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椽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椽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 差:派遣
B.而宾客每不与役  与:参加
C.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 责:责问
D.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报:报告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
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
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
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⑤昭犹惮芝,不为通
⑥卒于官,家无余财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②③⑤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
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
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
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
【小题4】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
①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2 02:41: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临兖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锦、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

 太祖为司空丞相,玠尝为东曹掾,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太祖叹曰:“用人如此,使天下人自治,吾复何为哉!”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玠答曰:“老臣以能守职,幸得免戾。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大军还邺,议所并省。玠请谒不行,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乃共白曰:“旧西曹为上,东曹为次,宜省东曹。”太祖知其情,令曰:“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遂省西曹。初,太祖平柳城,班获器物,特以素屏风素冯几赐玠,曰:“君有古人之风,故赐君古人之服。”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迁右军师。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玠密谏曰:“近者袁绍以嫡不分,覆宗灭国。废立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后群僚会,玠起更衣。太祖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周昌也。”

 注①太祖:曹操。②文帝:即曹丕,后为魏文帝。③并省:合并减少(官署)。④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周昌:西汉大臣,刘邦欲废太子,他直言谏止。
【小题1】对下列字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兵者胜 义:遵守礼仪
B. 务以俭人 率:带领、带动
C. 幸得免 戾:暴力、暴虐
D. 属所亲眷 亲眷:亲近宠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1)未有树基建本也 (2)古之学必有师
B. (1)宜奉天子令不臣 (2)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 (1)太祖敬纳言   (2)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 (1)此古所谓国司直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小题3】下面,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毛玠“清公”的一组是( )
①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    ②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
③文帝为五官将,亲自诣玠,属所亲眷    ④今所说人非迁次,是以不敢奉命 
⑤时人惮之,咸欲省东曹 ⑥玠居显位,常布衣蔬食
A. (1)(2)(5) B. (2)(4)(6) C. (1)(3)(4) D. (3)(5)(6)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玠被任命为治中从事,向太祖进言:出兵作战应合道义,不要贪恋官位,累积财物,才能成就霸王之业。
B. 毛玠为东曹掾时,与崔琰负责选举,受到太祖信任。这时文帝任五官将,也亲自拜访毛玠,并且向他请教。
C. 商议合并减少官府时,官员找借口要减东曹,实际是不想让毛玠作东曹掾,而太祖信任毛玠,下令减西曹。
D. 魏国刚刚建立时,太子还没有确定,群僚拥护曹植为太子,毛玠劝告曹操不要废长立幼,得到曹操的赞赏。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赏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4)吾属今为之虏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游学京都,还本郡,举茂才,公府,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从讨丹杨。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绒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绒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困,授予靖留曰:“自古有国有家者,成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进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离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时年六十卒。权省书流涕。

(摘编自陈寿《三国志·吴志八》)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B.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C.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D.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行学习的传统学习方式。
B.秀才即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可以参加举人考试,因避汉光武帝刘秀讳而称为“茂才”。
C.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的用人制度。
D.笺,是个多义词,故有“笺注”“笺记”“投笺”“笺书”等说,文中指“奏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纮善于洞悉时事,择善而侍。他勤学有才,但是面对可以入仕的机会,却多次拒绝,而后才委身投靠孙策。
B.张纮主张准确定位,各司其责。他劝谏孙策、孙权,希望他们珍惜圣体,不要逞战场之勇,而应重运筹帷幄。
C.张纮尊重传统道义,适时进谏。出使魏期间,恰逢孙策去世,曹操欲发兵攻打东吴,他以道义规劝便止魏出兵。
D.张纮对吴忠心可鉴,死而后已。他临终前进谏吴王,希望其能抑情损欲,求贤若渴,成就伟业,孙权感激涕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2)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植与诸侯并就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以陈四县封植为陈王,邑三千五百户。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

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九》)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属文 属:撰写,写作
B.汝倩人邪     倩:含笑的样子,引申为“有才”
C.植既以才见异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D.幸冀试用     幸:希望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说明曹植“才华出众”和“任性而为”的一组是(    )
A.植援笔立成,可观/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B.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C.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植醉不能受命
D.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现才华,而且性情随和,所驾的车马和自己平日的着装也不刻意追求华丽,受到父亲的宠爱。
B.曹植曾受到曹操的勉励,一方面因为有出众的才华,另一方面又得到丁仪、丁廙、杨修等人辅佐,好几次差一点被立为嗣。
C.曹植率性而为,举止旷达,不知道砥砺言行,他曾因醉酒而没有能接受曹操让他救曹仁的命令,曹植虽然后来后悔了但是还是没有能够出征。
D.曹植受到冷落和排挤后,常常自怨怀瑾握瑜,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几经努力,终无所用,后来在郁郁寡欢中抱病而死,终年四十一岁。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2)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客谢之。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邵不从。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到谓父老曰:“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①抄:掠夺。②阳九之会:指灾难之年或厄运。③宗:宗族,宗室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察举童子是一种奖励天才儿童的方法。
B.关东,俗称东北,位于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关东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比较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C.“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先秦民众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镇及其附属田地。陶渊明《桃花源记》亦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董卓所掌握。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有“三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与课本中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大散财货,甚得乡邑欢心。

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

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肃请得奉命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权即遣肃行。

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九》,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B.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C.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D.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侨、札之分: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在外交事务中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以表友情。后以此比喻朋友之交。
B.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这里孙权说的是父亲离世,自己也就成了孤儿。
C.桓文: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孟子》中就有齐宣王问询“齐桓晋文之事”,由此可见他也想要建功立业,称霸天下。
D.吊:吊丧的意思,鲁肃要去悼念死去的刘表,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以借机行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肃为人不吝惜财物,愿以财物助人。不只是得到乡里之人的赞誉,也得到身为居巢长的周瑜的认可。
B.鲁肃在选择自己的出路时很有理性。虽然袁术给了自己东城长一职,但认为袁术不会有大发展,所以带人向南投靠周瑜。
C.鲁肃才华与众不同。孙权与他初次相谈,就发现鲁肃对天下形势的客观分析与众不同,后来曹操有欲东之问,孙权更深感鲁肃的不可替代。
D.鲁肃一心要帮助刘备。因为刘备堪称天下的英雄,且拥有十分有利的荆州,所以他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