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帝在东宫,已闻其名矣,召为翰林学士。会马燧讨贼河北,久不决,请济师;李希烈寇襄城。诏问策安出,贽言:“劳于服远,莫若脩近;多方以救失,莫若改行。”又言:“立国之权,在审轻重,本大而末小,所以能固。夫关中,王业根本在焉。豪杰之在关中者,与籍于营卫不殊;车乘之在关中者,与列于厩牧不殊;财用之在关中者,与贮于帑藏不殊。一朝有急,可取也。陛下幸听臣计。”帝不纳。后泾师急变,贽言皆效。从狩奉天机务填总远近调发奏请报下书诏日数百贽初若不经思逮成皆周尽事情衍绎孰复人人可晓帝问贽事切于今者,贽劝帝:“群臣参日,使极言得失。若以军务对者,见不以时,听纳无倦。兼天下之智以为聪明。”自用裴延龄。贽言:“延龄僻戾躁妄,不可用。”不听。俄而延龄奸佞得君,天下仇恶,无敢言。贽上书苦谏,帝不怿,竟以太子宾客罢。贽本畏慎,未尝通宾客。延龄揣帝意薄,谗短百绪,帝遂发怒,欲诛贽,赖阳城等交章论辨,乃贬忠州别驾。顺宗立,召还。诏未至,卒,年五十二。赠兵部尚书,谥曰宣。始,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天子常以辈行呼而不名。在奉天,朝夕进见,然小心精洁,未尝有过。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所言皆剀拂帝短,恳到深切。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既放荒远,常阖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地苦瘴疠,只为《今古集验方》五十篇示乡人云。
《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狩奉天机务/填总远近/调发奏请报下书诏/日数百/贽初若不经思/逮成皆周尽/事情衍绎孰复/人人可晓
B.从狩奉天机务/填总远近/调发奏请/报下书诏日数百/贽初若不经思/逮成/皆周尽事情/衍绎孰复/人人可晓
C.从狩奉天/机务填总/远近调发/奏请报下/书诏日数百/贽初若不经思/逮成/皆周尽事情/衍绎孰复/人人可晓
D.从狩奉天/机务填总/远近调发/奏请报下/书诏日数百/贽初若不经思/逮成皆周尽/事情衍绎孰复/人人可晓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宏辞,始于唐代,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一种。
B.东宫,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常借指太子。
C.翰林学士,官名,始设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D.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军礼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贽年轻有为,才思敏锐。十八岁中进士,为天子所倚重,处理政事,得心应手;对于国家治理,认为要兼采天下之智。
B.陆贽谨慎自守,刚直不阿。身居高位,不交接宾客;对于任用裴延龄坚决反对,也因此受到排挤,惹恼顺宗皇帝而被贬。
C.陆贽忠于朝廷,结局悲惨。早年被征召做翰林学士,尽忠职守,直言敢谏,但最终因为小人谗害,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
D.陆贽勤于政事,关注民生。尽心辅政,常在宫中参与谋划决策,号称“内相”;身处乡野,编辑医书,服务于当地百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国之权,在审轻重,本大而末小,所以能固。
(2)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04 05:4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日:“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日:“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昧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寺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煲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节选自《旧唐书·元行冲传》,有删改)
【注】搏击:督察举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腰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朕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人”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迸言劝诫,很受器重。
B.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通撰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燹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为御注《孝经》撰写的疏义被列入学校课程。
C.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D.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小题4】把原文匦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2)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方翼,并州祁人也。祖裕,武德初隋州刺史,裕妻即高祖妹同安大长公主也。太宗时,以公主属尊年老,特加敬异,数幸其第,赏赐累万。方翼父仁表,贞观中为岐州刺史。
仁表卒,妻李氏为主所斥,居于凤泉别业。时方翼尚幼,乃与佣保齐力勤作,苦心计,功不虚弃,数年辟田数十顷,修饰馆宇,列植竹木,遂为富室。公主卒后,归长安。友人赵持满犯罪被诛,暴尸于城西,亲戚莫敢收视,方翼叹曰:“栾布之哭彭越,大义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绝友之义,蔽主之仁,何以事君?”乃收其尸,具礼葬之。高宗闻而嘉叹,由是知名。
永淳中,车簿反叛,围弓月城,方翼引兵救之,至伊丽,河贼前来拒,因纵击,大破之,斩首千余级。俄而三姓咽面悉发众十万,与车簿合势以拒。方翼屯兵热海,与贼连战,流矢贯臂,徐以佩刀截之,左右莫有觉者。既而所将蕃兵怀贰,谋执方翼以应贼。方翼密知之,悉召会议,佯出军资以赐之。续续引去,便令斩之,会大风,又振金鼓以乱其声,遂诛七千余人。因遣裨将分道讨袭咽面等,贼既无备,因是大溃,擒首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域遂定。以功迁夏州都督。属牛疫,无以营农,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百姓赖焉。
永淳二年,诏征方翼,将议西域之事,于奉天宫谒见,赐食与语。方翼衣有旧时血渍之处,高宗问其故,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高宗使袒视其疮,叹曰:“吾亲也。”赏赐甚厚。俄属绥州白铁余举兵反,乃诏方翼副程务挺讨之。贼平,封太原郡公。
(选自《旧唐书·良吏》,有删改)
王方翼是怎样解决自己军队内部的叛乱的?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雠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会河南尹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商隐废罢,还郑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B.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C.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B.“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C.“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贬职。
D.“诔”和“奠”都属于祭文,“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李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茂元爱惜李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困境,被令狐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袁滋,字德深。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结重之。建中初,黜陟使赵赞荐于朝。累张伯仪、何士干幕府。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刑部、大理核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赐金紫,持节往。逾年还,使有指,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日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以杨于陵代之。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人皆罗拜,乃得去,莫不流涕。宪宗监国,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安抚大使,半道,为剑南东、西川节度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滑,用武地,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等畏服之。居七年,百姓立祠祝祭。
以户部尚书召,徙荆南。吴元济之反,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滋揣天子且厌兵,自入朝,欲议罢淮西事,道闻萧俯、钱徽坐沮议黜去,滋翻其谋,更言必胜,顺可天子意,乃得还。卒,年七十,赠太子少保。滋既病,作遗令处后事,讫三年,皆有条次。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薄居处衣食。
(节选自《新唐书·袁滋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B.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C.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D.滋言蔡兵劲/与下同欲/非朝夕计可下/宜广方略/离溃其心/及宿兵三年调发/益屈诏/出禁钱继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由中央官署征聘,向上推荐,任以官职,与“察”“举”等词意思接近。
B.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C.尚书,是我国古代六部的长官,地位仅次于侍郎,属于封建时代国家的高官。
D.表,是我国古代臣下向帝王陈述、请求、建议、议论朝政时使用的一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聪颖善学,屡受重用。无需他人帮助,他读书,自己便能领悟其意义,后受到赵赞举荐入朝,并曾在很多人的幕府中工作过。
B.袁滋公正守法,为政仁厚。他曾为官员伸冤,拒绝有关部门不道义的请求;为政期间,他善待流民百姓,对犯法者常法外施恩。
C.袁滋敢于担当,积极效命。治理滑州时,他严密戒备又采取怀柔政策,让李师道等人畏服;吴元济造反后,他两次进言,兴兵伐贼。
D.袁滋为人直厚,平易简朴。曾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耿直厚道,与他交往的人都很难看见他的极端情绪,同时,他居处简陋,衣食俭朴。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德宗选郎吏可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帝嘉之。
(2)滋行,耆老遮道不得去,于陵使谕曰:“吾不敢易袁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