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擢进士,调须城主簿。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一夕,噪而清,因致大狱。执疏其害,使者入更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章惇讨五溪,撤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宫,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佑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限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进中书舍人。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結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逃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小题2】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B. “庠序”是殷商时代最高统治者设立的学校。“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 “六艺”,一是指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儒学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
D. “刑部”,我国封建社会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隋开始设置,历代因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乔执中工作勤奋,善于治理。他任《五经》讲书时,五年没请过假;有人不胜任官职,导致劳工混乱,他前去治理,稳定了局面。
B. 乔执中嫉恶如仇,为人刚正。有富人贿赂官员,想借造桥取和,他不怕丢官,坚决反对;他反对恢复邢恕的官职,认为这会引起疑心。
C. 乔执中为民请利,恪尽职。他主张候选官员由县令、录事参军退休的,可升为朝官;黄河决口,他不顾危险登上堤坝,给众人做榜样。
D. 乔执中反对滥刑,宽厚为怀,但又正直公正。他掌管刑狱时洗清了很多冤案;有官员明显有过错而复职时,他又明确反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
(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10 05:06: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宾,许州许田人。小习谨愿。年十余,事宣祖左右,及长,善骑射。太宗领兖海节制,太祖以署府中右职,太平兴国初,补东头供奉官、亳州监军。宾妻妒悍,宾不能制,时监军不许挈家至住所,妻擅至亳,宾县白上。太宗召其妻,卫士揪之,杖百。迁宾仪鸾副使,领内酒坊。
从征太原,又从征范阳,与彰信节度刘遇攻城东面。五年,车驾北巡,副王仁赡为大内都部署。七年,改洛苑使。会汴漕壅滞,军食不给,诏别置水陆发达两司。以宾有心计会,领演州刺史,与儒州刺史许昌裔同掌其事。凡四年,储积增羡,号为称职,俄改右神武将军。
黎阳当舟车交会,禁兵常屯万余,以度支使张逊荐,命宾护黎阳军,兼领黄、御两河发运事,俄领本州团练使。以宾清黎阳建通利军,命就知军事。宾规起公署,邮馆,供帐之器成具。加本军大将军,岁别给钱二百万,俄兼河北水陆路转运使。
贝州兵屯无壁垒,分寓邱肆,宾选隙地筑舍千二百余以处这,优诏褒美,召为右羽林大将军、判左金吾兼六军诸卫仪仗司事。淳化四年,出知扬州兼淮南发运使,徙为通许镇都监。至道元年,卒,年七十三,赙赠加等。
宾事宣祖、太祖、太宗殆六十年,最为勤旧,故恩宠尤异,前后赐眷数千万,俱奉释氏。在黎阳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选自《宋史•王宾传》,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B.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C.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D.在黎阳/日按见古寺/基即以奉钱修之/掘地丈余/得数石佛及石碣/有宾姓名/宾异其事以闻/诏名寺为淳化/赐新印经/一藏钱三百万以助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指官职升迁,与“拜”“除”“擢”“拔”等词语同义。
B.车驾,原指马驾的车。文中指帝王所乘的马车,也可以借指帝王。
C.赙赠,指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文中指皇帝送给王宾家人办丧事的财物。
D.释氏,释迦的略称。也反映佛或佛教。文中指佛寺、寺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宾小心诚实,不徇私情。王宾任亳州监军时,监军不能带家属到任职的地方,王宾的妻子擅自到亳州,王宾把此事详细地禀告给皇上。
B.王宾善于征战,为官称职。他曾经与彰信节度刘遇攻打范阳城的东面,立下了赫赫战功;掌管汴河漕运河时,积蓄增多令人羡慕,十分称职。
C.王宾爱护士兵,深得赏识。王宾曾选空地建房舍一千二百多间给士兵们住,解决了贝州屯兵没有营垒的问题,皇帝特地下诏褒扬他。
D.王宾侍奉帝王,不慕钱财。王宾侍奉宣祖、太祖、太宗差不多六十年,恩宠不同寻常,得到赏赐的财物有几千万,全部捐献了出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召其妻,俾卫士揪之,杖百。
(2)会汴漕壅滞,军食不给,诏别置水陆发运两司。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方腊者,睦青溪人也。世居县堨村,托左道以惑众。县境梓桐、帮源诸峒皆落山谷幽险处,民物繁夥,有漆楮、杉材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
时吴中困于朱勔花石之扰,比屋致怨,腊因民不忍,阴聚贫乏游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为乱,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无弓矢、介胄,唯以鬼神诡秘事相扇訹,焚室庐,掠金帛子女,诱胁良民为兵。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十一月陷青溪,十二月陷睦、歙二州。南陷衢,杀郡守彭汝方;北掠新城、桐庐、富阳诸县,进逼杭州。郡守弃城走,州即陷,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纵火六日,死者不可计。
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兰溪灵山贼朱言吴邦、剡县仇道人、仙居吕师囊、方岩山陈十四、苏州石生、归安陆行儿皆合党应之,东南大震。
发运使陈亨伯请调京畿兵及鼎、澧枪牌手兼程以来,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惊,亟遣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以东,且谕贯使作诏罢应奉局。三年正月,腊将方七佛引众六万攻秀州,统军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军至,合击贼,斩首九千,筑京观五,贼还据杭。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四年三月,余党悉平。进贯太师,徙国楚。
