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卞衮,字垂象,益州成都人。父震,工为诗。举蜀进士,渝州刺史南光海辟为判官。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而州兵重伤,卷甲宵遁,刺史陈文袭不能遏贼,遂入据郡城,以伪官厚贿诱震,震皆斩其使。贼有东章者,本州兵校也。因遣人述朝廷威德,谕以祸福,章惧且信,因伏兵击其党类。承褒之众素不为备,即时大溃,震与文袭分部余卒夹攻之,贼众遂平。文袭坐陷失州城,削籍为民。震以前功得赎,以虢州录事参军卒。
太平兴国八年,衮登进士第,累迁大理评事、知将乐县,改光禄寺丞、通判泗州。迁著作佐郎、广南转运司承受公事,俄通判宣州。淳化中,上命采庶僚中廉干者,给御书印纸,俾书课最,仍赐实奉以旌异之,衮预焉。改太常丞。咸平初,迁监察御史,为淮南转运副使、同荆湖发运使,以干职闻,就加殿中侍御史。入判三司开拆司,再为淮南转运使兼发运使。 咸平六年,并三司使之职而分置副贰,以衮为刑部员外郎,充盐铁副使。景德初,疽发于背卒,年四十五。录其弟扆为临颍主簿,子咸为将作监主簿。
衮明敏有吏干,累掌财赋,清心治局,号为称职。然性惨毒,掊克严峻,专事捶楚,至有“大虫”之号。真宗尝谓近臣曰:“衮公忠尽瘁,无所畏避,人罕能及,然顷在外任,颇伤残酷,所至州县,纤微之过,无所容贷。大凡督察部下,纠逖愆违,非有大故,所宜矜恕,官吏自当畏威怀恩,不敢贰过,公家之事亦无不济。乃知为吏之方,适中为善也。”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B.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C.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D.蜀平/仍旧职会/贼杜承褒率众围城/援兵不至/震躬率士卒/且战且拒为/流矢所中/创甚/不能临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指古代任命官员的一种方式,由下而上,推荐选拔人才,授予官职。
B.伪官,指不是正统的朝廷或官府授予的官职,而是由叛军任命的官员。
C.进士第,指古代科举考试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次。
D.三司,指唐、宋时期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的三个部门,合称三司,主理财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卞衮父辈英武,作战有勇有谋。卞衮的父亲卞震在遭到贼军围困时,亲临前线,奋勇抵抗,身受重伤;后使用离间之计,反败为胜,一举击溃了贼军。
B.卞衮政绩突出,官职屡次升迁。皇帝让百官推选政绩优秀的官员,卞衮入选其中,受到朝廷俸禄嘉奖,屡次担任要职,后因病而英年早逝。
C.卞衮办事干练,为官清正廉洁。他在任淮南转运副使等职时,就因办事干练让皇帝知晓,从而得以加封官职;他虽然连续掌管财赋,但清白为官,颇为称职。
D.卞衮性情残忍,征税严厉刻薄。他虽为官干练,清正廉洁,但性情尤为残忍狠毒,常用拷打之刑,以致有了“大虫”的外号,但深得皇帝认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承褒之众素不为备,即时大溃,震与文袭分部余卒夹攻之,贼众遂平。
(2)大凡督察部下,纠逖愆违,非有大故,所宜矜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2 10: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钱勰,字穆父。生五岁,日诵千言。以知尉氏县,授流内铨主簿。判铨陈襄尝登进班簿,神宗称之。襄曰:“此非臣所能,主簿钱勰为之耳。”明日召对,将任以清要官。王安石使弟安礼来见,许用为御史。勰谢曰:“家贫母老,不能为万里行。”定官制,勰方居丧。帝于左司郎中格自书其姓名,须终制日授之。
奉使吊高丽。勰入请使指,帝曰:“高丽好文,又重士大夫家世,所以选卿,无他也。”乃求吕端故事以行,凡馈饩非故所有者皆弗纳。归次紫燕岛,王遣二吏追饷金银器四千两。勰曰:“在馆时既辞之矣,今何为者?”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竟却之。
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阅月听讼,一人又至,呼诘之曰:“吾固戒汝矣,安得欺我?”其人谰曰:“无有。”勰曰:“汝前诉云云,吾识以某字。”启缄示之,信然,上下皆惊咤。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召拜工部、户部侍郎。苏轼乘其据案时遗之诗,勰操笔立就以报。轼曰:“电扫庭讼,响答诗筒,近所未见也。”  
