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少孤。特立不群,颇勤儒学。年十八登进士第,以博学宏词登科,授华州郑县尉。罢秩,东归母,路由寿州,刺史张镒有时名,贽往谒之。镒初不甚知,留三日,再见与语。遂大称赏,请结忘年之契。及辞,贽钱百万,曰:“愿备太夫人一日之膳。”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曰:“敢不承君厚意。”又以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迁监察御史。德宗在东宫时,素知贽名,乃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贽性忠荩,既居近密,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由是顾待益厚。……德宗还京,转中书舍人,学士如故。初,贽受张镒知,得居内职;及镒为卢杞所排,贽常忧惴;及杞贬黜,始敢上书言事,德宗好文,益深顾遇。吴通微兄弟俱在翰林,亦承德宗宠遇,文章才器不迨贽,而能交结权幸,共贽于上前。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其能,加以言事激切,动失上之欢心,故久之不为辅相。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当时名流,无不推挹。时贽母韦氏在江东,上遣中使迎至京师,措绅荣之。俄丁母忧,东归洛阳,寓居嵩山丰乐寺。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初贽以受人主殊遇,不敢爱身,事有不可,极言无隐。朋友规之,以为太峻,贽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精于吏事。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旧唐书·陆贽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罢秩,东归母   省:探视
B.及辞,贽钱百万 遗:留给
C.而能交结权幸,共贽于上前 短:陷害
D.而贽为朋党所挤,同职其能 害:忌妒。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书判拔萃,选授渭南县主簿
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居近密,感人主重知
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C.及杞贬黜,敢上书言事
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苏耳
D.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
楚人有涉江者,剑自舟中坠于水
【小题3】下列语句的解释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见与语:第二次见面跟他谈话。
B.巨细必陈:大小事情一定陈述。
C.俄丁母忧:不久遭到母亲丧事。
D.精于吏事:精力全放在官吏的政事上。
【小题4】下列句子编为六组,能够表现陆贽清廉正直的一组是(   )
①贽不纳,唯受新茶一串而已。
②故政或有缺,巨细必陈。
③其于议论应对,明练体理,敷陈剖判,下笔如神。
④藩镇赙赠及别陈饷遗,一无所取。
⑤事有不可,极言无隐。
⑥斟酌决断,不失锱铢。
A.①④⑤B.②③⑥C.②⑤⑥D.①③④
【小题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贽少年勤学,考中进士后当郑县县尉,为官期满,回乡探望母亲,经过寿州,拜见刺史张镒,张镒很赞赏他的才识。
B.陆贽被唐德宗征召为翰林学士,对政事上的缺点,他一定要全都指出,因此很受皇帝重视,后调任中书舍人。
C.陆贽受到吴通微兄弟的谗害和结党小人的排挤,但因议论政事激切,很得皇帝欢心,所以能长时间任宰相。
D.陆贽有很高的政治才能,而且正直敢言,他表示要忠于朝廷,要对得起自己所学的道德学识,就不能顾虑自身安危。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标出省略的成分)。
(1)敢不承君厚意
(2)感人主重知,思有以效报
(3)当时名流,无不推挹
(4)朋友规之,以为太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5 08:48: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
①元行冲,河南人。少孤,为外祖司农卿韦机所养。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行冲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
②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著论以明之。
③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④初,有左卫率府长史魏光乘奏请行用魏征所注《类礼》,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将立学官。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四门助教施敬本检讨刊削,勒成五十卷,十四年八月奏上之。尚书左丞相张说驳奏曰:"今行冲等解征所注,勒成一家,然与先儒第乖,章句隔绝,若欲行用,窃恐未可。"上然其奏,于是赐行冲等绢二百匹,留其书贮于内府,竟不得立于学官。行冲恚诸儒排己,退而著论以自释,名曰《释疑》。
⑤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堪充旨味者多 (2)并奏原之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亦犹蓄聚以自资也(   )
A.资费
B.咨询
C.供给
D.取用
【小题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行冲于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   )
A.延请
B.带领
C.引退
D.牵挽
【小题4】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B.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C.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D.行冲自以书生不堪博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小题5】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条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小题6】第①段画线句反映了仁杰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庆幸
B.感动
C.欣慰
D.自傲
