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选自《三国志》)
【小题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
【小题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2-15 05:02: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许靖字文休,汝南平舆人。少与从弟劭俱知名,并有人伦臧否之称,而私情不协。

劭为郡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颍川刘翊为汝南太守,乃举靖计吏,察孝廉,除尚书郎,典选举。灵帝崩,董卓秉政,以汉阳周毖为吏部尚书,与靖共谋议,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拜尚书韩馥为冀州牧,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而迁靖巴郡太守,不就,补御史中丞。馥等到官,各举兵还向京都,欲以诛卓。卓怒毖曰:“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相负!”叱毖令出,于外斩之。靖惧诛,奔伷。伷卒,依扬州刺史陈袆。袆死,会稽太守王朗素与靖有旧,故往保焉。靖收恤亲里,经纪振赡,出于仁厚。

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疏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阯,交阯太守士燮厚加敬待。陈国袁徽以寄寓交州,徽与尚书令荀或书曰:“许文休英才伟士,智略足以计事。自流宕已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其纪纲同类,仁恕恻隐,皆有效事,不能复一二陈之耳。”

后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南阳宋仲子于荆州与蜀郡太守王商书曰:“文休倜傥瑰玮,有当世之具,足下当以为指南。”建安十六年,转在蜀郡。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及即尊号,策靖曰:“朕获奉洪业,君临万国,夙宵惶惶,惧不能绥。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其敬敷五教,在宽。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章武二年卒。

(选自《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B.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C.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D.诸君言当拔用善士/卓从诸君计/不欲违天下人心/而诸君所用/人至官之日还来/相图卓/何用查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
B.孝廉,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孝,指孝悌之人;廉,指廉洁之士。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D.五品,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靖年少成名,却遭排斥。他善于评判人物,受人称赞,但与从弟不协,受到排挤,生活艰辛。
B.许靖仁义宽厚,慷慨善施。他以仁厚之心对待他人,收养抚恤亲族乡邻,经常照料并接济他们。
C.许靖临危不乱,先人后己。避难交州时,他让随从及亲属先走,自己最后离开,在场的人莫不赞叹。
D.许靖奇伟不凡,才干盖世。刘备攻克蜀地后,接受南阳人宋仲子的举荐,任命许靖为左将军长史。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进退天下之士,沙汰秽浊,显拔幽滞。
(2)君其勖哉!秉德无怠,称朕意焉。
【小题5】董卓专权后,让周毖和许靖掌管官吏的升降一事,后来周毖被斩首,而许靖却得以保全性命,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2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邢颙,字子昂,河间鄚人也。举孝廉,司徒辟,皆不就。易姓字,适右北平,从田畴游。积五年,而太祖定冀州。颙谓畴曰:“黄巾起来二十馀年,海内鼎沸,百姓流离。今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田畴曰:“邢颙,民之先觉也。”乃见太祖,求为乡导以克柳城。
太祖辟颙为冀州从事,时人称之曰:“德行堂堂邢子昂。”除广宗长,以故将丧弃官。有司举正,太祖曰:“颙笃于旧君,有一致之节。”勿问也。更辟司空掾,除行唐令,劝民农桑,风化大行。入为丞相门下督,迁左冯翊,病,去官。是时,太祖诸子高选官属,令曰:“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颙辈。”遂以为平原侯植家丞。颙防闲以礼,无所屈挠,由是不合。庶子刘桢书谏植曰:“家丞邢颙,北土之彦,少秉高节,玄静澹泊,言少理多,真雅士也。桢诚不足同贯斯人,并列左右。而桢礼遇殊特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为上招谤,其罪不小,以此反侧。”后参丞相军事,转东曹掾。
初,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丁仪等并赞翼其美。太祖问颙,颙对曰:“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原殿下深重察之!”太祖识其意,后遂以为太子少傅,迁太傅。文帝践阼,为侍中尚书仆射,赐爵关内侯,出为司隶校尉,徙太常。黄初四年薨。子友嗣。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二》)
【小题1】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桢礼遇殊特/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B.而桢礼遇殊特/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C.而桢礼遇殊特/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D.而桢礼遇殊特/颙反疏简私惧/观者将谓君侯习近不肖礼贤/不足采庶子之春华/忘家丞之秋实
【小题2】下列对于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内,之国家。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B.辟,指授予官职。一般是由下到上的行为。也指受到皇帝的召见并授予官职。
C.左冯翊,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是政区名同时也是官职名称。
D.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主阶称阼阶,为主位。践阼即登上主位。后指皇帝登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刑颙被举孝廉,司徒征召,都不去就任,后来改换姓名,与田畴交往。
B.刑颙感到现在只有太祖能够平定天下,所以投靠太祖后,亲自请求做向导来攻打柳城。
C.刘桢害怕受到曹植的礼遇,招来别人对自己的诽谤,所以辗转反侧,不能自安。
D.刑颙在追随太祖之后,一直受到曹操的赏识和重用。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颙防闲以礼,无所屈挠,由是不合。
(2)初,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植有宠,丁仪等并赞翼其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范,字公仪,河内修武人也。祖父歆,为汉司徒。父延,为太尉。性恬静乐道,忽于荣利,命无所就。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承弟昭时为议郎,适从长安来,谓承曰:“今欲诛卓,众寡不敌,且起一朝之谋,难以成功。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承然之,乃解印绶间行归家,与范避地扬州。袁术备礼招请,范称疾不往,术不强屈也。遣承与相见,术问曰:“昔秦失其政,汉接而用之。今孤以土地之广,士民之众,欲拟迹高祖,何如?”承对曰:“在德不在强。夫能用德以同天下之欲,虽由匹夫之资,而兴霸王之功,不足为难。若苟拟,干时而动,众之所弃,谁能兴之?”术不悦。是时,太祖将征冀州,术复问曰:“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承乃曰:“汉德虽衰,天命未改,今曹公挟天子以令天下,虽敌百万之众可也。”术作色不怿,承去之。太祖平冀州,遣使迎范。范以疾留彭城,遣承诣太祖,太祖表以为谏议大夫。范子陵及承子戬为山东贼所得,范直诣贼请二子,贼以陵还范。范谢曰:“诸君相还儿厚矣。夫人情虽爱其子,然吾怜戬之小,请以陵易之。”贼义其言,悉以还范。太祖自荆州还,范得见于陈,以为议郎,参丞相军事,甚见敬重。太祖征伐,常令范及邴原留,与世子居守。太祖谓文帝:“举动必谘此二人。”世子执子孙礼。救恤穷乏,家无所余,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建安十七年卒。

