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何鉴,字世光,浙江新昌人。成化五年进士。授宜兴知县。征拜御史,巡宣府、大同。劾巡抚郑宁以下数十人不职,按裨将孟玺等罪。还巡太仓。总督太监犯法,逮治之,为所构,下錦衣狱。得释,再按江北。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鉴请以山麓为限,他樵采勿禁,遂著为令。出为河南知府。振累岁饥,条行荒政十事。历四川左、右布政使。弘治六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抚江南,兼理抗、嘉、湖三府税粮。苏、松水灾,用便宜发漕米十五万石振之。与侍郎徐贯疏吴淞、白茆诸渠,泄水入海,水患以除。复巡抚山东,迁刑部侍郎。母忧去。十八年还朝。时承平久,生齿日繁。孝宗览天下户籍数乃视国初反减,咎所司溺职,欲厘正之。敕鉴以故官兼左佥都御史往河南、湖广、陕西阅实户口。因疏善后十事及军民利病以闻。会孝宗已崩,武宗悉采纳之。正德二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鉴前抚江南,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嗛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六年正月,召为刑部尚书。八年,宣府送迤北降人脱脱太等至京,命充御马监勇士。鉴等上言:“今使降人出入禁中,假宠逾分,且生慢侮。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帝不听。宁王宸濠谋复护卫,鉴力遏之。都督白玉以失事罢,厚贿豹房诸幸臣求复,鉴执不从。诸幸臣族炯事者发鉴家僮取将校金钱,言官遂交章劾鉴,致仕去。阅九年卒,年八十。

(选自《明史•何鉴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B.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C.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D.尝按千户张文冕罪/文冕亡去/至是构于刘瑾/而瑾亦嗛鉴不与通/遂坐以事连罚米/贫不能偿/奏诉获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之后可以被授予官职的人。
B.弘治,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只用一个。
C.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在明代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D.幸臣,指被皇帝亲信、宠爱的臣子,也就是指得宠的臣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鉴恪尽职守,严格执法。何鉴巡视宣府、大同时查办了巡抚郑宁的副将孟玺等人的罪行,巡按太仓时逮捕并法办了违犯法令的总督太监。
B.何鉴做事认真,皇帝认可。孝宗发现国家人口增加但户籍数减少,就令何鉴核查,后来何鉴上书陈述对瞒报户籍的军民的处理意见,朝廷认可。
C.何鉴一心为公,关心民生。苏、松两地发生水灾,何鉴开仓发放漕粮赈灾,后与侍郎徐贯一起疏通吴淞、白茆一带的许多水渠,消除此地水患。
D.何鉴不畏权势,遭遇弹劾。宁王朱宸濠想恢复护卫的职务,因渎职罢官的都督白玉想恢复官职,何鉴都坚决阻止,由此小人作祟,后被谏官弹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凤阳皇陵所在,近境取寸木,法皆死,陵军多倚禁虐民。
(2)万一北寇闻之,潜使黠贼伪降,以为间谍,宁不为将来患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04 09:09: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

方国珍起海上,掠郡县,有司不能制。行省复辟基为元帅府都事。基议筑庆元诸城以逼贼,国珍气沮。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国珍惧,厚赂基。基不受。亡何,山寇蜂起,行省复辟基剿捕,与行院判石抹宜孙守处州。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基遂弃官还青田,著《郁离子》以见志。时避方氏者争依基,基稍为部署,寇不敢犯。

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太祖问征取计,基曰:“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太祖大悦曰:“先生有至计,勿惜尽言。”