翰林缺学士,章惇①三荐林希,帝以命勰。以尝行惇谪词,惧而求去。帝曰:“朕固知之,毋庸避也。”尝侍经幄,帝留与之语曰:“台臣论徐邸事,其辞及雍②。若雍有请,当付卿以美诏慰安之。”既而雍章至,勰答诏云:“察其厚诬,力加明辨。”帝见之,谓能道所欲言者。惇因是极意排诋,讽全台攻之。罢知池州,卒于官,年六十四。
(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注①章惇:时任宰相。②雍:郑雍,大臣,曾遭章惇排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B.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C.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D.吏泣曰/王有命/徒归则死/且左番已受/勰曰/左右番各有职/吾唯例是视/汝可死/吾不可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因先辈有功而给予子孙权利,让子孙继承先辈的官位和爵位。
B.居丧,守孝。古代尊亲死后.在服丧期满以前停止娱乐和交际等活动,表示哀悼。
C.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籍、赋税、俸禄等职事,长官为户部尚书。
D.朕,文中是第一人称代词,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其他人不能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勰能力突出,不慕高官。他小时候记忆力就很强,做官后因才华出众引起皇帝重视;王安石派人去见他,许诺封官,他没有动心。
B.钱勰爱惜节操,不收礼金。他被皇帝选中出使高丽,不接受不该收的礼物,高丽人在他回国途中追送礼金,被他严词拒绝。
C.钱勰办事干练,思维敏捷。老吏作梗,钱勰应对自如,有人伪造别人的字迹递诉状,被钱勰识破;苏轼作诗赠予钱勰,钱勰立刻作诗回报。
D.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来。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之。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明镐字化基,密州安丘人。中进士第,补蕲州防御推官。真宗崩,上《真颂》四十六篇,改大理寺丞。薛奎领秦州,辟为节度判官,迁太常博士。还朝,仁宗问镐所能,奎称其沉鸷有谋,能断大事,除开封推官。进尚书祠部员外郎,改刑部员外郎、京东转运使,迁兵部员外郎、益州路转运使。会岁饥,民无积聚,盗贼间发,镐为平物价,募民为兵,人赖以安。
知陵州楚应几赃败,或告以先期奏之,镐曰:“获罪则已,安可欺朝廷耶?”卒坐失察,降知同州。未逾月,会元昊寇延州,起为陕西转运使。虏破金明寨,既去,议修复其城,帅臣拥兵不即进,而镐止以百余骑,自督将士,一月而成。又尝阅同州厢军,得材武者三百余人,教以强弩,奏为清边军,号最骁悍。其后,陕西、河东颇仿置之。
迁户部郎中、知陕州,徙江、淮制置发运使。未行,会贼破丰州,擢河东都转运使。修建宁中候百胜寨、镇川清塞堡,凡五城,以劳迁左司郎中。明年,知并州。镐大巡边以备贼。时边任多纨袴子弟,镐乃取尤不职者杖之,疲软者皆自解去,遂奏择习事者守堡寨。王则叛命镐为体量安抚使则未下又命参知政事文彦博为宣抚使以镐副之贝州平迁给事中权三司使诸将悉超迁 彦博数推镐功,拜参知政事。
已而疽发背,帝谓辅臣曰:“镐忠亮有劳,及其未乱,思一见之。”临问,恻然曰:“方赖卿谋国事,何遽被疾!”镐气惫,犹能顿首谢。翌日,卒,谥文烈。镐端挺寡言,所至安静有体,而遇事不苟,为世所推重。
(选自《宋史·明镐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则叛/命镐为体量安抚使/则未下/又命参知政事文彦博为宣抚使/以镐副之/贝州平/迁给事中权三司使/诸将悉超迁
B.王则叛/命镐为体量/安抚使则未下/又命参知政事文彦博为宣抚使/以镐副之贝州/平迁给事中权三司使/诸将悉超迁
C.王则叛/命镐为体量安抚使/则未下/又命参知政事/文彦博为宣抚使/以镐副之贝州/平迁给事中权三司使/诸将悉超迁
