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花花儿

杨 绛

我大概不能算是爱猫的,因为我只爱个别的一只两只,而且只因为它不像一般的猫而似乎超出了猫类。

我从前苏州的家里养许多猫,我喜欢一只名叫大白的,它大概是波斯种,个儿比一般的猫大,浑身白毛,圆脸,一对蓝眼睛非常妩媚灵秀,性情又很温和。我常胡想,童话里美女变的猫,或者能变美女的猫,大概就像大白。大白如在户外玩够了想进屋来,就跳上我父亲书桌横侧的窗台,一只爪子软软地扶着玻璃,轻轻叫唤声。看见父亲抬头看见它了,就跳下地,跑到门外蹲着静静等待。饭桌上尽管摆着它爱吃的鱼肉,它决不擅自取食,只是忙忙地跳上桌上又跳下地,仰头等着。跳上桌子是说:“我也要吃。”跳下地是说:“我在这儿等着呢。”

默存和我住在清华的时候养一只猫,皮毛不如大白,智力远在大白之上。那是我亲戚从城里抱来的一只小郎猫,才满月,刚断奶。它妈妈是白色长毛的纯波斯种,这儿子却是黑白杂色:背上三个黑圆,一条黑尾巴,四只黑爪子,脸上有匀匀的两个黑半圆,像时髦人戴的大黑眼镜,大得遮去半个脸,不过它连耳朵也是黑的。它是圆脸,灰蓝眼珠,眼神之美不输大白。它忽被人抱出城来,一声声直叫唤。我不忍,把小猫抱在怀里一整天,所以它和我最亲。

花花儿清早常从户外到我们卧房窗前来窥望。我睡在离窗最近的一边。它也和大白一样,前爪软软地扶着玻璃,只是一声不响,目不转睛地守着。假如我不回脸,它决不叫唤;要等看见我已经看见它了,才叫唤两声,然后也像大白那样跑到门口去蹲着,仰头等候。我开了门它就进来,跳上桌子闻闻我,并不要求我抱。它偶然也闻闻默存和圆圆,不过不是经常。

它渐渐不服管教,晚上要跟进卧房。我们把它按在沙发上,可是一松手它就蹿进卧房;捉出来,又蹿进去,两只眼睛只顾看着我们,表情是恳求。我们三个都心软了,就让它进屋,看它进来了怎么样。我们的卧房是一长间,南北各有大窗,中间放个大衣橱,把屋子隔成前后两间,圆圆睡后间。大衣橱的左侧上方是个小橱,花花儿白天常进卧房,大约看中了那个小橱。它仰头对着小橱叫。我开了小橱的门,它一蹿就蹿进去,蜷伏在内,不肯出来。我们都笑它找到了好一个安适的窝儿,就开着小橱的门,让它睡在里面。可是它又不安分,一会儿又跳到床上,要钻被窝。它好像知道默存最依顺它,就往他被窝里钻,可是一会儿又嫌闷,又要出门去。我们给它折腾了一顿,只好狠狠心把它赶走。经过两三次严厉的管教,它也就听话了。

一次我们吃禾花雀,它吃了些脖子爪子之类,快活得发疯似的从椅子上跳到桌上,又跳回地上,欢腾跳跃,逗得我们大笑不止。它爱吃的东西很特别,如老玉米,水果糖,花生米,好像别的猫不爱吃这些。转眼由春天到了冬天。有时大雪,我怕李妈滑倒(她年已六十),就自己买菜。我买菜,总为李妈买一包香烟,一包花生米。下午没事,李妈坐在自己床上,抱着花花儿,喂它吃花生。花花儿站在她怀里,前脚搭在她肩上,那副模样煞是滑稽。

猫儿一岁左右还不闹猫,不过外面猫儿叫闹的时候总爱出去看热闹。它一般总找最依顺它的默存,要他开门,把两只前爪抱着他的手腕子轻轻咬一口,然后叼着他的衣服往门口跑,前脚扒门,抬头看着门上的把手,两只眼睛里全是恳求。它这一出去就彻夜不归。好月亮的时候也通宵在外玩儿。两岁以后,它开始闹猫了。我们都看见它争风打架的英雄气概,花花儿成了我们那一区的霸。

有一次我午后上课,半路上看见它“嗷、嗷”怪声叫着过去。它忽然看见了我,立即回复平时的娇声细气,“啊,啊,啊”向我走来。我怕它跟我上课堂,直赶它走。可是它紧跟不离,直跟到洋灰大道边才止步不前,站定了看我走。那条大道是它活动区的边界,它不越出自定的范围。三反运动期间,我每晚开会到半夜三更,花花儿总在它的活动范围内迎候,伴随我回家。

花花儿善解人意,我为它的聪明惊喜,常胡说:“这猫儿简直有几分‘人气’。”猫的“人气”,当然微弱得似有若无,好比“人为万物之灵”,人的那点灵光,也微弱得只够我们惶惑地照见自己多么愚昧。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局限,好比猫儿的聪明有它打不破的局限。

