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吏为之语曰 人吏:百姓官吏
B.除书未到,即欲视事   视事:就职理事
C.转凤阁侍郎 寻:不久
D.漏泄禁中语 坐:徒,空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B.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C.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D.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迁”“ 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C.“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D.“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景俭从政谨慎。房嗣业在诏令未正式下来之前,就想大权独揽,景俭首先是劝说,劝说未果,于是叱散左右以防祸事发生。
B.杜景俭怀公正悲悯之心。天授中,他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的时候,人们传言称遇到景俭审案,就可以活下来。
C.杜景俭正直而不趋炎附势。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寻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的预警。
D.杜景俭敢于为他人请命。当时,外族入侵,国土沦丧。等到事已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将沦陷地的百姓全部判罪,景俭向武则天提出自己看法,建议最终被采纳。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15 06:16: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渭,字文长,越中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宗宪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了无忌惮

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知兵,好奇计,谈兵多中,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世贞、李攀龙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B.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C.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D.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统称诸生。
B.明清时代,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通过童子试。
C.世宗,文中的明世宗即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也称嘉靖皇帝。嘉靖是年号,世宗是帝号。
D.韦布,即韦带布衣。古指未仕者或平民的寒素服装,文中借指寒素之士,平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年少时就才华卓异,十多岁时就能模仿扬雄写文章,做学生时就有盛大名气,被总督胡宗宪征召到幕府里。
B.徐渭为宗宪拟写的奏章让世宗非常高兴,世宗越发地宠信宗宪,宗宪因此也更看重徐渭,后来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C.王世贞、李攀龙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平民身份而被他们摈弃。徐渭对王、李二人用达官贵人身份来欺压寒素之士的做法颇为愤恨。
D.徐渭本无为官之志,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各地,他所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化入了诗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了无忌惮。
(2)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与之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勃六岁解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甚爱重之。诸王斗鸡,互有胜负,勃戏为《檄英王鸡文》。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久之,补虢州参军。

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时勃父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坐勃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初,吏部侍郎裴行俭典选,有知人之鉴。李敬玄尤重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与勃等四人,必当显贵。行俭日:“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烹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果如其言。

(选自《旧唐书·文苑上》卷一百九十,有改动)

(乙)父福畤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遨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
B.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
C.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
D.土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杨子沉静/应至令长/馀得令终为幸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勃六岁解属文”中,“属”有“连级”之意在这应是“写”的意思。
B.“坐勃故左迁交趾令”中,“坐”有“因为……被贬”的意思。
C.“勃往省”中,“省”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D.“起更衣”中,“更衣”指更换衣服,也常用来指宴会时离席,用更换衣服做借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的才华相当。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易简所赞赏。王勃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诸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牵连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王勃前往探望途中为都督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2)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景俭,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中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B.“出”,京官外调。古代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很多。如“拜” “除”,授予官职;“迁”“ 谪”,贬官降职;“陟”“徙”,提升官职。
C.“忝”为谦辞,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常见的谦称有鄙、敝、卑、窃、臣、仆等;常见的敬辞有台、尊、贤、仁、令等。
D.“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俭少有器局,颇涉文史。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亡奔高丽,俭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俭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俭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及萧铣败,高祖使徇岭南。
武德五年,俭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时太宗为雍州牧,以俭是文德皇后之舅,素有才望,甚亲敬之。
俭明辩善容止,凡有献纳,搢绅之士莫不属目。时黄门侍郎王珪有密表附俭以闻,俭寝而不言,坐是出为安州都督,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俭随方训诱,风俗顿改。秦时李冰守蜀,导引汶江,创浸灌之利,至今地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俭乃于故渠外别更疏决,蜀中大获其利。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奖鉴人伦,雅谙姓氏。高祖崩,摄司空,营山陵制度。是时,朝议以山东人士好自矜夸,虽复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女适他族,必多求聘财。太宗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乃诏俭与御史大夫韦挺等刊正姓氏。于是普责天下谱谍,仍凭据史传,考其真伪,忠贤者褒进,悖逆者贬黜,撰为《氏族志》。
二十年,遇疾,太宗幸其第问之。二十一年正月薨,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五》,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俭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B.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俭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C.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俭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D.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俭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
B.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其他具有具有代理性质的说法还有行、摄、守、假、领等。
C.搢绅,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一般都称之为搢绅或缙绅。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俭重视亲情。高俭被贬到岭南,岭南有瘴疠,母亲不能同行,于是他留下妻子侍奉老母;又顾念妹妹无所依靠,卖掉大宅安置妹妹,并分掉余财。
B.高俭遇事能正确决断。钦州宁长真率众攻打丘和,丘和想要投降,高俭却认为敌人不能持久,而城中守军足以抵挡他们,丘和接受他的建议,后来果然击败了敌军。
C.高俭治理地方兴利除弊。他在蜀地任职时,能够根据当地的陋习加以训导,使当地的风俗得以改观;疏导水渠,使蜀中大获灌溉的便利;重视文教,使学校得以复兴。
D.高俭力矫流弊。当时家世已衰败的崤山以东人士,仍依仗旧门第,在女儿嫁给他族时索要丰厚聘礼,他建议皇上修正天下姓氏,并在研究史传的基础上撰成《氏族志》。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俭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
(2)时黄门侍郎王珪有密表附俭以闻,俭寝而不言,坐是出为安州都督,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归谓其妻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共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旦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B.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C.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D.天后重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指古代官吏任职期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一般也是十年。
B.“父忧”是对父亲去世的婉辞。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C.“食邑”秦汉以前以采邑为食禄,唐宋时作为一种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D.“谥”是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灵”,同情的如“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他父亲,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他的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
C.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帝、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
D.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
(2)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