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也。祖随,散骑常侍。父仲任,治书侍御史。藩少孤,居丧以毁称。太守韩伯见之,谓藩叔尚书少广曰:“卿此侄当以义烈成名。”州府辟召,不就。高祖素闻藩直言尽节,召为员外散骑侍郎、参军军事。从征鲜卑,贼屯聚临朐,藩言于高祖曰:“贼屯军城外,留守必寡,今往取其城,而斩其旗帜,此韩信所以克赵也。”高祖乃遣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将拔之夜,忽有鸟大如鹅,苍黑色,飞入高祖帐里,众皆骇愕,以为不祥。藩起贺曰:“苍黑者,胡虏之色,胡虏归我,大吉之祥也。”明旦,攻城,陷之。从伐刘毅。毅初当之荆州,表求东道还京辞墓,去都数十里,不拜阙。高祖出倪塘会之。藩劝于坐杀毅,高祖不许。至是谓藩曰:“昔从卿倪塘之谋,无今举也。”又从征司马休之。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高祖呼藩令上,藩顾曰:“藩宁前死耳!”以刀头穿岸,少容脚指,于是径上,随之者稍多。既得登岸,殊死战,贼不能当,引退。因而乘之,一时奔散。高祖伐羌,假藩宁朔将军,参太尉军事。至河东,藩率左右十二人,乘小船径往河北。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又遣藩及朱超石等追索虏于半城,虏骑数重,藩及超石所领皆割配新军,不盈五千,率厉力战,大破之。论平司马休之及广固功,封阳山县男,食邑五百户。元嘉十年,卒,时年六十二,谥曰壮侯。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直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B.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C.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立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D.徐逵之败没高祖/怒甚/即日于马头岸渡江/而江津岸峭/壁直数丈/休之临岸/置阵无由可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也称守丧、值丧,是古人对去世的父母或祖父母表达哀悼之情的习俗。
B.食邑指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食邑五百户”是古代最高级别的封赏。
C.阙指王宫前的高大建筑物。拜阙即向皇帝居住的宫阙叩拜,以表示对皇上的尊敬。
D.元嘉,南朝宋文帝的年号。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汉武帝,一位皇帝可有多个年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幼年丧父,极尽孝道,太守韩伯见到他后,对他高度评价。面对州府的征召,他没有就任。
B.胡藩敢于直言,竭尽忠心。当年他对刘毅的诡异行为早就有察觉,极力阻止高祖和刘毅会面,并劝说高祖抓住时机除掉刘毅,但是高祖没有听从。
C.胡藩镇定自信,稳定军心。在征讨鲜卑时,众人对飞入高祖帐篷中的大黑鸟非常惊恐,都认为是不祥之兆,而胡藩认为这预示着胡人归顺。
D.胡藩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在江津战役中,他身先士卒,沿着狭窄陡峭的岩壁径直而上,士兵受其鼓舞奋勇杀敌,最后大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乃遣藩等潜往,既至,即克其城,贼见城陷,一时奔走,还保广固累月。
(2)藩素善射,登岸射,贼应弦而倒者十许人,贼皆奔退,悉收所失而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3 10:03: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羊希,字泰闻,少有才气。大明初,为尚书左丞。时扬州刺史西阳王子尚上言:“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 斯实害治之深弊,为政所宜去绝,损益旧条,更申恒制。”有司检壬辰诏书:“占山护泽,强盗律论,脏一丈以上,皆弃市。”希以“壬辰之制,其禁严刻,事既难遵,理与时弛。而占山封水,渐染复滋,更相因仍,便成先业,一朝顿去,易致嗟怨。今更刊革,立制五条。凡停除咸康二年壬辰之科。”从之。益州刺史刘瑀,与府司马何季穆共事不平。季穆为尚书令建平王刘宏所亲待,屡毁瑀于宏。会瑀出为益州,夺士人妻为妾,宏使羊希弹之;瑀坐免官,瑀恨希切齿。有门生谢元伯往来希间,瑀令访讯被免之由。希曰:“此奏非我意。”瑀即曰到宏门奉笺陈谢,云闻之羊希。希坐漏泄免官。泰始三年,出为宁朔将军、广州刺史。希初请镇北中兵参军箫惠徽为长史,南海太守,太宗不许。又请为东莞太守。希既到镇,长史、南海太守陆法真丧官,希又请惠徽补任。诏曰:“希卑门寒士,累世无闻,轻薄多衅。徒以清刻一介,擢授岭南,干上逞欲,求诉不已。可降号楼野将军。”初,太宝以李万周为步兵校尉,加宁朔将军,权行广州事。希既至,而万周等并有异图,希诛之。希以沛郡刘思道行晋康太守,领军伐俚。思道违节度,失利,希遣收之。思道不受命,率所领攻州,希遣平越长史邹琰于朝亭拒战,军败见杀。思道进攻州城,司马邹嗣之拒之西门,战败又死。希逾城走,思道获而杀之。时龙骧将军陈伯绍率军伐俚,还击思道,定之。赠希辅国将军,嗣之越骑校尉。

(节选自《宋书•列传.卷五十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相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 亦又如兹/
B.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相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 亦又如兹/
