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棋逢对手

符浩勇

左宗棠喜好对弈,平日闲暇必找人对弈一番,其棋风泼辣细密,行棋大胆果断,与同僚中人对弈胜多负少。他对自己的棋艺颇为自负,年过六旬高龄,仍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1874年5月,他出征新疆途经兰州城,适逢天泻暴雨,路途险恶,只得暂时扎营。帐中劳顿之余,左宗棠闲来技痒,乃命亲信去城里物色棋坛好手,以礼相邀到大营对弈遣兴。

只稍片刻,便有帐下亲信回营票报:兰州城北有一名头发花白老翁,自命不凡,高悬一条写着“天下第一棋手”的长幌,并在一家客栈摆下阵势,恭候弈客。左宗棠在慵倦中听罢精神为之一振,威严的眼眸闪动光芒,不顾左右劝阻,微服直赴客栈而去。

进了客栈旅馆,左宗棠施礼完毕,但见白发老翁精神矍铄。刚一落座,他匆匆执红军先行,起手就架起当头炮,老翁跟入飞马迎阵,开启了首局之战。

两人对弈十余回合,左宗棠抓住白发老翁险走恶手之机,全线压赴,攻势如潮,白发老翁左支右绌,见大势已去,垂手败阵。

第二局,左宗棠依然主动进攻,炮轰马踏,双车左右策应,红兵步步为营,白发老翁周旋招架,往来五十余回合,无奈再败。

第三局,局势僵持,一度不下。左宗棠调集主力于右,弃卒入势,以破竹之势劈开战局,继而前仆后继,造势一气呵成,直捣黄龙。左宗棠最后笑评:“高手谋势不谋子。高屋建瓴,登泰山而小天下,方不愧男儿本色。”

临了,左宗棠指着门外长幌说:“棋艺不过如此,你摘下它吧。”白发老翁双手作揖说:“久仰将军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备感荣幸。将军花甲之年犹率军出征,收复国土,心志可昭日月。三局对弈完胜,足见将军用兵神妙。老朽自愧不如,不敢狂妄!恭祝挥师入疆,胜利而归。”

左宗棠待见白发老翁依言摘下长幌,遂带亲信回营,当夜拔帐出征。

转眼,半年过去。左宗棠出征大获全胜,收服新疆。凯旋回京,又经兰州城停顿,正待差人去恭请白发老翁,却听帐下亲信又报:原先对弈三局皆输的白发老翁仍在客栈高悬“天下第一棋手”长幌,摆出不可一世阵势,坐待弈客。左宗棠听罢极为不快,白发老翁怎可出尔反尔?于是命亲信请来老翁,免去礼节,双方再度布阵交战。

首一局,白发老翁躬礼执黑队后行,却见守得滴水不漏,使左宗棠无从下手;继而也攻得中规中矩,丝毫不露破绽,始终主动,凭借多卒优势进入残局,左宗棠见大势已去,遂推盘认输,以求再战。

第二局,左宗棠挥军猛攻,白发老翁却柔中克刚化解劣势;左宗棠猛攻之际忽视后方空档,又被白发老翁抓住战机,奇袭踏平大营。

第三局,左宗棠飞相取稳,守反戈之势,白发老翁则架中炮,巧取攻势;双方在平稳对弈中进入酣局。不料,左宗棠取胜心切中了白发老翁诱敌之计,便作决战决胜之斗。于是棋盘上战火四起,双方兵来将往,二十余回合后,白发老翁损失惨重而左宗棠则伤亡殆尽,最后大营无兵可守,被白发老翁伺机攻克。

左宗棠连失三局,疑惑不解,却见白发老翁童颜鹤发,气势压人,问:“时隔六月,棋艺飞跃神速!真乃奇迹!?”白发老翁从容不迫,说:“前番将军初到边地,故连负三局,乃敬将军为人,且为将军出师造势,平添锐气!这次小胜,无非为左公奉献棋艺而已。棋乃娱乐之雕虫小技,虽胜何足道哉。将军长于下大棋,半年下来收复新疆失地,将军光照日月,岂不是下完了光照青史的好棋呀!”

