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醉酒之后
刘庆邦
项云中喝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自己的酒量,一口气喝了小半瓶。酒下去了,心底的痛苦和委屈却翻了上来,肺腑里发出压抑很久的哭声。这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初二班的同学听见了项老师的哭声,吃惊之余,难免从教室里溜出来,挤在老师门外。不料老师的门是虚掩的,同学们一挤一拥,竟把老师的门推开,蜂拥到屋里去了。
项老师不只是哭,还在诉:太绝情了!说好的你等我三年,我调到市里,咱们就结婚。这才一年多,你咋就不理我了呢!
当晚,校长专门安排食堂为项老师做了他最爱吃的酸汤面叶儿。校长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项老师是到我校来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我们指望项老师能挑起学校的大梁呢!
项云中低着眉,懊悔地苦笑一下,摇了摇头。他想:不能再待下去了,该写一份请调报告了。
次日上课,项老师发现同学们变了。以往每天第一节课,总有同学迟到,而今全班齐刷刷的。以前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咋样,但他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开心果,一点儿都不介意同学们打他。可今天,同学们不再打了。
还有,班长余红霞带着值日的同学,到项老师宿舍打扫卫生了。项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对卫生不是很讲究。余红霞在扫床底时看到一双翻毛皮棉鞋。因地面有些潮湿,鞋底上还沾有黄泥巴,棉鞋已经发霉,翻毛上面像是又长了一层毛。
一天晚上,一位家长给项老师打电话,一上来就给项老师道辛苦。家长说,这几天孩子回家挺晚,说是在学校上晚自习,谢谢项老师啊!项老师并没安排学生晚自习,他很警惕地说:您的孩子学习挺自觉的,表现挺好的,放心吧。
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情况:王大牛的脸是肿的,肿得像一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他问:王大牛,你的脸怎么回事儿?
王大牛站起来了,说没事儿。
要不要去医院看一下?项老师走到王大牛课桌旁边,要看得更仔细些。
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头:老师,真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马蜂蜇了一下。
王大牛说被马蜂蜇了一下,若搁以前,不知同学们会笑成什么样呢!可眼下竟一个笑声都没有。一下课,项老师就对余红霞说:最近放学后,同学们都能按时回家吗?
余红霞脸上红了一下,又白了一下,说:这几天放学后,有一些同学到山上采中草药去了。采到药材卖给收购点,攒点儿钱交下学期的学杂费。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只马蜂窝,就被蜇到了。
项老师对同学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提了两条要求:一要注意安全,二要跟家长说实话。
周一早上,余红霞和几个班干部提着一样用绿方巾包着的东西来到项老师办公室,对项老师说:我们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您一样东西,请您一定收下。
项老师说:我怎么能要同学们的东西呢!
余红霞不容分说,解开方巾,打开纸盒,里面放的是一双皮鞋。皮鞋是黑色的,闪着亮光。当皮鞋呈现在老师面前时,同学们的眼睛无不亮闪闪的。他们想,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他了,是因为项老师没有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有了这双皮鞋,说不定他们就会重归于好。
当晚,项云中把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撕掉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学生符合其年龄特征,比如开篇写孩子们听项老师哭时,又“溜”又“挤”又“拥”,写出了孩子们喜新奇、爱热闹的特点。
B.校长让食堂做项老师喜欢吃的酸汤面叶儿,语重心长地劝导项老师要担当重任,说明校长是通情达理的,对项老师也充满了期望。
C.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但也释放了项老师的精神压力,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D.发生在项云中身上的故事,也揭示了山村教育的困境,促使人们思考山村教育的未来和出路,在温情的背后,人们也应有冷峻的理性反思。
【小题2】小说开头写项云中醉酒,结尾写同学们将一双新皮鞋送给项老师,这两处情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王大牛这一人物有什么特点?小说为什么要塑造王大牛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1 05:0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挽歌
徐树建
老牛头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农村的青山就是他的骨骼,黑土就是他的肌肉,绿水就是他的血液。可是现在却不得不离开农村了,因为农村人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征用了,房子被拆迁了,老牛头将不得不进城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过上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
老牛头走倒不要紧,哪里的黄土不埋人?问题是家里那头大黑牛怎么办。老牛头一辈子养牛,靠养牛养活了一家人,并送儿子上大学、在城里安家结婚。当听说非搬家不可后,老牛头蒙头睡了三天三夜,眼看着一头一头油光水滑的牛给人家牵走了,那时刻牛纷纷回过头朝着他哞哞叫,老牛头背过脸去假装看不见,假装那是人家的牛。
直到只剩下那头大黑牛时,无论人家出多少钱老牛头都不卖了,这是有原因的。前年,老牛头到山脚下的小溪旁放牛。小溪很浅,老牛头借着酒兴,坐在小溪边洗脚。突然间雷鸣般一声巨响,山上飞下一股来势凶猛的洪水,老牛头躲闪不及,被水冲走,在随波浮沉的一刹那间,老牛头心底一阵悲哀:完了!