C.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相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 亦又如兹/
D.山湖之禁/虽有旧科/民俗相因/自顷以来/颓弛日甚/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无托/至渔采之地/ 亦又如兹/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辰,即壬辰龙年,壬辰为干支之一,在中国古代,历法上一直延续干支纪年法。
B.弃市,弃之于市,是古代死刑之一,于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弃置于街头示众。
C.门生,汉代对再传弟子的称呼,后代泛指弟子;在科举时代是贡举之士对主考官的自称。
D.带,兼管,兼任官职。与文中“权行广州事”的“权”和“加宁朔将军”中的“加”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希分析时局,切中要点。面对扬州刺史西阳王刘子尚的提议,羊希采取赞同态度,分析时局特点,建议废除旧例,被采纳。
B.羊希坚守正义,大胆弹劾。因为益州刺史刘瑀抢夺士人之妻为妾,所以羊希弹劾他;刘瑀因羊希被免官,所以记恨羊希。
C.羊希出身寒门,直言不改。羊希出身地位低下之门,但直言进谏,不改初衷。在屡遭皇帝拒绝的情况下仍推荐萧惠徽为官。
D.羊希为国平乱,战死沙场。在李万周等人有异心之时,羊希诛杀了他们;在刘思道作乱之时,羊希率军平叛最终不幸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瑀即日到宏门奉笺陈谢,云闻之羊希。希坐漏泄免官。
(2)徒以清刻一介,擢授岭南,干上逞欲,求诉不已,可降号横野将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孝武帝追崇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焘议曰:“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宜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议者从之。顷之,去官。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服阕,除临沂令。宋武帝义旗建,为太学博士。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岂可不敷崇文籍,敦厉风尚。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想复弘之。”参高祖中军军事,袭封高陵亭侯。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求之礼籍,未见其可。昔永和之初,大议斯礼,于时虞喜、范宣并以渊硕学,咸谓四府君神主,无缘永存于百世。或欲瘗之两阶,或欲藏之石室,或欲为之改筑,虽所秉小异,而大归是同。准傍事例,宜瘗埋。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浅识所能折中。”时学者多从焘议,竟未施行。义熙十四年,除侍中。元熙元年,以脚疾去职。高祖受命,征拜太常,虽外戚贵显,而弥自冲约,茅屋蔬餐,不改其旧,所得奉禄,与亲戚共之。永初三年,致仕。其年卒,时年七十。
(节选自《宋书·臧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B.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C.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D.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指宗族的旁支,封建社会中,人们的身份会因其母亲的身份而有嫡庶之分。
B.博士,古代学官,主要从事教授生徒之职,学术专业上常专通经典或精通技艺。
C.太庙,是我国古代皇帝的宗庙,起初仅供奉先皇,后来宗室、功臣等也可入庙。
D.儒,指“儒学”,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儒学”便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焘贫苦好学,熟悉经典。他家境贫寒,但却富有自立的精神,喜好读书学习,对古代的一些经典著作颇为熟悉。
B.臧焘恪守孝道,精心侍亲。他曾与弟弟一同辞去官职,回家亲自参与农耕,自己省吃俭用,服侍父母亲长达十余年。
C.臧焘善于言辞,受到认可。针对朝政、灾祸,他引经据典,清晰地陈述看法并提出建议,其建言每次都被采纳。
D.臧焘官至显贵,严于律己。高祖登基后,他身居要位,但仍保持节俭自律的一贯作风,粗茶淡饭,与亲人共享俸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岂可不敷崇文籍,敦厉风尚。
(2)然经典难详,群言纷错,非臣卑浅所能折中。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昙首,琅邪临沂人,太保少弟也。幼有业尚,除著作郎,不就。兄弟分财,昙首唯取图书而已。辟琅邪王大司马属,从府公修复洛阳园陵。与从弟球俱诣高祖,时谢晦在坐,高祖曰:“此君并膏粱盛德,乃能屈志戎旅。”昙首答曰:“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晦曰:“仁者果有勇。”高祖悦。行至彭城,高祖大会戏马台,豫坐者皆赋诗;昙首文先成,高祖览读,因问弘曰:“卿弟何如卿?”弘答曰:“若但如民,门户何寄。”高祖大笑。昙首有识局智度,喜愠不见于色,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自非禄赐所及,一毫不受于人。太祖为冠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为府功曹。太祖镇江陵,自功曹为长史,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甚知之,谓太祖曰:“王昙首,沉毅有器度,宰相才也。