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以载道,艺以修身。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文艺从来都不是仅供消遣娱乐的小事,而是关乎移风易俗、修齐治平的大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担负时代重任,回应时代需求,以德艺双馨为价值目标,努力让自己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许多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广受观众喜爱、留下长久印记的精品佳作,他们中很多人因其艺术创造和良好口碑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但一段时间以来,少数演艺人员无视自己作为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影响,浮躁攀比、热衷于炒作丑闻甚至身涉违法犯罪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若任由这些失德失信、违规违法行为大行其道,将会使演艺界有道德滑坡之风险,也将危害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光环越大,责任越重。作为面向大众、影响广泛的特殊行业,演艺人员应有志于彰显主流价值,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正能量标杆。***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者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这实际上为包括演艺人员在内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如何处理好“德与艺”“义与利”上指明方向,提供遵循。要始终把道义与责任放在首位,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堂堂正正的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那些有严重失德失信行为的演艺人员,需要接受行业组织制定的、与其言行严重程度相应的、有足够约束力的处罚;违反法律的,要接受法律的裁决,不能让有法律和道德污点的艺人从其失德失信、违法违规的错误行为中出名获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2018年5月7日,党中央印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强调,要强化体育、演艺、网络等领域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引导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遵纪守法、崇德向善的典范。

文化是制度之本、道德之源。“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中华文明历经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康续发展的精神力量所在,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丰厚滋养。在演艺界深入学***的观点。D.文章针对当前部分艺人失德失信这一现实,论证了加强演艺界道德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广大文艺工作者,只要做到有才有德,就能够成为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B.一些艺人失德失信、违规违纪,导致当今演艺界道德滑坡,危害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C.2018年,党中央发文强调要强化演员等的社会责任,十分重视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
D.演艺人员深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道德素质,文艺工作就会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08 09:4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副对联

米兰

冬日里总是有些寂廖的。一场小雪过后,情形有些改变,“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文人的古意相跟着来了,再念及王子猷雪夜访戴之雅意,便起身拿了围巾和手套下楼,推上自行车出门——去漏月轩看看吧,又是六个月过去了,“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老先生以行楷笔法书写在自家门上的红对联褪尽颜色了吧?那字儿还能瞧出些眉目来吗?

外面的世界依旧熙熙攘攘。路两边灌木丛上残雪点点,像一朵一朵洁白的莲花。骑着自行车猛蹬几步,转往鹤伴二路。

与郭连贻相识十年,在他始终平静如水的表情里,跌宕人生消失无形,我每每感觉流离时光背后,他那不着一才的隐士之风发载而来的大气象。得其沾溉既久,我的性情业也随之多了些天高云淡,再不喜铿锵之音,更愿意聆听对面坐着的人,无言传递过来的那些话。亦由此,当丙申年春花开过、先生“走”了之后,面对铺天盖地的纪念文章,我保持着沉默。我以为面对极具个人色彩的一位乡贤而不作个性化的表达,是不太有趣的,信手而来的溢美之词对他也是不够尊重的。郭连贻生前抑或明白,他眼前这位“米兰女史”依稀仿佛与他的灵或有些微相通之处吧。别人看到的,他的笔默文章,就在那里,我也看,只是对此未曾作过只言片语,想起来也是惆怅。

郭连贻的村庄就在印台山脚下,周围植有大片果木,每年春天花开时节,踏春的人接踵而至,人声嘈嘈,全然不见他当年为生产队看守果园时的那份清静。郭连胎长子郭宪明犹记得小学时代,每天放学后跑进果园,扔掉书包,拿起父亲尤头上的书,《契诃夫小说选)或者《聊斋志异》,随便哪一本都是一段快乐的阅读时光。“屋前一架丝瓜,几只蝈蝈飞来瓜架上支支叫着;雨天里坐在门口听雨声,着黄黄的些瓜花落满一地,望着父亲穿着蓑衣,从朦胧雨中的小道上走来……”在郭宪明笔下,果园里的童年就是这么美好。只有一点,每天被父亲规定着写十张大仿,实在是额外的负担,端的不如在果园里跑来跑去,偷偷摘个果子吃好玩。每年春节前,庄邻乡亲拿着红纸来让父亲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不到除夕不作买,令人烦不胜烦,写一手好字有什么用,自找麻烦。写一手好字有什么用?当郭宪明自己悟到答案的时候,老大徒悲,,悔之已晚。人生的季节哪能颠倒呢。