D.王则叛/命镐为体量/安抚使则未下/又命参知政事/文彦博为宣抚使/以镐副之/贝州平/迁给事中权三司使/诸将悉超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厢军,宋代驻州地方兵,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招募的杂兵,不参加战斗,只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是掌管户籍财政、赋税的机关,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长官为户部尚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镐管理地方,成绩显著。明镐担任益州路转运使时,遇上饥荒,盗贼时有发生,明镐招募百姓当兵,稳定物价,人民得以安定。
B.明镐忠心正直,为人磊落。陵州知州楚应几贪赃一事败露,有人建议明镐早向朝廷奏报,明镐认为不能欺骗朝廷,终被判失察而降职。
C.明镐定边有方,举措得当。明镐率领将士修复被敌寇破坏的金明寨,又挑选文武双全的人组成骁勇的“清边军”,在陕西、河东一带布防。
D.明镐惩治纨绔,有勇有谋。对在边疆任职的纨绔子弟,明镐抓了其中一些最不尽职的处以杖刑,使拖沓无能的人自动辞职离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宗问镐所能,奎称其沉鸷有谋,能断大事,除开封推官。
(2)镐端挺寡言,所至安静有体,而遇事不苟,为世所推重。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彦倓字安卿,彭城侯叔褧曾孙也。父公广,饶州太守。彦倓初调溧阳尉,邑民潘氏兄弟横邑中,号“三虎”,畜僮仆数百,邑官莫敢谁何。彦倓白其守治之,缚潘氏弟,正其罪。
改扬州司户,狱掾。有告主藏吏钱余千万,治之急,吏泣请死。彦倓察其情,屏人问,则诸吏共贷也,乃许自首免罪,一日而毕。
改平江府推官,摄宜兴县。县自中兴后,预借民明年税,民挟此得慢其令。彦倓请禁预借,邑遂易治。
知临安于潜县。县胥往往通台省吏,得其奸。彦倓执其黠者,械送府。台省吏从中救之,彦倓力争,竟治胥罪。浮桥屡以水败,彦倓梁以石,民免溺死。升临安府通判。
开禧初,知兴国军。岁旱蝗,而军需益急,邑令吴格负上供银尤多,彦倓坐累贬,格愧谢。彦倓曰:“属时多艰,宜宽民力以崇根本,何谢为?”溃卒据外城为变,彦倓募壮士能斩捕者赏之。既而各斩首以献,卒一夕遁去。
累迁湖南运判。徭人罗孟传反,累岁不能平。彦倓谓帅臣曰:“徭人仇杀,乃其常情,况主断不平,是激之使叛也。能遣谍者离其党与,还自相仇,破之易矣。”帅从其计,遂降孟传。
寻知绍兴府。楮价轻,彦倓权以法,民便之。复鹿鸣礼,置兴贤庄以资其费。筑捍海石塘,亦置庄以备增筑。会旱,饥民聚陂湖中。彦倓取死囚,幂首刖足,于众曰:“此劫菱藕者也。”遂散其众。乃第民高下,损其税有差,免输湖籍田米,举缗钱四十万以助荒政,民赖以济。诏改太府少卿,迁显谟阁、知太平州,调江西转运使。嘉定十一年卒于官,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赵彦倓传》)
注:楮:纸币。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其奸  肆:放纵
B.邑令吴格负上供银尤多   属:嘱咐
C.还自相仇 俾:让
D.于众曰  徇:当众宣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俸禄为两千石,故又称为 “二千石” 。
B.摄:代理,兼理。 “署、权、转、陟”几字也都有此义。
C.开禧:年号,古代用来纪年。明代起可用年号称皇帝,如崇祯帝。
D.秩:官吏的俸禄,也指官吏的品级。 “贬秩”指削减俸禄或降低品级。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属时多艰,宜宽民力以崇根本,何谢为?
【小题4】简要概括赵彦倓造福百姓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 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 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 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 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 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B.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 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D.“记注”、“知制诰”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