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馀,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
(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B.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C.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D.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少傅、少师、少保。
B.公车是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
C.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后汉至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
B.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置纺织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
C.崔蹇秉性纯正,事亲至孝。为父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病死,他于赴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
D.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他出仕期间,为葬父而卖掉田产,竭尽资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钱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九奔命。
(2)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23 05:06: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刚质性方直,常慕史、汲黯之为人。仕郡功曹。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及举贤良方正,因对策曰:“臣闻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昭然觉悟,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所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

后莽篡位,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公孙述。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躬圣徳,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宜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覆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征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已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致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慕乐徳义。今苟欲决意侥幸,此何如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與轮,帝遂为止。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申屠刚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闻专已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B.愚闻专已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C.愚闻专已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D.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曹:为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协助处理选用人员等事。
B.外家:泛指皇族的外戚,一般是指皇帝母亲家族。文中指平帝母亲家的冯、卫两族人。
C.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和孝廉一样,它也为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D.尚书令:秦汉时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唐以后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刚性格刚直,直言敢谏。王莽专政之时,对皇亲国戚也施行暴政,而申屠刚不顾个人安危,向朝廷上书,建议皇上不要受王莽胁迫,要遵守五常之教,接纳至亲。最终被王莽罢官归田。
B.申屠刚执着韧性,不屈不挠。在王莽篡位后,申屠刚并不认可王莽政权,就躲避到河西、巴蜀之地,长达二十多年。终于到建武七年,他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后升为尚书令。
C.申屠刚深谋远虑,锲而不舍。申屠刚分别两次当面游说隗嚣,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其已经投降公孙述之后,还反复劝说其要顺应天命,顺应民心,归顺汉帝,不要一意孤行。
D.申屠刚宁折不弯,一生无悔。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宁死不屈。他多次提出让皇太子进入东宫,但光武帝都不同意,最终他因多次直谏违背皇帝的旨意而被外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
(2)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父亲,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坐以抵罪,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忿其不己附。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诏赐钱,太医视疾。恢荐任城郭均、成阳高凤,而遂称笃。诏听上印绶,乃归乡里。窦宪因是风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众庶痛伤之。

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B.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C.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D.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大臣/持国常以势盛为咎/陛下富于春秋/纂承大业/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博士”古学官名,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B.“征辟”是汉代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官府征召称“征”,朝廷征召称“辟”。
C.“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D.“缞绖”,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指整套衣服,后来渐渐引申为服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年少至孝。父亲做县吏时,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乐恢昼夜痛哭不已,县令被他的行为感动,释放了他的父亲。
B.乐恢勤奋好学。他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
C.乐恢清正廉洁。担任功曹时,选举从不偏袒,信阳侯阴就送礼请托,他也从来没有接受;虽遭杨政诋毁,仍举荐其子为孝廉。
D.乐恢不畏权贵。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他上疏弹劾,检举揭发,没有什么回避的,遭到贵戚憎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2)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忿其不己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人也。少学长安。王莽时举四科,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有干事称,迁朔调连率副贰。更始立,遣使者徇上谷,丹与连率耿况降,复为上谷长史。王郎起,丹与况共谋拒之。况使丹与子弇及寇恂等将兵南归世祖,世祖引见丹等,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卿应言然,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追奔十余里,死伤者从横。丹还,世祖谓曰:“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遂从征河北。世祖即位,以谶文用平狄将军孙咸行大司马,众威不悦。诏举可为大司马者,群臣所推惟吴汉及丹。帝曰:“景将军北州大将,是其人也。然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旧制骠骑将军官与大司马相兼也。”乃以吴汉为大司马,而拜丹为骠骑大将军。
建武二年,定封丹栎阳侯。帝谓丹曰:“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丹顿首谢。秋,与吴汉、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佑、执金吾贾复、偏将军冯异、强弩将军陈俊、左曹王常、骑都尉臧宫等从击破五校于羛阳,降其众五万人。会陕贼苏况攻破弘农,生获郡守。丹时病,帝以其旧将,欲令强起领郡事,乃夜召入,谓曰:“贼迫近京师,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丹不敢辞,乃力疾拜命,将营到郡,十余日。子尚嗣,徙封余吾侯。尚卒,子苞嗣。苞卒,子临嗣,无子,国绝。永初七年,邓太后绍封苞弟遽为监亭侯。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
B.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
C.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
D.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科,指科举考试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考试科目,文中“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中“言语”即其中一种。
B.世祖,庙号名,一般是王朝的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文中的世祖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C.大司马,古代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的称呼。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为三公之一,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D.古代对不同阶层的人之死有特定说法,如天子,大夫、土之死分别叫崩、卒、不绿,“薨”则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丹审时度势,景丹同连率耿况投奔了来上谷巡视的更始皇帝,后来又同耿况的儿子耿弇以及寇恂率兵南归世祖。
B.景丹骁勇善。景丹率精兵出击,大破王郎军队,获世租赞并随之征讨河北,后来又与吴汉等在羛阳打五校,降敌五万。
C.景丹备受推崇。世祖皇帝下诏命群臣推举大司马的人选,景丹与吴汉一起受到群臣推举,后景丹被拜为与大司马官阶相同的骠骑将军。
D.景丹恩荫子孙。景丹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均受其荫蔽,他的儿子景尚被封为余吾候;景苞的儿子景临断绝封国后,景苞的弟弟被续封为监亭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卿应言然,何意二郡良为吾来!