(选自《三国志•魏书•张范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B.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C.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D.弟承/字公先/亦知名/以方正征/拜议郎/迁伊阙都尉/董卓作乱承/欲合徒众与天下共诛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即征召,常见于科举制形成之前,多由皇帝出面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绶是一种丝质带子,古代常拴在印纽上,也用于拴勋章;后印绶合称以借指勋章。
C.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古代指地位居于下的人冒用地位高的人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D.世子是古代对王爵长子的称呼,对贵族嗣子也可用,以示尊重,但不做正式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范性格恬静,不爱争名逐利。虽然祖父、父亲和弟弟都是汉朝官吏,但他一直没有入朝为官,直到见到曹操后,才出任议郎一职。
B.张范以德服人,决不趋炎附势。面对袁术的盛情邀请,他假称身体有疾,拒不相见;派遣弟弟与袁术面谈时强调汉王室的正统地位。
C.张范勇敢果断,能够讲求道义。在自己的儿子和弟弟的儿子同时被贼人擒获的情况下,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孩子,也要保全弟弟的儿子。
D.张范德才兼备,深受各方敬重。曹操请他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做参谋,世子用对待长辈的礼节对待他,受他救助的人们都衷心归附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卓阻兵而无义,固不能久;不若择所归附,待时而动,然后可以如志。
(2)今曹公欲以弊兵数千,敌十万之众,可谓不量力矣!子以为何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盖传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慄。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馀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陈寿《三国志·吴书十》,有删改)
(注)①擐(huàn):穿。②擿(tì):挑,揭发。
《黄盖传》文段表现了黄盖哪些性格特征?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粲,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见其二女,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B.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C.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D.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古人称呼他人时一般称字,如杜子美(杜甫),还可称官名如王右军(王羲之),称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等,也可兼称,《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籍贯,“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婚,指婚姻关系。古代的婚烟,讲究六礼,一般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道手续。亲家之间,女方之父叫“婚”,男方之父叫“姻”;《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此处“婚姻”就是指刘项两家结成儿女亲家。
C.太祖,庙号。一般开国皇帝称为“高祖”或“太祖”,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祖有“祖宗”之义,《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此处“既祖”就是指荆轲临行前祭祀祖先。
D.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若名的赋有王粲的《登楼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粲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大将军何进想让他父亲王谦做自己的女婿,王谦没有答应。
B.王粲少有才名。他很受当时位尊权重、才学出色的蔡邕的赏识,听说王粲来访,蔡邕急忙去迎接,把鞋子都穿倒了,还表示会把家里的书籍都送给王粲。
C.王粲怀才不遇。他起先没有接受司徒与朝廷的征召;投靠刘表,又因其貌不扬而不受重视;后归附曹操,认为袁绍喜爱贤才却不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任用不当。
D.王粲博闻强记。他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路边刚读过的碑文,可以复原先前的棋局;他还擅长计算,能提笔成文,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2)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