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孝孺幼警敏,读书日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漠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惠帝即位,国家大政事辄咨之。燕兵起,延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燕王亦不奉诏。未几,燕兵掠沛县,烧粮艘。时河北师劳无功,而德州又馈饷道绝,孝孺深以为忧。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之,使内乱。乃建议白帝:遣锦衣卫千户张安玺书往北平,赐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送燕军前。间不得行。遣人许以割地,燕王不听。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领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之声彻殿壁,成祖降榻曰:“先生勿自苦,子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儒曰:“成王何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儒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今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以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日寸    盈:有余,多出
B.谋以计之    间:挑拨,使人不和
C.遣锦衣卫千户张安玺书往北平   赍:带着,携带
D.成祖降榻劳曰  劳:劝勉
【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遣人许以割地
A.籍何以至此B.敢以烦执事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予羁縻不得还
【小题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6-12 10:49: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左懋第,字萝石,莱阳人。崇祯四年进士。授韩城知县,有异政。遭父丧,三年不入内寝,事母尽孝。十二年,擢户科给事中。疏陈回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又请严禁将士剽掠,有司朘削。明年正月,剿饷罢征,亦请马上速行,恐远方吏不知,先已征,民不沾实惠。帝并采纳。十四年,督催曹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饥死者三,疲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鼓其耕种之心。

十六年秋,出察江防。明年五月,福王立,进兵科都给事中。时大清兵连破李自成,朝议遣使通好,而难其人。懋第母陈殁于燕,懋第欲因是返杦葬,请行。乃拜懋第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少马绍愉偕,而令懋第经理河北,联络关东诸军。懋第濒行言:“请以辞阙之身,效一言。愿陛下以先帝仇耻为心,瞻高皇之弓剑,则思成祖列圣之陵寝何存;抚江上之残黎,则念河北、山东之赤子谁恤。更望时时整顿士马,必能渡河而战,始能扼河而守;必能扼河而守,始能画江而安。”

懋第衰绖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留懋第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用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歉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B.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责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C.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贵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D.疏陈四弊/谓民困/兵弱/臣工委顿/国计虚耗也/又陈费粟之策/令天下赎罪者尽输粟/盐策复开中之旧/令输粟边塞充军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澶运,水道运输。唐宋以来,指东南各地经水路运粮食往京师或其他指定的公仓。
B.先帝,当朝皇帝之前已经去世的历代皇帝,有时也指前朝的皇帝。
C.鸿胪寺,古代官署名,主官为鸿胪寺卿,掌管朝会、封授等礼仅。
D.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懋第关心民生,多次建言,他有感于民不聊生,向皇帝建议禁止军队劫掠、官员剥削百姓,请求朝廷体恤民情,这些意见多被采纳。
B.左懋第心忧社稷,竭忠尽智。他在请命出使之际,仍不忘向帝提出整兵备战的建议,认为应先安定江南,才能扼守黄河,进而渡河而战。
C.左懋第以大义为重,爱憎分明。堂弟左懋泰降清之后,曾经来探望,左懋第大声呵斥他,说他不是自己的弟弟,并将其赶出门去。
D.左懋第忠贞不贰,宁死不屈,清廷不同意改葬崇祯帝,他便在住处祭拜,听闻南京沧陷,他放声大哭,最后因为不肯降清,在顺治二年被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又陈安民息盗之策,请核荒田,察逋户,鼓其耕种之心。
(2)令第经理河北,联培关东诸军。第旗行言:“请以辞酬之身,效一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谭纶,字理,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南京礼部主事。纶沉毅知兵。时东南倭患已四年,朝议练乡兵御贼。参将成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倭犯栅浦,论自将击之,三战三捷。寻改官福建,乞终制去。