就在这时,耳边传来一声熟悉的牛叫声,两个硬硬的东西正拱着自己,老牛头下意识地伸手乱抓,原来是一头牛的两只犄角,老牛头这才挣扎着露出水面。
当老牛头七拐八绕的被冲上一处浅滩时,救他的那头大黑牛却被一块大石头撞断了一条腿,站不起来了。为了治好大黑牛的腿,老牛头不惜血本请来最好的兽医,跟大黑天天睡在一块,给他吃最好的草料,一刻不停地驱赶着牛虻和苍蝇,直到大黑完全康复。
它是老牛头的救命恩人,也是老牛头对农村的最后一丝依恋,你说他哪舍得把它卖掉?可是不卖不行啊,城里那鸽子笼一样的房子哪能容得下一头牛?习惯了在泥土上行走、耕耘的牛又哪里走得惯能把蹄子磨出血来的水泥路呢?
在一次又一次地给大黑喂过最鲜嫩最芳香的蒿草后,老牛头一遍遍抚摸着它,终于开口说:“老伙计,大黑……对不起你了……”
老牛头把大黑牵上了集市。这样的一头大黑牛太馋人了,大伙纷纷簇拥过来,价钱出的一个比一个高。老牛头先是不言语,后来朝一个买牛的人问:“牛卖给你后你怎么对它?”
那人一脸奇怪地说:“那还用说,耕田呗。”
老牛头顿时黑了脸,又问另一个人,那人大咧咧地说:“现在都机械化了,哪还用得着牛啊!这头牛这么健壮,出肉肯定很多……”
这人话还没说完,早就被老牛头啐了一脸的唾沫星子。
大半天过去了,谁也没能买走大黑。老牛头一点也不着急,天色渐渐黑下来,他看到还有个人一直没走。
那人老牛头认识,是邻村的一位老哥们儿,也是个常年养牛的。
老牛头问他:“我说老哥,你怎么还不回家?”
那人听了先递根烟给老牛头,点上后叹口气,说:“我养了一辈子牛,从没见过这么好的牛,老哥,你怎么就狠了心卖它呢?”
老牛头一听这话含在嘴里的烟就抖起来了,好半晌才开得了口:“不卖不行啊,房子全拆迁了,没处养它了。你们村子没拆吧?”
那人点点头,看着大黑的眼里全是赞叹的神色:“我倒是想买它哩,它要是到我家啊,我天天让它喝最干净的泉水 ,吃最嫩最香的草,不会让它受一丁点委屈的,可是,我出不起钱啊……”
老牛头大叫起来:“老哥,就冲你这番话,大黑——我送给你,一分钱都不要!我只有一个条件,隔三差五的我从城里回来时,你得让牛跟我做会伴!”
老牛头把缰绳交到那邻村的老哥手里后,掉头就走,任凭大黑一个劲地叫唤,他决不回头!
一晃,两个多月过去了,老牛头从城里回来了,直奔邻村。那老哥正在小溪边为大黑牛冲洗,两个多月不见,大黑的毛发越发乌亮了。
乍见老牛头,那老哥一脸的惊诧,说:“两个月不见,你白是白了,可精气神不那么旺哩。”
老牛头喉头涌动,双眼痴迷地盯着大黑看,说:“老伙计,可想死你了,我夜夜睡不着觉哩……”便伸出手去摸,谁知大黑牛猛地一伸脖子,那双曾救过老牛头命的尖角示威似的一扬。
老牛头大惊:“大黑,是我啊,我是老牛头啊!”