汝每事咨之。”及即位,以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平谢晦,昙首之力也。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时封诏已成,出以示昙首,昙首曰:“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臣等虽得仰凭天光,效其毫露,岂可因国之灾,以为身幸。陛下虽欲私臣,当如直史何?”上不能夺,故封事遂寝。时兄弘录尚书事,又为扬州刺史,昙首为上所亲委,任兼两宫。彭城王义康与弘并录,意常怏怏,又欲得扬州,形于辞旨。以昙首居中,分其权任,愈不悦。昙首固乞吴郡,太祖曰:“岂有欲建大厦而遗其栋梁者哉?贤兄比屡称疾,固辞州任,将来若相申许者,此处非卿而谁?亦何吴郡之有。”时弘久疾,屡逊位,不许。昙首劝弘减府兵力之半以配义康,义康乃悦。七年,卒。太祖为之恸,中书舍人周赳侍侧,曰:“王家欲衰,贤者先殒。”上曰:“直是我家衰耳。”

(节选自《宋书·王昙首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B.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C.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D.晦平后/上欲封昙首等/会宴/集举酒劝之/因拊御床曰/此坐非卿兄/弟无复今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军,冠军将军。本指列于诸军之首。今常指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一名。
B.宰相,古代辅佐君王掌管国事的最高长官的通称。通常和丞相的职位相当。
C.封事,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D.逊位,也称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此指王弘的谦让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昙首是太保王弘之弟,自幼就很优秀,兄弟间分财产,他只拿取图书,参军后随高祖外出,高祖要众人赋诗,昙首写成,王弘对他评价甚高,高祖也很高兴。
B.王昙首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同时治家有方,家庭融洽,太祖也赏识昙首,晋升他的官职,并遵高祖交代,遇事咨询昙首,昙首果然在平定国难中贡献很大。
C.王昙首在平定谢晦事中有功,当时封赏他的诏书已经拟就,但昙首婉拒不受,认为自己虽尽微薄之力,皇上即便偏爱,也无法面对史臣,封赏事于是搁置下来。
D.王昙首看出义康为权力之事心中不快,于是坚持要求调任吴郡。太祖打算重用昙首,未答应他的请求。昙首劝说其史王弘让出部分兵力,才化解了彼此的矛盾。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臧熹义和,武敬皇后弟也。与兄焘并好经籍。隆安初,兵革屡起,熹乃习骑射,志在立功。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高祖入京城,熹族子穆斩桓修。进至京邑,桓玄奔走,高祖使熹入宫收图书器物,封闭府库。有金饰乐器,高祖问熹:“卿得无欲此乎?”熹正色日“皇上幽逼,播越非所。将军首建大义,劬劳王家。虽复不肖,无情于乐。”高祖笑日:“聊以戏卿尔。”行参高祖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重参镇军军事,领东海太守。以建义功封始兴县五等。又参高祖车骑、中军军事。高祖将征广固,议者多不同。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高祖日:“卿言是也。”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郡经兵寇,百不存一,熹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蜀主谯纵遣大将谯抚之万余人屯牛脾,又遣谯小苟重兵塞打鼻。熹至牛脾,抚之战败退走,迫斩之。小苟闻抚之死,即便奔散。成都既平,熹遇疾。义熙九年,卒于蜀郡牛脾县,时年三十九。追赠光禄勋。

(节选自《宋书·臧熹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B.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C.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D.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叫表字,是18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B.侯,我国古代五个爵位中的第二个爵位,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不尽相同。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丁忧期限为三年,期间要吃、住、睡在父母坟前,并且需要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D.追赠,即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一般用在因公殉职的官员身上,或特别表扬对朝廷有贡献的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臧熹本好经籍,后来改行从军。由于隆安年间战事不断,于是就转而练习骑射,想要凭借军事立下功勋,后来如愿以偿。
B.臧熹为人正直,不愿贪图享乐。臧熹到皇宫收取图书和各种器物,高祖问臧熹想不想要黄金装潢的乐器,他没有接受。
C.臧熹体恤百姓,为官治理有方。临海郡历经战乱破坏严重,人民死亡众多,臧熹用心安抚百姓,重整法度,招集流民。.