左宗棠听罢,脸带愧色,感叹不已,说:“棋逢对手呀,你不止长于下棋,谋略过人,连老夫的国家大事,也成你眼里的一局棋了。”顿悟棋中哲理,揖手拱谢,不由仰天长叹:此乃天下第一棋手!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善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左宗棠对白发老翁态度的变化,白发老翁棋艺的变化都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
B.文章较为详细地描写了两次弈棋的过程,可谓惊心动魄,体现了作者精准的生活观察力和高超的文字表现力。
C.小说标题“棋逢对手”内涵丰富,既指二人弈棋水平不相上下,也暗指二人能在各自战场运筹帷幄,谋略过人。
D.小说通过左宗棠与白发老翁的两次对弈过程的对比,主要表现了强中更有强中手,不能一味自命不凡的主题。
【小题2】左宗棠对白发老翁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天下第一棋手”在文中出现三次,在情节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15 09:4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小题。
波音公司的氢燃料飞机即将起飞
波音公司正在研制一种以燃料电池和电动引擎为动力的轻型飞机、该飞机很可能是有史以来飞上天空的最环保型飞机。
这种飞机不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仅留下一条水汽尾迹;它几乎是完全无噪音的,但时速只有70英里,之所以决定研制这种飞机,是因为人们日益担心喷气式飞机排放的二氧化碳太多。
波音公司正在与英国燃料电池设计商聪明能源燃料电池公司合作。波音希望这种双座飞机能在一年之内亮相。
波音公司说:“我们正在设计的是一款示范机,看看是否能行,这种技术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巨大。”
这种燃料飞机是在澳大利亚生产的Dimona轻型飞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波音公司工程师卸下了飞机的燃料箱,以一瓶将注入燃料电池的压缩氢加以替代。氢将与空气中的氧进行化合反应,从而产生动力,然后注入电动引擎推动螺旋桨转动。
从机械的角度讲,这是一个简单的系统。燃料电池没有运转部件,因此是无声的,可是燃料电池往往体积庞大,价格昂贵,这就是燃料电池的应用之所以未获普及的原因。
聪明能源电池燃料公司通讯主管乔恩·穆尔与,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类装置如今既轻又便宜,但飞行仍然是最大的挑战。
他说:“关键在于:燃料电池必须具备充足的功率,以保证飞机的升空和平稳飞行,这需要巨大的能量,是个严重的障碍。”
波音公司的这个项目将成为第一架有人驾驶的燃料电池动力飞机,去年,加利福尼亚洲航空环境公司升空的无人驾驶侦察机“全球观察者”,就是以燃料电池动力的。
即使波音公司研制成功,该飞机也需要若干年时间才能初具规模,从而用于商业飞行。
另一个重大问题是找到供应“绿色”氢的途径。大部分商业生产型氢是通过诸如天然气这样的矿物燃料在提炼厂合成的,批评者称,这是一种“黑氢”,因为生产过程中要排放二氧化碳,因此抵消了大量潜在的益处。
【小题1】下列关于“氢燃料飞机”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氢燃料飞机是一种以燃料电池和电动引擎为动力的轻型飞机。
B.虽然氢燃料飞机时速只有70英里,但不排二氧化碳,无噪音,是有史以来飞上天空的最环保型飞机。
C.这种氢燃料飞机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潜力巨大,一年之内就会亮相。
D.这种氢燃料飞机是在澳大利亚生产的Dimona轻型飞机的基础上研制的。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波音公司研制氢燃料飞机,不是因为其速度快,而是因为看中它的环保功能。
B.燃料电池往往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但波音公司却克服了这个缺点,使之变得又轻又便宜。
C.去年,加利福尼亚州航空环境公司升空的就是以燃料电池作动力的这种双座飞机。
D.用天燃气等矿物燃料提炼合成的商业生产型氢往往不符合环保要求。
【小题3】(小题3)根据文中信息,以下推断不符合的一项是()
A. 波音公司开程师将用一瓶注入燃料电池的压缩氢来代替Dimona轻型飞机的燃料箱。
B. 氢燃料飞机升空时将采用电池组支持燃料电池,平稳飞行时进行充电来解决能量问题。
C. 波音公司将让与英国燃料电池设计商聪明能源燃料电池公司合作生产的飞机,成为了第一架有人架驶的燃料电池动力飞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事件

龙应台

①对于历史,我的兴趣不再是直接的批判,而在于:你给我一个东西、一个事件、一个现象,我希望知道这个事情在更大的坐标里头,横的跟纵的,它到底是在哪一个位置上。在我不知道这个坐标之前,对不起,我不敢对这个事情批判。了解这一点之后,对于这个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你发现,忍怕有百分之六十都是半真半假的东西。□自己进入历史之后,你纳闷: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你那么多半真半假的“真理”,而且不告诉你他们是半真半假的东西?

