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修、靖、素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丁母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
(节选自《宋史•蔡襄传》)
(注)和:秦和,古代名医。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者市之,得厚利  鬻:卖。
B.非徒病,而又寿民  愈:使(病)好了。
C.绝海而,往来畏其险 济:救济。
D.闽人刻碑德 纪:记载。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和高若讷的恩怨,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和王素的升官,他均作诗表明了自己鲜明的褒贬态度。
B.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君王选用谏官并非难事,难的是听谏和用谏;君王的过失应在出现之前就要得到补救,这样,天下才能安定太平。
C.蔡襄体恤民情。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蔡襄开塘灌田、奏减赋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
D.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福州和泉州的知府以及福建路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赐谥号为忠惠。
【小题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12 01:30: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登元祐六年进士第。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通判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上嘉之。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金人谋攻汴京。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B.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C.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D.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佑”,是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B.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谥”指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D.薨,中国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古代称帝王的死为“崩”,称大夫的死为“卒”。宗泽地位高,故称他的死为“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聘请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暂时隐居到东阳山谷之中。
C.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他在担任太原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太祖即位,端知浚仪县,同判定州。端为政清简,远人便之。十年,出知蔡州,以善政,吏民列奏借留。秦王廷美尹京,会太宗征河东,廷美将有居留之命,端白廷美曰:“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今主留务,非所宜也。”廷美由是恳请从行。

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先是,寇准为参知政事,端既为相,虑己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邀谓准曰:“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北门外。”端曰:“愿少缓之,端将覆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太宗称善,遂用其策。其母后终老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太宗不豫,真宗为皇太子,端日与太子问起居。及疾大渐,内侍王继恩忌太子英明,阴与外臣谋立故楚王元佐。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端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节选自《宋史·吕端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B.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C.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D.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上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押班”指朝会领班,起于唐;宋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B.“纳款”指向敌人投降归顺;纳款请命,意为投降朝廷并请求归附。
C.“起居”指每五日群臣随宰相入见皇帝,其制始于唐,宋沿袭之。
D.“晏”,指迟。“宫车晏驾”,宫车迟出之意,旧为帝王死亡的讳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端为政清正简要,颇得民心。他在蔡州担任知州时,因为政绩良好,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希望吕端能留任。
B.吕端为相持重,颇识大体。他先当上宰相,担心寇准心中不满,奏请皇上同意寇准参与执掌宰相事务。
C.吕端察事以微,思虑深远。太宗本想杀死继迁的母亲,吕端知晓后.劝谏太宗不杀她且善养她,后来因此成功招降了李继迁。
D.吕端行事果断,大事审慎。太宗驾崩,吕端感觉不对,当即关押继恩;真宗垂帘接见大臣,吕端确认是真宗本人,才率众跪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栉风沐雨,吊民伐罪,王地处亲贤,当表奏扈从。
(2)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坚其叛心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
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路,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
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蛮,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尚书。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我们古代南部各民族,字面上并没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