丙申年十月十五之夜,据说是六十八年来月亮最大最圆的一次。那天晚上,我在鹤伴二路明丽的清辉里散着步,想象郭家院子里那片青青翠竹飒飒有声,像青年郭连胎风樯阵马,下笔疾走。我觉得他一定还有想说的话没说,把它们留在什么地方了。郭连贻一生磨难并不是我能会意的,对于他的书法艺术,我一个外行更无资格做高低品评。老先生一点一刻横竖撇捺,在我眼里加此天真稚拙,所谓“儿童乃成人之父”,先生下笔复归本真,其中的缘由与秘密藏匿于岁月深处,无形滋渥,无由言表。想至此,仍是惆怅。

雪后初睛的景色很不错,印台山北麓雪光闪闪。薄雪覆盖的麦田扩展了视野,成群的麻雀在行道树上明喳觅食。我骑着自行车一路生风,呼与吸凝成的白雾团团向后飘去。用不了一刻钟,就能再次见识郭家那片竹林了,那可是北方院落少有的景致。以前每次去,老先生都会站在门口迎着,我们也不拿自己当外人,像回家一样踏进门去。这次我一个人悄悄地去,只是因为想念。我谁也不打扰。甚至他家后面那座文昌阁楼顶上古老的青瓦以及瓦缝间漂亮的松花,我也不打算再拍照,看看就走。

郭连贻家在碎楼村街最北端。六月份的时候我来过一次,看到两扇门上各粘了一张小小的白纸,盖住了对联末尾那个字,翰墨因缘、烟云供养,郭连贻的影子在淡红的对联里沉默不语。我对着门拍了一张照片,记录下那一刻我内心的悲伤。半年后再次过来,门上纸张已然残破,颜色已然褪尽。忽然想起雷恩·寇伯音乐特辑《心灵秘境》中的一首“暗夜”:当夕阳西沉,路易斯岛上的石头送走的不是光明,而是迎来满满一屋子的宁静……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

可是郭连贻已经沉寂到了远方,只把一副对联留在门上,等着远远近近过来看他的人。

(选自2018年第4期《北方文学》,有删改)

(注)①翰墨因缘旧,烟云供养宜:清朝书法家伊秉绶所撰伊姓宗祠通用联,意为与笔墨结缘,受云烟之洗涤。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郭连贻先生的去世,作者内心非常悲痛,却又不愿做那种表面化的没有深入人物心灵的所谓纪念性文章。
B.在郭宪明的回忆里,既有对在果园里读书、玩耍等快乐时光的留恋,也有对父亲给自己规定练习书法的任务以及帮庄邻乡亲写春联的不理解。
C.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夜晚清冷的月光、雪后初晴的山野,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这与所抒发的对郭连贻先生的怀念之情相吻合。
D.作为写人记事的散文,本文语言典雅凝练而又细腻传神,郭连贻先生的形象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呈现出来,鲜少议论和抒情。
【小题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郭连贻先生的形象。
【小题3】本文以“一副对联”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的新方向,为乡村振兴的“质变”吹响了有力号角。城乡融合,绝不只是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当那些曾经让城市繁荣起来的要素能以比较低廉的成本顺利进入农村发展进程,乡村振兴就不会是一件难事。在江苏,去昆山朱浜村游玩的人,总会为那里的转型升级叫好。多年前,那里还满是砖瓦窑;改造后,古窑变成了有咖啡馆、文创市集、乡村书屋的公共文化空间。水乡风貌仍在,但发展的基因变了,文化、、人才、商业、创意,借千年水道进入,汇聚起新的发展动能。
去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融合。这是对江苏改革开放以来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一体化发展经验的再提升,与中央提出的城乡“全面融合”要求高度一致。在3万个村庄中找试点,请设计师团队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让要素回流乡村,让乡村提升内生活力,这条“回乡之路”体现着城市的回馈,回应着时代的呼声。
也许有人会反驳,苏南水乡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离不开“天生丽质”。其实,发展或因条件差异存在先后,但促进城乡间要素均衡流动、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是共通的。农村精英不回乡、城市资源不下乡,一直是农村发展的难题。人从哪里来?怎么留得下?钱从哪里来?如何用在刀刃上?回答好这些问题,乡村振兴之路就走通了大半。比如,今天城乡发展最大的落差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公共财政不妨多投向社会资本不愿投或覆蓋不到的角落;从资金上看,也可尝试改变,把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出让收益的蛋糕多切一些给农民、多留一些在农村。
城乡的二元发展曾经历了很长的历史周期,这也注定城乡融合发展不是眼前工程、应急工程,而是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所以,对于各地的具体探索不妨多点耐心和包容。反过来说,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城市病,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作出更具前瞻性的思考。江苏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非常注重乡村的形神兼备。既要留住乡村的“形”,全力恢复乡村历史质感、保护乡村原有风貌,更注重留住乡村的“魂”,留住乡村的非物质文化传统。
乡村振兴,最终旨归是“人”。农民如何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具体的规划会给生产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是不是真正“融”好了?需要时刻注意和校验。换句话说,绝不能用建设城市的思路来建设农村,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村,而应该因村制宜,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乡村的个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6日《融合发展,重塑城乡关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那些曾经让城市繁荣起来的要素能以低廉的成本进入农村发展进程,就能够实现乡村振兴。
B.在中央的城乡“全面融合”要求下,江苏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一体化发展,率先启动特色田园建设。
C.城乡全面融合面临破除阻碍城乡要素均衡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如何促进城乡间要素均衡流平动等问题。
D.农村发展的难题说到底就是人才和资源的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乡村的振兴就必将指日可待。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为总起段,提出了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于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论点,纲举目张。
B.文章以江苏昆山朱浜村转型升级的典例人笔,引出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城市回馈乡村的特点。
C.对有人提出的苏南水乡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天生丽质的质疑,文章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地进行了有力反驳。
D.文章结尾提出的乡村振兴的最终旨归是“人”的观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有力补充,使文章论证更为严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乡的全面融合,不仅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总结城乡二元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更需要对乡村实际有前瞻性思考。
B.注重保留乡村原有的山川地形,注重保护每一座祠堂,保护每一棵古木,是注重乡村建设形神兼备的一种表现。
C.城乡的二元发展由来已久,这就注定了城乡融合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长期不懈的耐心和包容。
D.用建设城市的思路建设农村,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村的方式是错误的,它没有把握乡村振兴的最终旨归。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金陵,春帷掩映的绝代

