽然和从前一样,可是经过林木的共鸣与转折,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
走林间崎岖的小路虽然有许多妙处,但是人们都不愿意走,我也不愿意走。当我想起为了买一斤盐便得走一整天时,心里就有些犯愁。因为人的功率都体现于速度和效果。走路不是目的,目的是征服距离之后去办成一件什么事。如果有高速公路或登山电缆的话,我还是愿意乘坐,它毕竟能节省时间,增加办事的效果。但我也不再埋怨那林间崎岖的小路,它实在教会了我许多。如今再穿街走巷,横阡竖陌地去寻亲访友,只消走过一次,第二次决不会茫然无知,至少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差误。走大路便唱歌,走小路就埋怨,那也算不了什么。
(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走过很多的路,有的平坦,比走柏油马路更享受,有的较大,有的较小且曲折。
B.第四段最后一句写“我”在林中遇雨无处可躲的埋怨以及必须在雨中走完路的坦然。
C.本文多采用对比手法,把林间路与其它的路对比,走林间路的妙处与人们不愿走对比。
D.作者从走林间路入手,托物言志,写出了人生之路也是如此,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小题3】请探究文末“走大路便唱歌,走小路就埋怨,那也算不了什么”的意蕴。

同类题2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平铺直叙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倒塌的围墙两天建成了,但却受到设计所内一些人的批评指责,说明这些人在建筑设计方面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较高的审美水平。
D.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小题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围墙”为题目,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围绕“围墙”展开了故事,也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对比;同时,围绕“围墙”表达了小说深刻的主旨。
B.马而立觉得“修好的围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但是却让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但却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情节一波三折,波澜起伏。
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肖像、神态、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手法,塑造了马而立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像马而立一样愿意做事也能做好事的人在现在的社会里难有出头之日的悲剧。
D.马而立修好的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因而受到了所有人的赞扬。
【小题3】下列分析概括马而立的形象特点,不正确的两项是
A.辛勤高效:接到任务后,他“一支烟还没有抽完”,就着手干活;一直干到“夜间十一点”,累到睡了很沉的觉。
B.有才干:修好的围墙得到了路人的赞许和专家门的一致好评。
C.朴实热情:不管围墙是受到批评还是得到赞誉,他只管做好工作,“不知从什么地方”来的炭火盆体现了他事事为工作、时时为大家的形象。
D.衣冠楚楚: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
E. 心情压抑:干了活儿,做了很多事,尤其是修砌围墙遭到一些人的不满,他们都分别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小题4】对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结构上,马而立在“围墙”进进出出,是对小说题目和开头的呼应,结构严谨。
B.在情节上,写出马而立不愿意参会,只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而且做得很好。
C.在主题上,升华主旨,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弊端的批判和嘲讽。
D.在形象上,突出人物形象,体现了马而立的朴实热情,又让读者读出一层悲凉之意。
E. 在效果上,既有马而立前后做事能力和方式的对比,也有与其他人的对比,引起读者思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围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

“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登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兆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些社会弊端。
B.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才干的赏识。
C.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功请赏等丑行。
D.作者引出看门人洪老头的话,使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手法,体现了他对马而立的同情与赞许,也体现了他对那些只说不做、满心“那个”的人们的不满。
【小题2】请结合全文,谈谈马而立的形象特点。
【小题3】小说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脚步声

陆文夫

(1)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这声音不紧不慢,亦步亦趋,紧紧地跟随着我。我暗自吃惊,害怕在荒无人烟的丛林间碰上了剪径。回过头来一看:什么也没有,那声音来自于自己的脚步。

(2)照理不应该被自己的脚步声吓住,因为在少年时我就在罴暗无人的旷野间听到过此种脚步。那时我住在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那里没有学校,只有二里路外的村庄上有一位塾师在那里授馆,我只能去那里读书。那位塾师要求学生们苦读,即使不头悬梁,锥刺股,却也要“闻鸡起舞”,所谓闻鸡起舞就是在鸡鸣时分赶到学塾里去读早书。农村里没有钟,全靠鸡报时。“雄鸡一唱天下白”,那是诗句,实际上鸡叫头遍时只是曙色萌动,到天下大白还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我在这黑暗中向两华里之外的学塾走去,周围寂静无声,却听到身后有沙沙的脚步声,好像是谁尾随着我,回头看时却又什么也没有。那时以为是鬼,吓得向前飞奔,无论你奔得多快,那声音总是紧紧相随,你快它也快,你停它也停。奔到学塾里上气不接下气地告诉塾师,塾师睡在床上教导我说:“你不要怕鬼,鬼不伤害读书人。你倒是要当心人,坏人会来剥你的衣裳,抢你的钱。”