【小题7】第②、④段“编撰史书”和“著写《释疑》”两件事分别反映了元行冲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B.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C.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D.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C.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意思相同。
D.褒赠,“赠”是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九龄才华突出,受人赏识。他善写文章且少年时便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张说也常向皇帝推荐张九龄为学士,以备皇帝咨询。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大礼时,张九龄劝说张说不要违规提拔亲近的官员,他未听从;张九龄反对重用牛仙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C.张九龄风度不凡,结交友善。后任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玄宗都会询问此人是否有张九龄的风度;他与严挺之等有才干的人相处友善,交往始终不改变。
D.张九龄目光长远,有预见性。他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指出安禄山有叛逆之心,将来必成祸患,应该除去,后来玄宗逃亡蜀地时还追念他的先知先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硅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谞字士明,河南洛阳人。谞少举明经,补河南府参军,通达简率,不好苛细,积官至京兆仓曹。东都为史思明所陷,谞藏匿山谷。思明尝为谞父将校,怀旧恩,又素慕谞名,欲必得之,因令捕骑数十迹逐得谞。思明见之,甚喜,呼为郎君,不名,伪授御史中丞。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又尝疏贼短长以闻,事泄,思明大怒诟骂,仅而免死。贼平,除太子中允,迁考功郎中,数召见言事。
代宗居陕,谞步怀考功及南曹二印赴行在,上见而谓之曰:“疾风知劲草,果信矣。”时关辅大旱,谞入计,代宗召见偏殿,问谞:“榷酤之利,一岁出入几何?”谞久之不对。上复问之,对曰:“臣有所思。”上曰:“何思?”对曰:“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孟子曰:理国者,仁义而已,何以利为?由是未敢即对也。”上前坐曰:“微公言,吾不闻此。”拜左司郎中。上时访以事,执政者忌之,出为虔州刺史,历饶、庐、亳三州刺史。入为右金吾将军。
建中初,上以刑名理天下,百吏震悚。时于朝堂别置三司以决庶狱,辩争者辄击登闻鼓,谞上疏曰:“夫谏鼓谤木之设,所以达幽枉,延直言。今轻猾之人,援桴鸣鼓,始动天听,竟因纤微。若然者,安用吏理乎!”上然之,悉归有司。谞以法吏舞文,多挟宿怨,因献《狱官箴》以讽
谞自河南凡五代为官,入视事,不鞫人于赃罪,以宽厚和易为理。贞元九年十一月,以疾终,年七十五,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裴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B.对曰/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C.对曰/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D.对曰/臣自河东来/其间所历三百里/见农人愁叹/谷菽未种/诚谓陛下轸念/先问人之疾苦/而乃责臣以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与进士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两个重要科目,以经义被录取的叫做明经。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到之处。
C.执政者,指主持政事的人,他们掌握国家权力,在古代就是皇权所有者。
D.三司指古代的三个官署,唐代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管刑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谞智慧隐忍,一心向着朝廷。被史思明叛军抓获,虽然接受伪职,却想办法保全宗室人员,并向朝廷提供叛军的信息。
B.裴谞心怀仁爱,关心民生疾苦。关中大旱,面对代宗对全年获利的关注,他停顿良久,以应关注民生疾苦而不是收益作答。
C.裴谞敢于直言,建言得到采纳。对设置登闻鼓,他认为用处不大,还会被狡猾之徒利用,使官吏作用不能发挥,皇上接受了他的建议。
D.裴谞为官正直,待人宽厚和易。对朝政,他积极建言;对不正之风,他善于批评指出;在朝任职,不给人罗织罪名,以宽厚和易为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思明残杀宗室,谞阴缓之,全活者数百人。
(2)谞以法吏舞文,多挟宿怨,因献《狱官箴》以讽。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B.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C.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D.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
B.登进士第,指考中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C.黜,指官职的贬退;文中“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中的“左降”等也表降职贬官;“转考功郎中”中的“转”则指提拔任用。
D.“元和十二年”是唐宪宗的年号纪年。在古代也用干支法纪年,如《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那一年为壬戌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曾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而出名。
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
C.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予理睬。
D.韩愈奖掖后进,弘扬仁义。他对待后进和颜悦色,尽管有时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接近十人。
【小题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⑵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小题5】文中说韩愈“改太子右庶子”,原因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萧铣,后梁宣帝曾孙也。祖岩,隋开皇初叛隋降于陈,陈亡,为文帝所诛。铣少贫,佣书自给,事母以孝闻。以外戚擢授罗川令。

