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情景默写 更新时间:2017-03-24 08:13: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  彰:清楚
B.而学于师    耻:以…为耻
C.非能也 水:游泳
D.今之众人 众人:许多人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不传也久矣 蚓无爪牙
B.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皆出于此乎
C.吾尝终日思矣  登高招,臂非加长也
D.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同类题4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时入山林    ②申之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    ④斯天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
A.五亩之宅,之以桑
B.狗彘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
【小题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