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李虚己,字公受。父寅,仕江南李氏。江南国除,伪官皆入留京师。举进士,起家为衢州司理参军。母老,弃官以归。虚己亦中进士第,知遂州。时太宗励精政事,尝手书累二十余纸,日:“公勤洁己、奉法除奸、惠爱临民者,乃可书为劳绩,月给奉以实钱。”命有司择群臣以治最闻者赐之,仍谕日:“除奸之要,在乎奉法,不可因以生事。”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日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遂赐五品服,又赐其祖母钱五十万,命儒臣遍阅所批诏。虚己请罢其妻封以授祖母,诏悉封之,世以为荣。
会遣使察川峡吏能否,而州多不治,唯虚己与薛颜等数人,以能任职称。以便亲,请通判豫章。是时寅已谢归,春秋高,寅母尚无恙,虚己双舆迎侍。寅至豫章,乐其山水,曰:“此可以终吾身也。”遂临州之东湖,筑第宇以居。虚己累迁兵部郎中。求补外,真宗称其儒雅循谨,特迁右谏议大夫。迁尚书工部侍郎。求分司南京,卒。初,虚己分司南京而归。其虚舟仕至余干县令,坐法免官,不复言仕。
初,太宗既赐虚己钱,翌日,以语宰相日:“虚己诗思可嘉,予钱五十缗矣。”宰相对以所予乃五十万,帝知其误,由是诏群臣以章献者閣门勿受,皆由中书、门下阅而上之。然论者谓虚己父子笃行,家甚贫,虽人主一时之误,殆天赐也。寅事亲孝,治家有法,闺门之内肃如也。虚己以孝友清慎世其家。
虚己喜为诗,数与同年进士曾致尧及其婿晏殊唱和。初,致尧谓日:“子之词诗虽工,而音韵犹哑。”虚己未悟。后得沈休文所谓“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遂精于格律。有《雅正集》十卷。
(选自《宋史·李虚己传》,有删改)
(注)①江南国:南唐。②浮声:平声。切响:仄声。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B.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C.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D.时虚己被赐/因献诗自陈父子遭遇/荣及祖母/帝悦/为批其纸尾曰/虚己学古/入官荣亲/事生奉书/为郡欲布新规/朕得良二千石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南国,即南唐,五代十国时期李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后主是著名词人李煜。
B.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C.古代极重长幼之序,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次序,“季”表示排行第四。
D.格律,文中指诗、词、曲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虚己政绩突出。他因政绩突出获得太宗亲笔书写的勉励官吏的书法;朝廷派人考察川峡官吏的治理能力,他获得好评。
B.李虚已孝顺长辈。他继承父亲孝顺的传统;请求免掉妻子的封号而把封号赐给自己的祖母;他为侍奉长辈请求到豫章任职。
C.李虚已深受赏识。皇帝提拔他,并给他优待;皇帝要奖赏他五十缗钱,宰相认为应该奖赏五十万缗钱,皇帝同意了宰相的意见。
D.李虚己喜欢作诗。李虚己多次和曾致尧、晏殊唱和,曾致尧指出李虚己诗词的不足,李虚己没有明白,后来有所领悟,精通格律。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0 10:26: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蒋重珍,字良贵,无锡人。嘉定十六年进士第一,签判建康军,丁母忧,改昭庆军,寻以公事与部使者异议,请祠,易签判奉国军。绍定二年,召入对,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当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之界限”为言:“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明年,待命霅川,移文阁门,请对,当路惮之,添差通判镇江府,辞。会行都火,应曰:“臣顷进本心外物界限之说,盖欲陛下亲揽大柄,不退托于人,尽破恩私,求无愧于己。九庙至重,事如生存,而彻小涂大,不防于火之未至;宰相之居,华屋广袤,而焦头烂额,独全于火之未然,亦足以见人心陷溺,知有权势,不知有君父矣。”上读之感动,它日星变求言,复申前说。又虑柄臣或果去位,君心易纵,大权旁落,则进《为君难》六箴。召为秘书郎兼庄文府教授。兼崇政殿说书,戒家事勿以白,务积精诚以寤上意。每草奏,斋心盛服,有密启则手书削稿,帝称其平实。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丞相主出师关、洛,重珍力争。会边帅义和战不一,复召集议,重珍奏:“曩乞专意备守,不得已则用应兵,今不敢变前说。”不听,关、洛师大衄,复进兵,重珍言:“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又论禁旅贫弱,教习频严,辄不能堪,不稍变通,非消变之道。兼国史院编修官,迁起居郎,以疾求去。三辞不许,诏守刑部侍郎致仕。 

