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洪钟,字宣之,钱塘人。成化十一年进士。为刑部主事,迁郎中,奉命安辑江西、福建流民。还言福建武平、上杭,江西安远、龙南,广东程乡皆流移错杂,习斗争,易乱,宜及平时令有司立乡社学,教之《诗》《书》礼让。弘治初,再迁四川按察使。马湖土知府安鳌恣淫虐,土人怨之刺骨,有司利其金置不问,迁延二十年。佥事曲锐请巡按御史张鸾按治,钟赞决,捕鳌送京师,置极刑。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十一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顺天。整饬蓟州边备,建议增筑塞垣。自山海关西北至密云古北口、黄花镇直抵居庸,延亘千余里,缮复城堡二百七十所,悉城缘边诸县,因奏减防秋兵六千人,岁省挽输犒赉费数万计。所部潮河川去京师二百里,居两山间,广百余丈,水涨成巨浸,水退则坦然平陆,寇得长驱直入。钟言:“关以东三里许,其山外高内庳,约余二丈,可凿为两渠,分杀水势,而于口外斜筑石堰以束水。置关堰内,守以百人,使寇不得驰突,可免京师北顾忧,且得屯种河堧地。”兵部尚书马文升等请从之。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正德元年,由巡抚贵州召督漕运兼巡抚江北。改掌南京都察院,就迁刑部尚书。四年冬,掌院事。五年春,湖广岁饥盗起。命钟以本官总制军务,陕西、河南、四川亦隶焉。沔阳贼杨清、丘仁等僭称天王、将军,出没洞庭间。围岳州,陷临湘,官军屡失利。钟檄都指挥潘勋、柴奎,布政使陈镐,副使蒋昇击破之于麻穰滩,擒斩七百四十余人,贼遂平。初,钟掌院事,刘瑾方炽。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嘉靖三年卒,谥襄惠。
(节选自《明史·洪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B.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C.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D.比兴工/凿山/山石崩/压死者数百人/御史弋福等劾钟/帝以钟为国缮边/不当罪/停俸三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即《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防秋:古代西北游牧部落常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
C.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即利用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D.湖广:地名,在明清时代及其后指的是两湖(湖北、湖南)和两广(广东、广西)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钟主张办学,教化百姓,安抚江西、附件流民回朝后,他建议有关部门在流民杂居地区设立乡社学校,用《诗》《书》的礼仪谦让来教育他们。
B.洪钟执法严明,除恶务尽。马湖王官知府安鳌为非作歹二十年,百姓恨之入骨,但受到有关官吏包庇,洪钟一上任就决定逮捕安鳌,立即处死。
C.洪钟整顿边防,厉行节约。任顺天巡抚时,他整顿蓟州边防,增筑塞垣,缮复城堡,并上奏请求削减防秋兵六千人,为国家节约了数万军需经费。
D.洪钟统领军务,平叛有功。正德五年春,湖广盗起,皇帝命令洪钟总领军务;沔阳盗贼包围岳州,攻陷临湘,屡败官军,洪钟主持平息了贼寇。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氏自唐以来世有马湖,至是改流官,一方始靖。
(2)及瑾诛,言官劾钟徇瑾挞御史。朝议以钟讨贼,置不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13 01:5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罗喻义传》,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温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政府,起源于“政事堂”和“二府”两名之合称,与现在的政府的含义不尽相同。
【小题3】(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制造战车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都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派人转告罗,要罗修改,结果却被罗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罗喻义一向享有声望,他因为温体仁对他的不满而被革职,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⑵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禅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令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四》,有刪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刪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政府,起源于“政事堂”和“二府”两名之合称,与现在的政府的含义不尽相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车战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在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打倒,罗喻义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2)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彭程,字万里,鄱阳人。