大业十三年,岳州校尉董景珍等同谋叛隋。郡县官属众欲推景珍为主,景珍曰:“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众乃遣人谕意,铣大悦,报景珍书曰:“今天启公等,协我心事,若合符节,岂非上玄之意也。吾当纠士庶,敬从来请。”即日集得数千人,扬言讨贼而实欲相应。

景珍遣徐德基、郭华率州中首领数百人诣军迎谒,未及见铣,而前造柳生。柳生谓其下曰:“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换梁公进取州城。”遂与左右杀德基,方诣中军白铣。铣大惊曰:“今欲拨乱,忽自相杀,我不能为汝主矣。”乃步出军门。柳生大惧,伏地请罪,铣责而之。

武德元年,迁都江陵,修复园庙。引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令掌机密。铣又遣杨道生攻碘州,刺史许绍出兵击破之,赴水死者大半。高祖诏夔州总管赵郡王孝恭率兵讨之,拔其通、开二州,斩伪东平郡王萧阁提。时诸将横恣,多专杀戮,铣因令罢兵,阳言营农,实夺将帅之权也。其大司马董景珍之弟为伪将军,怨铣放其兵,遂谋为乱,事泄,为铣所诛。

四年,高祖命赵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发自夔州,沿流而下以图铣。铣自度救兵不至,谓其群下曰:“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乱兵,幸全众庶。诸人失我,何患无君。”乃巡城号令,守陴者皆恸哭。孝恭囚之,送于京师。

竟斩于都市,年三十九。铣自初起,五年而灭。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项是(   )
A.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挟梁公/进取州城
B.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挟梁公/进取州城
C.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挟梁公/进取州城
D.我先奉梁公/勋居第一/今岳州兵众/位多于我/我若入城/便出其下/不如杀德基/质其首领/独挟梁公/进取州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戚:亦称“外家”,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B.赦:旧时指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文中指减轻柳生的罪。
C.孤:幼年丧父。《孟子。梁惠王下》中有“幼而无父曰孤”的说法。
D.中书侍郎:一种官名,文中刺史、岳州校尉等也是官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铣家境贫寒,以孝闻名。萧铣虽为皇族后代,但少时贫寒,因孝敬母亲而闻名,由此被提拔为罗川县县令。
B.萧铣响应董景珍等聚众反隋。大业年间董景珍等人叛隋,推举萧铣为主帅。萧铣很快就聚集数千人。
C.萧铣剥夺将帅兵权招致不满。董景珍之弟怨恨萧铣解散其军队,因而图谋作乱,事情泄露,最终被萧铣杀害。
D.萧铣心念百姓,主动投降。武德四年,孝恭等攻打萧铣,萧铣心想救兵可能不来,认为天命不在梁,若顽固抵抗,定会伤害百姓,于是主动投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罗川令萧铣,梁氏之后,宽仁大度,有武皇之风。今请以为主,不亦应天顺人乎?
(2)天不祚梁,数归于灭。若待力屈,必害黎元,岂以我一人致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