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大地有耳

(1)乡下的老人认为,天地之间有一副好大的石磨,上扇是天,下扇是地,风推着磨转,把云朵磨成雨滴,把星辰磨成闪电,把山川河流磨得雷声轰鸣。

(2)雷声是迎接雨水的礼炮,抑或是草木禾苗进入节气的闹铃。城里人听见雷声,第一反应是关闭门窗。乡下人则不然,雷声起,躲在屋檐下仰起脸迎雨,响雷从耳朵里滚过,从眼睛里滚过。心里藏着一个朴实的想法,雷声就是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某种方言,是一封来自天空的雨情电报。

(3)雷声轰鸣,在乡间和百姓一道竖起耳朵的,还有一种雨滴般大小的生灵——地耳。对于它们而言,雨水堪比乳汁。在一场大雨过后,这些大地的耳朵,装满雷声雨声,迅速铺满山冈,比根须、比枝叶、比花朵更准确地找到生长的方向。

(4)打春后,地耳应该是首先睡醒的。它们柔小的身影像一只只翘起的耳朵,听雨水在阳光下奔跑,听落在地上的云彩被风卷起又铺开,听雷声碾过的泥土和石头使劲地翻身。地耳一动不动地趴着,巧妙地捂住身子下面的雨水和雷声,担心阳光下的蒸发会让它们生命的河床再次干涸。蜷缩的耳朵耐心地等待春雷响过,只要春雨浸湿地面,地耳星星点点的黛绿,如火把举起来,为早春增添一抹春色。

(5)乡间也有人将地耳称作地衣,是雨水和雷声一针一线织起来的丝棉大氅,嫩滑如小蝌蚪刚刚脱去的胞衣,裹着一层水湿的皂沫,在阳光下泛着油光。起初是一簇,很快像雨滴牵着雨滴在田野上奔跑,洇出一大片,毯子一般从山头散开,铺满半面山。它们把生命的底色铺洒在山坡上,为天空倒映出一片成长的黛绿,它们要为绵延群山着一身暗纹的衣衫。

(6)几个日头过后,地耳又蜷缩成豆大的黑点,和腐殖的泥土一个气色。鸟雀站在枝头,眼睁睁地看着地衣如潮水般缓缓退去,大地露出新鲜的皮肤,地耳再次还原成一粒种子。

(7)地耳的耳朵一直醒着,只要雷声轰隆,它们像窝在草丛中的兔子,警惕地扑棱着耳朵,扇扫着身边的细微响动。它们将这种响动听给自己,也听给大地,听给草木根须,听给节气和每一粒泥土。有了这些大地的耳朵,一切神秘都变得释然和开怀。

(8)进入梅雨期,地耳迎来一年之中的生长旺季。不温不凉的雨水和松软油汪的土地,让地耳的身子在发育中开始鼓胀,一双双肥硕的耳朵在风中打开。雨初歇,妇女和孩子就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挎着竹篾筐子进山采收地耳。山坡上,一咕嘟一咕嘟的地耳如山花一样繁茂,五指并拢从根部完整拔起,不大会工夫就装了多半筐。嫩闪闪的地耳如泥鳅的背身黝黑光亮,水湿水湿的一朵一朵,透过光亮的耳膜,似乎能看见菌丝正在大口呼吸。这时,生长在构树和花栎树上的木耳也迎来采摘季。和木耳相比,地耳的身子骨更轻盈单薄。乡间人说,木耳是木头花,地耳是泥巴花,一样的花朵一样的血脉,都是产自大山的野味,都仿佛是风雨雷电托生的精灵。

(9)在金秋时节,淘洗干净的地耳入厨后能吃出肉的质感和幸福。就着野蒜苗和山韭菜经火爆炒,出锅后冒着肉香,一只白瓷盘子端出云淡风轻的秋天,也端出山里人家热气腾腾的年景。地耳佐以姜末和葱白做馅料,包一案雪花饺子,煮肉般在锅里咕嘟三五分钟,饺子和锅里的水一起沸腾后生出云朵般的油花儿。出锅的地耳饺子,就着一碟加蒜泥的醋汤,满嘴土腥竟能腻住舌尖。厨房因为多了地耳,就这样多了一种滋味、一番情调。