成化末进士。弘治初,授御史,巡视京城。降人杂处畿甸多为盗,事发则投戚里、奄竖为窟穴。程每先机制之,有发辄得。巡盐两浙,代还,巡视光禄。五年上疏言:“臣适见光禄造皇坛器。皇坛者,先帝修斋行法之所。陛下即住,此类废斥尽,何复有皇坛烦置器?光禄金钱,悉民膏血。用得其当,犹恐病民,况投之无用地。顷李孜省、继晓辈倡邪说,而先帝笃信之者,意在远希福寿也。今二人已伏重辟,则祸患之来,二人尚不能自免,岂能福寿他人?倘陛下果有此举,宜遏之将萌,如无,请治所司逢迎罪。”帝初无皇坛造器之命,特光禄姑为备。帝得程奏大怒,以为暴扬先帝过,立下锦衣狱。给事中丛兰亦巡视光禄,继上疏论之。帝宥兰,夺光禄卿胡恭等俸,付程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拟赎杖还职。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及朝审,上兴及程罪状。诏兴斩,程及家属戍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等合疏言:“兴所毙多罪犯,不宜当以死。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尚书王恕又特疏救。乃减兴死,杖之百,偕妻子戍宾州,程竞无所减。程母李氏年老无他子,叩阙乞留侍养。南京给事中毛埕等亦奏曰:“昔刘禹锡附王叔文当窜远方,裴度以其母老为请,得改连州。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不许。子尚随父戍所,遂举广西乡试。明年,帝念程母老,放还。其后,刘瑾乱政,追程巡盐时稍亏额课,勒其家偿。程死久矣,止遗一孙女。罄产不足,则并女之,行道皆为流涕。

(选自《明史·彭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B.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C.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D.帝欲置之死/命系之/韶等复疏救程/子尚三上章乞代父死/终不听/是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先秦时指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B.叩阙:扣击宫门。指官吏百姓受冤屈时,在皇宫外叩击宫门向朝廷申诉的行为。
C.乡试:明清时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科举考试。每三年的秋天举行,录取后称秀才。
D.论:此处意为判罪、判决,文中“不宜当以死”中的实词“当”,也应取此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程巡视京城,治盗有方。任御史巡视京城时,杂居京城地区的投降者多为盗贼,事发后则躲到皇亲或宦官处,他每每占领先机制服盗贼。
B.彭程直言敢谏,体恤民生。在巡视光禄时,他看见光禄制造皇坛器物,于是上疏极力反对,认为不应该把民脂民膏浪费在这种无用的地方。
C.彭程触怒皇帝,几遭处死。皇帝得到彭程奏疏后大怒,认为这是暴露先帝的过错,立即把他投入锦衣卫监狱,欲置他于死地,后将其充军。
D.彭程备受同情,多被援救。彭程获罪后,给事中丛兰、尚书彭韶、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南京给事中毛理等先后上疏救助,但无济于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程用谏为职,坐此戍边,则作奸枉法者何以处之?
(2)陛下圣德,非唐中主可比,而程罪亦异禹锡。祈少矜怜,全其母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廩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子俊言“请筑墙建堡。”帝是子俊言。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成化十年,子俊具上其事。移抚陕西。水溢无所泄,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已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所费无私。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寊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子,移以荫弟。

(选自《明史·余子俊传》,有删改)

注讟(dú):怨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B.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C.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D.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闰月,农历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
B.元年,一般指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年,也可以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等等。.