(选自《宋史·方腊传》,有删改)
(注)①花石:指宋时的“花石纲”之事。宋徽宗酷爱花石,遂由朱勔主持苏杭应奉局,专门索求江浙一带的奇花异木,运往京城开封,运送花石之船,十艘船为一“纲”,史称“花石纲”。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B.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C.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D.人安于太平/不识兵革/闻金鼓声即敛手听命/不旬日聚众至数万/破杀将官蔡遵于息坑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地方行政区划的一级,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宋时州已很多,文中的“睦州”就是其一。
B.宣和二年,这是年号纪年,自汉武帝起有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C.郡守,官名,指一郡之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
D.京畿,指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唐朝将长安城周边地区分为京县和畿县,统称京畿。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腊反抗压迫,秘密发动群众。由于“花石纲”之扰,民怨沸反,人心思乱,方腊乘此于宣和二年十月宣布起义。
B.方腊果敢英勇,义军节节胜利。方腊率领的起义队伍发展迅猛、斗争坚定,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攻克了若干州县,杀敌众多。
C.义军骤然兴起,京师大为震动。义军势力不断壮大,他们进逼杭州,令徽宗很是震惊,故郡守弃城而逃,义军很快攻入了杭州。
D.方腊度势有误,起义最终失败。朝廷军不断攻击,起义军最终不敌,最后方腊本人及妻子、儿子、丞相方肥等五十多人被俘于梓桐石穴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号圣公,建元永乐,置官吏将帅,以巾饰为别,自红巾而上凡六等。
(2)警奏至京师,王黼匿不以闻,于是凶焰日炽。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太初,泽州晋城人。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戎州,以善政闻。有诏褒美,迁将作监丞,转太常丞。雍熙三年,通判成都府,赐绯鱼。会诏求直言,著《守成箴》以献。
淳化初,迁监察御史。时北面用兵,选为雄州通判。二年,为京西转运副使。未几,移河东,至道初,迁兵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时陈恕为使,太初有所规画必咨恕,未尝自用为功,恕甚德之。会西鄙有警,转馈艰急,充陕西转运使。二年,命白守荣、马绍忠护刍粮,分三番抵灵州。转运副使卢之翰违旨并往,为戎人所剽。上怒,捕太初及副使秘书丞窦玭系狱。太初责怀州团练副使,之翰、玭悉除名。明年,起太初为祠部郎中,知梓州。俄复旧秩。
真宗嗣位,召还。咸平初,拜右谏议大夫、知江陵府。蛮寇扰动,太初以便宜制遏,诏奖之。三年,再知梓州。明年,益州雷有终以母老求还,诏太初就代。时分川陕为四路,各置转运使。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太初与钤辖杨怀忠颇不协,时蜀土始安,上虑其临事矛盾,亟召太初还。会御史中丞赵昌言等坐事被劾,命权御史中丞。先是,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太初以为失风宪体,狱成然后闻上,时论韪之。俄出知杭州。太初有宿疾,以浙右卑湿不便,求近地,得庐州。疾久颇昏忘,不能治大郡,连徙汝、光二州。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二。
太初性周慎,所至有干职誉。尝著《简谭》三十八篇,自序略曰:“广平生纂文史老释之学,尝谓《礼》之中庸,伯阳之自然,释氏之无为,其归一也。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六》,有删改)
注释:①风宪:即“御史”,掌管风纪的官吏。②文史:借指儒家。③伯阳:老子的字,借指道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几,移河东    移:调任
B.为戎人所剽 剽:劫掠
C.按劾有罪必豫请朝旨 豫:预先
D.时论韪之 韪:认为不对,反对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与“释褐”“脱巾”“下车”等是同义词。
B.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朝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
C.刍粮:粮草。多指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与漕粮在用途上有相同之处。
D.秩,既指官吏的俸禄,也可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文中的“旧秩”就是指宋太初原来的官职级别。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初施政有方,敢于直言。他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后,因施政有方,受到皇帝下诏赞美褒奖。适逢皇上下诏收求直言,宋太初便写成《守成箴》献上。
B.宋太初因受株连,受到责罚。宋太初的属下卢之翰等犯事,皇帝大怒,下令逮捕宋太初等人入狱。
C.宋太初富有胆识,处事有主见。在主管江陵府期间,蛮寇骚乱,宋太初因为见机行事,自行决断地遏制了事态,皇帝下诏嘉奖他。
D.宋太初读书广博,善于思考。他读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读道家、法家的著作,并深刻思考书中的道理。他认为这三家的主张、思想道理是一致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事有缓急,难于均济,命太初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2)喜以古圣道契当世之事,而患未博也,因笔而简之,以备阙忘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济,巨川。其先真定人,父恕,后唐时童子及第,开宝中,知秀州。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济伏枢号恸,谓贼曰:“吾父已死,吾安用生为?但恨力不能杀汝,以报父仇尔!”贼义之,舍去。济携父骨匿山谷间。既而官军大集,济脱身谒其帅朱乙,陈讨贼之计。乙嘉之,遗以束帛,奏假驿置遣归。再调胙城尉,徙临河主簿。转运使王嗣宗被诏举法官,以济名闻。光禄寺丞、权大理丞,改刑部详覆官、通判镇州。牧守多勋旧武臣,倨贵陵下,济未尝挠屈,戍卒颇恣暴不法,夜或焚民舍为盗。一夕,报有火,济部壮士数十潜往侦伺,果得数辈并所盗物,即斩之。驰奏其事,太宗大悦。召判登闻鼓院,拜监察御史。上疏陈统天下之术、节民物之道,大者有十。其言切于时,词多不载。

