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父自牧,举进士,能诗,至兵部员外郎。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从之。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乃奏撤民庐以广之。其后祀于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入判尚书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乃求解职。景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B.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C.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杵/时论惜之
D.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担任官职。比喻入任为官。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指帝王亲自到达某处或意指帝王和嫔妃同宿。
D.“代还”,指官位被代替而归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柴成务出使高丽,不辱使命。高丽国的习俗讲究禁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高丽国稽留宋朝使者;柴成务写信给他们,反复进行开导,终使国人信服,此事记载在《高丽传》中。
B.柴成务心系百姓,富有远见。黄河在宋州决口时,他上奏请求免除河水所经地百姓的租税;他认为河中府城街道狭窄,如果皇帝亲临,将无法驻扎下千车万马,于是上奏请求拓宽道路。
C.柴成务严于自律,一身正气。吕蒙正做宰相时,柴成务因与其有姻亲关系,为避嫌自请辞职;因杖责傲慢的小吏被诬告,皇帝下诏令调查处理此事,他一怒之下,辞官而去。
D.柴成务博学多才,晚有儿息。曾经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并有文集二十卷;他六十六才得子,等到他去世时,孩子才六岁,被授奉礼郎,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2)其后祀于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1 02:01: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道阻未得进。闻张邦昌僭位,以书白康王:“宜遣师邀金人河上,迎请两宫,问罪僭逆,若议渡江,恐误大计。”遂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盟,传檄中外。已而闻金人退,引兵襄邑,遣范埙、徐文中诣济州,请王进兵南京,且言:“国家之制,无亲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元帅之权,此殆天意。亟宜承制号召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传檄而定。”王命子崧充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邦昌家在庐州,子崧檄通守赵令儦几察之,且请捕诛其母子,以绝奸心。又言:“自围城以来,朝命隔绝,乞下诸,凡有事宜,并取大元帅府裁决,伪檄毋辄行。宜蠲被兵州县租,经理淮南、荆、浙形势之地,毋为群盗所据。”会邦昌遣使迎王次第白子崧,子崧即贻王书曰:“似闻谓以京师残破,不可复入,止欲即位军中,便图迁徙,臣窃惑焉。夫欲致中兴,当谨举措,宜先谒宗庙,觐母后,明正诛赏,降霈四方。若京师果不可都,然后徐议所向。”遂传檄京师,奏于隆祐太后曰:“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间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郡者。乞速下明诏,谕四方以迎立康王之意,庶几人心慰安,奸完自消矣。”寻以所部兵会济州。康王即位,又言:“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皆可其奏。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味,道宗求得其文,上之。诏御史往案其狱,情得,帝震怒,不欲暴其罪,坐以前擅弃城,降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赦,复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卒于贬所。
(选自《宋史·赵子崧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皆可其奏
B.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请录其子/帝皆可其奏
C.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亊尽忠/请录其子/帝皆可其奏
D.台谏为人主耳目/近年用非/其人率取旨言事/请遵旧制/听学士中丞互举/范祖禹先朝言事尽忠录其子/帝皆可其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勤王,指君主的统治地位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发兵救援。史上也有以勤王为名行篡位之实者。
B.路,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C.宗庙,是供奉、祭祀祖宗的地方。根据礼制,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和庶人一庙。
D.太后,是封建时代对帝王母亲的尊称,始于秦昭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子崧忠于国家,对僭位者深恶痛绝。他听说张邦昌窃据上位,就建议康王向张邦昌问罪;任大元帅府参议官时,派人监察张邦昌的家,并且请求捕杀其母亲和儿子。
B.赵子崧富有远见,多次提出积极建议。他请求康王进兵南京,且建议康王承制号令四方豪杰;上奏隆祐太后,建议向四方宣谕迎立康王的意向以安慰人心,消除违法乱纪的事。
C.赵子崧直抒己见,劝阻康王军中即位。当康王听从张邦昌的建议打算在军中即位时,他认为,应该先拜谒宗庙,觐见母后,严明赏罚,施恩四方,定都之事可从长计议。
D.赵子崧与人有隙,遭到贬官,最终卒于贬所。他和辛道宗有嫌隙,遭到辛道宗的诽谤。皇帝听信谗言把他贬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后来虽然被赦免起用,但已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蠲被兵州县租,经理淮南、荆、浙形势之地,毋为群盗所据。