(10)这些年,地耳成了饭店里的一道野味。地耳炒鸡蛋,韭菜做辅料,一黄一绿一褐构成秋天的图案。地耳包子,成为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小吃,城里人三两口就是一个,吃得满嘴生香,吃得心旷神怡。地耳当作海带打汤,瓦罐揭盖,几枚地耳、几根青菜、几滴香油、几段蒜苗,清亮的汤色里似乎倒映着蓝天白云,隐约能听见遥远的雷声,正从遥远的山冈上传来,天空越来越低,地耳竖起兔子般灵敏的耳朵,一动不动地等待着雨滴落下。汤勺舀起的不单是开胃的汤,也舀起一个生动的画面,舀起沉甸甸的季节。

(11)地耳或许是雷声绽放的云彩,或许是雨水风干的种子,也或许是山川河流衣衫上的一枚枚暗扣,它们如花瓣一样散开的耳朵,深情地倾听高天大地的耳语心音,为万物祈祷风调雨顺。人世间,只要灵魂高贵有趣,只要彩虹挂满心空,就算耳畔雷声轰鸣,也有音符如雨滴跳跃。就像地耳。

(选自2019年4月01日《人民日报》)

【小题1】第(5)段围绕地耳的别称“地衣”有一系列贴切形象的比喻,请加以赏析。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7)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3】本文量词的使用很有特点,请以第(8)段的加点词以“一咕嘟一咕嘟”为例加以赏析。
【小题4】文章末尾一段意蕴丰富,请加你评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8-31 03:4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配角”作为线素,始终贯穿着小说,小说中的几件小事也都是围绕着父亲的“配角身份而展开的。
B.当母亲对父亲职业平等观点表现出不屑时,父亲“脸上的肌肉抽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这里采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地揭示出父亲不被母亲理解的内心悲伤与无奈。
C.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中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辈子未能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小题2】联系全文看,父亲多年坚持演配角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小说最后在写“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天气,“我戴上红绒绒帽子、大口罩,国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祆”,早早地去爱晚亭看父亲演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若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选自2018年11月26日《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方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化而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都是前人留下来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D.文章所述的各种读书法都有着鲜明的儒学烙印,并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一对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方法的结论。
B.南宋人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具有思辨色彩。
C.文章的每一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了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文章在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进行论证时,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了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获取新知识、取得功名、矫正自我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读书要想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就必须知道古人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
D.文章所论传统读书法,在现代社会看来有积极的参考、指导价值,但仍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清史稿·儒林传》凡四卷,前三卷入传学者共284人,第四卷依《明史》旧规,为袭封衍圣公之孔子后裔11人。前三卷为全传主体,以学术好尚而区分类聚,大致第一卷为理学,第二、三卷为经学、小学。入传学者上起清初孙奇逢、黄宗羲,下迄晚清王先谦、孙诒让,一代学人,已见大体。各传行文皆有所本,或史馆旧文,或碑志传状,亦称大致可信。因此,数十年来,几辈学人之治清代学术史,凡论及学者学行,《清史稿·儒林传》不失为一有价值之参考文献。