 (节选自《宋史•蒋重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B.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C.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D.边帅以《八陵图》来/上诏百官集议/重珍言史嵩之既失相位/危于幕巢/犹欲邀功/自固其位/请择贤帅使之/亲至边境/审度事势/条上便宜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B.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重珍见解深刻,侧面提醒皇帝。他提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本心和外物的界限,但其目的还是想让皇帝不要只顾享受尊位和别人的侍奉,而能要承担天子的职责。
B.蒋重珍善于观察,从现象看本质。虽然大火烧及全城,但重珍看到的是人们平时对待皇帝宗庙和宰相府第的不同做法,说明人们趋炎附势,只知相权而忽视权威。
C.蒋重珍关心边事,主张防守为先。南宋时期,边关局势一直比较紧张,重珍不主张急于出兵,更反对失败后为挽回面子而置士兵和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感情用事。
D.蒋重珍心思缜密,任职勤勉专心。他既担心皇权旁落,也重视朝廷重臣的作用,为此而进言;他告诫自己对皇上要拿出自己的诚意,不要和皇帝谈那些家务琐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界限明,则知有天下治乱而已,何乐其尊;知有生民休戚而已,何乐其奉。
(2)若耻败而欲胜之,则心不平而成忿,气不平而成怒,生灵之命,岂可以忿怒用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载为右班殿直,累迁供奉官、閤门祗候。雍熙初,提举西川兵马捕盗事,太宗赐鞍马、器械、银钱以遣之。四年,以积劳加崇仪副使。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入同勾当三班,出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载悉减去,戎人感悦。迁西上閤门使,改知成都府。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朝臣段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献可等皆坐削官,仍令填偿。及载受代,献可等所市皆支毕,复有羡数。三司判勾冯拯以闻,太宗召度支使魏羽诘之。羽曰:“献可等所市不至粗恶,亦无欠数。臣与侃亲旧,是以未敢白。”太宗曰:“此公事尔,何用畏避?”因诏宰相谓曰:“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然已委西川,俟还日别当诘责。”于是献可等悉复官。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月余,忧患成病,卒,年四十。载前在蜀,颇能为民除害,故蜀民悦之。再至成都,即值兵乱,及随继恩平贼,亦有所全济。故其死也,成都人多叹惜之。
(节选自《宋史·郭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B.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C.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D.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恩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为自己的先辈有功得到皇帝奖赏,取得入仕的权利。
B.军,原为军队编制单位,宋代时演变为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共同隶属于路。
C.戎人,古代中原地区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西、北方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D.日者,中国古代通过观察天象以预测世事的人,也称为天官,多通晓天文和历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载治政有方,爱护边地百姓。他任秦州知府兼沿边都巡检使时,裁撤了欺压边境地区戎人的巡边兵骑,戎人对他心存感激。
B.郭载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他弹劾为朝廷购买劣质军粮的官员段献可和冯侃,得罪了权贵,受到皇帝诘责,贬官到益州。
C.郭载作战勇敢,竭力平定叛乱。李顺叛乱的时候,他与樊知古率属下冲出叛军包围;后来又随王继恩打败李顺,再次进入成都。
D.郭载心地善良,关心民间疾苦。他先前在蜀地任职时为民除害,再入成都后又保全了很多人;他去世时,成都百姓非常痛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
(2)“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同类题3

(一)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襄阳,驻团山,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珙以身镇江陵,而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诏以兵五千援淮,珙使张汉英之。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不听。大元大将大纳至江陵,遣杨全伏兵荆门以战,珙先期知,达于枢密,檄两淮为备,两淮不知也,后果如所报。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伸矣。”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宋史·孟珙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实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人襄阳,驻团山   犯:进犯
B.珙使张汉英之 帅:统领、率领
C.珙先期知,达于枢密  谍:侦察
D.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伸矣 克:克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屯兵,既有聚集军队,炫耀武力的意思,也指屯田垦荒的军队。在本文中取后一种意思。
B.书院,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有宋一代,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C.休致,古时将官员因年老而自请去职称为“休致”,与“致仕”“致政”的意思一样。文中孟珙因病加重而要求辞官。
D.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纪月、纪日的一种方式。文中为纪日,依干支顺序可知前一日是丁己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珙作为将门之后,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金人进犯襄阳的时候,孟珙的父亲采用孟珙的计策布阵伏击金军,取得重大胜利。
B.孟珙身为武将,但非常注重文教事业。在防范蒙古军队入侵的时候,他设立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并请理宗皇帝特别恩赐他们能“金榜题名”。
C.孟珙忠君体国,深受器重。他在治所去世,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廷政事追悼他,并为孟珙立庙且题名“威爱”。
D.孟珙眼光长远,见识非凡。他认为广西边地只需择人分布各地管理即可,反对“闻风调兵,空费钱粮”,后来他的分析得到印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倖,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选自《宋史·吕诲传》,有删改)

(注)①革:透“亟”,危急,文中指病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登第,指科举时代考进士者被录取。“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陛下,指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其为对帝王的尊称。
C.庙堂,本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多用来指代朝廷。
D.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犯职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B.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太后与皇帝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后,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吕诲病重,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耿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之大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