可是大黑还是冲他发脾气,一点也不让他亲近。
老牛头终于双手捂脸凄叫起来:“老伙计,连你都不认识我了……这下我真成了孤魂野鬼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蒙头睡了三天三夜”的老牛头,虽然内心万分舍不得卖牛,但失去了土地和房子的他别无选择,只能到集市上将牛卖掉。
B.邻村的“老哥们儿”看中了大黑牛却没有足够的钱来买,他懂得利用老牛头对牛的深厚感情,未花一分钱便将这头好牛领回了家。
C.小说通过买牛人又见老牛头时说的话,巧妙地表现出老牛头虽然物质生活更好了,但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精神世界空虚的事实。
D.牛不再认老牛头这一情节,是为了从侧面说明离开乡村的他已经无法再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充满了悲剧色彩。
【小题2】小说插叙黑牛救老牛头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全文,说明标题“挽歌”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代诗歌中一种不可忽略的修辞技巧——示现
江 锐
示现这一概念最初于佛学,是说菩萨在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不同的情况,变换着显现不同的身形来教化众生以解脱轮回之苦。《说文解字》:示,显示;现,相也。“示现”二字的字面意思也就是显示出现象(景象、人象、物象、事象)使读者能“看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解释为:“示现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辞格……示现可以大别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偏还在眼前一样;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示现其实就是一种委婉曲折的反向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以想象、联想、梦境等方式把并不可能看到的事情和场景说得如见如闻。其最根本的特点是反向地通过他地他人对此地自己的思念来更加突出此地自己对他地他人的思念,从而更加强烈地表达诗歌主人公委婉深沉的思想感情。
示现修辞技巧也往往与联想、想象、虚写等修辞技巧结合使用,思乡怀人、爱情闺怨、怀古赋旧主题的诗歌常常使用这种技法。这种技法常以三种方式呈现。
一是想象式示现。屈原《湘夫人》一诗用浪漫主义笔调表现湘君对佳人(湘夫人)思念等待、执着深厚但又相约无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诗人在第二段“沅有芷今澧有兰,思公子今未敢言。荒忽分远望,观流水兮潺湲”,用“望”“观”两个视觉动词以想象的方式反向写湘夫人深深思恋“我”(湘君)却不敢明讲,心神恍惚地遥望远方,凝神谛视着江水慢慢流淌,从而更加曲折含蓄地凸显湘君对湘夫人思恋之深。明确了这段中示现技巧的使用,也就明确了整首诗歌表述主体由一、三、四三段的湘君而突然转换为第二段的湘夫人的原因。行文上也就使第三段的叙写顺理成章:湘君“闻佳人今召子,将腾驾兮偕逝”,“逝”在古代的准确意思是“离开前往而一去不返”,也就是说湘君哪怕是幻想中听到佳人召唤,也驾车飞奔前往而决心一去不复返。于是湘君用荷、桂、辛夷、杜衡等芳香酉草装饰爱巢新房;内容上也就交代了诗人正因为深信“佳人”(楚君)深深思恋自己而自己更加思君忠君。可以说,示现这一技巧的使用几乎带活了整首诗诗意和思结的流动;同时,读者了解了这一修辞技巧的妙用,也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诗人爱国忠君的程度及其内在原因。二是联想式示现。周邦彦《苏幕遮》一词上片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以旅居地长安雨后天睛的生机盍然、盛春时节的空气清新铺垫反衬下片的“故乡遍,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的羁旅愁思及思乡怀人之情。其实这也是思乡怀人诗常用的一种套路。而“词家之冠”周美成却别出一格,在词的结尾却意犹未尽地再写道:“五月渔邱相忆否?小样轻舟,梦入芙蓉浦。”在深沉的羁旅愁思、思乡怀人的情感基础上,又联想起自己身在家乡划乘小楫轻舟漫入芙蓉,一问渔郎是否记得,一念自己他乡入梦,这种似梦非梦、似真实幻的联想式示现将思乡怀人的深沉无奈情感推向高潮。
附带说明,想象式示现和联想式示现的区别在于,前者往往以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或尚未实现的场景作为示现的凭借,后者往往以现实生活中已经过往的场景作为示现的凭借。简单地说,前者以虚拟的未来为凭借,后者以真实的过往为依托。