②对历史的探索势必要迫使你回头去重读原典,用你现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有一个大陆作家在欧洲哪一个国家的餐厅里吃饭,一群朋友高高兴兴地吃饭,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离开餐馆很远了,服务生追出来说:“对不起,你们忘了付账。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赞美欧洲人民族性多么的淳厚,没有人怀疑他们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们中国的话,吃饭忘了付钱人家可能要拿着菜刀出来追你的。其实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平或文化差异的问题。这恐怕根本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比如说如果作家去的欧洲正好是二战后粮食严重不足的德国,德国侍者恐怕也要拿着莱刀追出来。

③韩非子就曾写过:中国人老是赞美尧舜禅让是道德高尚,但是尧舜“王天下”的时候,他们住的是茅屋,他们穿的是粗布衣服,他们吃的东西也很差,也就是说,他们的享受跟最低级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禹的劳苦跟“臣虏之劳”也差不多。“以是言之”,那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禅让,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能享受的东西很少,放弃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今之县令”,在今天的体制里,仅只是一个县令,跟老百姓比起来,他有种种“官本位”所赋予的特权,他有终身俸禄、住房惠、出国考察金、医疗保险……因为权力带来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个家族都要享受这个好处,谁肯让呢?“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也”,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么呢?“薄厚之实异也”,实际利益,经济问题,体制结构,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样的行为。

④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过的路,但是对于过去的路有所认识,至少是一个追求。然而这个标准对二十世纪的中国人毋宁是困难的,因为长期政治动荡与分裂造成文化的严重断层,我们离我们的原典,我们的谱系,我们的历史,非常、非常遥远。

