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虚拟现实”其实可以很务实

①未来,会不会出现沉溺在虚拟现实中,完全脱离现实社会的一代?

②这种担忧十分现实。现在,由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的世界将比互联网世界更加精彩逼真、“”自然也更厚。在美国,随着“游戏一代”进入大学,许多问题已经浮现。调查发现,大学里多数学生不愿甚至害怕与老师面对面谈话,有问题多以电子邮件或用论坛里提问的方式解决,令人十分担忧。

③这种担忧或许是没有必要的。老一代与从小玩手机,平板电脑长大的新一代“数字原住民”之间的技术代沟与行为差别是现实但自然的的,而且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不是新一代适应老一代,必须是老一代适应新一代。

④虚拟现实技术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距离成熟并广泛应用,还有漫长的路更走。实际上,虚拟现实是催生互联网最直接的动因之一,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是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和云计算的必须结果。

⑤过去的几千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面对面交流这种形式仍会存在,但它的比重、角色将发生变化。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的交汇,将极大提高人的工作效率,让交流更简单,有限时间内可交流的人与事更多。通过平行控制、平行管理、平行计算,通过知识自动化、智能软件与物理机器人,各个领域被打通了,网络世界将被充分利用起来,人不可能触及到的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通过各种虚拟机器人到达。虚拟世界将不再是“壳”,而是信息和知识的机场、车站和港口,从一个点迅速方便地到达其他地方。

⑥就像蒸汽机的发明改变了农民的生活,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将极大地改变人的生活,把社会效率带到一个新的台阶,这种变化甚至比工业社会代替农业社会还要大。具体来说,虚拟现实将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三大变化:

⑦一、描述性和可视化。过去我们要理解一种理论,需要阅读众多专著,查阅大量资料。而且,由于语言文字的特性,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理解很难达成一致。再加上,当某个专家看到某个现象并写进书里,由现实到文字这段时间,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领先虚拟现实技术,如果要描述一个故事,就把人放到故事的虚拟场景中去,临场感觉将不通过语言直接进入脑海,省却很多通过语言转述、理解所消耗的时间,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⑧二、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的结合。由人工智能帮人选择,让人聚焦,使人能够预测性、实验性地进入不同的场景。这是虚拟现实未来要努力实现的。

⑨三、引导性,由牛顿时代向默顿时代升华,这一步目前还主要在研究阶段。牛顿时代,人类需要遵循物理学定律;默顿时代,通过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人有能力自我实现想象中的一种目标或者场景。引导的过程是交互的,可以把庞大的目标分成若干微小易实现的目标,并且将其封装化、组合化、可视化,让每一步做起来更加简单,不断给人选择,这就是波普尔所称的“零星社会工程”。

⑩现在制定和实施一项社会政策,往往需要多年才能检验到实际效果。如果有虚拟现实构造的人工社会模型,政策制定后,拿虚拟人做试验,在“计算”试验中发现政策中可能出现的漏洞,推理中可能出现的局限甚至偏见,再通过虚拟现实把逻辑上的错误和个人的私利尽可能剔除出来加以修正。通过智能系统选择最优化的方案,而不是拿实际的人力、资源、财政来试错。此外,还可以在虚拟和物理社会中同时实施政策,两者的结果,如果两者不一样,之间的差别就成为修正政策的反馈信号。

⑪未来不单是社会政策,甚至每个人每做一件事之前都应该先虚拟化,模拟每一步有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就是知识自动化的第一步,由于效率提高,节省出来的时间将被用到事前虚拟中去,不难设想,事前虚拟将减少许多社会矛盾和资源浪费。

(节选自王飞跃《环球时报》2016年4月28日)