余显斌

①不用去金陵,一去一断魂。

②金陵,就那些地名,都鸟语花香的,朱雀桥、乌衣巷、秦淮河、桃根渡……那不是地名,那是一首首隽永的诗。有人说,我打江南走过,那季节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这些地名,如果是女子,也一定有莲花一般的容颜,韵华永远,不会凋谢,不会在秋风中瓣瓣凋零,只会绝世独立,在灯火阑珊处,回眸一笑。

③一切,在金陵,都是那么情意婉转,那么风流潇洒。当年的孙权,长剑一挥,在这儿筑下石头城,从此,一方绝世之地,就在历史深处诞生。周郎骑了青鬃马,得得而来,一把剑,一架琴,将江南风流,挥洒成一方儒雅的风景。周郎身边,总有小乔,眉眼一眨,迷醉整个江南,也迷醉了北国枭雄,以至于曹操横槊赋诗,驻马江边,旗帜蔽野,鼓声如雷,发誓要“铜雀春深锁二乔”,结果,在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样临风披发衣襟带春的男儿,和这样眉眼生花的女子,使得多少年后的大诗人亦向往不已,在一个月白风清的夜晚,“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倾慕不已道:“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那不能忘却的李煜,是金陵的又一幅风景,他袍袖一拂,提笔填词,“别来春半,阶下落梅如雪乱”,或“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种儒雅,一种多情,一种水木清华,盛开成墙头雨里的一朵杏花,铺展成依约笛声下的月夜。金陵,是江南的一朵荷。金陵儿女,是荷花中洁净无尘的荷蕊。

④那一轮月,照着扑打空城的寂寞浪潮,照着金陵周遭的绵亘远山。月下,秦淮河水一如千年,静静地流过,流过宋朝,流过大元,再流到明朝。月下的秦淮八艳,长袖在清冷的光中,舞成一片轻盈的云彩;腰肢如一片弱柳,在箫音里幻化为一片翠绿的珠帘。谁在江的那边高唱“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国家的灭亡,好像是红颜绿鬓的罪过,好像是朱唇柳腰的结果。当一声鼙鼓响起,当大明朝灰飞烟灭时,当一群衣冠贵族屈下膝盖时,秦淮河边,一群纤弱的女子停止歌舞,站了起来。李香君一曲《桃花扇》,血如桃花,艳丽壮烈;柳如是劝夫殉国,性情如铁。如您不信,请问明月。而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依然月白如玉,依然月光如水。