节选自龙应台《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坐标”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①段□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
②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
③比如说,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国国情,就是专制,两千年的专制。
④这样的一个斩钉截铁的陈述有什么意义呢?
⑤你用自己的脑子研究一下中国历史就发现:中国是专制的吗?
A.②,④,①,③,⑤B.③,②,④,①,⑤
C.③,⑤,②,①,④D.②,①,⑤,③,④
【小题3】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4】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小题5】下列哪项不是作者在文中所持有的观点(   )
A.对于历史,我们不能直接去批判,不能直接去相信社会的教育系统和传播媒体所给你的许许多多所谓的知识。
B.我们无法知道所有的历史,但可以通过合理猜测去推断历史。
C.用比较成熟的、参考系比较广阔的眼光去对待历史事件,而培养的方法是重读原典。
D.我们除了从道德、文化、民族性方面去考量历史事件外,还可以从经济、利益与体制成因去考量历史事件。
【小题6】作者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玉碗金莲
厉周吉
俗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纯手工金镶玉制作工艺精细复杂,以前会这种技艺的多在宫中,乾隆皇帝甚至规定金镶玉为宫中独有。清代末期,皇族没落,金镶玉技艺也近乎失传。
莒东冯家是一金镶玉制作世家,其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200多年。
据说,冯家祖上曾在宫内制作金镶玉,离开皇宫后,一直淡泊名利,低调处世,技艺虽世代相传,却鲜为人知。
至冯淳这一代,制作技艺已炉火纯青,但对他来说,制作金镶玉只能算业余爱好,在世人眼里,他就是从土里刨食的地道农民。
冯淳制作金镶玉很用心,作品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美。当地很多名流都渴望拥有冯淳制作的金镶玉,无奈他的作品甚少,再加上其为人怪异,多数人难以如愿以偿。冯淳这样,世人多有微词,然而他照旧我行我素。
莒地历史悠久,民间多有老物件流传。这日,好友老孙拿来一只玉碗,这碗做工精细,造型古雅,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有两处碰伤,碗口处有一半指甲盖大小的破损,下面连着一道差点到达碗底的裂纹。
冯淳拿到玉碗后先是感慨一番,然后慢慢斟酌镶嵌方案。冯淳知道,修好了,玉碗的价值甚至会超过从前,修不好,这碗就彻底毁掉。因为自己对这种玉的硬度把握不准,在开槽与嵌入金丝等环节都可能把玉碗弄坏。
为了修复玉碗,冯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前十多天他一直在把玩琢磨,中间十多天又在思考所用图案,最后十几天,他一直在仔细镶嵌、处理。
当老孙再次见到玉碗后,顿时惊呆了,碗里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金鱼,从碗侧生出一朵莲花,花朵含苞欲放,正好盖住了玉碗的破损之处。因做工精细,图案生动逼真,一般人难以看出这碗曾是件残品。
一年后,冯淳突然接到了获奖通知,他这才知道“玉碗金莲”获得了市民间艺术大赛手艺类唯一的一等奖。这时他才想起来,此前老孙和儿子都曾劝其报名参加评选,他拒绝了。拿这件作品报名是老孙和儿子一起商定的。
冯淳获奖后声名鹊起,前来求他镶嵌玉器的人与日俱增,有些人甚至故意把玉器弄坏了来找他修补。
冯淳哪有这么多的精力,他只能拒绝。越拒绝,人家越求他。当然,也有不少人打算买冯淳已经制好的物品,可是除了一些小物件,上档次的大作品,他一件都不舍得卖。这日邻居笑问冯淳,面对发财机会,他何以能如此淡定。冯淳淡淡地说:“制作金镶玉,玩的是金玉,最大的忌讳就是掉进钱眼里。那样,就不是人玩金玉,而是人被金玉玩了!”
其后,几件难事让老冯一筹莫展。一是近30岁的儿子因为没在城里买房而一直没找到媳妇,二是岳父因冠心病住院自己却没钱帮助治疗,三是村里就要进行旧村改造,冯淳家至少需要投入20万元才能购入改造后的楼房……
因为一直拒绝沾染铜臭,冯淳家有限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计,几乎没有盈余。面对困境,冯淳颇感迷茫。
有无数人找老孙求购“玉碗金莲”,老孙一开始坚决拒绝,最后还是悄悄卖掉了,据说卖了30多万元。后来冯淳才知道玉碗是老孙花2000元从古玩市场上淘来的。要不是经过镶嵌,2000元怕已经是最高价位了。冯淳心里颇感不平。
这年下半年,冯淳一直深居简出。有一个多月时间,干脆闭门谢客,即便与家人也很少交流,多数时间独自呆在制作间,谁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干什么。
这天,冯淳突然向家人宣布了一项重大决定,那就是筹钱在县城繁华地段开一家金店,经营金玉制品,并同时承揽定制各种金镶玉。
“冯家金店”开业之际,前来祝贺者络绎不绝。老孙带来一个神秘的礼盒,冯淳打开后顿时惊呆。
“你不是早把这宝贝出手了吗?”冯淳惊问。
“是有无数人打算买,可我能卖吗?即便卖,那也得你卖呀!买这碗时,我就打算送给你!至于以前为什么故意说卖掉了,那可得靠你自己琢磨!”说这话时,老孙笑得高深莫测。
冯淳定定地看了老孙好一会后脸色大变,继而朝老孙深深地作了一个揖,老孙也急忙作揖回礼。那时,人们看见两位老人的眼里都有泪光闪动。
【小题1】(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简要介绍了金镶玉近乎失传的现状,既凸显了这门技艺的珍贵,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埋下伏笔。
B.冯淳身怀绝技,却只当做业余爱好,世人也把他看做普通农民,体现出主人公为人低调,也暗含着对漠视传统手艺这一社会现状的批判。
C.作者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述了玉碗的修复过程,让读者领略到民间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
D.小说以玉碗金莲为线索展开叙事,反映了民间手艺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又展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引人深思。
【小题2】(小题2)老孙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题3)冯淳原本只是把金镶玉手艺作为业余爱好,后来还是决定开店营业,你是否认同他的这个决定?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木 雏

林斤澜

50年代后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由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他的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

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

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的说是蒜,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

“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

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念叨着:

“葱,圆的。蒜,扁的。”

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为老师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

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

“还划洋码呀?”