【小题1】第②段中加点的“壳”的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⑤段中,将虚拟现实与物理现实对比,说明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将不再是交流的主要方式。
B.第⑥段中,运用类比法,形象地说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大大改变人类的生活。
C.第⑦段中,化用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地说明了理论理解的多样性。
D.第⑨段中,因技术的发展,默顿时代较牛顿时代,人类的生活将更简单化、多样化与可视化。
【小题3】简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综观全文,概括作者认为“‘虚拟现实’也可以很务实”的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5 05:0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流浪的名著
蒋新
中午的文化市场已经退去沸腾和热闹,人头攒动与淘宝捡漏的各色眼神终于渐渐收场。冷风重新凝聚,换挡提速,自由鼓荡,在人们身边进行新一轮穿梭。冷风里的阳光十分柔和,暖暖灿灿的,宛如尼采的纤细之手,移动着抚摸着地上那些还没有撤走的物品,当然还有我的感觉。那些醒目的枣红色,宛如一群被冷落被流浪的红鹤,倔强在那个杂乱的地摊上,无奈而又高贵。
蹲下。捡起。端看。眼睛一碰触精装书面上的烫金书名,周身像被灌了一瓶六十二度二锅头似的,顿时热乎起来——原来是群诺贝尔文学奖书籍悄无声息地集结在这冬季里!
封面:《诺贝尔文学奖全集·41》,主编:陈映真。获奖年度:1966年。获得者:以色列作家约瑟夫·阿格农;瑞典作家、诗人奈丽·沙克丝……我呆了,瞬间把自己雕塑在冷风里。
书籍之“书龄”已经超越而立之年,开始在不惑之路上行走,可书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我蹲在为阳光抚摸、为冷风扫射的地摊边,迅速将散放的枣红色书一本一本收集到跟前,一共十五本。从书的编码看,十五本只是这套诺贝尔文学全集的一部分,后边有无不敢断定,前面应该还有确凿的四十部——因为摆在面前的最小截止书目号是“41”。
“那些书呢?”我抬头问那人,直言不讳。
“哪些书?没有了,就这些。”黑瘦矮的摊主似乎有些不耐烦。地上那些落满一层尘土的书已被收集在无序的纸箱里。摊主准备走,把空间让给清冷的风。
摊主见我还在翻看,便跺着脚催问买不买。他急着要走,因为冷,因为要吃饭,因为到了散摊的正午时光。于是询价,掏钱,打包,在柔和清冷的阳光抚摸中,我把那摞枣红色书籍带回了家。
用白菜价格买来的那排枣红色,宛如钱塘江涌出的一线潮,整齐醒目地摆在书橱中央。然而,望着捡漏得来的书籍和由它们簇成的风景,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文化和市场一接轨,就成为买卖文化的市场。书,自然是文化的,可是,除了古籍和稀有版本受到收藏者淘宝者的青睐外,其他都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一堆一堆任人翻,任人找,任人看的书,在这里成为真正的落魄者和流浪者,既失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和“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高贵价值,也失去了可以归属的身份证。它们的高贵去哪儿了呢?
寻找被遗失被冷落的那些高贵书籍,常成为我周末的主题。
在不同城市的文化市场和相同模样的地摊书摊上,我寻找到许多高贵的书籍。如四卷本《柳宗元集》,四卷本《乐府诗集》,三卷本《白居易集》等;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标着金圆券价格的鲁迅的、巴金的、吕叔湘的书籍;六十年代山东师范学院研究老舍、夏衍、郭沫若的书籍,那些跳跃着细小草根显露的纸面,尽管造纸的师傅想用绿色黄色淡青色来掩饰,依然如劳作者的皮肤那样粗糙。凹凸不平的汉字们倔强地排在那里,一言不发地留着自然灾害年代的苦涩和艰辛。这些不同思想的高贵者,各自在书橱的上上下下站位,摇曳着厚重如山的独有风采。
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
淘来的书群既有卓然自尊的高贵身份,又有正版合法的身份证和居住证。书中一枚枚不同模样不同规格的印章,还有不同方式的图书编码,都载着岁月痕迹与书一同存在,成为书无法分离的命运共同体。有的书中还有硬硬的或白或黄的借书卡,卡上还有借书人书写的潦草姓名和时间。这一切都成为书的正统履历。
好玩和好奇心曾促使我按图索骥,为书籍寻找曾经的家门,结果出奇一致,你寻找的单位不存在。
书大概在破产、改组、或者拍卖过程中,被迫卖掉的,或者任意让人拿走的。我见过无数书们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的狼狈和无奈。书的高贵身份瞬间被秤钩子剥夺,从高高的书架沦为不值钱的“废品”,然后到地摊上去流浪。
名著,尽管流浪过,也是流浪者中的高贵者。
每次抚摸,阅读这些血统正宗、出身名门的流浪书,感觉面对的似乎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书本,而是一位位经过生命体验的长者。当手指划过,眼光走过,书籍也默默收藏起你的体温、感知和眼神,就像收藏每天的阳光那样,把发生的一切悄悄地融注在经过岁月沧桑洗礼的纸面里,成为你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好朋友与知己。
每一部书,特别是那些经过书摊地摊流浪后的书,都会成为一座有秘密有故事的房子,无论横版竖版精装简装简体繁体。书的一个钤印,一个刻本,一个年份,一行字迹,都在文化字面的脊梁上,留下烧不掉、丢不了、碾不碎、化不去的文化记忆。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蹲下。捡起。端看。”这三句描写了“我”发现那几本高贵的书时的动作,短促的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
B.这几本名著已经出版了三十多年且已不成套,对于书贩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难怪他显得那么的不耐烦并急于出手。
C.文中写了书的种种遭遇,比如“白菜萝卜般地拥挤在地摊上”“被秤钩子称过以后,被塞进麻袋”,隐含着作者的痛心。
D.本文记述了“我”发现散落的名著进而收集名著并寻找这些名著“身份”的经历,表达了对名著经久不衰的价值的崇敬之情。
【小题2】文章开头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中写到:“坚强人格让我敬仰,倔强书格让我生出无边的敬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倔强书格”的理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楚辞》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之一,它刻画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也营造了独特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外貌形体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趋向于柔美、纤弱,体现女子优美的体态和秀丽的容貌。如《大招》朱唇皓齿,罅以姱只。比德好闲,习以都只。”大段语言文字铺陈出形象华丽、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非仅如此,云中君沐浴用的是兰汤,穿在身上的是如花般华美的衣服;山鬼身上披的是薜荔,腰上系的是女萝……香花香草的气息配上女子的绚烂奇艳,“香草美人”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在性格方面,《楚辞》中的女性往往忧郁、多愁善感。如《湘君》中的湘夫人赴湘君之约,来到河边仍未见湘君的影子,“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派萧悲的景象,衬托出伊人的愁苦。再如 《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她的惆怅哀怨之情是用萧瑟的风雨之景衬托出来的。在作者笔下,惆怅哀伤、欲语还羞的姿态更能彰显女性之柔美。

