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史上的“李杜”并称,一般是指唐代诗坛巨星李白和杜甫,也有用于李商隐和杜牧的。
B.“苏辛”词派中的“苏”是指苏轼,“辛”是辛弃疾,因为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见称,故有“苏辛”词派之说。
C.《史记》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如《陈涉世家》。
D.“战国四公子”是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6-07-01 04:39: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朦胧诗人不约而同地采用象征、暗示、意识流、梦幻、意象等表现方法,其中意象的表现法是朦胧诗人最核心的艺术手段。譬如舒婷的《致橡树》,诗中用“木棉”和“橡树”分别象征阴柔独立的女性和刚硬挺拔的男性。
B.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文体改革运动。唐代韩愈提倡学习务实自由的先秦、两汉散文,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惟陈言之务去”的文道统一、自创新词的理论。北宋时期,欧阳修、苏洵等文人,极力推崇韩愈、柳宗元掀起古文运动,改变了晚唐以来浮靡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的道路。
C.老舍熟悉北京,他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他的作品里,对北京的风土人情、胡同、茶馆、四合院等都有独特角度的描绘,比如四合院,在《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家》等作品中都有像大杂院似的写真描写。
D.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 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虽然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是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即晴暖温和、情调明朗、优美闲适、和煦温润。
同类题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兴盛于宋。它配乐可歌,亦称“曲子词”“乐府”“诗余”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有作品《苏东坡集》。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曾于元丰五年(1082)两游赤壁,写下著名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C.舒婷,中国现代诗人,与食指、顾城、北岛等同属朦胧诗派,其作品《致橡树》,热情讴歌了女性的人格独立,坦诚歌唱诗人的爱情理想,被誉为新时期新女性的“爱情宣言”。
D.《劝学》的作者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同类题3
下列关于课文内容、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舒婷,中国当代女诗人,与北岛、顾城等一起成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与和她同时代的朦胧诗人相比,舒婷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于她很少以理性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感情为表达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
B.海因里希·伯尔,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文中,伯尔巧妙地把一名德国伤兵安排在己临时改为战地医院的他的母校,让受重伤的他在昏昏沉沉中看到先前读书时军国主义教育的痕迹,从而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C.古人文集命名方式多样:或以字,如杜牧,字樊川,作品集为《樊川文集》;或以号,如辛弃疾,号稼轩,作品集为《稼轩长短句》;或以出生地,如柳宗元,作品集为《河东先生集》。
D.《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朱自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鲜明的比喻、生动的拟人、新颖的通感等,以景衬情,缘情写景,不仅使作品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同类题4
下列对联中,与屈原相关的一组是
①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②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③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④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鸥认主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同类题5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是西汉的刘向,《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此书。
C.《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D.查尔斯·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史记》
李白(701-762)
辛弃疾(114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