景德初,徙知河中府。三年,判司农寺。时周伯星(注)见,济乘间言曰:“昔唐太宗以丰年为上瑞。臣愿陛下日慎一日,居安虑危,则天下幸甚。”受诏与刘综改定茶法,颇易旧制,由是忤丁谓、林特、刘承规辈,因与王钦若迭诋訾之。四年,拜本曹郎中,出知杭州。郡城西有钱塘湖,岁久湮塞。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溃溢之患,民颇利之。大中祥符三年,徙知洪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属岁旱民饥,躬督官吏为糜粥,日亲尝而给之;录饥民为州兵,全活甚众。是岁卒,年五十九,遗奏大旨以进贤退谀佞、罢土木不急之费为言。

济颇涉经史,好读《春秋左传》,性刚直,无所畏避。少时,深州刺史念金锁一见器之,且托后于济。金锁没,济抚其孤,授置禄仕。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三》)

(注)周伯星,星名,有象征祥瑞和灾凶两种说法,此处象征祥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B.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C.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D.素与内臣裴愈有隙/愈坐事/上怒甚/命宪府鞫之/济适知杂事/力为辨理/遂获轻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子”, 童生是文童的别称。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B.“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原职叫迁复。
C.“开宝”是宋代的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可以表示年份,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D.“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或尊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济不畏强权,在做镇州通判时,一些旧臣武将十分傲慢,他们手下为非作歹,王济毫不屈服,抓住机会狠狠打击,受到了皇上的肯定。
B.王济正直有为,受到朝廷赏识,被朝廷召判登闻鼓院,授予监察御史的重要职务。王济曾上疏陈述统一天下、节省百姓财力的十点决策,言辞切合时政。
C.王济颇有政绩,在杭州任职时,兴修水利,百姓获利很多;在洪州任职时,遇到旱灾,亲自为百姓煮粥,录用灾民做州兵,许多人得以度过饥荒。
D.王济重视承诺。年轻时,他曾深受深州刺史念金锁的器重,在念金锁死后,王济完成当年念金锁的嘱托抚养他的后代,并帮助他的后代走上了仕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盗起,城陷,为盗所杀,将并害济
(2)济命工浚治,增置斗门,以备溃溢之患,民颇利之。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曾几,字吉甫,其先赣州人,徙河南府。幼有识度,事亲孝。母死,蔬食十五年。入太学有声。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擢国子正兼钦慈皇后宅教授。迁辟雍博士,除板书郎。