在个性气质上,《楚辞》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浪漫性的特征,原型大多取材自幻化的神女,往往虚无縹缈。一方面,她们是高高在上的神女,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另一方面,作者赋予她们更多的人性,在作者笔下这些神女也会为情所困,会因想念神君而叹息。即使是身为天帝女儿的湘夫人,也并非人们所预想的那般难以亲近,相反她十分温和可人。昔日众人眼中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神女,在屈原的《山鬼》里变成了亲和温婉、情感丰富,性格中还有些瑕疵的普通人。神与人截然不同的特点,却奇妙地融合在《楚辞》的女性形象中。《楚辞》中这些女性形象的独特风貌,有其形成的原因。首先,《楚辞》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原始的生殖力崇拜的强烈色彩已经逐渐退化,对于女性的形象描给开始出于审美需求,实用性的审美观转向为纯审美。其次,《楚辞》产生于南方楚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助于楚人丰衣足食,而南方阴湿的气候,又使得他们个性文弱,气质纤细,情感温和,多愁善感。再加上楚地重淫祀,盛行巫风,这种祭祀活动往往充满着神秘感。在此背景下的楚人自然而然把女性形象跟神秘的女巫联系在一起。最后,《楚辞》的作者是屈原,他对于女性有着自己完美的认知和寄托,如《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塑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形象,也是屈原借此形象自喻。又加之作者自身政治上的不得志,美人的形象也反映在作者笔下的人物上,对美人的思慕,又何尝不是作者“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或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此中的苦闷和困顿,更丰富了《楚辞》的艺术性和审美特征。