基丧母,值兵事未敢言,至是请还葬。会苗军反,杀金、处守将胡大海、耿再成等,浙东摇动。基至衢,为守将夏毅谕安诸属邑,复与平章邵荣等谋复处州,乱遂定。

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军卫法,初定处州税粮,视宋制亩加五合,惟青田命毋加,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帝幸汴梁,基与左丞相善长居守。基谓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令御史纠劾无所避,宿卫宦侍有过者,皆启皇太子置之法,人惮其严。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B.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C.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D.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及宋濂等/名以币聘/基未应/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我国古代常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一般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B.中书省,我国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明清时期废其名称。
C.中原,洛阳至开封一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外族对应时又泛指中国。
D.皇太子,指封建社会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基深受恩宠。太祖专门建造礼贤馆来安排刘基居住,对他十分宠爱;确定粮税时,唯独刘基的家乡青田没有增加。
B.刘基有军事才能。刘基建议修筑庆元诸城来逼迫贼寇,方国珍气势受阻;山贼蜂拥而起,他奉命前去围剿,成功驻守处州。
C.刘基有战略眼光。刘基向太祖谏言,建议先灭掉张士诚再灭掉陈友谅最后攻取中原夺取天下,这一策略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D.刘基胸怀大局。刘基的母亲去世多日,直到战事稍缓才请求回乡举行奠礼;他留守京城,认为应该整肃纲纪,下令御史检举弹劾无所顾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左丞帖里帖木儿招谕国珍,基言方氏兄弟首乱,不诛无以惩后。
(2)经略使李国凤上其功,执政以方氏故抑之,授总管府判,不与兵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洽,字和仲,临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天启初,诸贤汇进,洽有力焉。迁太常少卿。三年冬,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洽本赵南星所引,及魏忠贤逐南星,洽乞罢,不许。五年四月,御史李应公希忠贤指劾洽,遂夺职闲住。崇祯元年,召拜工部右侍郎,摄部事。兵部尚书王在晋罢,帝召见群臣,奇洽状貌,即擢任之。上疏陈军政十事,帝并褒纳。寻上言:“祖宗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钱,屯田是也。总督张佳允、巡抚张国彦行之蓟镇,为豪右所阻。遗天施地生之利,而日讲生财之术,为养军资,不大失策乎!乞敕诸道监司,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帝称善,即命行之。尝奏汰年深武弁无荐者四十八人,以边才举监司杨嗣昌、梁廷栋,后皆大用。二年十月,大清兵大安口入,都城戎严。洽急征四方兵入卫,督师袁崇焕、巡抚解经传、总兵官祖大寿等先后至,不能拒,大清兵遂深入。帝忧甚,十一月召对廷臣。侍郎周延儒言:“本兵备御疏忽,调度乖张。”检讨项煜继之,且曰:“世宗斩一丁汝夔,将士震悚,强敌宵遁。”帝颔之,遂下洽狱。明年四月,洽竟瘐死。寻论罪,复坐大辟。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遵化陷,再日始得报,帝怒其侦探不明,又以廷臣玩祗,拟用重典,故于洽不少贷。厥后都城复三被兵,枢臣咸获免,人多为洽惜之。

(节选自《明史·王洽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B.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C.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D.历知东光/任丘/服阕/补长垣/洽仪表颀伟/危坐堂上/吏民望之若神/明其廉能为一方最/擢吏部稽勋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常,秦时又称为奉常;古代多为九卿之一,主要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
B.摄,代理、兼职,一般指低级官员代行较高职权,也用于长官兼理部属职责。
C.豪右,文中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朝以右为上,所以称豪右。
D.敕,原专指皇帝自上而下的命令诏书,后也指官长告诫僚属或子孙的训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洽宦海沉浮,身不由己。在魏忠贤斥逐赵南星时,他主动请求辞去官职,却没有得到批准,但最终还是被魏忠贤的党羽弹劾,因此免官。
B.王洽勇于进言,多获认可。他向朝廷呈奏的十条军政建议都得到采纳,他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屯田建议也得到了皇上认可并被立即推行。
C.王洽选贤荐能,慧眼识才。天启初年,许多贤才在他的举荐之下才得以进用;任职兵部时,他所举荐的杨嗣昌、梁廷栋,后来都获得重用。
D.王洽受到诬陷,含冤而死。清兵进逼北京城,他并无失职之处,却遭到周延儒和项煜的诬告,最终被判处大辟之罪,人们后来都很同情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遵先朝七分防操、三分屯垦之制,实心力行,庶国计有裨。
(2)洽清修伉直,雅负时望,而应变非所长。骤逢大故,以时艰见绌。

