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曾巩《墨池记》)
(乙)越中山水奇丽者,剡为之最;剡中山水奇丽者,金庭洞天为之最。其洞在县之东南。循山趾而右去,凡七十里得小香炉峰其峰即洞天北门也谷抱山斗云重烟峦回互万变清和一气。花光照夜而常昼,水色含空而无底。此地何事,尝闻异香,有时值人,从古不死。真天下之绝境也。
有晋代六龙失驭,五马渡江,中朝衣冠,尽寄南国。是以琅琊王羲之领右军将军,而家于此山。其书楼墨池,旧制犹在。至南齐永泰九年,道士褚伯玉仍思幽绝,勤求上玄,遂启高宗明皇帝,又于此山置金庭观,正当右军之家。故书楼在观之西北维,高可二丈已下。墨池在天尊殿东北维,方而斜,广轮可五十尺已下。池楼相去东西羡直,才可五十余步。虽形状卑小,不足以壮其瞻玩,而恭俭有守,斯可以示于将来。况乎处所遐深,风景秀异,契逍遥之至理,阅鸾鹤之参差。
其洞天在天台桐柏山中,辟方四十里。其北门在此小香炉峰顶,人莫得而见之。有山樵夫往往见之者,或志之以奇花异草,还报乡里,与乡里同往,则失其所志也。过此峰东南三十余里,有石窦呀为洞门,即洞天便门也。人或入之者,必赢粮秉烛,结侣而往。约行一百里、二百里,多为流水淤泥所阻而返,则莫臻其极也。
通以元和二年三月,二三道友,裹足而游。登书楼,临墨池,但见山水之异也。其险如崩,其耸如腾,其引如肱,其多如朋。不三四层,而谓天可升。经再宿而还。以书楼缺坏,墨池荒毁,话之于邑宰王公。王公瞿然,征王氏子孙之在者,理荒补缺,使其不朽。即事题兹,实录而已。
(裴 通《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章:显扬
B.循山趾而右去 循:沿着
C.使后人尚之如此     尚:尚且
D.必赢粮秉烛 赢:背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池洼然而方长 或志之奇花异草
B.岂徜徉肆恣       皆出于此乎
C.因以及乎其迹邪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D.但见山水异也  穷山高而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为题,并不死扣“墨池”,只讲书法,而是由小及大,从书法论及治学,进而引申到道德品节,最后推衍出对先德仁人的追慕。
B.乙文介绍王羲之定居金庭山的缘由,也交代了王羲之建书楼和墨池的根本原因。
C.甲文开头写墨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边实写墨池地理方位、环境形状,一边虚衬推测遗迹来历、命名根据,虽文字俭省,下笔却仍摇曳多姿,令人赞叹。
D.乙文作者见书楼残破、墨池荒芜,将情况禀告给当地县令,促使书楼和墨池得以修缮。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凡七十里得小香炉峰其峰即洞天北门也谷抱山斗云重烟峦回互万变清和一气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2)其险如崩,其耸如腾,其引如肱,其多如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13 02:5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试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小题1】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与:朋友,同伙
B.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善:好事。
C.为是者有本有原 原:探求根源,推究
D.得吾说而存之存:留心,牢记
【小题2】下列六句,编为四组,全部都能证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一组是(3分)
①举其一不计其十   ②以圣人望于人 ③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强者必怒于言 ⑤则其所疏远不与其同利者也   ⑥懦者必怒于色矣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作者认为,现在的君子却不像古时候的君子那样,他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B.作者认为,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他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住它,国家就一定可以治理好了。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毁”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众人对“良士”“非良士”的态度,又反映了当时的世风,证明了当时毁风猖獗。
D.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秋 阳 赋
苏 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予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激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塈之涂,目泫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予,此雨止之祥也。早作而占之,则长庚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瘖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障户,出不御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选自《苏东坡全集》,有删改)
注 ①这里的“贤公子”指的是赵令畤。“不土之里”为“田”,“无言之诗”为“寺”,合而为“畴”,即暗藏赵令畴之名。②生:发芽。③矧:又。④长庚:金星。⑤旸谷: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⑥群狙之三四:狙,猕猴。《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B.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C.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D.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士,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同时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
B.江湖,与河流、湖泊并无关系,也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场所,它是指四处流浪、卖艺、卖药的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C.扶桑,神话中的树木名,“汤谷上有扶桑”。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
D.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代也用为自己的谦称。“吾侪小人”是指我们这些普通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贵族公子要写一篇歌颂秋阳的赋,苏轼听了他的构思后哈哈大笑,认为他出生在富贵之家,出入朝廷,养尊处优,缺乏真实感受,矫情为文,写不出好的作品。
B.本文以秋阳为题,却花很大篇幅叙述阴雨带给人的苦楚:小船行于城郭,鱼虾游入房屋,霉菌长满用具等。抑扬结合,表达对贫困百姓生活的关注。
C.夏日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人们在连日的阴雨中困难生活,以及天晴之后人们的欣喜,都源于苏轼的亲身经历,亦是他贬居生活的缩影。
D.文章模仿汉赋对话的形式,表现了不同境遇的人对于太阳的不同感触,行文流畅,文采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
(2)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沫。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B.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C.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D.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鲁原名尹洙,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帅鲁。这是因为他们都知道他既有才能,又有“忠义之节”。
B.师鲁为官许多年,可是仕途坎坷,曾因为范仲淹的事仗义执言而被贬官。尽管如此,他却能勤政爱民,在潞州任职时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
C.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并且提出了很多军事备战主张,但都未能执行。
D.师鲁生病,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不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
B.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检:节俭
D.王无岁 罪:怪罪,归罪于
【小题2】下面的加横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移其粟河东
B.请战喻/斧斤时入山林
C.申以孝悌之义/鸡豚狗彘
D.然不王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和“孤”“不谷”一样,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即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河内,黄河以内,指黄河以南的地区。
C.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后泛指学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
D.孝悌,中国传统的重要道德规范之一,“孝”指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草而坐 披:拨开
B.始指之  异:以……为异
C.踞而遨  箕:像簸箕一样
D.颓然就醉  颓然:颓废的样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顺风
B.而不知所穷 皆出于此乎
C.悠悠与颢气俱 君子博学而日参
D.不知日入  师道不传也久矣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3)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小题4】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被历代读者称颂,清代学者浦起龙的《古文眉诠》这样评价:“‘始得’有惊喜意,得而宴游。且有快足意,此扼题眼法也。”请从对比的角度探究本文是怎样表现出“始得”的“惊喜”“快足意”的。(分条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