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颢字仲明。神宗立,进封昌王。哲宗嗣位,徙封扬王。帝致恭如家人礼。自熙宁以来,颢屡请居外,章上辄却。至元祐初,乃赐咸宜坊第一区,车驾临幸,留宴终日。拜太尉,诸子皆命赐官,制曰:“先皇帝笃兄弟之好,以恩胜义,不许二叔出居于外,盖武王待周公之意。太皇太后严朝廷之礼,以义制恩,始从其请,出就外宅,得孔子远其子之意。二圣不同,同归于道,皆可以为万世法。朕承侍两宫,按行新第,顾瞻怀思,潸然出涕。昔汉明帝问东平王:‘在家何以为乐?'王言:‘为善最乐。’帝大其言,因送列侯印十九枚,诸子五岁以上悉佩之,著之简策,天下不以为私。今王诸子性于忠孝,渐于礼义,自胜衣以上,颀然皆有成人之风,朕甚嘉之。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毋忝父祖,以为邦家光。”徙封徐王,诏书不名。宣仁有疾,颢旦旦入问,因亦被病。宣仁祔庙,拜太师,徙王冀,赐入朝不趋。改淮南、荆南节度使,徙封楚王。病益笃,帝亲挟医视诊,令昼夜具起居状闻,小愈则喜。既而薨,年四十七。帝即临哭,辍朝五日,成服苑中。谥曰荣,陪葬永厚陵。徽宗即位,改封吴王。颢天资颖异,尤嗜学,始就外傅,每一经终,即遗讲读官以器币服马。工飞白,善射,好图书,博求善本。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初,居英宗丧,丐解官终制,以厌于至尊,不克遂。服慈圣光献太后之服,易月当除,颢曰:“身为孙而情文缺然,若是可乎?请如心丧礼,须上禫除,即吉。”诏可。

(节选自《宋史·赵颢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
B.神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放实/
C.神宗蠢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故实/
D.种宗嘉其志尚/每得异书/亟驰使以示/尝赐方团玉带/俾服而朝颢辞/乃为制玉鱼以别之/是后亲王遂踵为放实/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佑,宋哲宗的一个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在我国封建社会自始至终存在。
B.列侯,从秦朝到南朝陈的一种爵位,原为彻侯,后因避讳几次更改后最终称列侯。
C.祔庙,拊祭后死者于先祖之庙,即把神牌放入祖庙。褕,泛指配享、附祭、合葬。
D.心丧,指老师去世,弟子身无丧服而心存哀悼,后泛指无服或释服后的深切悼念。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颢遵循礼制,深得皇室恩宠。赵颢多次请求出居外宅,起初先皇帝用恩情克制道义,加以拒绝;后来太皇太后用道义约束恩情,才同意了他的请求。
B.赵颢教子有方,受到很高赞誉。宋哲宗认为赵颢儿子们忠孝出于本性,礼义久受熏染,年龄稍大一点的,风姿挺秀,都有成才的气度,令人赞叹不已。
C.赵颢深怀孝心,能够恪守孝道。他为宋英宗守丧时,曾经辞去官职,服满了三年丧期;在宣仁太后生病期间,他每天都入宫去探视,结果也疾病缠身。
D.赵颢天资聪颖,特别爱好学习。他出外就学时,每当学完一部经典,就赠送给讲读官各种礼物;他精通书法中的飞白技法,喜好图书,广泛搜集善本。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各进一官,以助其为善之乐。毋忝父祖,以为邦家光。
(2)病益笃,帝亲挟医视诊,令昼夜具起居状闻,小愈则喜。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9 06:55: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质字子野。少谨厚淳约,力学问。伯父旦见其所为文,嗟赏之。以荫补太常寺奉礼郎。后献文召试,赐进士及第。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质曰:“事有当争,职也。”卒不为屈。宗旦得盗铸钱者百余人,下狱治,退告质曰:“吾以术钩致得之。”喜见于色。质曰:“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惭沮,为薄其罪。知蔡州。州人岁时祀吴元济庙,质曰:“安有逆丑而庙食于民者。”毁之,为更立狄仁杰、李愬像而祠之,蔡人至今号“双庙”。以本曹郎中召为开封府推官。时兄雍为三司判官,质不欲兄弟并居省府,恳辞,得知寿州,徙庐州。盗杀其徒,并赀而遁,捕得之。质论盗死,大理以谓法不当死,质曰:“盗杀其徒,自首者原之,所以疑坏其党,且许之自新,此法意也。今杀人取赀而捕获,贷之,岂法意乎?”疏上不报。降监舒州灵仙观。逾年,韩琦知审刑院,请盗杀其徒、非自首者勿原。著为令。于是郑戬、叶清臣皆言质非罪,且称其材,起知泰州。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质问其费几何,出私钱予之。吏捕盗人衣者,盗叩头曰:“平生不为过,迫饥寒而至于此。”质命取衣衣之,遣去。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范仲淹贬饶州,治朋党方急,质独载酒往饯。或以诮质,质曰:“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世以此益贤之。

 (选自《宋史·王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B.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C.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D.擢天章阁待制/出知陕州/卒/质家世富贵/兄弟习为骄侈/而质克己好善/自奉简素/如寒士不喜畜财/至不能自给/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因受荫庇而补任官职,“荫”即因父辈有功而给子辈入学或者任官的待遇。