同类题3

文言文阅读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
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
夏言居政府,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
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 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翟銮深受赏识,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之有。”
(2)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辅,字文弼。永乐三年进封新城侯。安南黎季犛弑其主,自称太上皇……帝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辅为右副将军,会左副将军西平侯沐晟,分道进讨。四年十月,能卒于军,辅代领其众。自凭祥进师,檄季犛二十罪。道芹站,走其伏兵,抵新福。晟军亦至,营于白鹤。安南有东、西二都,依宣、洮、沲、富良四江为险,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辅自新福移军三带州,造船图进取。敕拜辅为将军。十二月,辅军次富良江北,遣骠骑将军朱荣破贼嘉林江,遂与晟合军进攻多邦城。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夜四鼓,越重濠,云梯傅其城。都指挥蔡福先登,士蚁附而上,角鸣,万炬齐举,城下兵鼓噪继进,遂入城,贼大溃。尽焚缘江木栅。进克东都,辑吏民,抚降附,来归者日以万计。遣别将李彬、陈旭取西都,又分军破贼援兵。季犛焚宫室仓库逃入海。仁宗即位,掌中军都督府事,进太师,并支二俸。成祖丧满二十七日,帝素冠麻衣以朝。而群臣皆已从吉,惟辅与学士杨士奇服如帝。帝叹曰:“辅,武臣也,而知礼过六卿。”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加禄三百石。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三定交南,威名闻海外。历事四朝,连姻帝室,而小心敬慎,与蹇、夏、三杨,同心辅政。二十余年,海内宴然,辅有力焉。王振擅权,文武大臣望尘顿首,惟辅与抗礼。
(《明史•列传•卷四十二》,有删节)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B.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C.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D.贼缘江南/北岸立栅/聚舟/其中筑城于多邦隘/城栅桥舰相连九百余里/兵众七百万/欲据险以老辅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如弑君,弑父。
B.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狭义的江南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
C.俸禄指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
D.顿首指见面时,双手合抱举前,向对方致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辅治军整肃,善于带兵打仗。安南黎季犛以下犯上,杀了国王。张辅率兵讨伐,尽管黎季犛凭借地势险要兵员众多抵抗,却根本无法挽回败局。
B.张辅办事知礼,受到皇上称赞。成祖丧期满二十七日时,皇上戴素冠穿麻衣临朝,而群臣都已改为吉服,只有张辅和大学士杨士奇穿戴与皇上一样。
C.张辅威名远扬,为人谨慎小心。他三次平定交趾,经历四朝天子,与帝室联姻,却不恃宠,与蹇义、夏原吉等同心辅政,为国家安定作出了贡献。
D.张辅刚毅威严,处事遵守尺度。高煦谋反,张辅与其断然划清界线。王振专权,文武大臣远远见到就行叩拜礼,只有张辅与他当面讨论礼节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佯欲他攻以懈贼,令都督黄中等将死士,人持炬火铜角。
(2)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孔克仁,句容人。由行省都事进郎中。尝偕宋濂侍太祖,太祖数与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事。陈友谅既灭,太祖志图中原,谓克仁曰: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兵农兼资进取退守仍于两淮间馈运可通之处,储粮以俟。兵食既足,中原可图。卿以为何如?克仁对曰:积粮训兵,观衅待时,此长策也。当是时,江左兵势日盛,太祖以汉高自期,尝谓克仁曰:秦政暴虐,汉高帝起布衣,以宽大驭群雄,遂为天下主。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因感叹久之。又曰:江南则惟我与张士诚耳。士诚多奸谋,尚间谍,御众无纪律。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克仁顿首曰:主上神武,当定天下于一矣。尝阅《汉书》,濂与克仁侍。太祖曰:汉治道不纯者何?克仁对曰:王霸杂故也。太祖曰:谁执其咎?克仁曰:责在高祖。太祖曰:高祖创业,遭秦灭学,民憔悴甫苏,礼乐之事固所未讲。孝文为令主,正当制礼作乐,以复三代之旧。乃逡巡未遑,使汉业终于如是。帝王之道,贵不违时。三代之王有其时而能为之,汉文有其时而不为,周世宗则无其时而为之者也。又尝问克仁:汉高起徒步为万乘主,所操何道?克仁对曰:知人善任使。克仁侍帷幄最久,故获闻太祖谋略居多。 洪武二年四月,命克仁等授诸子,功臣子弟亦令入学。已,出知江州,入为参议,坐事死。

(选自《明史•孔克仁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B.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C.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D.元运既隳/豪杰互争/其衅可乘/吾欲督两淮江南/诸郡之民及时耕种/加以训练/ 兵农兼资/进取退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麻布衣服。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故常用来借指平民。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B.顿首: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本文中的“顿首”属于书简表奏用语,有致敬意。
C.王霸:王道、霸道的统称。其中王道是以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也属儒家政治主张,如“春秋五霸”说。
D.经:指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书。本文中的“经”是指“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著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克仁忠诚,颇得皇上信任。皇上让他陪侍,且经常和他讨论天下形势及前代兴亡的史实,以资政建。
B.孔克仁聪慧,颇具洞察之力。皇上和他讲述图中原之志,他赞赏皇上储粮、练兵、等待等都是战略之计。
C.孔克仁自信,常怀崇敬之心。皇上筹划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认同,并赞赏主上神武,定能成就天下。
D.孔克仁好学,被任命为经师。皇上发现他在读《汉书》,就试着查问,他能对答如流,后被任命为经师。
【小题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群雄蜂起,皆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此其所以无成也。
⑵我以数十万众,修军政,任将帅,相时而动,其势有不足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