②会陕贼苏况攻破弘农,生获郡守。丹时病,帝以其旧将,欲令强起领郡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充字大逊,陈留人也。家贫,兄弟六人同食递衣。妻窃谓充曰:“今贫居如此,难以久安,妾有私财,愿思分异。”充伪酬之曰:“如欲别居,当酝酒具会,请呼乡里内外,共议其事。”妇从充置酒晏客。充于坐中前跪,白母曰: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坐中惊肃,因遂罢散。充后遭母丧,行服墓次,人有盗其墓树者,充手自杀之。服阕立精舍讲授。
太守鲁平请署功曹,不就。平怒,乃援充以捐沟中,因鼟署县都亭长。不得已,起亲职役。后和帝公车征,不行。延平中,诏公卿、中二千石各举隐士大儒,务取高行,以劝后进,特征充为博士。时鲁平亦为博士,每与集会,常叹服焉。
充迁侍中。大将军邓骘贵戚倾时,无所下借,以充高节,每卑敬之。尝置酒请充,宾客满堂,酒酣,骘跪曰:“幸托椒房①,位列上将,幕府初开,欲辟天下奇伟,以匡不逮,惟诸君博求其器。”充乃为陈海内隐居怀道之士,颇有不合。骘欲绝其说,以肉啖之。充抵肉于地,曰:“说士犹甘于肉!”遂出,径去。骘甚望之。同坐汝南张孟举往让充曰:“一日闻足下与邓将军说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责,非所以光祚子孙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由是见非于贵戚。
迁左中郎将,年八十八,为国三老。安帝常特进见,赐以几杖。卒于家。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注:①椒房:后妃的代称。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B.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C.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D.此妇无状而教充/离间母兄罪/合遣斥/便呵叱其妇/逐令出门/妇衔涕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B.古代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词语有:举、辟、征、诏、迁等。
C.“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D.“足下”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充家境贫寒。虽已娶妻成家,但仍与母亲兄弟居住在一起。妻子不堪忍受贫困,主动分家,自立门户,遭到李充的数落和休弃。
B.鲁平很佩服李充,曾经强令李充出来做官。朝廷征召天下名士,鲁平力荐李充入朝担任博士。每有集会,鲁平便要赞赏李充。
C.李充遭遇母亲离逝的不幸,十分哀伤。服丧期间,李充住在母亲墓旁守丧;有人偷盗母亲墓上的树,他怒不可遏,竟然亲手将其杀死。
D.李充曾为大将军邓骘列数天下高士,因为其中有人不合邓骘口味,邓骘不想让他再说,拿肉给他吃,李充将肉扔到地上,扬长而去。
【小题4】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居世,贵行其意,何能远为子孙计哉!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
②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耻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③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④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B.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C.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D.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祷请,向神灵祈求。古人遇到自然灾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向神灵祈求,寻求帮助。
B.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生员的通称。
C.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两种,皇帝征召称“徵”,官府征召称“辟”。
D.尚书,官职名称。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小姑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只能登上乡民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址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