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韩熙载字叔言,北海人,少隐嵩山。父光嗣坐死,熙载来奔。时烈祖辅吴方修明法令,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补和常滁三州从事。时人士自中原至者,多已擢用,熙载在京洛,早负才名,乃独落魄不偶,亦不以介意。烈祖受禅,召为秘书郎,使事元宗于东宫,谕之曰:“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辅吾儿也。”熙载亦不谢。在东宫,谈燕而已,不谙世务。
元宗即位,拜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兼太常博士,始数言朝廷事所当施行者,尽无所回隐。 宋齐丘、冯延巳等皆侧目,元宗意独嘉之,命权知制诰,书命典雅。
契丹入汴,晋少帝北迁,熙载上疏曰:陛下有经营天下之志,今其时矣,若戎主遁归,中原有主,则不可图矣。”不省,陈觉福州丧师,初议置军法。齐丘为之请,止削官,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熙载不能饮酒,齐丘诬以酒狂,贬和州司士参军。    
入为虞部郎中,迁中书舍人。周太祖有天下,用事者犹议北伐,熙载曰:“北伐,吾本意也,但今已不可耳。郭氏奸雄,虽有国日浅,守境已固,我兵妄动,岂止无功耶?”言虽切,而朝廷暗于机会,经营中原之意终不已。周人果以籍口,兵入淮南。齐王景达以兵马元帅临边,陈觉为监军使,熙载言:“出师,大事也,当先正名。莫信于亲王,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哉?”亦不从。
熙载才气逸发,多艺能,善谈笑,为当时风流之冠,尤长于碑碣。他国人不远数千里,辇金币求之。然性忽细谨,老而益甚。蓄妓四十辈,纵其出,物议哄然。熙载密语所亲曰:“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端坐托疾不朝,贬右庶子,分司南都,熙载斥诸妓。后主喜,欲大用之,而去妓悉还。后主叹曰:“孤亦无如之何矣?”宿直宫中,赐对多所弘益,后主手教褒之,进中书侍郎,卒年六十九。
后主谓侍臣曰:“吾竟不得相熙载,欲赠平章事,故有是否?”或对曰:“晋刘穆之赠开府仪同三司,即故事也。”乃赠右仆射同平章事。废朝三日,谥文靖,命葬梅岭冈谢安故墓侧。
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及太祖受禅,人服其识。
(节选自《南唐世家·韩熙载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谈燕而已,不世务 谙:熟习,熟知
B.元宗意独之,命权知制诰 嘉:赞美
C.他国人不远数千里,金币求之 辇:辇车
D.宿宫中,赐对多所弘益   直:值班,值守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B.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C.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D.初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熙载年轻时性格放旷。他曾隐居在嵩山,父亲韩光嗣犯罪被处死,来投奔南唐,不注重守护名声,补任和常滁三州从事。
B.韩熙载早有才名。初到南唐先不受重用,他也不介意。烈祖继位,他被任命为秘书郎,在东宫事奉元宗,韩熙载也不推辞。
C.韩熙载多才多能。他才气飘逸勃发,是当时儒雅风流之首,尤其擅长碑碣创作。性格上在细谨事情上疏忽,年老更甚。
D.韩熙载很受后主信任。曾当面要任韩熙载为相,但因他托辞有病不去上朝而罢。他去世后,后主废朝三日,追封谥号给他。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卿早奋名场,乃未更事,故使历州县之劳,今用卿矣,宜善自修饬。
(2)齐丘为之请,止削官,迁外郡,熙载上疏请无赦,又数言齐丘党与,必基祸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4 10: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焉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链接材料】
子日:“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第十一》)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为不敢望而及 及:
(2)固不待施于事 待:
(3)文章丽矣,言语工矣   工:
(4)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   莫:
【小题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虽死而不朽,愈远而弥存也。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概括欧阳修评价颜回“不朽而存”的原因。
【小题4】欧阳修写《送徐无党南归序》一文的用意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圣俞: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北宋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B.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C.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D.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D.《颂》,是《诗经》六义之一,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朋友梅尧臣的生平遭际阐述了“诗穷而后工”的创作观,指出诗人越是陷入贫穷的生活处境,就越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文。
B.梅尧臣孩童时就已使长辈惊异于他的诗歌才华,年长后,写的文章古朴纯正,但他不愿意随便苟合取悦于世人,世人只知道他的诗。
C.作者提到王文康公曾高度评价梅尧臣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这一评价从侧面印证了梅尧臣诗歌的杰出。
D.作者虽然对梅尧臣的诗歌才华做了肯定,但也对他未能得到朝廷重视、未能写出歌颂大宋功德而奉献于宗庙的作品而感到惋惜。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
(2)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

同类题3