D.臧熹英勇善战,深得高祖赏识。臧熹曾随高祖讨伐桓玄,征伐广固,领兵伐蜀,攻破成都,后因功被高祖拜为将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
(2)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
【小题5】臧熹为何会受到皇帝喜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庆之少有志力。孙恩之乱也,遣人寇武康,庆之未冠,随乡族击之,由是以勇闻。荒扰之后,乡邑流散,庆之躬耕垄亩,勤苦自立。永初二年,除殿中员外将军。檀道济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稍得引接,出入禁省。元嘉二十七年,太祖将北讨,庆之谏曰:“马步不敌,为日已久矣。将恐重辱王师,难以得志。”丹阳尹徐湛之、吏部尚书江湛并在坐,上使湛之等难庆之。庆之曰:“治国譬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上大笑。及北讨,玄谟围滑台,庆之与萧斌留碻磝。玄谟攻滑台,积旬不拔。虏主拓跛焘率大众南向,斌遣庆之率五千人救玄谟。庆之曰玄谟兵疲众老虏寇已逼各军营万人乃可进耳少军轻往必无益也。萧斌以前驱败绩,欲死国碻磝。庆之曰:“夫深入寇境,规求所欲,退败如此,何可久住。”会诏使至,不许退,诸将并谓宜留,斌复问计于庆之。庆之曰:“阃外之事,将所得专,诏从远来,事势已异。节下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空议何施。”太祖后谓之曰:“河上处分,皆合事宜,惟恨不弃碻磝耳。卿在左右久,偏解我意,正复违诏济事,亦无嫌也。”世祖践阼,以庆之为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前废帝即位,狂悖无道,凶暴日甚,庆之犹尽言谏争,帝意稍不说。及诛何迈,虑庆之不同,量共必至,乃闭清溪诸桥以绝之。庆之果往,不得度而还。帝乃遣庆之从子攸之赍药赐庆之死,时年八十。太宗即位,曰襄公。
(节选自《宋书·沈庆之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此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②阃外:指京城或朝廷以外,亦指外任将吏驻守管辖的地域,与朝中、朝廷相对。③节下:古时对将帅的尊称。④偏:特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庆之曰/玄谟兵疲/众老虏寇已逼各军营/万人乃可进耳/少军轻往/必无益也
B.庆之曰/玄谟兵疲众老/虏寇已逼/各军营万人/乃可进耳/少军轻往/必无益也
C.庆之曰/玄谟兵疲/众老虏寇已逼/各军营万人/乃可进耳/少军轻往/必无益也
D.庆之曰/玄谟兵疲众老/虏寇已逼各军营/万人乃可进耳/小军轻往/必无益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未满二十岁为“未冠”。
B.吏部,六部之一,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
C.践阼,指皇帝登临皇位,这个意思还可用践极、登基、禅位、即位、嗣位等词来表示。
D.谥,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庆之少时胸怀大志。孙恩作乱时,他随同乡族人抗击贼寇,灾荒兵乱之后,亲自在田间耕种,靠辛勤劳苦来养活自己。
B.沈庆之知晓军事。在太祖将要北伐时,他极力劝阻。后来北伐失利,他认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劝萧斌放弃碻磝。
C.沈庆之深受太祖器重。他长期在太祖身边,很了解太祖的心意,但因违背诏令行事,放弃碻磝,也曾受到太祖的批评。
D.沈庆之直言敢谏。废帝凶残暴虐,庆之仍然竭力进谏,渐渐招致废帝的不满,后来废帝派人送毒药将他赐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
(2)及诛何迈,虑庆之不同,量共必至,乃闭清溪诸桥以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