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贵张顺传

张顺,民兵部将也。襄阳受围五年,宋闯知其西北一水曰清泥河,源于均、房,即其地造轻舟百艘,以三舟联为一舫,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出重赏募死士,得三千。求将,得顺与张贵,俗呼顺曰“矮张”,贵曰“竹园张”,俱智勇,素为诸将所服,俾为都统。出令曰:“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人人感奋。

  汉水方生,发舟百艘,稍进团山下。越二日,进高头港口,结方陈,各船置火枪、火炮、炽炭、巨斧、劲弩。夜漏下三刻(“漏”是古代计时之器,指报时漏斗里的滴水。“下三刻”是指古代一个时辰分为上、中、下三刻),起矴出江,以红灯为识。贵先登,顺殿之,乘风破浪,径犯重围。至磨洪滩以上,北军舟师布满江面,无隙可入。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用铁索连起的杙船)数百,转战百二十里,黎明抵襄城下。城中久绝援,闻救至,踊跃气百倍。及收军,独失顺。越数日,有浮尸溯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直抵浮梁,视之顺也,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张贵既抵襄,襄帅吕文焕力留共守。贵恃其骁勇,欲还郢,乃募二士能伏水中数日不食,使持蜡书赴郢求援。北兵增守益密,水路连锁数十里,列撒星桩,虽鱼虾不得度。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还报,许发兵五千驻龙尾洲以助夹击。
  刻日既定,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洎登舟,帐前一人亡去,乃有过被挞者。贵惊曰:“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复不能衔枚隐迹,乃举炮鼓噪发舟,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既出险地,夜半天黑,至小新城,大兵邀击,以死拒战。沿岸束荻列炬,火光烛天如白昼。至勾林滩,渐近龙尾洲,遥望军船旗帜纷披,贵军喜跃,举流星火示之。军船见火即前迎,及势近欲合,则来舟皆北兵也。盖郢兵前二日以风水惊疑,退屯三十里,而大兵得逃卒之报,据龙尾洲以逸待劳。贵战已困,出于不意,杀伤殆尽,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乃命降卒四人舁尸至襄,令于城下曰:“识矮张乎?此是也。”守陴者皆哭,城中丧气。文焕斩四卒,以贵祔葬顺冢,立双庙祀之。

———《宋史·忠义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其骁勇 凭借
B. 登舟 等到
C. 以死战 拒绝
D. 众皆易 退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有浮尸溯流上 则以法刑断其两足黥之
B. 素诸将所服 嬴闻如姬父人所杀
C. 三舟联为一舫 勇气闻于诸侯
D. 有过被挞者 公子自骄而攻之
【小题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分别表现张贵“智”“勇”的一组是( )
A. 众乘锐凡断铁絙攒杙数百,转战百二十里 身中四枪六箭,怒气勃勃如生
B. 乃别文焕东下,点视所部军 吾事泄矣,亟行,彼或未及知
C. 中一舟装载,左右舟则虚其底而掩覆之 乃举炮鼓噪发舟
D. 使持蜡书赴郢求援 乘夜顺流断絙破围冒进,众皆辟易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顺外号“矮张”,张贵外号“竹园张”,他们智勇双全,带领一支三千人的义军敢死队,从水道乘舟进攻元兵大营,援赴襄阳。
B. 元军防守严密,连锁数十里,鱼虾不度,但义军二人“遇桩即锯断之,竟达郢”并即“还报”,义军的机警、顽强等品质生动地体现出来。
C. 张贵抵达襄阳后,襄阳守将吕文焕竭力留下他共同守卫襄阳。不久襄阳平定,张贵告别文焕向东而下,凭借自己的勇猛返回到郢。
D. 本文在写作艺术上颇具特色,作者按战事发展顺序,详略有致地叙写,文字简洁、流畅而生动,极富表现力。
【小题5】把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行有死而已,汝辈或非本心,宜亟去,毋败吾事。
(2)、诸军惊以为神,结冢敛葬,立庙祀之。
(3)、身被数十枪,力不支见执,卒不屈,死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20 03:1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宣、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磔裂诡异:磔裂,割裂,文风不正;诡异,内容怪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古今成败,辄能其要 语:说出B.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C.闻者始哗不,久乃信服 厌:满足D.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其城 全:保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 
③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④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⑥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③⑥D.①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
B.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
C.在苏轼担任徐州知府的时候,正赶上黄河决堤,他带领全城官民奋力抗灾,最终保住了整个徐州城。
D.因为几个御史的弹劾,苏轼在湖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2)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遵诲,涿州范阳人。父宗本,善骑射,隶契丹帅赵延寿麾下,尝以事说延寿,不能用。及延寿被执,举族南奔。汉祖得之,擢拜随州刺史,署遵诲随州牙校。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二年,讨秦、凤,大将韩通又表遵诲自随。与贼战于唐仓,先登陷阵,擒蜀招讨使王鸾以献,克秦、凤二州。师还,录其前后功,补东西班押班,又迁骁武指挥使。大祖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而遵诲尝凭藉父势侮太祖,大祖每避之。及太祖即位,改元建隆。一日,便殿召见,遵诲伏地请死,帝令左右扶起,因谕之曰:“卿尚记往日紫云及化龙之梦乎?”遵诲再拜呼万岁。俄而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诉其不法十余事,太祖释不问。遵诲益惶愧待罪,大祖召而谕之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悉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遵诲再拜感泣。乾德六年,以西夏近边,授通远军使。遵诲既至,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封羊酾酒,宴犒甚至,众皆悦服。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太宗即位,兼领灵州路巡检。遵诲不知书,豁达无崖岸,多方略,能挽强命中,武艺皆绝人。尝有剽略灵武进奉使鞍马、兵器者,遵诲部署帐下欲讨之。夏人惧,尽归所略,拜伏请罪,遵诲即慰抚令去。自是各谨封略,秋毫不敢犯。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大平兴国六年,卒,年五十六。帝轸悼久之,遣中使护葬,帽赙加等。