B.庙食,历史上有功劳、名声地位的人死后立庙,受人奉祀,享受民间祭飨。
C.推官,官职名,唐代始置,历朝职司范围有所不同,一般掌管推勾狱讼之事。
D.大理,即大理寺,古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质心存仁爱。当太守黄宗旦抓获了许多私铸钱币的人而沾沾自喜的时候,王质认为,他耍手段抓人置之于死地却又喜形于色,不合乎仁者的治道。
B.王质宦途不畅。他被朝廷授予开封府推官的官职,最终却去了寿州;在庐州因为判案与大理寺不同而被贬谪,直到获得韩琦支持,他才被起任。
C.王质疾恶如仇。主政蔡州时,他愤怒地毁掉了叛贼吴元济的雕像,改立了狄仁杰、李愬的雕像,供人祭祀,这座庙成为蔡州人口中的“双庙”。
D.王质欣慕贤人。范仲淹被贬饶州时,朝廷正在严厉惩治朋党,尽管如此,王质依然前去饯行,有人责备他,他却以成为范公的朋党为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通判苏州,州守黄宗旦少质,尝因争事,宗旦曰:“少年乃与丈人抗邪?”
(2)尝摄江陵府事,或诉民约婚后期,民言贫无赀以办,故违约。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纶字公信,颍州汝阴人。少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补三班奉职,迁右班殿直。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以功迁益、彭、简等州都巡检使。所卒纵酒掠居民,纶斩首恶数人,众定。
奉使灵夏还,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以知辰州。纶至,筑蓬山驿路,贼不得通,乃遁去。徙知渭州,奉使契丹,安抚使曹玮表留之,不可。蛮复入寇,为辰、澧、鼎等州缘边五溪十峒巡检安抚使,谕蛮酋祸福,购还所掠民,遣官与盟,刻石于境上。
,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时盐课大亏,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官助器用,盐入优与之,由是岁增课数十万石。复置盐场于杭、秀、海三州,岁入课又百五十万。居二岁,增上供米八十万。疏五渠,导太湖入于海,复租米六十万。开长芦西河以避覆舟之患,又筑漕河堤二百里于高邮北,旁锢巨石为十跶①,泄横流。泰州有捍海堰②,延袤百五十里,久废不治,岁患海涛冒民田。纶方议修复,论者难之,以为涛患息而畜潦之患兴矣。纶曰:“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表三请,愿身自临役。命兼权知泰州,卒成堰,复逋户二千六百,州民利之,为立生祠。
居淮南六年,累迁至昭州刺史。契丹隆绪死,为吊慰副使。再迁乾州刺史,徙知颍州,卒。纶有材略,所至兴利除害。为人恕,喜施予,在江、淮,见漕卒冻馁道死者众,叹曰:“此有司之过,非所以体上仁也。”推奉钱市絮襦千数,衣其不能自存者。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①跶(dá):古代以石筑成的蓄水泄水的水利设施。②捍海堰:唐淮南节度判官李承主持所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卒纵酒掠居民  部:统率。
B.辰州溪峒彭氏蛮内寇 会:会同。
C.乃奏除通、泰、楚三州盐户宿 负:拖欠。
D.官助其器用,盐入优与之   直:通“值”,价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官助器用  吾无意于人世矣
B.纶斩首恶数人,众定   至东城,有二十八骑
C.久,除江淮制置发运副使 以子之道,移官理
D.旁锢巨石为十跶,泄横流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求斗斛之禄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A.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B.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C.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D.从雷有终讨王均/于蜀有降寇数百据险叛/使纶击之/纶驰报曰/此穷寇/急之则生患/不如谕以向背/有终用其说/贼果弃兵来降/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纶富有才略。在任右班殿直时,四川王均作乱,朝廷遣军镇压,张纶主张“晓谕召抚”,雷有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平定了叛乱。
B.张纶治边有方。在任辰州知州时,溪峒彭氏蛮族入侵,张纶采取一系列安抚措施,并派遣官员与之会盟,在边境上刻石为证。
C.张纶施政利民,深受百姓爱戴。他曾多次上表请修“捍海堰”,代理泰州知州后,终于修成,使当地百姓受益,百姓为他建生祠以表敬重。
D.张纶为人宽厚,富有同情心。在江、淮时,路上见运漕粮的士兵冻饿死的很多,他愤叹“有司之过”,并拿出俸禄买来棉衣,发给那些无法生存的人穿。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之患十九,而潦之患十一,获多而亡少,岂不可邪?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刑部郎中,赐金紫。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温叟子炳、烨并进士及第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B.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C.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D.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等。