(改编自匡晶《〈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小题1】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楚辞》女性形象特点的一项是
A.滂心绰态,姣丽施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B.子惠思我,赛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C.荷衣兮惠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D.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的女性特点——(总分式)—→外貌、性格、气质——(例证法)—→《楚辞》中的具体篇章。
B.《楚辞》中的女性性格特点——(例证法)—→相关篇目中的诗句——(融情于景)—→惆怅哀伤。
C.《楚辞》中的神女——(神性减弱,人性增强)—→有瑕疵的普通人——(神人融合)—→《楚辞》中的女性形象。
D.时代背景、人文环境、屈原的认知和寄托—→《楚辞》中的女性形象风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美人”还可象征君主或美好理想,苏轼在《赤壁赋》中化用了该“美人”意象。
B.屈原笔下的女性秀外慧中、超凡脱俗,这完美的个性气质也是屈原自我高洁志趣的展现。
C.受时代局限,《楚辞》中的女性大多柔弱凄婉、哀伤幽怨,这也是男权社会的鲜明特色。
D.《楚辞》中女性的特点映射出屈原悲苦的人生际遇,这反映屈原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
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它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表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可保其核心被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接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
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仅就
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
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更多汲取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
(节透自王祖龙《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手艺代表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正成为地方上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
B.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生态语境的恢复保护。
C.实现传统手艺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和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D.传统手艺传承需要创意性发展,而创意性发展需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以民族传统手艺存在工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前提,引出了生态化保护的论述。
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等为例,意在阐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意义。
D.文章第一段提出保护核心问题,总领下文,与末段呼应,构成“总一分总”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重视,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
B.将传统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实用产品移植到装饰中,可让传统手艺得到保护。
C.将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也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D.继承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越来越频繁,电影成为很好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输出通道。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同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管是在市场还是电影工作方面,抑或是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中国全方位打开文化输出通道,在和周边国家的对外交流过程中,电影交流成为重要的文化外交手段之一,这给中国电影的“走出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和发展土壤。
(摘编自2016年6月21日北京青年报《一带一路助中国电影“走出去”》)
材料二:
中国电影在几十年来“走出去”的历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并未与中国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同步。主要原因有:
  首先,中国很多主流商业电影在其主题的表达方式上缺乏国际普遍性,并且对海外受众心理和外国文化缺乏深入了解,以致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所以难以进一步向国外推广。曾经在亚洲地区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败走西方主流电影市场即是此类问题的典型例证。其次,本土电影专业人才匮乏,特别缺少能够充分了解国际电影合作与制作的人才。再次,中国电影质量仍待提高,高品质的电影数量较少,有智慧的原创作品匮乏。故事讲得不够好、技术和艺术水平不够高、制作不够精良,仍是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中国电影海外发行推广还暴露出诸多技术性问题,中国电影的海外自主商业渠道还很滞后,国际商业运营能力不强。推广模式不成熟,推广渠道单一、陈旧和推广的专业化水平低,也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被国际广泛知晓的瓶颈。
(摘编自柏榕榕《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困境与机遇》)
材料三: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非洲
美洲
宗教片
3.13
3.17
3.38
3.19
2.47
音乐片
3.24
3.17
3.52
2.98
2.67
恐怖片
3.49
3.46
3.78
3.18
2.97
儿童/家庭片
3.55
3.32
3.6
3.37
3.01
功夫片
4.16
3.85
3.72
4.17
3.73
纪录片
3.19
3.29
3.49
3.5
3.66
剧情片
3.22
3.4
3.95
3.28
3.54
动作片
4.22
3.88
3.98
4.07
3.88
动画片
3.29
3.38
3.69
3.18
3.06
 