(2)诸路先闻二圣北迁,易姓改国,恐怕有假讨逆之名,以窃据州郡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商英,字天觉,蜀州新津人。负气俶傥,豪视一世。辟知南川县。章惇经制夔夷,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部使者念独商英足抗之,至夔。惇肆意大言,商英随机折之,落落出其上。惇大喜,延为上客。归,荐诸王安石,擢监察御史。哲宗初,朝廷稍更新法,商英上书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今先帝陵土未干,即议变更,得为孝乎?”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京罢相,起知杭州。过阙赐对,奏曰:“神宗修建法度,务以去大害,兴大利,今诚一一举行,则尽绍述之美。法若有弊,不可不变,但不失其意足矣。”留为资政殿学士。顷之,除中书侍郎,遂拜尚书右仆射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徽宗因人望之。时久旱,彗星中天,是夕,彗不见,明日,雨。徽宗喜,大书“商霖”二字赐之。商英为政持平,谓京虽明绍述,但借以劫制人主,禁锢士大夫尔。于是大革弊事,行钞法以通商旅,横敛以宽民力。上疏抗言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帝颇严惮之。尝升平楼,戒主者遇张丞相导骑至,必匿匠楼下,过则如初。商英意广才疏,凡所当为,先于公坐诵言,故不便者得预为计。有郭天信者,以方技隶太史,徽宗潜邸时,尝言当履天位,自是稍眷宠之。商英因僧德洪与语言往来,事觉,鞫于开封府,御史张克公疏击之,旋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天信亦斥死。京遂复用。未几,太学诸生诵商英之冤,复还故官职。宣和三年卒,年七十九。赠少保。

(节选自《宋史·张商英传》)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至夔 檄,官府发出的文书、公告等。
B.徽宗因人望之 相,帮助。
C.横敛以宽民力 蠲,免除。
D.尝升平楼  葺,修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B.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C.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D.徽宗崇宁∕初为吏部∕刑部侍郎∕数毁蔡京身为辅相∕志在逢君御史∕劾非所宜言罢∕知亳州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刑部掌管国家法律、刑狱事务。张商英“为吏部、刑部侍郎”,就是做了吏部、刑部的副长官。
B.仆射,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职权有变化。文中“除中书侍郎”“拜尚书右仆射”是任张商英为宰相。
C.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D.潜邸,指皇帝即位前所居的府第;也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和“东宫”的含义不等同。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商英做事不够谨慎,仕途因之受挫。他在公众场合谈论政务,给他人以可乘之机;因和郭天信有来往被贬官,幸有太学生们为他伸冤才得以官复原职。
B.张商英有声望,能改革弊政规谏君主。他能团结心志相同的官员,得到大家称赞;他还大力革除蔡京执政留下的弊事。他直言进谏皇帝,皇帝因对他心有忌惮而厉行节俭。
C.张商英支持新法,两度为新法辩护。哲宗初,他巧妙地利用“孝道”来反对更改变法;徽宗年间,皇帝召见他对答问题,他上奏赞美新法,主张遵循新法旨趣。
D.张商英有豪气有辩才,受到擢升。章惇狎侮郡县吏,无人敢与之共语;张商英受命而来,随机挫败他的狂妄之言,受到章惇赏识,因之被推荐、提拔。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京久盗国柄,中外怨疾,见商英能立同异,更称为贤。
(2)商英因僧德洪与语言往来,事觉,鞫于开封府,御史张克公疏击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胡安国,建宁崇安人。三试于礼部,绍圣四年中进士第。初,廷试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职以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哲宗命再读之,注听称善者数四,亲擢为第三。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党人范纯仁客,而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与己异,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原官。政和元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丁内艰,移江东,后双亲皆亡,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傍,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再告。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颐浩大喜。乃上奏曰:“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落职。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安国辞。复提举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赙,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非常格也。
(选自《宋史•胡安国传》,有删改)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B.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C.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D.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进士第”指古代参加科考殿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进士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B.文中“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C.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特指官员的父母死了官员回家守制。文中的“丁内艰”即丁父忧,指遭遇父丧。
D.“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如文中“提举湖南学事”“提举成都学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安国三考进士,哲宗钦点。第三次应试时,考官初定为第一。宰职认为他的策论中没有诋毁元祐之政的言语,便另定前三名。后被哲宗升选为第三名。
B.胡安国举荐人才,反被诬陷。提举湖南学事时,向朝廷推荐王绘、邓璋。蔡京指使主簿说此二人为范纯仁之客,又为流放之人邹浩所请托。因此受牵连。
