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萧房知人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去,萧何自追之。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亡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乃拜信大将,遂成汉业。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迁,王患之。房乔曰:“去者虽多不足吝,杜如晦王佐才也,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乃表留幕府,遂为名相。

二人之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萧、房之知人,所以为莫及也。樊哙从高祖起丰、沛,劝霸上之还,解鸿门之厄,功亦不细矣,而韩信羞与为伍。唐俭赞太宗建大策,发蒲津之谋,定突厥之计,非庸臣也,而李靖以为不足惜。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将如韩信,相如杜公,而后用之,不亦难乎!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祖至南郑,韩信亡 去:离开 B. 唐太宗为秦王时,府属多外 迁:调任
C. 乃留幕府,遂为名相 表:表彰 D. 角鸿门之厄,功亦不矣 细:小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诸将亡者十数,公无所追  ②舟遥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 ①二人去留,系兴替治乱如此  ②非一士
C. ①唐俭赞太宗建大策……非庸臣  ②此世所以不传
D. ①盖以信、靖视哙、俭不,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②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何独具慧眼,留住了能助刘邦成就汉业的人才韩信,使“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佳话。
B. 秦王李世民幕府属吏外调任职的人很多,房玄龄认为只要留住杜如晦就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
C. 樊哙、唐俭等人虽然劳苦功高,但作者认为,他们不过是熊罴与狸狌而已,不是特殊人才。
D. 大将韩信、宰相杜如晦那样的人才固然重要,但萧何、房玄龄这一类人能够选贤进能,显得更重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以信、靖而视哙、俭,犹熊罴之与狸狌耳。
(2)惟能置萧、房于帷幄中,拔茅汇进,则珠玉无胫而至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5-16 03:53: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进学斋记
张耒
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士会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① 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② 土苴:糟粕。
【小题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之B.其C.则D.以
【小题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小题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小题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小题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