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孔子的论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一生政治上无重大成就,但晚年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并以此传授弟子,因此说他对整理古籍、传播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B.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五篇”,皆“弦歌之”,并给予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孔子作《春秋》,对自称为王的吴楚之君,贬之为“子”,类似这种“绳当世”“笔则笔”“削则削”的写法,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因此司马迁自称《史记》为第二部《春秋》。
D.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立即被称为 “六艺”,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此千古传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5-03 06:5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孟子·尽心下》14)
(注)①穿逾:穿穴逾墙(行窃)。②尔汝:轻贱之称。③餂(tiǎn):探取,取利。
【小题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性本善,恻隐羞恶之心都是人的本心所围有的,所以会有所不忍和有所不为,这是仁义的发端。
B.人人都有忍不住的时候和不愿意做的事情,如果还能忍耐下去并坚持去做,就可达到仁义的境界。
C.“无欲害人之心”“无穿逾之心”“无受尔汝之实”都只是人的善端,必须加以扩充,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D.用沉默的手段来探取对方隐藏于心的东西,从而获得好处,这种做法和人所共见的小偷行为一样的可耻。
【小题2】(小题2)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言语(说话)有什么讲究。(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