②然而,由于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加以书成众手,完稿有期,故而其间的疏失、漏略、讹误又在所多有,从而严重影响了该传的信史价值。姑举数例,以见大概。
③卷一《陆世仪传》,称传主“少从刘宗周讲学”。据考,陆氏虽于所著《论学酬答》中表示,刘宗周为“今海内之可仰以为宗师者”,却并无追随其讲学的实际经历。惟其如此,乾隆年间全祖望为陆世仪立传,才说陆氏因未得师从刘氏而“终身以为恨”。又传末记陆世仪从祀文庙,时间亦不确。传称:“同治十一年,从祀文庙。”其实,江苏巡抚之疏请陆氏从祀,事在同治十三年四月,五月十六日饬下礼部议复,从祀获准,已是光绪元年二月十五日。
④又如同卷《颜元传》,称“明末,父戍辽东,殁于关外”。“戍”字不实。据考,颜元父至辽东,系明崇祯十一年为入关清军所挟,非为明廷戍边。一字之讹,足疑撰传者之立足点所在。
⑤再如同卷《唐鉴传》,记传主“咸丰二年,还乡”亦不确。此传源出曾国藩为传主所撰《墓志铭》,曾文记唐氏由江苏还乡,作咸丰三年。而传主嗣子尔藻撰《行述》,于唐氏还乡事记之甚详。云三年正月,“由苏至浙,意欲回楚”,因南昌道阻,遂“侨居武陵,暂为息足”。四年正月启程,又应友人邀,逗留江西白鹿洞书院,“冬月始抵长沙”。可见,唐鉴晚年返乡,当依《行述》作咸丰四年十一月。
⑥戴震为乾隆间大儒,影响一时学风甚巨。在《清史稿·儒林传》中,戴氏本传举足轻重,不可率尔操觚。然而此传则疏于考核,不惟于传主著述题名、卷数每多不确,而且于重要学行似是而非。传称“年二十八补诸生”,不确。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洪榜《戴先生行状》、王昶《戴东原先生墓志铭》,均作乾隆十六年补诸生,时年29岁,此其一。其二,传称“与吴县惠栋、吴江沈彤为忘年友”,亦不确。惠栋、戴震相识于乾隆二十二年,戴少惠27岁,确为忘年之交。而沈彤已于乾隆十七年故世,终身未曾与戴震谋面,“忘年友”云云,无从谈起。疑系张冠李戴,将沈大成误作沈彤。其三,紧接“忘年友”后,传文云“以避仇入都”。倘依此行文顺序,则先有与惠、沈订交,随后传主才避仇北上。其实大谬不然。戴震避仇入都,事在乾隆十九年,三年后南旋,始在扬州结识惠栋、沈大成。于此,戴震事后所撰《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沈学子文集序》,言之最明,文繁恕不过录。
⑦他如于吕留良、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人视而不见,拒不入传,则已非疏失可言,而是腐朽的历史观使然。
⑧有鉴于此,清理《清史稿·儒林传》之讹误,爬梳史料,结撰信史,已是今日学人须认真去做的一桩事情。
(节选自陈祖武《漫谈清代学术》)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史稿·儒林传》对有清一代近300位学者所作记述都有依据,总体上是可信的,因此受到清史专家的普遍重视。
B.陆世仪传记中存在的错误,从性质上看,应该是传记编撰者疏失大意所致,倘能加以精核,这类过失可以避免。
C.戴震本与惠东、沈大成是忘年之交,但在戴氏传中沈大成却被误作沈彤,实际上沈彤和戴震二人素未谋面。
D.唐鉴传中还乡时期出现错误,这与曾国藩的疏忽有一定关系,曾国藩误记作咸丰三年,传本于曾文又讹为二年。
【小题2】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③~⑥段用具体实例论证《清史稿·儒林传》存在的问题。
C.第⑦段指出《清史稿·儒林传》更严重的问题及其深层次的原因。
D.第⑧段提出策略,建议现代学者梳理史料,重撰清代儒林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史稿·儒林传》用专卷为孔子11位后裔作传,这种体例虽非《清史稿》编撰者首创,却体现了学不忘本的精神。
B.《清史稿·儒林传》传主履历上的疏失错漏,其因有二,一是客观上集体创作、时间仓促,二是主观上腐朽的历史观念。
C.颜元的父亲本来是为清军裹挟到关外,却被记为戍守辽东,这应是作传者有意为颜元隐讳,即所谓的为尊者讳。
D.《清史稿·儒林传》的错讹虽然很多都无伤宏旨,比如进学年龄一岁之误,但毕竟有违信史的真实性,不容小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线性式的文学史书写有其长处,可以完整呈现文学发展演进的轨迹,特别是文学内部文体、技法等诸要素,在较长的时间段前后观照,会显得更为清晰。但是其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对文学发展演进轨迹的梳理是根据某些要素人为勾勒的。线性式文学史所展现的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这种研究通常是长时段的,动辄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为单位。因筛选的标准不同,所构建的文学史景观也就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文学发展演进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文学史著作的线性式描述。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如果没有能够构成文学积累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那么,它在线性式文学史上就会是一段空白。但在这段时间里,是不是就没有相关文学的创作、阅读和消费呢?显然不是的。学界曾提出,明代在开国之后的一百多年间,通俗小说创作一片空白,之所以出现这种空白,是因为我们看不到这个时期的作品。但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就没有通俗小说的创作和阅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文学的发展演进并不仅仅以创新为目标,其功能是多元的,审美愉悦之外,还有消费、娱乐、教化、交际等实用功能,但这些在线性式文学史书写中通常都得不到反映,甚至被作为负面元素予以贬斥。