表一 不同大洲观众对不同类型中国电影的偏好度调查

表二  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度调查
(摘自《2014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全球调研数据》)
材料四: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上映26天,票房突破十亿大关;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评分8.8分、烂番茄(美国著名影评网站)收获96%的新鲜度,也足见欧美观众对它的认可。印度电影能够在我国、在欧美扬名立万,原因首先在于印度电影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浓的人文关怀。这种责任和关怀来自于对历史的审视、对英雄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其次还在于其并没有因为坚持民族特色而拒绝外来优秀元素,也没有一味“崇洋”而丢掉本土的优质资源,而是坚持发扬本民族特有的歌舞文化和吸收外来精英文化双管齐下,并始终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保持良性互动,力求在宝莱坞商业片之外,以“印度+民族+本土”的文化战略扩张自己的版图,在载歌载舞中不断前进并征服全世界。
(摘编自2017年5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10版《印度电影靠啥征服我们》)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交代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方面的积极意义。
B.材料二从电影主题、电影人才、电影质量和电影的推广发行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尚不大的原因。
C.材料三用图表的形式揭示了全球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其中的中国元素的偏好度情况,直观简洁。
D.材料四提供了一个成功“走出去”的电影案例,中国电影若能学习印度电影的成功经验,也必将征服世界观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表明中国电影在电影市场、电影工作及电影投资方面都有雄厚的实力,这说明中国电影成功“走出去”指日可待。
B.在亚洲取得高票房的《赤壁》和《投名状》没能成功走向西方电影市场,主要原因是它们作为商业电影在主题的表达上缺乏国际普遍性。
C.表一表明五大洲的观众对中国“功夫片”偏好度较高,印证了材料二“外国观众对除了‘功夫’类型之外的其他中国电影兴趣不高”的说法。
D.表二各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中中国元素的偏好有显著差异,非洲、美洲观众最偏好“风土人情”,欧洲、大洋洲观众则最偏好“中国哲学”。
E. 材料三的调查数据有启示意义,研究不同大洲观众对中国电影类型及中国元素的偏好度,将使中国电影在走向国际市场时更有针对性。
【小题3】中国电影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可以从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材料简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莫衷一是,这实际上折射出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文化内容无比丰富,研究者不能被动地湮没于其中,而应注重系统和层次,从以简驭繁的实际必要出发,宏观把握文化,归纳是非得失背后的文化理念。各种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谐”的一种现象就是“文”。用这种“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这是通过肯定文化主流目标的积极性对文化作出某种界定。一方面,文化模式通过社会的文化遗传在一代代文化之间传承,每个特殊人群围绕着文化传统而生活,形成独特的文化群体,另一方面,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人类总体上都在致力于美好和谐的不懈追求,有着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因此,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文化在总体上对人类起到了强大的凝聚作用。

文化传统在文化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文化传统是累积的,它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它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继承文化传统,是发展文化的前提。有效把握文化传统,有助于温故知新。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个文化领域结晶出来的形式,而形式本质上代表了人们共同认定的文化内容。累积和叠加的文化传统以文化模式、形式、程序的表象存在并发挥作用。形式都是各种事物的大方向的、大轮廓的外在的一种表现,它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开端。如果不从形式入手去触摸文化,那就很难再有其它更方便的依据。由形式再推进一步,就是“程序”。“程序”在戏剧、书法、绘画等文化领域的运用充分证明:文化内涵必须依托一定的形式才能呈现。

在社会关系领域,人和人相处的关系问题,有一些不可改变的法则和规律,中国古代概括为“纲常”,具体体现为社会生活中形成风俗习惯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各种礼节,也就是“礼”。人与人关系状态的关键不在于等级的存在,而是在于等级设定的合不合理。从社会的角度,必须构建人际双赢的关系;从个体的角度说,谁能采取“化”的办法,不患得患失,把暂时的矛盾化开,谁的成就就最高。

人的文化越丰富,人格构成越复杂,心态也就越稳定。在文化活动中,人创造文化,也被文化所熏陶、感化、熔铸。我们应注重文化的人格塑造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德”与“能”的提高上达到对个人“穷”“通”境遇的豁达,做到“顺理通玄知大体,循情抱德会天机”。

——(摘编自何学森《用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就是要求将各种事物有章法地聚在一起形成的“美好和谐”行之于“一切”。
B.人类共通的崇高文化理想使得文化模式在不同层次上能够体现人的共同文化心理。
C.文化传统具体表现为各种形式,这些形式是人们触摸文化的一个极为方便的依据。
D.中国古代的“纲常”即“礼”,其不合理性体现在人为地在人与人之间设定等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文化内涵到其呈现形式,再到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论证层次分明。
B.文章界定文化时更强调其共通性而非独特性,意在突出文化对人类的凝聚力。
C.文章运用因果论证的方法,指出从形式入手对于把握文化的重要意义。
D.文章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论证了人和人相处的“礼”的法则的指导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者如果能够跳出文化无比丰富的内容本身,就能够给文化一个准确的定义,进而解决文化研究的某种困境。
B.文化传统是文化进行不断整合的依据,在文化模式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所以只有不断累积和继承,才能发展和创新文化。
C.文化艺术活动和社会关系分属不同领域,这使得人们不能以文化的形式解决社会生活的矛盾。
D.社会中人的心态之所以会不稳定,就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不够丰富,人格构成不够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