⑤金陵的山水,无论是“三山半落青天外”的空明迷蒙,还是“白下有山皆绕郭”的水光宛然,都是画里江山,水墨山水。山与水之间,是一群江南儿女,或“小鬟红粉薄,骑马佩珠长”,华美无边;或“水光兰泽叶,带重剪刀钱”,绮丽富艳;或“十骑簇芙蓉,宫衣小队红”,热闹非凡。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弦管之声,在月夜下悠悠回旋,在白净的水面上浮荡,飘向天边;就有歌舞翩跹的身影,在烛光之下摇曳生姿,花枝乱颤;就有歌喉婉转的采莲曲子,大珠小珠落玉盘,飘散在夜空里。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雕栏玉砌应犹在”的楼台;就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无边美景,就有万千宫阙,宫女如花。因为是帝王都,这儿就有了日月更替,就有了刀光剑影,就有了千船竞发,就有了金戈铁马。

⑥因此,金陵是一座儒雅的城,儒雅中有风骨,有个性,如百炼钢化绕指柔,如青花瓷中的釉色,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金陵,是王羲之的书法,秀而有骨。金陵,是六弦琴上的曲子,优美中有铁骨铮铮之音。

⑦金陵,若是人,在女子,为击鼓金山的梁红玉;若是男子,是“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陆游。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②段运用通感、比喻和想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金陵地名的含义隽永、风格独特、韵华永远,让人感受到一种出人意料的美。
B.第④段前五句引用杜牧等人的诗句,又采用对偶、排比、反问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宏阔的时空及时代的巨大变迁,引发人深远的思考。
C.第④段首尾呼应,以眼前的明月起,段尾又回到眼前的明月,以月之无情衬人之有情,言浅而意深,形近而旨远。
D.本文是一篇意蕴深厚的文化散文,有点题,有铺垫,有展开,有深入,有收束,材料充实贴切,情感深沉浓挚,语言生动优美。
【小题2】作者是怎样展现金陵的“绝代”的?请从内容、结构、手法运用上简要赏析
A.
【小题3】有人认为,本文的题目可以改为“一去一断魂”,也有人认为原来的题目更好,你觉得呢?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乾隆二十八年冬,苏州城内大雪盈门。
腊月初六清早,雪后初霁,玉雕师傅陈唯友推开自家大门,发现门楼下蜷卧着一个少年,厚厚的雪花没及少年的胸襟。陈师傅急步上前呼唤,少年已无声息,伸手一探,气若游丝。陈师傅忙唤徒弟们将人抬至屋内,加覆棉被,喂饮热汤,良久方才醒来。仔细询问,乃是徽州人氏,年方十四,因家乡连年遭旱,家人皆被饿死,留下这少年背井离乡,独自流落到苏州城,恰逢连日风雪,饥寒交迫昏死在陈家门口。
听罢讲述,陈师傅不禁长叹:又是一不幸之人!便吩咐徒弟们找一身棉衣给少年换上,打算让其在家中将养几日,待身体稍作恢复再送他另寻活路。
得了暖衣饱饭,不几日,那少年气色便缓和过来。再见之时,陈师傅上下打量,发现这少年面容清秀,身上的粗布棉衣虽不甚合身,却掩盖不住眉宇之间的英气。少年见到陈师傅,纳头便拜:
“恩人在上,受程准一拜。”
陈师傅急忙搀起,“孩子,世道艰难,焉能见死不救?只是你年纪尚幼,又举目无亲,不知今后作何打算?”
听陈师傅这样问,那少年再次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恩人救我一命,此生难以为报。本不该得寸进尺,只是我身小力薄,实在没有活路,请恩人念我手脚齐备,舍得下气力,请您收我为徒,他日学得一技之长,方能事师若亲,以报恩情之一二。”
陈唯友听罢,沉吟了片刻。他并非不可怜眼前这个孩子,只是他心里清楚,玉雕乃大技艺,虽有勤能补拙之说,但若要成为良匠,无天资禀赋不能达也。但转念一想,自己膝下无子无女,眼下几个徒弟跟随自己时间虽长短不一,却无出色之辈,如此下去,自己的一身绝技岂不失传?且这孩子举手投足颇有气度,着实惹人喜欢,不如暂时将他留下。
“也罢,我且收下你,给你两年时间,两年之后,若能入路,我自留你;倘若还未上道,你及早另寻活路。”