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

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

“认屎呗。”

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

“溏屎?”

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

“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

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

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

“这就是,尝尝不?”

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说道:

“不尝,不尝。”

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岔了气。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有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

“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

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去提起50年代,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说道:“哦,哦……”

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

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

“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

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

“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

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

“什么专家呢?”

“化学。”

“化学……”

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

“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

“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的……”

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说着:

“有病。叫造反学生扇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回忆往事入手,通过叙述一个大学老师在农村生活的片段,生动再现了特殊背景下的社会图景,富有时代性。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如老师认真记录葱和蒜的区别,细致求问如何分辨病鸡和好鸡,这些内容突显了人物品质。
C.文中的老师从二十多年前被圆湖村那对房东父子取笑到二十多年后获得房东儿子的敬重与爱戴,是因为他研究出“长效避瘟散”,提高了农民收入。
D.“我”从青年当家人口中得知,老师“张着嘴流口水”是当年被造反学生扇后留下的毛病,在这些叙述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淡淡的痛楚和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认识。
【小题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结合文章谈谈你对小说标题“木雏”二字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打磨出岁月的价值
杨雪梅
几乎天天最早来故宫科技部打开每扇门,又几乎总是最晚离开、临走前锁上每道门。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上映,让青铜器修复师王有亮成了受追捧的“明星”。
在王有亮眼里满满的都是青铜世界,连接着伟大的青铜时代。19世纪30年代,丹麦一个考古学家按照古人使用工具的不同,将那个始于公元前4000年、并最终促成了几大主要文明形成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从那以后,青铜之光便照耀至今。中国的青铜器既是礼器也是兵器,鲜明地体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更为特别的是,继甲骨文之后,青铜器铭文便成为研究中国古文字的重点……
王有亮他们的修复室有50平方米,中间一张巨大的平台,堆满了正在修的和即将修的文物。采访时,35件养心殿的佛像刚刚送来除尘,之后会送到首都博物馆的养心殿大展上。“除尘去污去锈,再进行简单的保养,让它亮堂一点儿就行。但你也得有耐心,用海绵块儿,一点儿一点儿地蹭。”
在修复室的墙上贴着的一张王有亮自制的师徒传承表。
“说起京派青铜修复的创始人,大家会提起歪嘴于,这个人有没有还有待证实。但张泰恩,我们‘古铜张’派目前列在最上面的第一号人物。张泰恩先后收徒十余人,其中以张文普、王德山为代表,成为第二代的中坚力量。张文普便是我师傅赵振茂的师傅。1952年,故宫从全国选拔青铜器修复高手,我师傅就被请了过来,他算是故宫古铜器修复的开创者。”