四十二年春,再起纶。倭屯崎头城,都指挥欧阳深搏战中伏死,传退据平海卫,陷政和、寿宁,各扼海道为归计。纶环栅断路,贼不得去,移营渚林。继光至,纶自将中军,总兵官刘显、俞大截将左、右军。全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贱。纶上疏请复行服,世宗许之。
四十四年冬,起故官,巡抚陕西。轮练兵事,朝延倚以办贼,遇警辄调,居官无淹岁。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请召纶、继光练兵。诏征纶还部,纶上疏曰:“四难不去,兵终不可练。夫敌之长技在骑,非召募三万人勤习车战,不足以制敌。计三万人月饷,岁五十四万,此一难也。燕、赵之士锐气尽于防边,非募吴、越习战之卒万二千人杂教之,事必无成。与继光召之可立至,议者以为不可。信任之不专,此二难也。军事尚严,而燕、赵士素骄,骤见军法,必大震骇。且去京师近,流言易生,徒令忠智之士掣肘废功,更酿他患,此三难也。我兵素未当敌,战而胜之,彼不心服。能再破,内生忌嫉: 欲再举,祸已先至。此四难也。以今之计,请调精兵三万,分为三营。春秋两防,三营兵各移近边。至则遏之边外,入则决死边内。二者不效,臣无所逃罪。”诏悉如所请。
神宗即位,起兵部尚书。给事中雒遵①中动不称职,三疏乞罢,优诏留之。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缢襄敏。
(节选自《明史·谭纶传》)
【注释】①雒遵(1537-1590)字道行,陕西泾阳人。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B.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C.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D.参将戚继光请期三年后用之/纶亦练千人/立束伍法/自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字”与“名”在意义上多是相关联的,张衡字平子,名、字中的“衡”和“平子" 同义,辛弃疾字“幼安”,是“弃疾”的结果。
B.“进士”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对考取最高等级功名者的称呼,与司马迁《报任安书》“推贤进士为务”中的“进士”意义是相同的。
C.“世宗”是明朝皇帝朱厚她的庙号。“庙号”是古时皇帝死了之后,在太庙立室祭祀专立的名号。“神宗”则是明朝皇帝朱翊钧的庙号。
D.“疏”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被称为奏疏。《谏太宗十思疏》就属于这种文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谭纶富有谋略。在与倭寇对战的过程中,他围起栅栏,巧妙地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最终大获全胜,
B.谭纶尽孝守节。他战功显赫,虽有升迁良机,但因家中遭遇丧事,他不留恋官位,请求去官服丧。
C.谭纶进退有度。他论练兵“四难”中,说他和戚继光遭遇信任危机,无意练兵,请皇帝另择贤良
D.谭纶虑事周全。他分析练兵时,提出“粮饷”“信任”、“士气”“实战”等“四难”,客观中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令继光以中军薄贼垒,左右军继之,大破贼。
(2) 给事中维遵动纶不称职,纶三疏乞罢,优诏留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宗建,字季侯,吴江人,尚书用曾孙也。万历四十一年进士。除武康知县,调繁仁和,有异政,入为御史。时辽事方棘,上疏责备辅臣。无何,沈阳破,宗建责当事大臣益急,因请破格用人,召还熊廷弼。明年广宁失廷臣多庇辽东巡抚王化贞欲甚熊廷弼罪宗建不平为剖两人罪案颇右廷弼诸庇化贞者乃深疾宗建给事中郭巩者,先以劾廷弼被谪。廷弼败,复官,遂深结忠贤。知忠贤最恶宗建,乃疏诋廷弼,因诋朝廷之荐廷弼者,而宗建与焉。当是时,忠贤势益盛。宗建虑内外合谋,其祸将大,三年二月遂抗疏直攻忠贤。疏入,忠贤益怒。率刘朝等环泣帝前,乞自髡以激帝怒。乃令宗建陈交通实状,将加重谴,宗建回奏益侃直。忠贤议廷杖之,阁臣力争,乃止,夺俸。会给事中刘弘化、御史方大任等交章助宗建攻忠贤、巩,巩复力诋诸人。诏下诸疏平议,廷臣为两解之。乃严旨切责,夺巩、宗建俸三月。是时,刘朝典内操,遂谋行边。廷臣微闻之,莫敢言。宗建曰:“巩自谓未尝通内,今诚能出片纸遏朝,吾请为洗交结之名。”巩噤不敢发。宗建乃抗疏极诛,历陈三不可、九害,会朝与忠贤有隙,事亦中寝。五年三月,大学士冯铨衔御史张慎言尝论己,属其门生曹钦程诬劾,而以宗建为首。忠贤遂矫诏削籍,下抚按追赃,竟坐纳廷弼贿万三千,毙之狱。忠贤败,诏赠宗建太仆寺卿,官其一子。福王时,追率忠毅。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广宁失/廷臣多庇/辽东巡抚王化贞欲甚熊廷弼罪/宗建不平/为剖两人罪案颇右/廷弼诸庇化贞者乃深疾宗建/
B.明年/广宁失/廷臣多庇/辽东巡抚王化贞欲甚熊廷弼罪/宗建不平/为剖两人罪案/颇右廷弼/诸庇化贞者乃深疾宗建/
C.明年/广宁失/廷臣多庇辽东巡抚王化贞/欲甚熊廷弼罪/宗建不平/为剖两人罪案颇右/廷弼诸庇化贞者乃深疾宗建/
D.明年/广宁失/廷臣多庇辽东巡抚王化贞/欲甚熊廷弼罪/宗建不平/为剖两人罪案/颇右廷弼/诸庇化贞者乃深疾宗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廷杖,指在朝堂殿阶下杖责官员,是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刑罚。
B.内操,指明代皇帝选亲信太监授予甲冑,在宫中操练军事技能。
C.大学士,明代又称内阁大学士,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官。
D.谥,是朝廷根据死去官员生前的功绩,追封爵位官职以表褒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宗建治理有方,受到器重。周宗建先任武康知县,后被调任到政务繁剧的仁和县,因政绩突出,被调入朝中担任御史。
B.周宗建忧心战事,力荐人才。沈阳失陷,周宗建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主事大臣御边不力,极力请求皇帝破格任用熊廷弼。
