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五代词,完成下列小题。
抛球乐
冯延巳
逐胜归来雨未晴,
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过,
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
谁是当筵最有情。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逐胜归来雨未晴”一句,先由时节和天气写起,在时节与天气之间,表现出了一种和谐畅快的气氛。
B.“谷莺语软”,春季正是黄莺鸣声最为娇软之时,当娇软的鸣啼从繁枝密叶的花树边传出时,给人以生机勃发之感。
C.“水调声长醉里听”一句,山景物转而写人物活动,既写出了人物饮酒时的大醉之态,又写出了词人听曲时的沉醉之状。
D.“款举”是尊敬的态度,“金觥”是珍贵的器皿,后加一“劝”字,暗示词人将邀请最有情的朋友举杯同饮,以释放内心的愁绪。
E. 词作以疑问带感慨的语气作结,既照应了全篇,又使词人难以名状的忧思、惆怅得以深入一层的展示,余味悠长。
【小题2】为了突出“将晴未晴”的心境,词人在前四句作了哪些对比?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4-04 04:38: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杜景俭,少年时以明经科中举,多次升迁后任殿中侍御史。出朝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调任益州司马,任职令未到,(房嗣业)就要处理政事,又鞭打下属官吏,想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司还未接到命令。为什么为了这几天的俸禄,连皇上的圣旨也等不得,就想要处理政事,这不是太过于心急了吗?”房嗣业更加恼怒。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小小的诏书,真假未知,就想揽一州之权,哪个能担保(没有变数)呢?扬州之祸,不是这一样的情况吗?”说完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愧而止。不久有诏书授房嗣业荆州司马一职,(原来的想法)竟然未如愿。益州的百姓和官吏因此说:“录事的心意(想法)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由此渐渐知名。后入朝任司宾主簿,转调司刑丞。天授年中(691),杜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处理钦犯案件,当时人们传扬说:“遇徐、杜必生,遇来、侯必死。”他又迁任洛州司马,不久又调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武则天曾把季秋院内长出的梨花一枝拿给宰相们看,问:“这是什么吉祥之兆?”诸宰相答说:“陛下的恩德连草木都得到了,所以能够使秋天的树木再开花,即使周文王的恩德惠及道旁的芦苇,也不能超过。”唯独杜景俭说:“根据《洪范五行传》:‘阴阳不能混乱,违反了就会有灾祸。’《春秋》也讲:‘冬天没有过分温暖的阳光,夏天没有反常的寒冷,春天没有凄冷的寒风,秋天没有久下不停的雨。’现在已经到了秋天,草木枯黄凋落,但是忽然生出此花,混乱阴阳。臣考虑陛下布政施令,是否有亏于礼典。兼之臣等虽列名宰臣,本应依据天理来理顺万物,却理而不能顺,这是臣的罪过。”因此二拜而谢罪。武则天说:“您是真宰相啊!”延载初年(694),杜景俭被凤阁侍郎周允元检举说他是李昭德的党羽,降职调为秦州刺史。后又任司刑卿。圣历二年(699),又任凤阁侍郎,行宰相职权。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各州多被贼兵攻陷。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将把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杜景俭认为都是形势逼迫,不是他们的本意,请求全部予以宽宥。武则天最终听从了杜景俭的意见。过了一年多,杜景俭调任秋官尚书,因漏泄宫廷机密,降职司刑少卿,贬到并州任长史。在途中病逝,追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B.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C.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D.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
B.上古时长度单位产生很早,例如寸、咫、尺、丈、寻、常、豆、仞等都是长度单位。在周制中,八寸为咫,十寸为尺。
C.“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D.“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甫、尊、令、贤、仁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武则天曾拿出梨花来问宰臣是何种祥瑞之兆,只有景俭认为不是祥瑞,提醒武则天可能是政令有失,得到武则天赞扬。
C.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外族入侵,国土沦丧,驻守将领都受到牵连将要获罪。景俭认为他们是形势所迫,应该得到宽宥,所幸建议被采纳。
D.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则可以活下来。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