还有一种是梦境式示现。白居易《长恨歌》本写唐玄宗对杨贵妃死后的相思、苦恋和悔恨,作者不直接正面叙写玄宗对贵妃杨玉环的相思、苦恋和悔恨,却罕见地用大量笔墨(三十句),以玄宗梦境的方式着力写“太真”(玉环)仙子对“汉皇”(玄宗)的相思苦恋,从而反向表达“汉皇"对贵妃的相思悔恨之“长”之“重”之“痛”:“太真”仙子闻听玄宗来使的惊魂,揽衣推枕的徘徊,花冠不整的慵懒,思泪纵横的寂寞无奈,犹如带雨梨花的凄苦面容,含情凝睇的幽怨目光以及临别来使的托物寄词。诗歌中白居易将这一梦境式示现技巧运用得不落痕迹而且十分纯熟。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示现这种传统的诗歌技法在很多古诗乃至现代诗中都大量而创新地运用。而现今教材和传统教学淡化甚至回避了对这一技巧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诗歌阅读和教学的一大缺憾和损失。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16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示现”的字面意思就是显示出现象使读者能“看到”,最初于佛学中的菩萨在度化众生时针对众生不同的情况,变换着显现不同的身形来教化众生以解脱轮回之苦。
B.陈望道认为,示现其实就是一种委婉曲折的反向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以想象、联想、梦境等方式把并不可能看到的事情和场景说得如见如闻,可以大别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
C.《湘夫人》第二段写湘君想念等待湘夫人,却以想象的方式反向写湘夫人深深思恋“我”(湘君),从而更加曲折含蓄地凸显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恋之深,这就是想象式示现的运用。
D.示现往往与联想、想象、虚写等修辞技巧结合使用,在思乡怀人、爱情困怨、怀古赋旧主题的诗歌中常常会出现这种修辞技巧。它一般以想象式、联想式和梦境式三种方式呈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联想式示现、想象式示现、梦境式示现三种方式与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一书中的追述的示现、预言的示现、悬想的示现并非完全对应的关系。
B.想象式示现往往以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或尚未实现的场景即虚拟的未来作为示现的凭借,联想式示现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过往作为示现的依托。
C.玄宗现实中相见相恋贵妃不得,诗歌便赋予玄宗以梦境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贵妃死后的相思、苦恋和悔恨,这种梦境式示现运用不落痕迹且十分纯熟。
D.示现这种传统的诗歌技法在很多古诗乃至现代诗中都大量而创新地运用,我们的诗歌阅读和诗歌教学很有必要对这一传统技法作出基本的解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歌中的诗句全都运用了示现修辞技巧的一组是(   )
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及至春来还怨春。自怜多病身,为他千里人。(徐再思《(越调)凭栏人·春怨》)
③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暮。(张孝祥《念奴娇·风帆更起》)
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⑤我思念故乡的小河,还有河边吱吱歌唱的水磨。(晓光《那就是我》)
⑥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②④⑥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会,妈妈
张 春
我妈年轻的时候是一名会计,在食品站工作。那个年代的屠夫看不起坐办公室的,男人看不起女人,双重歧视。我妈妈不服,就学会了杀猪。一个二十来岁的女孩,穿着黑色的皮围裙,按倒一头猪,手起刀落,干脆利落。后来我妈走到哪儿,那帮屠夫叔叔们就跟到哪儿。她的本职业务也顶呱呱,现在已经60多岁,对数字依然非常敏感,心算精确到个位数。
我们小时候爱吃手指,把手指甲都啃坏了。她就给我和哥哥在胸前吊了一粒甘草片。因为甘草片比手指头好吃,我们就不吃手指头了。我4岁的时候,看到其他小孩子在高楼外的屋檐上追跑嬉闹,也想跟上去。妈妈没有打我骂我,而是去买了一个大西瓜,带我们站到那个楼顶上,瞅着下面没人,把西瓜扔了下去,然后说:“你们看,摔下去就是这个样子!”