C.胡安国为亲守孝,为君担忧。双亲去世,安国称病不再为官,并在双亲墓旁筑屋而居,屡召不就;金兵逼近都城,其子胡寅尚在城中,他却为皇帝担忧。
D.胡安国生得重用,死获哀荣。胡安国在世时,几位皇帝都屡屡召用他;胡安国去世之后,皇帝下诏赠官加赙,赐田恤孤,赠谥文定,礼遇规格不同寻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
(2)胡安国屡召,偃蹇不至,今始造朝,又数有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题。

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㖫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 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

(选自《宋史种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B.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C.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D.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女的“字”是二十岁成人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C.“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首长令㖫,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
B.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
C.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职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D.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客差点儿丢掉性命。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㖫,当以景询来易。”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丁母忧,改武昌军节度判官。除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未几,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军士籍籍有语,变且不测。适告宰相留正曰:“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宰执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为皇太子,光宗许之。俄得御批,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之语,正惧而去,人心愈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危不知所出,适告知阁门事蔡必胜曰:“国事至此,子为近臣,庸坐视乎?”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冑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请必胜议事,遂遣侂胄因张宗尹、关礼以内禅议奏太皇太后,且请垂帘,许之,计遂定。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汝愚既相,赏功将及适,适曰:“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除权兵部侍郎,以父忧去。服除,召至,除权工部侍郎。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侂胄欲藉其草诏以动中外,改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以疾力辞兼职。会诏诸将四路出师,适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听。未几,诸军皆败。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初,淮民被兵惊散,日不自保。适遂于墟落数十里内,依山水险要为堡坞,使复业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七处。又度沿江地创三大堡,每堡以二千家为率,教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百人一将;有警则增募新兵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堡坞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三堡就,流民渐归。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节选自《宋史·叶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B.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C.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D.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是年号。中国古代王朝用年号来纪年和区别新旧君主,如文中出现的孝宗、光宗、嘉定都属于年号。
B.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古代因有顾忌而不敢说、不能说时会考虑避讳说法,又如文中的崩,是天子死亡的讳称。
C.内禅是古代帝王身在之时,传位给家族内继承人的君位传承方法。孝宗禅位光宗、光宗禅位嘉王,都是这种方法。
D.服除指守丧期满,与文中提到的“父忧”“丁母忧”的“丁忧”一样,都与古代父母的丧事礼节有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适能识人用人。在任职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期间,他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被当时的舆论称道为得人。
B.叶适有主见担当。他在孝宗去世后的危难时局中,挺身而出,协同宰相等人及时定下拥立嘉王、光宗内禅等计策,从根本上稳住了政局人心。
C.叶适不居功营私。赵汝愚当上宰相后,想奖赏有功的叶适,叶适认为只是尽了自己的职分。韩侂胄曾想借重叶适,叶适称病坚辞一切职务。
D.叶适谋略深远。战事开启,他先建议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淮民被金兵惊散,难以自保,叶适依据险要地势建堡安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
(2)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