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并结合《寡人之于国也》和《劝学》,完成各题。

李勣,本姓徐氏,名世勣,以犯太宗,单名勣。与父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初,李密亡命在雍丘,浚仪人王伯当共勣说翟让奉密为主。王世充讨密,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密拜勣为东海郡公。越王即位,赦密罪,封魏国公;授勣右武侯大将军。

武德二年,密拥众归朝。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勣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即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富贵,吾所耻也。宜具录州县户口,总启魏公,公自献。”使者以勣意闻奏,高祖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诏授上柱国、莱国公,赐姓李氏,令河南、山东兵。及李密反叛伏诛,勣表请收葬,服衰绖,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朝野之。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勣在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太宗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勣于并州,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勣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疗,太宗乃自剪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十七年,高宗为皇太子,转勣太子詹事。太宗谓曰:“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太宗又尝闲宴,顾勣曰:“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勣雪涕致辞,噬指流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总章二年,寝疾,寻,年七十六。及葬日,帝登楼临送,望柳车恸哭,并为设祭。勣前后战胜所得金帛,皆散之将士。每行军用师,颇任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与人图计,识其臧否,闻其片善,扼腕而从。事捷之日,多推功于下,以是人皆为用。洎勣之死,闻者莫不凄怆。

(选自《旧唐书·李勣传》,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①以富贵  邀:求取。 ②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衣服。
B.①公自献  听:听凭、任凭。②非足也   利:有利于。
C.①令河南、山东兵  总:统领。 ②庠序之教 谨:认真从事。
D.①朝野之  义:信义、恩义。 ②神明自得   神明:人的智慧。
【小题2】下列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勣以奇计败世充于洛水之上。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③未之有也。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非我也,岁也。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①⑦⑧/②③⑤⑥/④⑨
B.①④⑦⑧/②⑤⑥/③/⑨
C.①⑦/②⑤⑥/④⑧/③/⑨
D.①④⑦/②③⑤⑥/⑧/⑨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指名讳,古人名中如有字与皇帝名讳相同,则需改字或减字。此外,古人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讳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如《红楼梦》第二回提到林黛玉“读书凡‘敏’字她皆念作‘密’字,写字遇着‘敏’字亦减一二笔”即是此理。
B.上柱国,又称柱国,古代官名,周代时楚国设立,为最高武官。隋唐以后,为勋官称号。也可指对国家极为重要的人物。
C.储贰,又称储副,即皇太子,指古代被现任皇帝依照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儿子,一般由嫡长子担任。
D.薨,古时对“死”的一种讳称,一般称诸侯王公、士大夫之死,也可称皇帝的嫔妃之死,例如《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开头所言“老太妃已薨”。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勣颇重旧情。他用奇计打败王世充后,李密封他为东海郡公。等到李密入唐后因谋反被杀,他上表请求为李密收葬,并身穿丧服,与旧僚将士将李密安葬在黎山。此举得到朝野人士赞许。
B.李勣以称职闻名。太宗授任李勣为并州都督。李勣执政并州十六年,令行禁止。太宗批评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臣子,安抚边境,盛赞李勣镇守并州,使得边塞安宁,远远胜过修筑长城。
C.李勣深受太宗的关爱和信赖。李勣突得重病,太宗按照药方上所说,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灰,为他和成药让其服用。太宗到李勣家中赴宴时,曾脱下御衣盖在喝得酩酊大醉的李密身上。
D.李勣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每当与别人一起谋划事情,他都能辨析好坏,一旦听到别人一点好的意见,就兴奋地采纳。事情成功后,还常把功劳归于他人,因此人们都愿意为他效力。