(3)老师的教导我终身不忘,多少年来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时从来不怕鬼,只怕人,怕人在暗地里给你一拳,或者是背后捅你一刀。不过,这种担心近年来也淡忘了,因为近年来我很少在黑暗的旷野中行走,也很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4)是的,我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已有多年了,多年来在繁华的城市里可以听到各种各样奇妙的声响:有慷慨陈词,有喁喁私语,有无病的呻吟,也有无声的哭泣;有舞厅里重低音的轰鸣,也有警车呼啸着穿城而过……喧嚣,轰鸣,什么声音都有,谁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5)要想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好像必须是在寂寞的时候,在孤苦的时候,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时候你才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那么沉重,那么迟疑;那么拖沓而又疲惫;踯躅不前时你空有叹息,无故狂奔后又不停地喘息。那种脚步声能够清楚地告诉你,你在何处,你是从哪里来,又欲走向何处?那脚步声还会清楚地告诉你,它永远也不可能把你送到你心中的目的地。

(6)在都市的喧嚣声中,凡夫俗子们不可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你一出门、甚至不出门便可听到整个的世界有一种嗡嗡的轰鸣,分不清是哭是笑是哽咽,分不清是争吵不休还是举杯共饮,分不清是胡言乱语还是壮志凌云,分不清那事物到底是假是真,分不清来者是哪个星球上的人,弄到最后你自己也分不清自己了。人人都好像不是用自己的脚在走路,而是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往前推。很难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了,只听得耳边价呼呼风响,眼面前车轮滚滚,你不知道是在何处,忘记了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行动就是一切。

(7)偶尔回到空寂的林间来了,又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听到这种声音的时候,似乎觉得有一股和煦的风,一股清冽的水穿过了心头。好像又回到了青少年时代,好像又回到了孤寂的时候。仔细听听,还是那从前的脚步声,悠闲而有些自信,只是声音变得更加轻微,还有疲惫之意。是的,我从乡间走来,迈过泥泞的沼泽,走过碧野千里,那脚步当然会失去了原有的弹跳力,可它还是存在着,还是和我紧紧相随,有这一点也就聊以自慰。我不希望那脚步会把我送到我心中的目的地,那个目的地是永远也不会到达的,如果我能到达的话,后来者又何必去跋涉?

(8)心中的目标虽然难以达到,脚步却也没有白费,每走一步都是有收获的。痛苦是一种收获,艰难是一种收获,哭泣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体验,要不然你怎么会知道欢乐、顺利和仰天大笑是什么滋味?能走总是美好的。我不敢多走了,在湖边的岩石上坐下来,想留下前面的路慢慢地走,不必那么急匆匆地一下子就走完。

(9)太阳从不担心明天的路,一下子便走到了水天相接处,依偎在一座青山的旁边。我向湖中一看,突然看见有一条金色的光带铺在平静的湖水上,从日边一直铺到我面前,铺到我脚下的岩石边,像一条宽阔的金光大道,只要我一抬脚,就可以沿着这条金光大道一直走到日边,走到天的尽头,看起来路途也不遥远,走起来也十分方便。这种景象我见过多次了,它是一种诱惑,一种人生的畅想曲,好像生活的路就是一条金色的路,跃身而下就可以走到天的尽头,走到你心中设想的目的地。可你别忙,你只须呆呆地在岩石上多坐片刻,坐到大阳下沉之后,剩下的就只有一片白茫茫的湖水,你没有金光大道可走,还得靠那沉重的脚步老老实实地挪向前。

 

【小题1】请指出第(5)(6)段“你”所指的对象以及在文中使用第二人称的作用
【小题2】理解“行动就是一切”一句话表达的意思:
【小题3】请简要阐述“能走总是美好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含义:
作者心态: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二段用“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的典故,引用李贺的诗句,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也使其语言显得风趣幽默。
B.在作者看来,能否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不仅说明现实生存环境的改变,更表明了自己生存状态的不同。
C.“要想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必须是在寂寞、孤苦、在泥泞中跋涉或是穿过荒郊与空林的时候”。这种情况的“脚步声”暗示了作者在艰难岁月中郁闷的心境。
D.作者对人们在喧嚣闹市声中的生活感慨系之,这种深沉的世情感叹包含着作者对现实的深刻针砭,令人警醒。
E.文章末端关于太阳、灿烂霞光以及“金光大道”的浪漫抒写,笔触灵活跳跃。表明了作者对美好前途终会到来的信心。
F.本文写得耐人寻味。作者用虚虚实实的笔触,纵意挥洒,创造出一种气象氤氲的情思氛围,层层抒写出他对“脚步声”的哲理感悟,从而给读者以丰沛的启示。
【小题5】本文开头写“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突然间听见自己的身后的脚步声”,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6】结合选文内容,请对本文的象征手法简要赏析,并在学过的高中课文中找出一篇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的作品。
课文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