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有关孔子的论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一生政治上无重大成就,但晚年删《诗》《书》,正礼乐,作《春秋》,并以此传授弟子,因此说他对整理古籍、传播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B.古《诗》三千余篇,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五篇”,皆“弦歌之”,并给予高度评价,“《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C.孔子作《春秋》,对自称为王的吴楚之君,贬之为“子”,类似这种“绳当世”“笔则笔”“削则削”的写法,对司马迁影响很大,因此司马迁自称《史记》为第二部《春秋》。
D.孔子编纂《诗》《书》《礼》《乐》《易》《春秋》后,立即被称为 “六艺”,被奉为儒家经典,自此千古传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5-03 06:52: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和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对选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B.孟子列举了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三个事例,喻劝君王要善于“以时”养民。
C.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重在使人民养生丧死而无憾,只要做到这点,君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D.孟子提出了他的施政理想:“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小题2】(小题2)从上面两则选段来看,孔子和孟子在治国施政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3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