(2)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玄宗封秦山,晏始八岁,献颂行在,帝奇之,授太子正字。累授夏县今,有能名。宝应二年,迁吏部尚书,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时新承兵戈之后,中外艰食,京师米价斗至一千,官厨无兼时之积,禁军乏食,畿县百娃乃接穗以供之。晏受命后,以转运为己任,自此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济关中。又至德初,为国用不足。令第五琦于诸道榷盐以助军用,及晏代其任,法益精密,官无遗利。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季年所入逾十倍,而人无厌苦。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贯,而盐利且过半。
大历十二年,诛宰臣元载,晏奉诏讯鞫。晏以载居任树党布于天下,请他官共事,敕御史大夫李涵等四人同推,载皆款伏。十三年,为尚书左仆射。时宰臣常衮专政似晏久掌铨衡时议平允兼司储蓄职举功深虑公望日崇上心有属。窃忌之,乃奏晏朝廷旧德,宜为百吏师长,外示崇重,内实去其权。及奏上,以晏使务方理,代其佳者难其人,使务、知三铨并如故。李灵曜之乱也,河南节帅所据,多不奉法令,征赋亦随之;州县虽益减,晏以羡余相补,人不加赋,所入仍旧,议者称其能。自诸道巡院距京师,重价募疾足,置递相望,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重轻,尽权在掌握。凡所任使,多收后进有干能者。其所总领,务乎急促,趋利者化之,遂以成风。虽权贵干请,欲假职仕者,晏厚以禀入奉之,然未尝使亲事,是以人人劝职。尝言:“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利;吏无荣进,则利重于名。”故检劾出纳,一委士人,吏惟奉行文书而已。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虽寝兴宴语,而无欺绐。   
(节选自《全唐书·列传第七十三》)
【注】①行在:旧时帝王巡幸所居之地。②三铨:唐代掌管文武官吏选拔的机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第五琦于诸道榷盐以助军用 榷:专营,专卖。
B.晏以羡余相补 羡:有余,剩余。
C.是以人人劝职 劝:勤勉,努力。
D.故检劾出纳,一委士人 委:推卸,推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官厨无兼时之积 ②子孙视之不甚惜
B.①畿县百姓乃按穗以供之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季年所入逾十倍,而人无厌苦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利    ②青,取之子蓝,而青于蓝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宰臣常衮/专政以晏/久掌铨衡/时议平允/兼司储蓄职/举功深虑/公望日崇/上心有属
B.时宰臣常衮专政/以晏久掌铨衡/时议平允/兼司储蓄/职举功深/虑公望日崇/上心有属
C.时宰臣常衮/专政以晏/久掌铨衡时议/平允兼司储蓄/职举功深/虑公望日崇上/心有属
D.时宰臣常衮专则以晏久掌/铨衡时谢平允兼司储蓄职/举功深虑/公望日崇上/心有属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晏在任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时,适逢战后朝廷内外粮食短缺。他便以转运粮食为己任,此后每年都能向关中运输几十万石粮食。
B.李灵曜作乱,影响了朝廷赋税收入,刘晏采取有效措施,既不增加百姓负担,又保证了国库收入,得到当时舆论的认可。
C.刘晏在中央和各地巡院之间,设置多个驿站,招募脚力快的人收集、传达信息,这样对天下物价的涨落情况,能够及时掌握。
D.刘晏善于任用虽政绩平平却有才干的官吏,用人注重办事能力和效率,纠正了下属官吏中存在的追求私利的不良风气。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以载居任树党布于天下,请他官共事,敕御史大夫李涵等四人同推,载皆款伏。
(2)其部吏居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在目前,虽寝兴宴语,而无欺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古指马来人)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而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方庆奏曰:“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礼只有忌日,无忌月。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当时从讷所议。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则天从之。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径危悬,欲御腰舆而上。方庆谏曰:“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陛下万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伏望停舆驻跸。”则天纳其言而止。
