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下图为国际性商品贸易流向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小题1】该国际性商品是
A.石油B.小麦C.木材D.煤炭
【小题2】(小题2)下列叙述不能如实反映该国际性商品最大销售地地理特征的是
A.太阳辐射能是当地的又一种优势资源B.当地以荒漠景观为主
C.是世界上重要的人口迁出地D.当地海洋污染比较严重
【小题3】(小题3)图中①、②两地是该国际性商品贸易流通渠道中的重要通道。两地相比
A.①地更加风平浪静B.②地地质结构更加稳定
C.①地沿岸地区劳动力资源更加丰富D.②地沿岸地区采矿业更发达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0-09-06 09:1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元朝把北京定为全国的首都,称“大都”。当时位于北京南北中轴线以西的积水潭,同大运河连通,成为南米北运、物资交流的停泊港。于是,沿湖岸码头,靠近钟、鼓楼一带,开始形成并发展为北京市的商业中心――钟鼓楼市场(图a)。
自明朝起,由于城内码头和航道的废弃,紫禁城的修建和王城的扩大,北京城内交通阻隔,出现了三个相对隔离的区域,分别形成了以前门为中心,以西四和东四为次中心的商业网点格局(图b)。
20世纪初,东交民巷向外国使团开放,随着交通等市政设施的完善,王府井很快成为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同时,一些过去被王城阻隔的主要街道被打通,内城各部分之间的通达性增强,全城性的购物活动活跃起来。除了东四、西单和西四等传统商业区外,前门和王府井成为北京两大商业中心,前者位于铁路车站附近,而后者则邻近高级住宅区,有十分便利的交通 
(a)元       (b)明清

(c)民国

(d)现代
(1)元朝时,北京的商业中心是______。
(2)民国时与明、清时期相比,新出现的商业中心是______和______。请分析原因。
(3)20世纪50年代末,东西长安街延长拓宽,铁路站由前门迁往东单,地铁在王府井、西单、前门设立站点,此时,北京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三个A级商业中心鼎立的局面。
(4)请分析交通对商业中心的形成、发展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