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余玠,字义夫,蕲州人。以功补进义副尉,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玠大喜曰:“玠固疑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其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诏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粮为必守计。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选自《宋史·列传第175余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
B.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
C.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
D.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B.兼知重庆府,“兼”指官员同时担任多个职务。兼任其他官职的词语还有:判、领、摄、行、署、权等。
C.播州,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播州历史悠久,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始设播州府。播州一直存在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历时961年。
D.明公,是对有名位者的尊称,往往是作臣下(或寄人篱下的客卿)的对“主公”的尊称。公”是爵位,“明”是明理,明智的意思。 到后来,“公”逐渐就越来越没有公爵的意思了,意思也朝着尊称这个方向发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玠镇守蜀中,吸取诸葛亮的经验,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D.余玠采纳冉氏兄弟的建议,并把迁城之事,全委任他们督办,最终建成十余座城池。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2)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19 10:5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
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京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田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
D.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的非褒即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傳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批评熙、丰年间,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死了二个宦官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的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号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惟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 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
B.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
C.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
D.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侍郎: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等事宜,侍郎是户部的副职。
B.大理: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擢:在原官职上提拔,表示提升官职的还有升、拔、陟、徙、加等。
D.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汉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俯和税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奕富有才干,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延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升官两级。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但长官并未把这件事上报给朝廷。
C.虞奕体恤民心,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把事情的经过上报朝廷,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D.虞奕性情耿介,仗义执言。内待总领专执己见,视户部如僚属,虞奕不愿与之共事,自我弹劾离职;皇帝欲治罪王靓,虞奕为他辩解认为他忧民爱君,应受奖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
(2)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

同类题3

   杨绘字元素,绵竹人。少而奇警,读书五行俱下,名闻西州。进士上第,通判荆南。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惟日不足,绘未午率沛然。仁宗爱其才,欲超置侍从,执政见其年少,不用。以母老,请知眉州,徙兴元府。吏请摄穿窬盗库缣者,绘就视之,踪迹不类人所出入,则曰:“我知之矣。”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府中服其明。神宗立,召修起居注、知制诰、知谏院。诏遣内侍王中正、李舜举等使陕西,绘言:“陛下新即位,天下拭目以观初政。馆阁、台省之士,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曾公亮请以其子判登闻鼓院,用所厚曾巩为史官。绘争曰:“公亮持国,名器视如己物。向者公亮官越,占民田,为郡守绳治,时巩父易占亦官越,深庇之。用巩,私也。”帝为寝其命。绘亦解谏职,改兼侍读,绘固辞,滕甫言于帝。帝诏甫曰:“绘抗迹孤远,立朝寡援,不畏强御,知无不为。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今日之除,盖难与宰相并立于轻重之间,姑令少避尔,卿其朕意。”绘曰:“谏官不得其言则去,经筵非姑息之地。”卒不拜。未阅月,复知谏院,为御史中丞。时安石用事,贤士多谢去。绘言:“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免役法行,绘陈十害。安石使曾布疏其说。诏绘分析,固执前议,遂罢为侍读学士、知亳州。元祐初,复天章阁待制。卒,年六十二。

(《宋史·杨绘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B.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C.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D.老成之人/不可不惜/当今旧臣多引疾/求去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陛下/可不思其故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即殿试及第者。
B.制诰,是帝王所下文告及命令的统称;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为官职名。
C.卿,在古代可以用来代表“你”,但只用于君称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D.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为“经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绘少有声名,聪明能干。少年杨绘以阅读速度快名闻西州,为官后表现出极强的办事能力,如为开封推官时,他的办事效率比其他官员都高。
B.杨绘很有个性,敢辞君命。与宰相曾公亮产生矛盾之后,皇帝解除了他的谏官职务,对他失去信任,贬他为侍读,杨绘拒绝了这一任命。
C.杨绘坚持己见,官场受挫。杨绘认为王安石实施的“免役法”有十大危害,他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反对意见,却因此被降职。
D.杨绘才华出众,仕途坎坷。虽然进士考试考取第一等,却也曾因年少而不被当权者重用;后来又分别因为反对曾公亮和王安石而被去谏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呼戏沐猴者诘于庭,一讯具伏。
(2)朝廷所素养者不之遣,顾独遣中人乎?
(3)朕一见许其忠荩,擢置言职,信之亦笃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胜,字彦威,淮阳军宿迁县人。多智勇,善骑射,应募为弓箭手,徙居山阳。绍兴三十一年,金人将南侵,朝廷聚刍粮,造器械,籍诸路民为兵。胜跃曰“此其时也。”聚义士三百,北渡淮,取涟水军,宣布朝廷德意,不杀一人,涟水民翕然以听。

遂取海州。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胜令城外多张旗帜,举烟火为疑兵;又遣人向诸城门,谕以金人弃信背盟,无名兴师,本朝宽大爱民之意。城上民闻之,即开门,胜遣勇锐者登城楼,余自门入,莫有御者。独文富与其子安仁率牙兵拒守,胜整兵与安仁父子战谯门内,杀安仁及州兵千余,擒文富,民皆按堵。

胜权知州事,遣人谕佝山、怀仁、沐阳、东海诸县,皆定。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忠义士纪律明肃。胜自兼都统制,益募忠义以图收复,远近闻之响应,旬日,得兵数千。即具其事报境上帅守,冀给军装器甲。时帅守虽知金人将渝盟,未有发兵端者,莫敢以闻。

左军统制董成谋出西北取沂州,胜先遣间还,知金兵数万至沂,以我军器甲未备,戒成勿动。成不从胜,率所部千余人直入沂州巷战,杀其守及军士三千余,众悉降,得器甲数万。金人生兵复集,竟登屋掷瓦击之,成军几败。胜欲斩成,以其骁勇,释之。

胜善用大刀,能左右射,旗揭曰“山东魏胜”,金人望见即退走。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兵悉避走。后,复与金兵战,中矢,坠马死,年四十五。忠壮。

(节选自《宋史魏胜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B.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C.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D.郡守渤海高文富闻胜起/遣兵来捕胜/距海州南八十里大伊/与金兵遇/胜迎击走之/追至城下/众惊传水陆皆有兵/城中大恐/文富闭门守/驱民上城御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
B.谯门,是建有瞭望楼的城门。古代为防备盗贼和防御敌人,无论是京城还是州郡,都在城门建有瞭望楼。
C.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或同情的称号,大有盖棺定论之意。
D.都统制,宋朝官名。南宋高宗时期,置御营司,以大臣为都统制管辖诸将,作为常设官名。权在安抚使之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胜渴望抗金,如愿以偿。金军将要南侵,朝廷征兵,他跃跃欲试。于是他就聚集义士攻取涟水军,他没杀一个人,涟水的百姓欣然听命。
B.魏胜办理政务,卓有成效。他代理州事时,派人晓谕东海等县,各县全部安定。兼都统制时,招募忠义之士以收复失地,十天之内得兵几千。
C.魏胜足智多谋,擒获守敌。他亲自在城外设旗帜、焚烟火作为疑兵,并晓谕守城者。守城者听后打开城门,魏胜擒获了据城坚守的高文富。
D.魏胜武艺高强,威震金兵。魏胜善于使用大刀,善于骑马射箭,射箭能左右开弓;旗号叫作“山东魏胜”,金兵远远看见他的旗子就逃走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蠲租税,发仓库,犒战士,忠义士纪律明肃。
(2)胜为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2)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