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 家:安家B.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 冒:贪污
C.欲以是月诣阙献俘 诣:前往D.比于楼船 比:等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B.臣谓振作于事无嫌  天下可运于掌
C.当时从讷所议  某所,而母立于兹
D.以山径危悬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B.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C.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D.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家世显赫,其祖随王褒入关;其父王弘直,秉性耿直,敢于劝谏;王方庆年少有为,十六岁时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
B.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在任数载,为官清廉,对下属要求严格,政绩卓异,得到时人的高度赞赏。
C.王方庆学问渊博,他议政或谏言,总能引经据典,如对在皇帝忌月上报战功时究竟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坚持要奏军乐。
D.王方庆正直敢言。武则天曾临幸万安山玉泉寺,因山路危险,她想让人用轿把她抬上山,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不能畏惧险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孝恪,许州阳翟人也,少有志节。隋末,率乡曲数百人附于李密,令与徐勣守黎阳。后密败,勣令孝恪入朝送款,封阳翟郡公,拜宋州剌史。其后,窦建德率众来援王世充,孝恪于青城宫进策于大宗曰:“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建德远来助虐,粮运阻绝,此是天丧之时。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则易为克殄。”太宗然其计。后破建德,平世充。贞观十六年,累授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其地高昌旧都,与中国隔绝,孝恪推诚挠御,大获其欢心。初,王师之灭高昌也,以高昌所虏焉耆生口七百尽还之。焉耆王寻叛归欲谷可汗,朝贡稀至。以孝恪为安西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出银山道以伐焉耆。孝恪夜袭其城,虏其王龙突骑支。太宗大悦,玺书劳之。俄又以孝恪为昆丘道副大总管以讨龟兹,破其都城。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有龟兹人来谓孝恪曰:“那利为相,人心素归,今亡在野,必思为变。城中之人,颇有异志,公宜备之。”孝恪不以为虞。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孝恪力战而入,至其王所居,旋复出,战于城门,中流矢而死。太宗闻之,初责孝恪不加警备,以致颠覆;后又怜之,为其家举哀。高宗即位,追赠安西都护、阳翟郡公。孝恪性奢侈,仆妾器玩,务极鲜华,虽在军中,床帐完具。尝以遗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社尔一无所受。太宗闻之曰:“二将优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为寇虏所屠,可谓自贻伊咎耳。

(选自《旧唐书·郭孝恪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B.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C.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D.那利等果率众万余/阴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孝恪失于警候/贼将入城鼓噪/孝恪始觉之/乃率部下千余人/入城与贼合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曲:古代居民组织的基层单位,引申为故里、乡亲、同乡等义。
B.中国:文中指中原地区,与李贺诗“李凭中国弹箜篌”中的“中国”同义。
C.贞观:唐太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时期。
D.追赠:加封死者官职、勋位,主要有实物形式的物质追赠和名称职位等精神追赠。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孝恪少有志节。隋朝末年他率领乡曲数百人归附李密,李密失败后,徐勣派他入朝送金钱贿赂,被朝廷封为阳翟郡公,并被任命为宋州刺史。
B.郭孝恪善于谋略,窦建德率众支援王世充,他向太宗建言献策,“请固武牢,屯军汜水,随机应变”,太宗采纳他的计策,打败了窦建德,平定了王世充。
C.郭孝恪屡建功勋。任安西都护、西州刺史,于高昌旧都推诚抚慰,深得人心;任安西道行军总管,夜袭焉耆,虏其王;任昆丘道副大总管讨伐龟兹,大破龟兹都城。
D.郭孝恪生活奢侈。家中妻妾和仆从穿着光鲜,器具务求华贵;在外行军打仗,床帐也一应俱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充日踧月迫,力尽计穷,悬首面缚,翘足可待。
(2)二将优劣之不同也。郭孝恪今为寇虏所屠,可谓自贻伊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