林灵素得幸,作符书号《神霄录》,朝士争趋之,几与李纲、傅崧卿皆称疾不往视。久之,为应天少尹,庭无留讼。高宗即位,改提举湖北,改提举湖北,又改浙西。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逾月,除广西转运副使,徙荆南路。

桧死,起为浙西提刑、知台州,治尚清净,民安之。黄岩令受贿为两吏所持,令械吏置狱,一夕皆死,几诘其罪。或曰:“令,丞相沈该客也。”治之益急。

几承平已为馆职,去三十八年而复至,须鬓皓白,衣冠伟然。每会同舍,多谈前辈言行、台阁典章,荐绅推重焉。诏修《神宗宝训》,书成,奏荐,帝称善。礼部侍郎。兄楙、开皆尝贰春官,几复为之,人以为荣。

吴、越大水、地震,几举唐贞元故事反覆论奏,帝韪其言。他日谓几曰:“前所进陆贽事甚切,已遣漕臣振济矣。”上闵劳以事,提举玉隆观,绍兴二十七年也。

金犯塞,中外大震,帝召杨存中偕宰执对便殿,谕以将散百官,浮海避之。左仆射陈康伯持不可。存中言:“敌空国远来,已闯淮甸,此正贤智驰骛不足之时。臣愿率先将士,北首死敌。”帝喜,遂定议亲征,下诏进讨。有欲遣使诣敌求缓师者,几疏言:“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且前日诏诸将传数金君臣,如叱奴隶,何辞可与之和耶?”帝壮之。

孝宗受禅,几又上疏数千言。将召,屡请老,乃迁通奉大夫,致仕。初佐应天时,谏官刘安世无恙,党襟方厉,无敢窥其门,几独从之,谈经论事,与之合。避地衡岳,又从胡安国游,其学益粹。为文纯正雅健,诗尤工。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清。

(选自《宋史·列传第百四十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B.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C.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D.兄弼提举京西南路学事按部/溺死无后/特命几将仕郎/试吏部/考官异其文/置优等/赐上舍出身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金、元地方区划名。宋初改唐代道制分境内为二十一路,其后分合不一。“烽火扬州路”中“路”即是地方区划名。
B.馆职,宋初沿唐制,以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通名崇文院。后于此建秘书阁,别置官属,有直秘阁、直馆、直院、校理等,称为“馆职”。
C.权,暂时代理。古代官职的任命、授予、兼任有比较固定的说法,如:“除”“授”“拜”等表示授予任命官职。
D.檄,指檄文,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的一种形式,常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内容,文中指以檄文声讨、责备对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几洁身自好,从不趋炎附势。朝中人士争相阿附受宠的林灵素时,曾几却称病不去观看《神霄录》,与之保持距离。
B.曾几治政有道,执法不畏权贵。他担任地方官时,奉行清净之道,人民安心;黄岩令犯法,曾几得知他是丞相的门客后,仍然严惩了他。
C.曾几专注政事,为国屡次进言。吴、越之地发生重大水灭、地震,曾几列举唐朝贞元年间的旧事,并反复论述上奏,皇帝肯定他的说法。
D.曾几学士非凡,所写文章纯正雅健,尤其擅长诗歌写作。其谥号“文清”就含有朝廷对其道德学问的褒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兄开为礼部侍郎,与秦桧力争和议,桧怒,开去,几亦罢。逾月,除广西转运副使,徙荆南路。
(2)增币请和,无小益,有大害,为朝廷计,正当尝胆枕戈,专务节俭,经武外一切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