C.会试,我国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由各省举人参加。
D.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做官的权利,以及免罪、免除赋税的特权。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子俊施政为民,关心民生。他筑墙建堡,开垦田地,获取很多粮食;他在陕西任职时,开凿水渠泄水,公私便利,该水渠被人称为“余公渠”。
B.余子俊为政务实,遭到诬陷。他把自己在边境修筑城墙的做法予以推广,但因外部和他自己的一些因素,被人非议,皇帝听了流言蜚语,调离了他。
C.余子俊廉洁干练,洁身自好。他在户部任职以廉洁干练著称;韦敬说他侵吞官款,阮勤等人也跟着附和,朝廷中很多人趁机想扳倒他,但最终查无此事。
D.余子俊勤于政事,执着坚毅。他亲自起草公文,每天半夜才就寝;从在榆林当官做事开始,不断遭到怨恨,甚至被弹劾,但他坚持己见,替几世人谋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2)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夏原吉,字维喆,其先德兴人。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明年充采访使。巡福建,所过郡邑,核吏治,咨民隐。人皆悦服。久之,移驻蕲州。
亡何,郁新卒,召还,理户部事。凡中外户口、府库、田赋赢缩之数,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一日,帝问:“天下钱、谷几何?”对甚悉,以是益重之。当是时,兵革初定,论“靖难”功臣封赏,分封诸藩,增设武卫百司。又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
永乐八年,帝北征,辅太孙留守北京,总行在九卿事。时诸司草创,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朝退,诸曹郎御史环请事。原吉口答手书,不动声色。北达行在,南启监国,京师肃然。帝还,赐钞币、鞍马、牢醴,慰劳有加。寻从还南京,命侍太孙周行乡落,观民间疾苦。原吉取齑黍以进,曰:“愿殿下食此,知民艰。”九载满,与蹇义皆宴便殿,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自是屡侍太孙,往来两京,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十八年,北京宫室成,使原吉南召太子、太孙。既还,原吉言:“连岁营建,今告成。宜抚流亡,蠲逋负以宽民力。”明年,三殿灾,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初以殿灾诏求直言,群臣多言都北京非便。帝怒,杀主事萧仪,曰:“方迁都时,与大臣密议,久而后定,非轻举也。”言者因劾大臣。帝命跪午门外质辨。大臣争詈言者,原吉独奏曰:“彼应诏无罪。臣等备员大臣,不能协赞大计,罪在臣等。”帝意解,两宥之。或尤原吉背初议。曰:“吾辈历事久,言虽失,幸上怜之。若言官得罪,所损不细矣。”众始叹服。
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退则恂恂若无预者。交阯平,帝问:“迁官与赏孰便?”对曰:“赏费于一时,有限;迁官为后日费,无穷也。”从之。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山东唐赛儿反,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原吉请于帝,悉原之。谷王㭎叛,帝疑长沙有通谋者。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注)①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②蠲:免除。③移时:一会,一段时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过郡邑,核吏治,民隐  咨:询问
B.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  绌:不足,不够
C.或原吉背初议   尤:怨恨,归咎
D.原吉以百口保之,乃得    寝:睡下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九载满,蹇义皆宴便殿   ②嬴而不助五国也
B.①久,移驻蕲州 ②顷,烟炎张天
C.①退则恂恂无预者 ②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言者劾大臣    ②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B.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C.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D.西域法王来朝帝/欲郊劳/原吉不可/及法王入/原吉见不拜帝/笑曰/卿欲效韩愈耶
【小题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夏原吉勤于国事的一组是( )
①建文初,擢户部右侍郎 ②各以小简书置怀中,时检阅之
③每旦,原吉入佐太孙参决庶务 ④在道随事纳忠,多所裨益
⑤原吉复申前请,亟命所司行之 ⑥事平,俘胁从者三千余人至
A.①④⑥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③⑤
【小题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原吉早年丧父,他致力学问赡养母亲,通过乡荐进入太学,后被提拔任采访使。在福建巡视,得到了人们的爱戴。
B.夏原吉辅佐太孙留守北京时,既辅佐太孙处理了各项事务,又回答批示了各曹郎御史的请示,京城的人们对他肃然起敬。
C.夏原吉代理户部的时候,因为他用小本子记很多事务,随时带在身上,这种行为得到皇上的口头表扬,皇帝更加器重他。
D.北京的宫室建成后,夏原吉请求皇上,安抚流亡在外的人,免除百姓负担。在第二次请求后,皇上安排有关部门实行。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指二人谓群臣曰:“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2)原吉虽居户部,国家大事辄令详议。帝每御便殿阙门,召语移时,左右莫得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