(题文)(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象先,本名景初。少有器量,应制举,拜扬州参军。秩满调选,时吉顼为吏部侍郎,擢授洛阳尉。元方时亦为吏部,固辞不敢当。顼曰:“为官择人,至公之道。 陆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实不以吏部之子妄推荐也。”竟奏授之。迁左台监察御史。景云二年冬,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初,太平公主将引中书侍郎崔湜 知政事,密以告之,湜固让象先,主不许之,湜因亦请辞。主遽言于睿宗,乃并拜焉。象先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言论高远,雅为时贤所服。湜每谓人曰:“陆公加于人一等。”太平公主时既用事,同时宰相萧至忠、岑义及湜等咸倾附之,唯象先孤立,未尝造谒。先天二年,至忠等伏诛,象先独免其难。以保护功封兗国公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其年,出为益大都督府长史。在官务以宽仁为政,司马韦抱真言曰:“望明公稍行杖罚,以立威名。不然,恐下人怠堕,无所惧也。”象先曰:“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竟不从抱真之言。历迁河中尹。六年,为蒲州,象先为刺史,仍为河东道按察使。尝有小人犯罪,但示语而遣之。录事白曰:“此例当合与杖。”象先曰: “人情相去不远,此岂不解吾言?若必须行杖,即当自汝为始。”录事惭惧而退。前后为刺史,其政如一,人吏咸怀思之。十年冬,知吏部选事,又加刑部尚书,以继母忧免官。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旧唐书·陆象先传》)
(注)①元方:即陆元方,陆象先的父亲。②太平公主:武则天的女儿,曾揽朝政。
【小题1】(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B.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C.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D.赐实封二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时穷讨至忠等/枝党连累稍众象先密有申理/全济甚多/然未尝言及/当时无知之者/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举,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是为皇帝亲自策问应举之士以选拔人才而设置的特科。
B.御史,是从先秦一直延续到清朝的以监察、弹劾为职责的官职历代具体名称有别。
C.兖国公,爵位名。爵位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等级的高低与权利的大小。
D.州,是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其数量多少及所辖地区大小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
【小题3】(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象先深受推许。太平公主想要提拔崔漫主持政事时,崔湜说陆象先高人一等,坚决要求与他一起接受任命,不肯自己一人为相。
B.陆象先不阿权贵。太平公主专权,萧至忠、岑义以及崔湜等人都依附于她,但陆象先不随波逐流,从不曾前往拜访太平公主。
C.陆象先为政宽仁。司马韦抱真建议他施行杖罚来树立威名时,他没有听从;当某录事希望他杖打犯罪者时,他对其进行了批评。
D.陆象先备受认可。在参加官员调选时,吏部侍郎吉顼提升他为洛阳尉;他先后担任刺史,处理政事如一,百姓和吏属都怀念他。
【小题4】(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流所及,实不以吏部之子妄推荐也。
(2)象先清净寡欲,不以细务介意,言论高远,雅为时贤所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来瑱,邠州永寿人。瑱略知书,尚名节,崖然有大志。天宝初,诏举智谋果决、才堪统众者,拾遗张镐荐瑱能断大事,有御侮才,櫂颍川太守。会母丧免,以孝闻。安禄山反,张珀荐之,拜汝南太守,未行,改颍川。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两京平,封颖国公,食二百户。上元二年春,破史思明余党于鲁山,俘贼渠,斩首万级,以功除襄州节度使。明年,诏瑱还。瑱安襄州,士亦宜其政,因讽众留己,而外示行。至邓,复诏归镇。肃宗闻其谋,恶之。王仲昇言“瑱得士心,不可以留”,乃改六州节度。俄而仲昇与贼战申州,为贼禽。初,仲昇被围,瑱顾望不即救。及师出,仲昇已没。行军司马裴茂表其状,且言:“瑱善谋而勇,恐后难制,即除之,可一战禽也。”帝颇谓然,遂改瑱十五州节度以宠之,阴夺其权。瑱惧,又讽众固留。代宗立,密诏茂图之。茂自均州率众浮汉下。会日入,候者白瑱,瑱与帐下谋,其副薛南阳曰: “公奉诏留镇,而茂以兵胁代,是无名也。茂智勇非公敌,而众心不附。彼若乘我不虞,纵火夜攻,诚可忧也。若须明,则破之必矣。”明日,茂督军五千阵谷水北,瑱以兵迎之。薛南阳曰:“请公勒兵勿战。”乃以三百骑为奇兵,出其背夹击之。茂众几尽,茂脱身走,至申口,禽之,送京师。瑱因入朝谢罪,拜兵部尚书。是时,王仲昇归,诬言由瑱与贼合,故陷贼。帝积怒,遂下诏削除官爵,贬播川尉。及鄠,赐死,籍其家。后帝悟,追复官爵。
(节选自《新唐史·来瑱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
B.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
C.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
D.贼攻颍川/方积粟多/瑱完埠自如/手射贼/皆应弦仆/贼使降将毕思琛招之/毕思琛者/瑱父故将也/拜城下/泣且吊瑱/不应/前后俘杀甚众/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年号始于秦始皇,是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B.会母丧,指遭逢母亲去世,也称丁母忧;遭逢父亲去世,称丁父忧。
C.食二百户,指君主赏赐来瑱二百户的封地,也称食邑,它往往可世袭。
D.兵部,六部之一,其主要职能是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瑱为人所重,多次被人举荐。他先是被认为能决断大事、有抵御外敌入侵的才能而被张镐推荐,提拔为颍川太守;后又被张垧推荐,任命为汝南太守。
B.来瑱善于作战,立下卓著战功。在坚守颍川的战斗中,他准备充分,不为降将所动,取得了重大胜利;后又击败史思明余部,斩首万级,凭功得到晋升。
C.来瑱与帝有隙,遭受皇上打压。他被唐肃宗厌恶,改任十五州节度使,但没有就任;唐代宗登基后,被唐代宗命人攻打,他反败为胜,更加触怒了代宗。
D.来瑱受人诬陷,被贬官职赐死。他被王仲昇诬陷,被贬为播川县尉,又在鄠县被赐死,家产也被抄没。后来皇帝醒悟过来,追赠恢复了他的官职和爵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瑱安襄州,士亦宜其政,因讽众留己,而外示行。
(2)彼若乘我不虞,纵火夜攻,诚可忧也。若须明,则破之必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退本求源
B.以一少牢庙   告:祭告
C.燕父子以组   系:捆绑
D.其成败之迹   本:依据,依托
【小题2】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运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小题3】把下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选自课内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列传》)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
【小题4】从选文看,庄宗亡国的原因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