线性式文学史的书写以时间跳跃的方式进行,人为造成文学史上一个又一个空白期。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这种研究只提供了时间维度,而缺少了空间维度。
相较诗文而言,通俗文学的空间问题更为突出。以诗文为代表的雅文学历来被视为文学的正宗,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上更为广泛和普遍。通俗文学尽管从思想观念及文本形态上来说,属于大众文学,但它的空间属性更强。通俗文学通常以商业形态存在,没有足够的读者、观众构成的文学消费市场,就无法生存。通俗文学发展成熟并达到兴盛是在宋元时期,较之诗文等雅文学在时间上要晚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商业因素的制约。
商业性使通俗文学的分布更为集中,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人们谈到,宋元话本小说,基本集中在北宋的汴京与南宋的临安。不少作品在这里产生、流传,文本自身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明清时期,通俗小说向更为广阔的地区传播延伸,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作品,如《儿女英雄传》、《歧路灯》、《海上花列传》等。戏曲也是如此,杂剧的兴起是在北方,南戏的兴起是在南方。后来由于人员流动与文化交流,发生了基于地域色彩基础上的深层变革,出现南北曲合套等现象。因此,探讨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空间维度不可或缺。
白话特别是方言的使用使通俗文学的创作、接受与传播往往限定于某一方言区,这在戏曲、说唱文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些剧种、曲种仅在县、乡等很小的地域范围内流传,即便是影响较大的剧种、曲种,也受到地域限制,昆曲在北方的流传就远不及南方普遍,秦腔在南方也无法流行起来。方言的使用使通俗文学变成事实上的地域文学。
(节选自苗怀明《构建有空间维度的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史编写的线性原则,事实上是以时间为主要维度,来梳理描述文学史的发展演进过程。
B.线性式编写能完整呈现文学发展演进的轨迹,尤其能将其文体、技法等要素关系呈现得更为全面。
C.线性式编写有利有弊,而且利弊都显而易见,如弊,主要表现为研究时间跨度长,筛选标准难统一。
D.如果承认文学发展演进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学史著作的线性式描述的巨大局限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明代在开国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之所以出现通俗小说创作空白,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通俗小说作品没有被编写者发现。
B.文学的发展演进虽然要以创新为目标,但不能把创新作为唯一目标,否则,就会忽视 扼杀文学发展的其他多元功能。
C.编写文学史,要重视时间维度,也要重视空间维度,惟其如此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一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
D.通俗文学的创作、接受与传播往往限定于某一方言区,这是白话特别是方言限制的结果,戏曲、说唱文学是典型例子。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线性文学史上,某一历史时段有无文学史景观,只与该段有无被编写者认定的能够 构成文学积累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有关。
B.我们阅读中国文学史,很容易发现中国很多历史时期都是文学空白,这并不意味着这 时期就没有了文学创作、消费甚而发展。
C.以诗文为代表的雅文学,相对于通俗文学而言,它们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更多,几乎受不到商业的制约,所以发展更早更快。
D.宋代话本小说,基本集中在当时的都城,可见只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才有通俗文学发展,而落后地区则不可能有自己的通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