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国蔬菜水果供应体系不断完善和加强,已在全国形成多个水果蔬菜批发中心(见下图,图中黑点表示具有一定规模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图中圆圈标示地区为市场密集区)。

材料二   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生产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基塘”生产的规模减小、面积大幅度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
材料三    3月28日全国甘蔗批发市场价格表

(1)分析图中A地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密集的原因。
(2)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
(3)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花基鱼塘”、“菜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4)根据表格概括全国甘蔗价格空间分布的基本规律并分析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综合题 更新时间:2017-04-10 10:44: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境属低山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呈梯状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81%。土质多为褐色砾质或砂质壤土,通透性好,酸碱度中性偏酸,含有丰富的钙、磷、钾、铁、锌等矿物质,非常适合甘薯等农作物的生长。
材料二 卢龙县属于季风气候区,十年九旱,风雹灾害频发,甘薯不但抗旱和抗瘠,适应性强,被称为“铁杆庄稼”,灾后恢复能力强,且有高产稳产性。下图为卢龙县位置及气候图。

材料三 卢龙县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县,甘薯种植一直占主导地位,其加工工业是一项主导产业。该县甘薯栽培已有百年历史,90年代初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1996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甘薯之乡”。近年来,受市场需求变化、茎线虫病、加工企业规模小、淀粉加工污染环境等因素制约,甘薯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目前,全县聚集了上百家加工企业,产品打入50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并远销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
(1)分析卢龙县甘薯种植业的社会经济优势。
(2)指出甘薯在山坡地种植比平地吃起来要“甜”的原因。
(3)从经济原因分析,造成卢龙县甘薯产业规模减少的原因。
(4)有人提出卢龙县应加大甘薯产业规模,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

同类题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种是由种子公司委托农户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作物品种,是把科学家的育种成果推广到普通农民手中的过程和环节。种子价格远高于其大田农作物产品价格。
早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光热和土地资源优势,河西走廊曾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但由于区域条件限制,渐渐从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名录中淡出。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玉米制种实践并获得成功。从2012年起,全国70%玉米种子由河西走廊提供,并且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对外制种产业基地,其种子出口量占全国的75%。河西走廊耕地较多且集中,土质肥沃,种子生产无“旱涝之忧”。不仅如此,河西走廊闲置的戈壁滩是种子的天然晾晒场,每年9月底到10月初集中晾晒的期间,种子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完全脱水干燥;据测定,贮藏3年的种子,发芽率仍为94%,仅降低了3个百分点。中国种业54家骨干企业中已有41家在此建立了生产基地或加工中心,全球前5家种业公司中有4家落户。河西走廊赢得了“种子繁育黄金走廊”的响亮名号。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河西走廊制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说出图中河西走廊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说明河西走廊种子生产无“旱涝之忧”的原因。
(2)说明河西走廊制种农作物生长条件优越的气候原因。
(3)说明河西走廊利于种子脱水干燥的有利条件。
(4)河西走廊制种基地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种子销售,请解释原因。
(5)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河西走廊被称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请说明河西走廊获得此美誉的理由。
问题②:为河西走廊制种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