【小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
(3)与父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旧唐书·李勣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07 03:55: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洎,字思道,荆州江陵人也。隋末,仕萧铣为黄门侍郎。铣令略地岭表,得五十余城,未还而铣败,遂以所得城归国,授南康州都督府长史。贞观七年,累拜给事中,封清苑县男。
十三年,迁黄门侍郎。十七年,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寻除散骑常侍。洎性疏峻敢言。太宗工王羲之书,尤善飞白,尝宴三品已上于玄武门,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洎登御座引手得之。皆奏曰:“洎登御床,罪当死,请付法。”帝笑而言曰:“昔闻婕妤辞辇,今见常侍登床。”
太宗尝谓侍臣曰:“夫人臣之对帝王,多顺旨而不逆,甘言以取容。朕今发问,欲闻己过,卿等须言朕愆失。”长孙无忌、李勣、杨师道等咸云:“陛下圣化致太平,臣等不见其失。”洎对曰:“陛下化高万古,诚如无忌等言。然顷上书人不称旨者,或面加穷诘,无不惭退,恐非奖进言者之路。”太宗曰:“卿言是也,当为卿改之。”
太宗征辽,令洎与高士廉、马周留辅皇太子定州监国,仍兼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太宗谓洎曰:“我今远征,使卿辅翼太子,社稷安危之机,所寄尤重,卿宜深识我意。”洎进曰:“愿陛下无忧,大臣有愆失者,臣谨即行诛。”太宗以其妄发,颇怪之,谓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卿性疏而太健,恐以此取败,深宜诫慎,以保终吉。”十九年,太宗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洎与中书令马周入谒。洎、周出,遂良传问起居,洎泣曰:“圣体患痈,极可忧惧。”遂良诬奏之曰:“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太宗问周,周对与洎所陈不异。遂良又执证不已,乃赐洎自尽。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洎文集十卷,行于时。则天临朝,其子弘业上言洎被遂良谮而死,诏令复其官爵。
(选自《旧唐书》第七十四卷,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B.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C.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D.洎临引决/请纸笔欲有/所奏宪司不与/洎死/太宗知宪司不与纸笔/怒之/并令属吏
【小题2】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最初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
B.“男”是爵位名,唐朝有“开国县男”之爵,位列“开国县公”“开国县侯”“开国县伯”“开国县子”之前。
C.“玄武”“青龙”“白虎”“朱雀”本为中国古代的四种神兽,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而“玄武”对应北边,因此“玄武门”是唐代宫城的北正门。
D.“婕妤辞辇”,是说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认为天子出行应有贤臣在侧而不应有妃子形影相随,因此拒绝与皇帝同乘辇车,后世用“却辇之德”来形容女子贤德明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洎做过两次黄门侍郎,一次是在隋朝末年侍奉自称梁王的萧铣时被授予此职,一次是归唐后,被太宗授予此职。
B.唐太宗十分倚重刘洎,远征时令他辅佐太子,但又担心他粗疏直率的性格会使他遭遇不测,所以嘱咐他要谨慎小心。
C.褚遂良与马周诬陷刘洎在太宗重病时,想学伊尹、霍光独揽大权,甚至干涉新帝废立之事,诛杀意见不合的大臣,使得太宗赐洎自尽,他的冤屈一直到武则天当政时才得以洗雪。
D.刘洎文武双全,早在追随萧铣时就带兵攻城略地,取得岭外五十余城。他所著文集多达十卷,风行于当时。
【小题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操笔作飞白字赐群臣,或乘酒争取于帝手,洎登御座引手得之。
(2)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登进士第,拜校书郎。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咸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前后数四,每称平允。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说曰:“悠悠之谈,何足虑也!”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说卒后,上思其言,召拜九龄为中书侍郎。常密有陈奏,多见纳用。寻丁母丧归乡里。二十一年十二月,起复拜中书侍郎。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上特舍之。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藩。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遇疾卒,年六十八,谥曰文献。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司徒,遣使就韶州致祭。

