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秦论》以总结秦亡的历史经验为主旨,是政论文中史论体的开山之作。这篇政论文,语言壮美,文采斐然,至今传诵不衰。
B.本文总叙了秦的崛起、强大、鼎盛到覆亡的过程,论述秦崛起和强大的原因,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论点。
C.文章最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朝与陈涉对比,六国与陈涉对比,水到渠成地得出自己的论点。
D.本文大量使用对偶句型、排比句法,形成一种自然流畅、明快而又错落有致的抒情节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8-04-05 12:02: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慕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马鞭子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愚昧
C.收天下之兵     兵:兵器
D.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固:坚固的地势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B.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蒙故业,因遗策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题3】对这段文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的中心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这段文字重点是讽刺秦始皇自以为可以保其帝业传之百世万世以至无穷。
C.这段文字刻意渲染“攻”时的秦是何等强大,意在与后来秦灭亡之迅速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
D.作者依次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个方面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在正面铺叙中现出暴政的魔影,意在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小题4】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秦王嬴政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蒙恬常居上郡统治之;威振匈奴。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B.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C.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D.蒙恬斥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百越:中国古代古越族人分布在南方沿海一带,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黔首:秦时对黔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百姓的称呼,带有蔑视之意。
C.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朕:第一人称代词“我”,原不分尊卑贵贱,自秦始皇以后,专用于皇帝自称。
【小题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B.秦始皇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便狂妄自大,自称始皇,并相信秦王朝可以延续万世。
C.秦始皇愚民、弱民,取百越,却匈奴,鞭笞天下,都是他统一后不施仁义的具体体现。
D.丙文强调秦国虽然残暴,但不能只怪秦国,六国也是兵连祸结,最终导致其自取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 象郡; 百越之君, 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 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 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 楚、 燕、 赵、 韩、 魏、 宋、 卫、 中山之君也; 锄懮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 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 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B.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C.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皇”,即秦始皇,他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其中,“始皇”是年号。
B.“六合”在本文中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在《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正相应”指的是古代以年月日时十二地支,选择吉日良时,考虑月和日的“冲(不利)”或“合(有利) ”
C.在本文段中,“河”和“关”特指黄河和函谷关;山东,指崤山以东。
D.“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后泛指帝王的宗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世及后代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第三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2)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同类题4

   论积贮疏

贾 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远,何招而不致!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简注)
①管子:管仲,名夷吾,春秋时齐国的国相,佐齐桓公称霸诸侯。②屈(jué):竭尽,缺乏。③大命:指国家的命运。④泛(fěng):倾覆,覆灭。⑤卖爵:西汉时百姓可以获得较低的爵位,逢到凶年恶岁时,又可转卖爵位以换取衣食。⑥阽(diàn)危:危险。⑦衡击:横行抢劫。衡,通“横”。⑧畮:同“亩”。⑨廪廪:戒备、畏惧的样子。廪,同“懔”。
(阅读指要)

本文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一篇奏疏。文章通过古今对比,来论述有关积贮的重要意义。作者直陈政见,针砭时弊,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情真意切,用心良苦。

(阅读训练)
【小题1】贾谊,又称__________,我们高中阶段学过他的《__________》,其遭际令人感伤,李商隐有“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__________”之慨叹。
【小题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用之度(________)    (2)之者甚多(________)
(3)禹、汤之矣(________)(4)怀敌远(________)
【小题3】文章开宗明义,提出“__________”的观点,说明积贮粮食的重要意义;接着对比古今,批陈现实,从而正面总结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进而提出引导百姓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措施。
【小题4】第三段论述旱灾兵祸可能会带来的可怕后果有:(1)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今殴民而归之农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爱:__________    致:__________    北: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奋六世之余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