B.乞归,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等。
C.内艰,古代常指遭逢母亲丧事。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孝。
D.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温叟清正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追赃处罚的财物补充,刘温叟厌恶脏罚之名,因而不取用。
B.刘温叟正直无私,唯才是举。他负责科举时,被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废黜,他也因此被贬为太子詹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公正无私的。
C.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遵循礼法。他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他先后还担任过左拾遗、太常卿、监察御史等官职。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最终,其子炤被提拔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每题5分)
(1)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修:欧阳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B.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C.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D.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苏轼的“轼”,本义指车厢前面供人凭依的横木;苏轼的字“子瞻”,则源于《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中的“望”。
B.冠: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人。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磨堪:唐宋时期内外官员考课,由本司及本州府长官按规定考核其功过,分九等写入考状,由吏部与各道观察使复验,任期满后,根据考绩升降。
D.庙号:君主时代帝王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文中的仁宗、神宗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故事,都能道出其中的关键,很小就表现出了非一般的才能。
B.欧阳修见到苏轼后,说自己应该避让,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的非同一般的礼遇,王安石很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赞,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苏轼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举《九经》,起家将作监丞、通判建州,秩满,州人借留,有诏褒之,就迁左赞善大夫、知泗州,转秘书丞。太宗以孔颖达《五经正义》诏孔维与觉等校定。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雍熙三年,与右补阙李若拙同使交州,黎桓谓曰:“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觉曰:“国家提封万里,列郡四百,地有平易,亦有险固,此一方何足云哉!”桓默然色沮。使还,久之,迁国子监博士。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俄献时务策,上颇嘉奖。是冬,以本官直史馆。右正言王禹偁上言:“觉但能通经,不当辄居史职。”觉仿韩愈《毛颖传》作《竹颖传》以献,太宗嘉之,故寝禹偁之奏。淳化初,上以经书板本有田敏辄删去者数字,命觉与孔维详定。二年,详校《春秋正义》成,改水部员外郎、判国子监。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淑意其宿制,即试以别法,皆能立就,坐中皆叹伏。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满:谓官吏任期届满。如唐代钱起“秩满归白云,期君访谷口”中“秩满”即为此意。
B.《礼记》:据传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
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觉学问精深,政绩卓越。他明晓《九经》,参与孔颖达《五经正义》校定;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受到朝廷褒扬。
B.李觉涉远为官,不畏艰苦。与李若拙出使交州时,别人认为前往此地辛苦劳累,他却认为不足挂齿。
C.李觉仕途顺畅,颇受赏识。皇上对他所献策略以及所作《竹颖传》大加赞赏,王禹偁也认为他能堪重任。
D.李觉关心时局,聪慧机敏。他对当时的一些政务有很好的论述,得到太宗认可;在计算方法上也有独到见解。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土山川之险,中朝人乍历之,岂不倦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