程准听罢,感激涕零,当下叩头奉茶,行了拜师大礼,正式留在陈家跟着陈唯友学习玉雕技艺。不久陈唯友便发现,这程准不仅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而且踏实勤奋,肯下苦功,不出两年时间,竟学完了师兄弟们五年才学完的基本功,陈老先生嘴上不说,心里却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
程准到陈家两年头上,陈唯友在家里举行了一场比赛,要徒弟们各尽所学,做一件作品相互鉴赏。那程准连续几日闭门不出,最后用满是血泡的双手给师傅捧出了一件羊羔跪乳的玉件,虽稍显稚嫩,却已初见功力,苏州城内的几位先生看后皆赞赏有加,唯独陈师傅笑而不语,只是点了点头,说了句:“留下吧!”
自此,陈师傅对程准另眼看待,手把手地把平生所学悉数传授于他。那程准也不负师望,技艺精进,未出五年,便在苏州城内声名鹊起。
乾隆四十一年,朝廷在全国征召玉雕贡品。程准精选上好玉料,下了整整半年功夫制作出一件作品,取名“丹凤朝阳”,作品寓意大统,做工精湛,业内人士皆称精品,程准也颇为自豪,对夺取贡品头筹志在必得。未料陈师傅看后非但没有溢美之词,反而力阻程准将作品送往京城。一时间坊间议论纷纷,但程准并未辩驳,只是默默地将玉雕收起,跟着师傅回了家。
此后,程准仍然一心一意跟着师傅学习技艺,只是不再那么踌躇满志了,凡构思动工之前,必先同陈师傅商讨一番。陈师傅初不以为意,后多次在窗外看到程准抱臂踌躇,犹豫之态毕现。陈师傅大骇,嘱程准今后创作不要再来找他,按己意行事即可,但程准退缩之态并无改观。
不久后的一日清晨,陈师傅忽称自己那把祖传的楠木刻刀被盗,并直接命人将程准叫来,诘问程准昨晚为何潜入自己住室将刻刀窃走。众人愕然,皆认为以程准平日为人,决不会干此龌龊之事。然陈师傅一口咬定昨晚只有程准一人去过自己卧室,且其他贵重财物并未丢失,必不是外人所为,窃刀之人定是程准。程准大呼冤枉,但陈师傅不为所动,程准终百口莫辩。两天后,陈师傅不顾众人苦劝,将程准逐出师门。事已至此,程准不再申辩,向师傅磕了三个响头含泪离去。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已经名动海内、誉满京城的玉雕大师程准接到下人禀报:陈老先生病重,恐怕时日无多。程准听此,星夜起程赶赴苏州。恩师榻前,程准再行师徒大礼,而后轻轻说道:
“师傅,弟子有一事……”
“为师知你所问何事。雕刀被窃一事与你无关,那把刻刀并没有丢。当年为师只是要寻一个借口将你赶出去。从看到你的第一件作品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百年难遇的玉雕人才。那年朝廷征召贡品时,你的那件‘丹凤朝阳当入精品之列,但在为师看来,奉迎之意过浓,境界不高,此匠人之忌也。我对你百般阻挠,只为让你去除一些雕琢之气,不想经历此事,你信心大挫,却让为师始料未及。为师知道,大树下面好乘凉,但大树下面亦不长草。你的技艺已日臻完美,不能总活在我的阴影之下,只有把你赶出去,才能助你成为一代巨匠。为师知道你重情义,让你离开我,只能采取这样的方式,实在是委屈你了。如今你名满天下,能回来看我,我心足矣!”
程准听罢,早已泪如雨下,陈老先生吩咐家人将那把楠木刻刀取来,颤颤巍巍地交到程准手上后,便溘然长逝。
程准手捧刻刀细细端详,乌黑油亮的刀柄上,深深地镌刻着八个小字:
匠心独运,浑然天成。
(选自《百花园》,2016.8.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意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冬日天寒雪大,村托少年的可怜与处境的危险。
B.看到程准的羊羔跪乳玉件,陈师博觉得程准虽是玉雕方面的可造之材,但还比较稚嫩,故“笑而不语”。
C.程准虽感冤枉,但最终不再申辩,含泪离去,因为他知這师傅不会再改变决定,他也不愿意违背师傅的意愿。
D.按照时间顺序,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分别为陈师博雪后教人、收徒传艺、赶走徒弟、告知真情。
【小题2】文中的陈师傅这形象有哪然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匠心独运,浑然天成”八个字结尾,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