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套种”是在前手作物生长后期的行间,精种或移栽后季作物,使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得以成熟。“间作”是在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成分管相间种植不同农作物,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生产实践中,两种方式经常结合使用,形成“间作一一套种”模式,是传统种植业常用的一项增产措施,但近年来采用的越来越少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套种“可显著提高
A.劳动生产率
B.耕地的肥力
C.农作物熟制
D.农产品品质
【小题2】最能体现对气候资源充分利用的间作搭配模式是
A.株型”一高一缕”
B.根系“-深一线”
C.播种“”一早一晚”
D.需水“多一少”
【小题3】近年来,“同作套种”模式在我国农村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A.农业劳动力不足
B.农作物种类减少
C.农产品供过于求
D.机械化生产不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8-04-22 11:13: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有关图中各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是水源、光照充足
B.乙地区农业为绿洲农业,但灌溉不当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C.丙地区因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发展河谷农业
D.与丁地区相比,戌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
【小题2】戊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频发区,下列与这些灾害产生无关的因素是( )
A.气候温暖
B.暴雨频繁
C.地质复杂
D.植被破坏
同类题2
对比甲、乙两幅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甲图中A、B、C三大农业带各自主要的农作物类型,并比较A、B两农业带农作物类型产生差异的原因。
(2)说出甲图中A、B、C三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发展的优势条件。
(3)分析乙图中①地形成良性农业生态系统的途径。
同类题3
下表为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海拔高度 D. 洋流性质
【小题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 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
C. 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 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小题3】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 B. ②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 ③以水田农业为主 D. ④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同类题4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玉米喜光,苗期需水量少,较为耐旱;拔节后水分需求量急剧增加,特别是7~9月份,对水分要求极高;到成熟期需水量又偏少。近年来玉米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中70%的种子来自河西走廊的玉米制种基地。玉米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玉米种子并进行筛选储存。下图为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示意图。
(1)简述河西走廊城市分布特点。
(2)分析河西走廊发展玉米制种的气候优势。
(3)分析水源条件对河西走廊玉米生长的影响。
(4)你认为河西走廊是否可以建成世界级玉米制种基地?请说明理由。
同类题5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沙地历史上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早在20世纪90年代,部分农民开始试验在沙漠中种植水稻。早期沙漠种植水稻的方法是在沙底铺一层塑料膜,容易形成死水潭,导致水稻发育不良。现在采用生态透气的防渗沙漠水稻种植法,获得成功,当地农民每年春种秋收,稻穗大、颗粒饱满,单产每亩达500 kg,昔日沙漠变成了良田。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小题1】科尔沁沙地种植水稻的水源直接来自( )
A.雨水
B.河流水
C.地下水
D.冰雪融水
【小题2】在稻田侧面的沙坡上铺设塑料膜的主要作用是( )
A.防止水分下渗
B.提供有机肥料
C.防风阻沙
D.保持地温
【小题3】沙漠稻产量较高,品质较好的主要原因是( )
①晴天多,昼夜温差大②土壤粘重、有机质含量高③生长期长,有机质积累多④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病虫害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区域产业活动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农业区位自然条件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