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古称归德府,又称为睢阳,因位于睢水(睢水,北通黄河,南接淮河。今已消失)之北而得名。1502年归德府故城被洪水淹没,1511年在故城北部兴建新城(即为今日之归德内城),并在距城一里多的距离处修建了护城堤。明末(1639年)因战乱频发,大量难民涌入归德府城避难。大部分难民只能滞留在护城堤与内城之间,明政府于是将护城堤改造成为外郭城墙。民国时期内城的四个城门附近,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形成了独立的关厢区(建成区),其中北门、东门、西门的关厢规模较大,南门外规模较小。
下图为商丘不同时期城市实测图和卫星图。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A.矿产和抗旱 | B.交通和防洪 | C.气候和军事 | D.地形和交通 |
A.湖泊较多 | B.气候恶劣 | C.交通不便 | D.地势崎岖 |
A.增加城市内涝风险 | B.増加居民出行成本 |
C.加强城市热岛效应 | D.加强城市雨岛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