还有一次,在家里看电视剧《哪吒闹海》,看到哪吒自杀的时候,我一边伤心地大哭,一边去上学。走出好远,后边远远传来妈妈的声音,她边喊边跑:“哪吒没有死——被他师父救活了——不要哭了!”她起码追了200米。
我不到8岁的时候,妈妈就和我说,不要让男人和你太亲密,更不要让男人碰你。洗澡上厕所,就算是爸爸、哥哥也不能看。上小学四年级时,一次我和另外两个小女孩走在路上,一个20多岁的男人来和我们说话,然后挨个儿抱我们,说要掂掂有多重。我看到他抱起一个女孩,撩起了她的衣服,突然觉得不对,大喊一声:快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妈妈的早期教导,当时会发生什么事。
我初中的时候第一次收到情书,非常忧心,试探地拿给妈妈看。妈妈仔细地看完,然后笑眯眯地叠起来还给我,说:“青春真好,还有人给你写这样的信。”我后来听说很多女孩子不再对妈妈说心事,就是从第一封类似的书信开始的,而我却松了一口气,好像今后没有什么事不能和妈妈说的了。
但我们之间也不都是美好时光。青春叛逆期,我也跟她吵过,说:“等我长大了,还了你们的钱,我就再也不欠你们的了!”妈妈沉默良久,叹了口气,说:“我们大人有时也心情不好,你看看《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总是逗阿玛高兴,你就不能也哄哄我吗?”
小时候上学,爸妈很少接送我,下雨也一样。家里的伞都是长柄的大黑伞,我个子矮,不喜欢带大黑伞,所以经常淋雨。过了十几年,我随便抱怨了一下这件事,妈妈后来几次跟我说:“那时候我怎么就那么蠢,不知道给你买一把小伞呢?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你要原谅我们啊。”又一次回家,她给我买了一把最轻便的小花伞。那时我已经30岁了。
后来爸爸病倒了,她去陪护,不眠不休的40天,她竟然还胖了些。她说虽然没有怎么睡觉,但爸爸吃剩的东西,她都搅一搅全部吃掉了。情绪上受不了的时候,自己跑到厕所里哭一场。爸爸终于走了。她规定自己每天只准痛哭一个小时,剩下的时间就要振作起来。她说:“要疯掉还不容易?可我疯了,我那两个孩子怎么办?”
命运是猜不透的。爸爸去世仅一年,我刚上大学,却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等她走进我的宿舍,我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是她背着我,一家一家的医院去看。当时在北京看病太难了,每次排队要排四五个小时。我想,妈妈的心该被烧焦了吧?稍有闲暇,她就摸着我因为打了好多针而布满淤青的手,说:“不知道有没有哪个神仙,能把你的病摘下来放在我的身上。”在北京治疗了三个月,医生都说住院没有意义了。但妈妈心不死,她照样背着我,到处寻访偏方和疗法。稍有希望,就专程撵了去。最后,她竟然自己研究医书,自己开药试针。她甚至琢磨出一套按摩手法,能准确地摸索出我任何地方的疼痛,最后对症下药。
半年后,我站起来了,居然回到北京继续上学。
又是几年过去了,我们家一切都好起来了。今年3月,妈妈到厦门来看我,我们去海边散步。妈妈笑着说,她以前不是很会走路,现在腿脚不如以前了,反而领悟到一些道理,变得很会走路了。她说:“要把手甩开,专心致志,不要突然变快,也不要突然变慢。要这样,一脚一脚地走,走多远,也不会累着。”
我看到她平静地望着远方,脚步均匀地走着,全身显出协调而动人的姿态。我突然涌出一股热泪,一句一直想对她说却老是不知怎么说的话喷薄而出:“幸会,妈妈!”