(节选自《旧唐书•张九龄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_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B.初/令九齡草诏/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C.初/令九龄草语/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D.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日/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丁母丧,“丁”即“遭受”,“丁母丧"即“遭受母亲的丧事”,也称作“丁母忧”“丁外艰”。
C.故事,在文中指旧事、先例,这与《六国论》“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中的“故事”意思相同。
D.赠,是朝廷给已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爵位、官职,对活着的官员则用“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九龄才华突出,受人赏识。他少年时就善写文章,且受到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赞赏;张说也向皇帝推荐张九龄,认为他能够担任学士,以备皇帝咨询。
B.张九龄为官忠直,敢于劝谏。皇帝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时,张九龄劝张说不要违规提拨亲近的官员,他未听从;张九龄反对重用牛仙客,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C.张九龄风度不凡,结交友善。宰相向唐玄宗推荐公卿时,玄宗都会询问此人是否有张九龄的风度;他与严挺之等有才干的人相处友善,交往始终不改变。
D.张九龄目光长远,有预见性。他在皇帝赦免安禄山的时候,指出安禄山有叛逆之心,应该除去,否则将来必成祸患,后来玄宗逃亡蜀地时还追念他的先知先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九龄以才鉴见推,当时吏部试拔萃选人及应举者,威令九龄与右拾遗赵冬曦考其等第。
(2)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禆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昌,字公明,汴州开封人也。出自行间,少学骑射。史朝义遣将围宋州;昌在围中,连月不解,城中食尽,贼垂将陷之。刺史李岑计蹙,昌为之谋曰:“廪中有数千斤曲,可以屑食。计援兵不二旬日当至。东南隅之敌,众认为危,昌请守之。”昌遂被铠持盾登城,陈逆顺以告谕贼,贼众畏服。后十五日,救军至,贼乃宵溃。超授试左金吾卫郎将。
李灵曜据汴州叛,刺史李僧惠将受灵曜牵制;昌密遣曾神表潜僧惠。僧惠召昌问计,昌泣陈其逆顺;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李希烈陷汴州,人心震恐。时昌以三千人守宁陵,希烈率五万众阵于城下;昌深堑以遏地道,凡四十五日,不解甲胄,躬励士卒,大破希烈。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活捉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贞元三年,委昌北出五原。岁余,授泾州刺史。昌躬率士众,力耕三年,军食丰羡,名闻阙下。受诏城平凉,以扼弹筝峡口。旬余毕。平凉居北地之要,分兵援戍,其要冲,遂以保宁边鄙。
昌初至平凉劫盟之所,收聚亡殁将士骸骨坎瘗之,分为大将三十人,将士百人,葬于浅水原。建二冢,大将曰“旌义冢”,将士曰“怀忠冢”。昌盛陈兵设幕次,具牢馔祭之。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昌在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年六十四,司空。
(注)①五原:地名。辖区在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②泾州:地名。辖区在今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北。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月不 解:解围
B.昌密遣曾神表潜僧惠 说:劝说
C.励士卒  躬:亲自
D.其要冲 遏:制止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救军至,贼宵溃     今其智反不能及
B.希烈率五万众阵城下 徘徊斗牛之间
C.扼弹筝峡口 然秦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D.旬余毕    余固笑不信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古代军队编制。在古代军队编制中,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行。“行”在这里泛指军队。
B.阙,本指古代帝王宫殿前的台阶,可借指帝王的住所。阙下,帝王所居之处,这里指朝廷。
C.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主要指居丧或逢其他凶事时所穿的衣服,也可指日常所穿的便装。
D.赠,死后追封官爵。皇帝赐予官员或官员的父母妻室等官职或爵位,生者称封,逝者称赠。
【小题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曙希烈/退保蔡州
B.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C.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D.希烈解围攻陈州/刺史李公廉计穷/昌从刘玄佐救之/至陈州西与贼遇/昌晨压其阵/及未成列大破之/生擒其将翟曜/希烈退保蔡州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昌有勇有谋,临危主动请缨,宋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他提出以酒曲充饥的建议,主张坚守城池,等待援军,并主动要求守卫东南角。
B.刘昌御敌有方,率部以少胜多,他率三千人抵御李希烈的五万大军,对外据天堑防守,对内激励士气,军队坚持四十五日,终于打败敌军。
C.刘昌尽职尽责,戍边不辱使命。他任泾州刺史时,亲率士兵耕作,保障了军粮的供应;他奉命修筑平凉城,并派兵把守,保障了边地的安定。
D.刘昌有情有义,善待阵亡官兵。他初到平凉之时,将收集到的一百多位官兵的骸骨安葬好,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他身穿素服到场祭奠。
【小题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话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惠感之,乃使神表赍表诣阙,请讨灵曜,遂翦灵曜左翼。
(2)昌在西边十五年。及婴疾,约以是日赴京求医,未发而卒。
(3)昌及大将皆素服临之,诸道师徒,莫不感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玄宗之,召试文章   奇:奇特
B.甫自京师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C.严武之,有时不冠   过:拜访
D.自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B.天宝是年号,古代皇帝即位,一般都要重新定制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这属于干支纪年法。
C.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
D.“拜”是授予官职。古代官员任免升迁均有定称。如“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
D.由于不能拜见郭英乂,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契苾何力,其先铁勒别部之酋长也。父葛,隋大业中继为莫贺咄特勤,以地逼吐谷浑,所居隘狭,又多瘴疠,遂入龟兹,居于热海之上。特勤死,何力时年九岁,降号大俟利发。至贞观六年,随其母率众千馀家沙州,奉表内附,太宗其部落于甘、凉二州。何力至京,授左领军将军。
七年,与凉州都督李大亮、将军薛万均同征吐谷浑。军次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行,为贼所攻,兄弟皆中枪堕马,徒步而斗,兵士死者十六七。何力闻之,将数百骑驰往,突围而前,纵横奋击,贼兵披靡,万均兄弟由是获免。时吐谷浑主在突沦川,何力复欲袭之,万均惩其前败,固言不可。何力曰:“贼非有城郭,逐水草以为生,若不袭其不,便恐鸟惊鱼散。一失机会,安可倾其巢穴耶!”乃自选骁兵千馀骑,直入突沦川,袭破吐谷浑牙帐,斩首数千级,获驼马牛羊二十馀万头,浑主脱身以免,俘其妻子而还。有诏劳于大斗拔谷。万均乃排毁何力,自称己功。何力不愤怒,拔刀而起,欲杀万均,诸将劝止之。太宗闻而责问其故,何力言万均败恧之事,太宗怒,将解其官回授,何力固让曰:“以臣之故而解万均,恐诸蕃闻之,以为陛下厚蕃轻汉,转相诬告,驰竞必多。又夷狄无知,或谓汉臣皆如此辈,固非安宁之术也。”太宗乃止。寻令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敕尚临洮县主。

(选自《旧唐书·契苾何力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其母率众千馀家沙州   诣:到
B.太宗其部落于甘、凉二州 置:安置
C.若不袭其不     虞:欺诈
D.何力不愤怒     胜:经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