(2)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安国字君倚,密州安丘人。父光辅,居马耆山,学者多从受经,州守王博文荐为太学助教。孙奭知兖州,又荐为太常寺奉礼郎,州学讲书。既而奭与冯元荐安国为国子监直讲,并召光辅至。
安国《五经》及第,为枝江县尉,后迁大理寺丞。光辅|教授︱兖州,请监兖州酒税,徙监益州粮料院,入为国子监直讲,景祐初,置崇政殿说书,安国以国子博士预选。久之,进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遂为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皆兼侍讲。进翰林侍讲学士,历判尚书刑部、太常寺,纠察在京刑狱,累迁给事中。年七十余,卒,赠尚书礼部侍郎。
安国讲说,一以注疏为主,无他发明,引喻鄙俚,世或传以为笑。尤喜纬书及注疏所引纬书,则尊之与经等。在经筵二十七年,仁宗称其行义淳质,以比先朝崔遵度。
尝讲《周官》至“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因进言曰:“古所谓缓刑,乃贳过误之民尔。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帝曰:“不然,天下皆吾赤子,迫于饿殍,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尝请书《无逸篇》于迩英阁之后屏,帝曰:“联不欲背圣人之言。”命蔡襄书《无逸》、王洙书《孝经》四章列置左右。
论曰:冯元质直博雅,,有古君子之风,欧阳称师民醇儒硕学,在仁宗时,并繇宿望,先后执经劝讲,庶有所补益矣。张锡清慎敛晦,晚始见知。揆注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求考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选自《宋史·杨安国传》,有删改)
注:张揆(990—?),北宋文臣。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上遇/不遇岂非命哉
B.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土/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C.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D.揆及安国父子俱侍经幄/考求其说/亡过人者/夫博习修洁之士/潜德隐行/不闻于世者多矣/由是言之/士遇不遇/岂非命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奭与冯元荐安国为国子监直讲 既而:不久
B.安国《五经》及第  及第:此处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C.久之,进天章阁侍讲、直龙图阁 久之:不久以后
D.论曰:冯元质直博雅,有古君子之风   质直博雅:正直博学高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安国熟谙五经,官职屡获升迁。杨安国以《五经》科考及第,任枝江县尉,后升迁大理寺丞;后历任天章阁待制、翰林侍讲学士等等。
B.杨安国讲学有悟,于是进谏君王。他曾经在讲说《周官》到“大荒大札,则薄征缓刑”之时有所感悟,于是针对“缓刑”一事向皇帝提出了看法。
C.杨安国讲说多年,人们褒贬不一。他在讲说的时候,因为引喻庸俗、尊崇纬书遭到了世人的嘲笑;但是他在经筵二十七年,却得到了仁宗的高度认可。
D.杨安国曾有奏请,颇得皇帝宠信。他曾奏请在迩英阁的后屏上书写《无逸篇》,皇帝虽然说“朕不欲背圣人之言”,但还是一定程度上采纳了他的奏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众持兵仗取民廪食,一切宽之,恐无以禁奸。
(2)迫于饿殍,至起为盗,州县既不能振恤,乃捕而杀之,不亦甚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官均,字彦衡,邵武人。神宗熙宁亲策进士,擢第二。元丰中,蔡确荐为监察御史里行。时相州富人子杀人,谳狱为审刑、大理所疑,京师流言法官窦莘等受赇。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元祐初,议者请兼用诗赋取士,宰 相遂欲废经义。均言:“经术以理为主,而所根者本也;诗赋以文为工,而所逐者末也。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自熙宁以来,京师百司有谒禁。均言:“以诚待人,则人 思竭忠;以疑遇物,则人思苟免。愿除开封、大理外,余皆释禁,以明洞达不疑之意。”遂论青苗,以为有惠民之名而无惠民之实,有目前之利而为终岁之患,愿罢之而复为平籴粜之法。又言官冗之弊,请罢粟补吏,减任子员,节特奏名之滥,增摄官之举数,抑胥史之幸进,以清入仕之源。又言:“治天下道二,宽与猛而已。宽过则缓而伤义,猛过则急而伤恩。术虽不同,其蠹政害民,一也。间者,监司务为惨刻,郡县望风趣办,不暇以便民为意。陛下临御,务从宽大,为吏者又复苟简纵弛,猛宽二者胥失。愿明诏四方,使之宽不纵恶,猛不伤惠,以起中和之风。”诏下其章。蔡确弟硕盗贷官钱以万计,狱既上,均论确为宰相,挟邪挠法,当显正其罪,以厉百官。张璪、李清臣执政,与正人异趣,相继击去之。监察御史张舜民论边事,因及宰相文彦博,舜民左迁。均言:“风宪之任许风闻,所以广耳目也。舜民之言是,当行之;其言非,当容之。愿复舜民职。”不从。时傅尧俞为中书侍郎,许将为左丞,韩忠彦为枢密院。三人者,论事多同异。均言:“吕大防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辙素与大防善,尽力排将。臣恐纲纪法令,自此败坏矣。”绍圣初,召拜左正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
B.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
C.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
D.蔡确引猜险吏数十人/穷治莘等惨酷/无敢明/其冤均上疏/言之/乞以狱事诏臣参治/坐是/谪知光泽县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策,指科举考试中皇帝亲自主持的策问考试,策问是以对答形式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义、政事为主。
B.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
C.平籴粜,封建社会经济政策,政府丰年卖米,荒年买入,既可赈济百姓,又可平抑物价,有利社会稳定。
D.枢密院,古代官署名,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其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官均忠贞为国,常常直言进谏。他为法官窦莘之事上疏,被贬为光泽县令,后来又进言 阻止宰相废经义的提议。
B.上官均主张爱民,为政应利民生。他认为青苗法,没有给予百姓真正的实惠,朝廷应该恢复为平籴粜之法。
C.上官均为官正直,不因私情枉法。在审理蔡硕借贷官府钱币的案件中,上官均不因蔡确曾推荐自己为官而徇私。
D.上官均明于吏治,言论切中时弊。他指出谒禁易让官员怀疑他人,冗官之弊要从根本整治,政令要有中和之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计本末,而欲袭诗赋之敝,未见其为得也。
(2)吕大防坚强自任,每有差除,同列不敢异,唯许将时有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