(原载《青年文摘》,有删节)
【小题1】(小题1)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发生在母女之间的大量往事,展示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教育和影响女儿健康成长路上的感人故事。
B.这一对母女历尽生活的各种不幸,母女间也曾产生过不少矛盾,有时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可作者却写得曲折动人、生动有趣,富有文学性。
C.结尾处“我”用了“幸会”一词,其本义是表示跟对方见面很荣幸的意思,用在这里则表达了女儿在感激之后的愉悦和幽默。
D.全文线索不够明晰,一会儿写在家发生的几件琐事,一会儿写出门上学得病的大事,似乎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显得有点零乱,不够紧凑。
【小题2】(小题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叙述了妈妈对女儿的深厚感情?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题3)文章最后引用了妈妈在海边对“我”说的有关“走路”的感悟。说说你是如何解读这几句话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标志,并指出城市生活的内容包括:具有较多的人口、出现冶金术、发明了文字与记述系统、修建有神庙等公共建筑等等,尤其指出要有频繁的商贸活动。中国学术界对此基本上是照单收货。

然而,柴尔德的文明标志是建立在古代埃及、希腊等西方资料的基础上的,按照他的标准,石峁古城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只是城址。标准的城市在古代中国,到距今约两三千年前的东周时期才出现,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是纯粹的农业文明,商贸活动的欠发达、市场的地位低下是早期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特点。高大“城池”围拱的往往只是王公贵族的寝宫、社稷、宗庙、手工业作坊,唯独“集市”不在此中。古代西亚地区的情况却截然不同,商业很早崛起,在社会生活中占显著地位,考古发现的泥板文书屡见关于商贸契约的记载,大都是距今六七千年之前的事情。可见,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世界就呈现出多样性的精彩,流行的文明标准只反映部分区域的特点,中国研究者不能硬拿人家的标准考察自己,总结文明起源的中国标志,显然已经水到渠成。

实际上,距今4000年左右的石峁古城是相当成熟的文明。该城址规模超大,设计标准很高,建筑工艺精良,堪称大气派、大手笔的大制作,称其为超大工程绝不为过。若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综合的管理制度,绝不可能完成。其中大量的文物精品可以讲述八面来风的文化交流,累累白骨的大祭典遗存能够演绎铁血秩序的必然存在,体量超大的雄伟建筑反映出建设集团的综合实力……而这一切都充分显示建设者拥有极其强大的社会号召能力、广泛的动员能力和严密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正是对文明内涵最为精彩的高度概括,是文明高度的真实写照和重要标志。所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归根结底是要探索早期社会发生与发展的进步机制,但凡能够说明社会进步的要素都是文明起源研究考察的对象与内容,而不是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

石峁古城在古代中国绝不是孤立的事件,此前辽宁牛河梁遗址的神庙石冢大圣地,浙江余杭良渚的大城大坝大祭坛,山西襄汾陶寺的大城大墓观象台等,无不证明超大工程与社会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息息相关,互为表里,其本身就是文明的见证。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能力从何而来呢?考察与上述大工程形影相随的大墓葬、大祭典、大祭坛,就会发现它们都不是普通的公共设施,据此可以断言中国古代的礼制是大工程的灵魂,礼制的凝聚力、感召力、穿透力鼓舞和激励着早期中国先民前仆后继,勇往直前,不断发明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和灿烂夺目的惊世辉煌。礼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特色,考察中国古代文明理应提出礼制的标准。

总之,中国考古学不论是为自身的发展,还是为世界古代文明研究作贡献,都必须争取文明起源标志的话语权,提出符合实际、表述清楚、概括准确、内涵丰富的文明起源的中国标志。这无疑是石峁古城给人的重要启示。

(摘编自2017年1月10日《光明日报》卜工《超级工程:文明起源的中国标准——从石峁说开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柴尔德有关“文明标志”的观点,中国考古研究者既应把它奉为标准,也要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形成自己的标志。
B.从石峁古城的祭典遗存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秩序的规整,而这种铁血秩序的存在显示了建设者拥有非同寻常的社会号召能力和动员组织能力。
C.石峁古城城址规模超大,设计标准很高,建筑工艺精良,堪称大制作,足以证明但凡可以体现社会进步的要素都是文明起源的中国标志。
D.中国考古学界要在世界考古学的专业领域争取话语权,这不仅能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也能为世界古代文明研究做出贡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层深入展开论证。先亮出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的观点,接着指出中国应总结自己的文明标志,然后以石峁古城等超大工程为例论证中国应提出怎样的文明标志。
B.文章第二段将中国和西亚地区的古代文明进行对比,目的是要证明:多样性世界存在多样性文明,当然也就需要多样性的文明标志。
C.文章第三段以石峁古城为例,强调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早期社会发生与发展的进步机制应成为研究考察的对象与内容。
D.文章通过对石峁古城的城址规模、祭典遗址等方面的考察,证明礼制是大工程的灵魂,考察中国古代文明理应提出礼制的标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标准的城市出现得相对较晚,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重农轻商,城池里面根本没有集市,更没有商贸活动。
B.石峁古城所出土的文物精品是当时广泛的文化交流的一种体现,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表明了当时已具有相当成熟的文明。
C.很多中国古代遗址都是超大工程,建设这些工程需要超强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与组织能力,这本身就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D.礼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魂魄之所系,根基之所在,早期的中国先民正是在礼制的鼓舞和激励下,创造出灿烂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