(节选自《宋史·董遵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
B.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
C.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
D.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中国古代一个非常强悍的游牧民族,曾经给中原统治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B.登闻鼓,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
C.乾德,是北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乾德六年”指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第六年。
D.中使,是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文中皇帝派出使者护送董遵诲的棺柩入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遵诲受人举荐,战功卓著。世宗北征时,他在大将高怀德的推荐下随行,出奇制胜,击败晋军:在大将韩通的推荐下跟随讨伐秦州、凤州,抓获王銮。
B.董遵诲率遇明君,不计前嫌。他曾怠慢太祖,太祖即位后原谅了他:有人告他违法,太祖也不追究:他去世后,太祖沉痛悼念许久,并加等赠送助丧财物。
C.董遵诲安抚各族,平定夷人。他做通远军使时,宴饮犒劳各族的酋长,晓谕朝廷的威德:夷人部落侵扰边境,他俘虏和杀死了很多人,缴获了几万羊马。
D.董遵诲武艺超群,善于安抚。他武艺超绝于人,能拉硬弓射箭中的:他在处置归还抢劫物品且跪拜请罪的夏人时,没有治罪,自此疆界也就安定下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
(2)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笫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

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

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节)

注①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B.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C.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D.是岁早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土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考试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
B.“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
C.“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
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射洪令任上,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
B.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
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D.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
(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
【小题5】士逊称道:“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为何有这样的称道?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清泰初,移华州。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三年,起为陕州司马。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俄拜翰林学士。隐帝即位,崇谅以母老求就养,领台州刺史,食郡奉。会举师讨三叛,节度使白文珂在军前,崇谅知后事。凡供军储、备调发,皆促期而办,近镇赖之。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周祖践祚,书诏繁委,皆崇谅为之。广顺初,加工部侍郎,充职。会兖州慕容彦超加封邑,彦超已怀反侧,遣崇谅充使赐官告,仍慰抚之。时多进策人,命崇谅就枢密院引试,考定升降。崇谅以母老思乡里,求解官归养。诏给长告,赐其母衣服、缗钱,假满百日,令本州月给钱三万,米面十五斛。俄拜礼部侍郎,复为学士。诏令侍母归阙,崇谅再表以母老病乞终养,优诏不允。世宗征高平,崇谅尚未至,陶谷乘间言曰:“鱼崇谅逗留不来,有顾望意。”世宗颇疑之。崇谅又表陈母病,诏许归陕州就养。讫太祖朝不起。太宗即位,诏授金紫光禄大夫、兵部侍郎致仕。岁余卒。
(选自《宋史·鱼崇谅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B.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C.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D.崇谅亲属尽在凤翔城中逾年/城破/李谷为转运使/庇护崇谅家数十口/皆无恙/崇谅请告/自岐迎居于陕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来泛指男子二十岁的年纪。
B.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如有一些诸侯王兼任刺史,就可称为“领某州刺史”。
C.践祚,“践,履也”,祚,指“福祚”,代指皇位,故“践祚”指皇帝登临皇位。
D.工部,官署名,长官为工部侍郎,副长官为郎中,此外还设有员外郎等官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崇谅奉养母亲,尽心尽力。隐帝即位后,鱼崇谅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就近奉养;周祖时,他因为母亲思念故乡请求辞官回家奉养母亲。
B.鱼崇谅督办军事,快速完成。在讨伐三叛时,鱼崇谅主持后方的工作,有关军事储备、调度征发的事情,他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办理好。
C.鱼崇谅举荐贤能,量才适用。周祖登基后,鱼崇谅除起草各种制书诏令外,还积极举荐贤能之人,并通过考试来考定他们官职的升降。
D.鱼崇谅遭人离间,受到猜疑。世宗讨伐高平时,鱼崇谅没有及时到达,陶谷就趁机进谗言,说鱼崇谅逗留在家是在观望,皇帝对此颇有猜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2)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

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李希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馀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馀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嘉祐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宰相。②前资:已去职的官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B.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C.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D.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旦,即春节,每年的正月初一。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旦,为旭日东升。
B.执政,执掌朝政之意,即执政官;也是对某些高级官员的通称。
C.河朔,泛指黄河以东的广大地区。河,古代特指黄河;朔,在表示方位时指东方,如朔风即东风。
D.虚位,指特意空出职位,表示期待贤能。原为宴席之上空出座位,等待贤者到来,表示尊重。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弼热衷学习,才华横溢。富弼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被范仲淹认为是辅佐帝王的良才;晏殊看了富弼的文章,很欣赏他,并将女儿嫁给他。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元年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执政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果然不参加宋朝宴乐,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割占宋朝国土,富弼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
(2)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平世,卒不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