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杜甫的“三吏”是()()(),“三别”是()()()。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6-12-24 10:46: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下)》:“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意思是说话没有事实根据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后果,应该由妨碍贤人得到重用的人来负责。
B.《头发的故事》中“头发”代表着中国人民心中长存已久的封建思想。辛亥革命之后,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封建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是难以除去的。
C.《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王暴死回国奔丧,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继承了王位,和王子的母亲乔特露德结为夫妇。在官外,人们纷纷传播新王编造的谎话:说老王在花园睡觉时被毒蛇咬死。王子对父亲的死因深信不疑。
D.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战争与和平》是他的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其中塑造的娜塔莎是一个出身贵族,充满浪漫幻想又多愁善感的经典的女性形象。
同类题2
下列各句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是王昭君,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了“明妃”。
B.“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到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太学”,后来改为“国子学”、“国子寺”或“国子监”。
C.“李氏子蟠,年十七”和“铸以为金人十二”句式相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和“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也相同。
D.“填然鼓之”和“树之以桑”两句中有相同的词类活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和“却匈奴七百余里”两句中有不相同的词类活用。
同类题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首创语录之体,以记言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誉。他把唐代的乐府诗创作推向了高峰,他的《蜀道难》使乐府古题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C.戏剧冲突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手段,主要指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既可以是人物的外部动作,也可以是人物的内心活动。
D.“赋”这种文体往往具有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欧阳修的《秋声赋》却不同于上述特点,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文化倾向。
同类题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班固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为后世封建王朝官修正史的楷模。《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它主要用纵式结构并适当用插叙的方法来组织文章,脉络清晰,故事完整,生动刻画了一位“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形象。
B.莎士比亚剧作宏富,贯通古今,展示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塑造了众多不同的性格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金句。如《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议论金钱的台词:“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早已成为世界文学的千古名句。C柳永大力创制和写作长调,为词拓宽了艺术表现的天地。苏轼突破格律规范和语言习惯,用词来抒情、记事、写景、议论、怀古、悼亡和寄人,形成了一种疏朗、刚健的风格。辛弃疾擅长大量用典,借古人古事来表达内心郁闷和愤怒。李清照善于创意出新,造语新奇。他们都对词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C.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作品有《随笔集》;蒙田以博学著称,他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他的《随笔集》,旁征博引,娓娓而谈,举凡日常生活、传统习俗、历史文化、人生哲理等等无不涉及,堪称十六世纪各种思潮和各种知识分析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美称。
同类题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两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有纪传体的《史记》和《汉书》等。
B.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其中王维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它塑造了“守财奴”老葛朗台这一经典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
D.创作于三十年代的《边城》、《竹林的故事》均是我国“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其作者分别是沈从文、废名。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杜甫(712-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