“早些年刚和师傅学艺时,他话少,但随便说一句都是经验,你只能眼里随时瞄着他,仔细观察。他定的规矩多,比如不能在日光灯下着色,一定要慢慢地点焊。师傅一直在故宫,返聘到76岁才退休。”
入行是最困难的。“刚和师傅开始学时,正赶上国外的博物馆要复制一批青铜器。有两年半的时间,我们一拨儿小师弟天天就在那儿打磨那个青铜复制品。我问师傅磨到什么份儿上才算行呢,师父给了个标准,得磨得和熟鸡蛋剥了壳的那一层薄皮一样。当时不理解呀,多少年过去了,看得多了,知道那就是老器物的那种独有的润滑光泽。古代的先人做每一个器物时都是非常虔诚的,他们又没有砂纸什么的,就用椴木炭精心打磨,直到光泽变得饱满。”
为了把青铜器表面磨得光滑,需要用很大的手劲儿,“当时指纹都磨没了,手上全是茧子,当然手劲也练出来了,性子也磨出来了。两年半的时间,师傅才给了我一个小小的青铜爵杯,断了一条腿。这意味着师傅觉得你可以了,有把握才让你接触文物。”
十铜九破。道道工艺都要掌握,按王有亮的话说,“工厂可能每个工人只会一道工序,但我们得全套工序都会,自己都得拿起来……道道都难,又都不那么难,关键是要胆大心细。”
第一步是清洗。被送来的青铜器大多已经残破,碎片上的黏附物有沙子、泥等等。第二步是拼接。看碴口、弧度、薄厚、锈色,对上一个就做上记号,慢慢拼成几块较大的。王有亮他们刚刚替河南考古所修复了一批河南上蔡出土的青铜器,“一个墓葬里的九件青铜器,有鼎,有鉴,每一件都碎成了片儿,各打成一个包送过来。有两件离得比较近,可能有碎片儿混在一起了。还有两件,每一件都碎成了上百片,最小的都成渣了,但那也得都留着,慢慢地拼。”第三步是整形。残片有变形,没办法严丝合缝地拼接上。“两三千年的物件,质地都变了,分量明显变轻。有些几乎没有铜性了,都矿化了,稍微一弄就毁。整形就怕矿化,要先给它本体加固。”第四步是焊接。不是找到一块就焊一块,要先把相邻的碎片焊接,再把几组焊接,而且都是点焊,方便进行微调。“一般都不会焊错,我们不能图快,都是有十足的把握后才焊。一步弄得不好,必须重来,没得商量。”最后一步是做旧。把修补的痕迹藏起来。“你得先为新补配的器身、器足根据原件的颜色调配相应深浅的墨绿色的漆,做出色彩一致的底子,还得做出与原件锈色一致的各种锈片,使补配处与原件浑然一体。”
一件破损较为严重的青铜器,修复起来差不多要花上一年的时间。虽然大家记得住的往往是那些声名显赫的马踏飞燕、莲鹤方壶、班簋等重要文物,但在王有亮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样的重之又重,“胆大心细,才能从事青铜器修复。对于每一件要修复的青铜器,动手之前你得熟悉它,真正读懂它,因为熟悉,才能胆大自信,因为熟悉也才心细如发。比如修复一件青铜鼎,如果有一个兽首在,根据图片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就敢修复其它相对称的兽首,但如果一个都没有了,我们就宁肯它残缺着。”
从1983年进入故宫,一晃都30多年过去了。作为青铜器修复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2001年起,王有亮开始带徒弟了,他的徒弟高飞算是古铜张的第五代传人,之后还会有第六代……
去任何一家大的博物馆,你很难不被青铜器所吸引。那些繁复的纹饰、精妙的造型和幽深的光亮,承载的也许是与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兴起、信仰或礼仪的确立等相关的历史深处。它们每一件呈现在你面前时,不仅有岁月的打磨,还经过了青铜修复师的打磨。王有亮,只是这些修复师中的一员。
(选自2016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重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铜时代”是由丹麦考古学家提出来的,距今约有6000年的历史,对研究人类文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B.我国的青铜修复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张恩泰是“古铜张”派的创始人,本文主人公王有亮是该派第四代传人。
C.王有亮在初学艺时,曾和他的师兄弟们历经两年半的时问,用椴木炭为国外的一家博物馆精心地打磨一批青铜复制品。
D.青铜器修复过程复杂困难,需要经过清洗、拼接、整形、焊接、做旧五步工序,每一名修复师都必须掌握全套工序。
【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进取《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几个镜头作为文章开头,主要是为了说明王有亮做的是最平凡普通的工作,由子电影的宣传才提升了他的知名度。
B.文章对青钢器修复的工序一一进行说明,一方面体现了工作难度之大、对修复师要求之高,同时也为读者了解这一行业相关知识起到一定的普及作用。
C.青銅器修复时要求工作人员“胆大心细”,所调“胆大”,就是要有创新性思维,敢于尝试新的修复方法;所调“心细”就是要注重细节部分的雕琢。
D.文章多处引用王有亮的原话,既能使叙述内容显得真实亲切,又能够体现他对所从事的青铜器修复工作异常熟悉的程度,间接表现出他对工作的热爱。
E. 王有亮只是众多青铜器修复师中的一个代表,文章通过对他工作的叙述,以小见大,使读者能够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到这一行业整体的工作性质和状态。
【小题3】王有亮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怎样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