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宋太初,字永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①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赞善大夫、通判晋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
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②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③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④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录其弟继让,试校书郎。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①解褐:脱掉布衣,担任官职。②俾:使、让。③风宪:御史。④韪:对,正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
B.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
C.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
D.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峡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指《礼记》,其与《诗经》《尚书》《周易》《大学》并称“五经”,对后世影响极大。
B.“将作监”是古代掌管宫室建筑、金玉珠翠等材质的器皿的制作、纱罗缎匹的刺绣和 各种异样器用打造的官署。
C.“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省称,是为了防止知州职权过重,由宋太祖创设的。
D.“嗣位”是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指经过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太初施政有方,深谙世事。他考中进士后,刚刚为官,便有了突出的成绩。他因奏疏切中时弊,得以升官;又因深谙世事,被选为雄州通判。
B.宋太初身体多病,备受关照。他患有疾病,不能到低洼潮湿的地方,所以朝廷就允许他到别地为官。
C.宋太初才德兼备,深受器重。他做盐铁副使,不居功自傲。他才能出众,多次出任转运使,负责往前线运送军粮,职责内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D.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读道家、佛家的著作,他认为儒家的中庸、道家的自然、佛家的无为,其思想宗旨是一致的。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2)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文中画线句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1 11:0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准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问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遵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因,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

(注)革: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季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B.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C.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D.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就是登进士第,或者是进士及第,指的是考中进士。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
D.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诲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弹劾枢密副使程戡,因此程戡怀恨在心;他还敢弹劾公主,认为守门官吏和公主府中的宦官皆有罪。
B.吕诲明大义言别人所难言。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后米太后归还政权,皇帝治守忠罪。
C.吕诲多因弹劾大臣被贬。他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如曾因弹劾王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D.吕诲心忧国事至死不渝。他即使生病在家,仍然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他还勉励司马光,让他努力。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2)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B.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C.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D.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D.“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王凯字胜之。祖审钧,尝为永兴军驻泊都监,以击贼死,遂家京兆。饶于财,凯散施结客。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遂以为三班奉职、监凤翔盩厔税。先是,守卒扫遗秆自入,凯禁绝,而众欲害之。事觉,他监官皆坐故纵,凯独得免。元昊反,尝出双烽桥、染枝谷,遇夏人,破之。又破庞青、黄罗部,再战于伺候烽,前后斩首三百余级,获区落马牛、橐驼、器械以数千计。夏人围麟州,乘城拒斗,昼夜三十一日,始解去。特迁西头供奉官。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乃分兵出其后夹击之,复与岊合,斩首百余级。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后夏人二万寇青塞堡,凯出鞋邪谷,转战四十里,大败之,复得所掠马牛以还。凯治军有纪律,善抚循士卒,平居与均饮食,至临阵援枹鼓, 毅然不少假。故士卒畏信,战无不力,前后与敌遇,未尝挫衄。兔毛川之战,内侍宋永诚哭于军中,凯劾罢之。经略使明镐言凯在河外九年,有功,遂领资州刺史。久之召还,未及见,会甘陵盗起,即命领兵赴城下。贼平,泽州刺史、知邠州。未几,又徙秦凤路,辞日,帝以唃氏木征, 交易阻绝,颇有入寇之萌,宜安静以处之。凯至,与主帅以恩信抚接, 遂复常贡。卒,年六十六。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庄恪。

