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地理
题干
读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下列问题。
地区
种植业比重
畜牧业比重
商品率
投入劳动力数量
①
86%
14%
20%
大
②
45%
55%
90%
小
③
8%
92%
89%
小
【小题1】①②③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次为( )
A.季风水田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B.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小题2】下列关于②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B.受市场波动影响小
C.机械化水平高
D.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单选题 更新时间:2018-12-26 10:17: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但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 )
A.都临海洋
B.都处在大河的入海口
C.同属地势平坦的大平原
D.同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小题2】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 )
A.同属温带地区
B.气候的大陆性强
C.同属东部季风区
D.都是平原地区
【小题3】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 )
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稠密④地势平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同类题2
粮食安全是当今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2003—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九连增”,有力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高产粮食作物取代低产粮食作物)是粮食增产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国“九连增”期间各粮食作物产量变化表,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关于“九连增”期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稻谷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B.小麦增产率超过粮食增产率
C.稻谷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D.小麦增产对粮食增产贡献最大
【小题2】玉米取代大豆是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重头戏,进行这类调整规模最大的地区最可能是
A.东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小题3】关于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相对节省土地
B.可以缓解各粮食作物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
C.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D.从长远来看种植结构调整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同类题3
自古以来,“南方丝绸之路”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贸易通道。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地形地势特征对其河流特征的影响。
(2)说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基本沿山间谷地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3)简述我国云南省地形特征对区域农业活动的主要影响。
同类题4
读欧洲某地农业要素统计表,回答下列各题。
位置
0°~3°E,47°N~50°E
平均海拔(m)
46
年平均气温(℃)
11.5
7月平均气温(℃)
20.7
1月平均气温(℃)
2.6
平均降水量(mm)
780
主要农产品
小麦、甜菜、乳畜产品
【小题1】该地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自给农业
B.种植园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型农业
【小题2】关于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C.最大限制性因素是土壤盐碱化
D.最大障碍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矛盾突出
同类题5
下图示意我国农业区及气象站点(数量)的分布,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农业区初、终霜日出现的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影响我国农业区气象站点数量的直接因素是农业区的( )
①范围 ②农业生产结构 ③气候 ④地形 ⑤种植密度 ⑥单位面积产值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小题2】从整体上看,我国终霜日分布的特点是( )
A.西早东晚
B.东早西晚
C.南早北晚
D.北早南晚
【小题3】我国无霜期最短和最长的农业区分别是( )
A.青藏区 华南区
B.东北区 西南区
C.东北区 长江中下游区
D.青藏区 黄淮海区
相关知识点
人文地理
区域产业活动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