C.周宗建忠诚刚直,全力匡谏。周宗建担心魏忠贤将祸害国家,上疏弹劾,皇帝命令魏忠贤交待罪状,并加以严厉惩罚。
D.周宗建遭受诬陷,含冤而死。魏忠贤借有人诬劾周宗建受贿,假传圣旨削夺周宗建官籍,最后将他定罪,杀死于狱中。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忠贤最恶宗建,乃疏诋廷弼,因诋朝廷之荐廷弼者,而宗建与焉。
(2)宗建乃抗疏极谏,历陈三不可、九害,会朝与忠贤有隙,事亦中寝。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摧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A.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B.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C.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D.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举人参加殿试,及第即可成为进士。
B.服阕:服丧起码除去丧服。服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戴孝,通过穿孝服、佩黑纱或戴白花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
C.正德九年:年号纪年法。古时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例如“庆历四年”“元丰十年”。
D.疏:奏章。它是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进言时使用的一种文书,也称“奏疏”和“奏议”,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世宁为人正直,爱憎分明。他密令龙英和赵元瑶逮捕屡次为非作歹的太平知州李濬,也多次上奏章极力举荐仕途不顺的贤才。
B.胡世宁通晓军事,果敢有谋。在赴京途中遇流寇攻打州城,他出谋划策,成功防守,从而化解了敌寇攻城的危机。
C.胡士宁不畏权贵,嫉恶如仇。担任德安推官时,他制裁了骄横的岐王;作为江西副使,他大胆劝谏,要皇上遏制宁王宸濠的势力。
D.胡世宁处事严正,刚直不阿。与李承勋、张璁及桂萼等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因个人情感而轻易更改主张、附和他人言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2)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卫景瑗,字仲玉,韩城人。天启五年进士,授河南推官。崇祯四年征授御史,劾首辅周延儒纳贿行私数事,复劾吏部侍郎曾楚卿佞邪。帝不纳。出按真定诸府。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历尚宝、大理丞,进少卿。十五年春,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岁饥疫,疏乞振济。搜军实,练火器,戢豪宗,声绩甚著。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将犯山西,宣大总督王继谟檄大同总兵官姜瓖扼之河上,瓖潜使归附而还。景瑗不知其变也,及山西陷,景瑗邀瓖歃血守。瓖出告人曰:“卫巡抚,秦人也,将应贼矣。”代王疑之,不见景瑗,永庆王射杀景瑗仆。会景瑗有足疾,不时出,兵事,瓖主之。瓖兄瑄,故昌平总兵也,劝瓖降贼。瓖虑其下不从,人犒之银,言励守城将士,代王信之。诸郡王分门守,瓖每门遣卒二百人助守。至三月朔,贼抵城下。瓖即射杀永庆王,开门迎贼入。绐景瑗计事,景瑗乘马出,始知其变也,自坠马下。贼执之见自成,自成欲官之。景瑗据地坐大呼皇帝而哭,贼义之,曰“忠臣也”,不杀。景瑗猝起,以头触阶石,血淋漓。贼引出,顾见瓖,骂曰:“反贼,与我盟而叛,神其赦汝耶!”贼使景瑗母劝之降。景瑗曰:“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母出,景瑗谓人曰:“我不骂贼者,以全母也。”初六日自缢于僧寺。贼叹曰:“忠臣!”移其妻子空舍,戒毋犯。福王时,赠景瑗兵部尚书,谥忠毅。

 (《明史•卫景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
B.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
C.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
D.父丧不俟命/竟归/服阕/起故官/疏救给事中/傅朝佑李汝璨以论温体仁下吏/故帝不怿/左迁行人司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B.服阕,按旧俗,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C.左迁,指降职或贬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是升官的意思。
D.歃血,指的是古代举行盟会时,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的行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瑗公正廉洁,执法不阿。他在担任御史一职时,先弹劾首辅大臣周延儒贪污受贿,又弹劾吏部侍郎曾楚卿邪佞,不避权贵,秉公办事,深受皇帝信任。
B.景瑗勤政爱民,政绩显著。他在担任大同巡抚期间,百姓饥寒交迫,疾病流行,他及时上疏朝廷,请求赈济灾民。此外,他还厉兵秣马,铸造火器,打击豪强,有很高的声望。
C.景瑗孝顺父母,恪守孝道。父亲过世,他未等朝廷准假即归故里。景瑗被贼所擒,贼使其母来劝降,景瑗为保全其母,故不骂贼。
D.景瑗尽忠守节,宁死不屈。李自成犯山西,因姜瓖叛主投敌,景瑗不幸被擒。但他宁死不降,终以死报国。其气节令义军叹服,后被福王追赠兵部尚书,谥忠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宣大总督王继谟檄大同总兵官姜瓖扼之河上,瓖潜使归附而还。
(2)绐景瑗计事,景瑗乘马出,始知其变也,自坠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