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尊前”,表示对友人的尊重,词人准备向朋友提出告别,但出语很轻,告诉朋友别后归来的期限。
B.第二句着一“欲”字,照应首句“拟”字,心态毕现,欲语未语,而对方已是春容惨咽,可见相知之深,相别之苦。
C.“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与前人所写的“古歌旧曲君莫听,听取新翻杨柳枝”的诗句,既异曲同工又推陈出新。
D.末二句虚写,设想把满城的牡丹看尽,才会少一些离别的伤感而容易与归去的春风一起,向朋友道别。
E. 全词写离愁,以实开笔,以虚作结,首尾呼应,以乐观之虚设冲淡苦别之现实,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正是别于婉约的豪放风格。
【小题2】请联系全词,简要赏析名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07 12:38: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十八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检举自己的弟弟韦纁,当时人们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宪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仁轨,字正则,汴州尉氏人。少贫贱,好学。值乱,不能安业,每动止,画地书空,寓所习,卒以通博闻。武德初,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上疏有所论奏,仁轨见其稿,为窜定数言。瑰惊异,赤牒补息州参军。转陈仓尉,部人折冲都尉鲁宁者,豪纵犯法,县莫敢屈。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州以闻,太宗曰:“尉而杀吾折冲,可乎?”召诘让。仁轨对曰:“宁辱臣,臣故杀之。”帝以为刚正,更擢咸阳丞。
贞观十四年,校猎同州。时秋敛未讫,仁轨谏曰:“今兹澍泽沾足,百谷炽茂,收才十二。常日赘调,已有所妨。又供猎事,缮桥治道,役虽简省,犹不损数万。少延一旬,使场圃毕劳,陛下六飞徐驱,公私交泰。”玺书褒纳。拜新安令。累迁给事中,为李义府所恶,出为青州刺史。
咸亨五年,为鸡林道大总管,东伐新罗。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永隆二年,加太子少傅。数乞骸骨,听解左仆射。武后临朝,复拜左仆射。上疏辞疾,因陈吕后、禄、产祸败事以规后,后遣武承嗣赍玺书慰勉。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五。诏百官赴哭,册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仁轨虽贵显,不自矜踞,接旧故如布衣时。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及拜大司宪,异式尚在台,不自安,因醉以情自解。仁轨持觞曰:“所不与公者,有如此觞。”后既执政,荐为司元大夫。然宦由州县至宰辅,善致声誉,得吏下欢心。
(节选自《新唐书·刘仁轨传》)
【小题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B.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C.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D.仁轨率兵绝瓠芦河/攻大镇七重城/破之/进爵为公子及兄子/授上柱国者/三人州党荣之/号所居为乐城乡三柱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刘仁轨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每当空闲之时,他用手指在空中和地上写写画画,终成博学之士。后来以其才华受到任瑰的青睐,被任命为息州参军。
B.刘仁轨不畏强暴,刚毅正直。在任陈仓县尉时,警告凶暴蛮横的折冲都尉鲁宁,鲁宁没收敛,就用刑杖将其打死。唐太宗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认可。
C.刘仁轨体恤百姓,直言劝谏。秋收还没结束,太宗想要到同州打猎,刘仁轨认为这时即使节省征用劳役,也会对秋收造成妨害,建议秋收后再出行。
D.刘仁轨谦恭待人,不计前嫌。他虽官高位显,但接待亲朋故旧仍如从前。对于曾经得罪自己的下级袁异式表示不计私仇,后来还推荐他任司元大夫。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轨约不再犯,而宁暴横自如,仁轨榜杀之。
(2)尝为御史袁异式所劾,慢辱之,胁使引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也。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志虽不就,卒死以忠。公既死而梁亦亡矣。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之志。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又言: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此皆非也。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及破南城,果三日。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予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中予亦惑,不能自信。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于出奇,然后能胜。然非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道也。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一枪之勇,同时岂无?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

(选自《王彦章画像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有善善恶之志    恶:贬低
B.欲自经于帝前 自经:自杀
C.以三日破敌 期:希望
D.然非于为计者不能出奇 审:周详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彦章在梁朝时以有勇有谋闻名。梁朝末,大臣老将因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梁大势已去,王彦章也内心悲观,也有不少委屈和懈怠。
B.王公没文化,说话很质朴,他的义勇忠信大概是出于天性。欧阳修读完他的传记,深为他的经历感愤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
C.四十年没打仗,若元昊反叛,却仍未制定出攻守的策略。作者认为,出奇才能制胜,所以他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但也感叹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
D.两年后,欧阳修又来到滑州做通判。在铁枪寺看到了王彦章的画像。当时画像损毁严重,他赶紧安排工匠进行修复,因担心画像失真,而没有在上面增加内容。
【小题3】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2)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
(3)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
【小题4】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王彦章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