(节选自《宋史·王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B.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C.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D.又入兔毛川/贼众三万/凯以兵六千/陷围流矢/中面/斗不解又斩首百余级/贼自蹂/践死者以千数/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因初指西汉都城——今陕西西安附近地区,后世便以之指称都城。
B.枹鼓,分指“鼓槌”“鼓”,因其在战场上能增提势气,后又常指“战鼓”。
C.经略使,指在边境重要区域设置的主管边务的长官,唐宋诸朝多有设置。
D.谕,文中为“谕旨”的简称,“谕旨”是指帝王诸侯及部分高官的诏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凯秉公绝私,维护公家利益。面对守卒将遗落的草料归入私囊的行为,他不像其他监察官员那样纵容,而是严令禁止。
B.王凯不畏艰险,屡次建立战功。与夏军作战中,他移徙多处作战,苦守围城一月,斩获敌首物资颇多,立下了赫赫战功。
C.王凯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平日里,他与将士们平分食物,战时,将士们甘愿为他竭力作战。
D.王凯谨遵圣命,成功化解夷患。少数名族有叛乱之嫌,他采取“无为”之策,静观其变,顺利消除了叛离之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寇准守长安,见其状貌奇之。为言:“审钧以忠义死,当录其孤。”
(2)代迁,边寇犹钞掠,以为巡检使,与张岊护粮道于青眉浪,寇猝大至,与岊相失。

同类题4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已。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有删改)

(注)草:通“亟”,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登第”是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所使用文书的统称。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就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般与《元史》《明史》《清史稿》合称“后四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时,当时朝延中许多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台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越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淳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瞒上欺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驳回了吕诲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吕诲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耿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大着,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池,字和中,自言晋安平献王孚后,征东大将军阳葬安邑澜洄曲,后魏析安邑置夏县,遂为县人。池少丧父,家赀数十万,悉推诸父,而自力读书。时议者以蒲坂、窦津、大阳官运盐回远闻,乃开口道,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咸以为便。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举进士,当试殿庭而报母亡,友匿其书。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因语其友,而友止以母疾告,遂号恸而归。后中第,授永宁主簿。历建德、郫县尉。蜀人妄言戍兵叛,蛮将入寇,富人争瘗金银逃山谷间。令闾丘梦松假他事上府,主簿称疾不出,池摄县事。会上元张灯,乃纵民游观,凡三夕,民心遂安。枢密使曹利用奏为群牧判官,辞不就,朝廷固授之。利用尝委括大臣所负进马价,池曰:“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利用惊曰:“吏绐我已输矣。”亟命送官。数日而诸负者皆入。利用贬,其党畏罪,徒而毁短者甚众,池独扬言于朝,称利用枉,朝廷卒不问。会诏百官转对,池言:“唐制门下省,诏书之出,有不便者得以封还。今门下虽有封驳之名,而诏书一切自中书以下,非所以防过举也。”转运使江钧、张从革劾池决事不当十余条,及稽留德音,降知虢州。初,转运使既奏池,会吏有盗官银器,械州狱,自陈为钧掌私厨,出所卖过半;又越州通判载私物盗税,乃从革之姻,遣人私请。或谓池可举劾以报仇,池曰:“吾不为也。”人称其长者。徙知晋州,卒。子旦、光,从子里。光自有传。
(节选自《宋史》卷一百零四·列传第五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虚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B.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C.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D.池谓人曰/昔人何为舍迳而就迂/殆必有未便者/众不以为然/未几/山水暴至/盐车人牛尽没/入河众乃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朝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市级行政区域,其行政长官的官名有转运使、提典刑狱使、经略安抚使,后还有提举常平使。
B.上元,节日名。正月是农历的元月,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
C.门下省,官署名。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后与尚书省、中书省合成“三省”。
D.从子,侄儿。古时统指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后来人们将亲兄弟之子称为“从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池生性淡薄,孝心可嘉。他早年把数十万家资让给各位叔伯,长大后也不讲究吃住,举进士时母亲去世,号恸而归。
B.司马池为官有方,处事得当。蜀人妄传谣言,导致富人逃到山谷,县令、主簿都借故推脱,他主政县事,安抚民心。
C.司马池为人正直,直言敢谏。曹利用被贬官,只有他敢于直言;应对诏问,直陈部门之间配合不当,有违古制。
D.司马池心胸坦荡,宽容大度。他被江钧、张从革以处事不当为由弹劾而遭降职,后来他并未因此报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池心动,夜不能寐,曰:“吾母素多疾,家岂无有异乎?
(2)令之不行,由上犯之。公所负尚多,不先输,何以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