花花儿毕竟只是一只猫。三反运动后“院系调整”,我们并入北大,迁居中关园。花花儿依恋旧屋,由我们捉住装入布袋,搬入新居,拴了三天才渐渐习惯些,可是我偶一开门,它一道电光似的向邻近树木繁密的果园蹿去,跑得无影无踪,一去不返。我们费尽心力也找不到它了。我们伤心得从此不再养猫。默存说:“有句老话:‘狗认人,猫认屋’,看来花花儿没有‘超出猫类’。”他的《容安馆休沐杂咏》还有一首提到它:“音书人事本萧条,广论何心续孝标。应是有情无处着,春风蛱蝶忆儿猫。”

一九八八年九月(有删节)

【小题1】写出杨绛先生的小说代表作 。(1篇即可)
【小题2】文章第二节,写“苏州大白”的故事,其目的是  。
【小题3】作者说自己所爱的猫“超乎猫类”主要是指猫     的特点。
【小题4】对“人的智慧自有打不破的局限,好比猫儿的聪明有它打不破的局限。”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猫的“人气”是人杜撰出的,子虚乌有,当然微弱。
B.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猫喻人,说明人是愚昧的。
C.用了类比的手法,人比猫并没有太多的优越性,不必自负。
D.借猫说人,人的“灵光”微乎其微,从中可见作者对“人”的理性认识。
【小题5】请联系课文《老王》,结合本文实例,简要分析杨绛散文的语言特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2 10:50: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题文)材料概括分析题
惊人与平淡
究竟是惊人好,还是平淡好?平淡好。但是平淡不易。
平淡不是从头平淡,平淡到底。这样的语言不是平淡,而是“寡”。山西人说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没有意思,就说:“看那寡的!”宋人所说的平淡可以说是“第二次的平淡”。苏东坡尝有书与其侄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葛立方《韵语阳秋》云: “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绚丽中来,然后可造平淡之境。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平淡是苦思冥想的结果。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梅)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限。”《韵语阳秋》引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言到平淡处甚难也。运用语言,要有取舍,不能拿起笔来就写。姜白石云:“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作诗文要知躲避。有些话不说。有些话不像别人那样说。至于把难说的话容易地说出,举重若轻,不觉吃力,这更是功夫。苏东坡作《病鹤》诗,有句“三尺长胫□瘦躯”,抄本缺第五字,几位诗人都来补这字,后来找来旧本,这个字是“搁”,大家都佩服。杜甫有一句诗“身轻一鸟□”,刻本末一字模糊不清,几位诗人猜这是个什么字。有说是飞”有说是“落”……后来见到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大家也都佩服。苏东坡的“搁”字写病鹤,虽能状其神态,但总有点“做”,不似杜诗“过”字轻松自然。
四川菜里的“开水白菜”,汤清可以注砚,但是并不真是开水煮的白菜,用的是鸡汤。
(选自《汪曾祺文集》,有删改)
【小题1】(小题1)“寡”和“二次的平淡”分别是什么?
【小题2】(小题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小题3】(小题3)结合文本关于“平淡”的观点,说说汪曾祺为何认为“搁”不如“过”字轻松自然。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我认识的亚子先生
谢冰莹
我和亚子先生第一次会面,是在一九三〇年的秋天,当高尔柏先生带我走进他的住所时,我竟有点像乡下姑娘初次进城似的感到忸怩不安。这并不是我胆小,而是我从来没有过这样规规矩矩地去拜访一个名人的缘故。
亚子先生是这样地和蔼、诚恳,见到了他,真像一个孩子见到了他久别的母亲那么高兴!他有口吃的毛病,说起话来,有时要很久才能继续下去,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学口吃的人说话,以致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染上了那种毛病;长大后,虽然好了,可是一见口吃的人说话,我就要发笑,而且笑得那么傻,有时个把钟头还不能停止。但对于亚子先生却是例外,不但从来没有过笑的念头,而且格外增加了对他的景仰和尊敬的情绪。我知道他想要说的是什么话,有时他只提一个字,我就替他说出下面的句子来。
凡是读过亚子先生诗文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热情的革命文学家,虽然他今年已五十岁了,但他的思想还像创办南社时一般先进。虽然他是一个不善于说话的人,但他的文章却写得短小精悍而有力。比方在第二十四卷第五号《教育杂志》的“读经问题”专号上,他说:“时代已是一九三五年,而中国人还在提倡读经,是不是神经病,我也不用多讲了!”又说:“主张读经的人,最好请他多读一点历史,诵《孝经》以退黄巾,结果只有作黄巾的刀下鬼罢了!”这里只是寥寥几十个字,已把那些提倡复古的道学先生骂得痛快淋漓了!
他不但是个聪敏博学的才子,而且是个多愁善感,充满了热情的诗人,但他绝不是愁自身的什么问题,发些无谓的牢骚,他是忧时忧世,挂念一些为生活,为工作而感受压迫的朋友,以及那些在苦斗中受难的青年。有一次他说了一句最使我感动而永远不能忘记的话:“我虽然老了,不能直接去参加新社会的建设运动,然而无论如何,我是要尽量帮助大家的……”他说这话时的态度十分严肃,而语气又是这样地诚恳、坚决,使听者感到无限的兴奋。是的,亚子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少年,“老”革命文学家!
在这里,我要来一个小小的声明,亚子先生是不高兴“老”的,虽然有时和我们说笑话,偶尔也会说出“我老了”的句子来,但他的精神和思想,永远是年青的。记得我们初次通信时,我总是称呼他“长者”,他不但对这两个字不高兴接受,而且连“先生”两个字都不准用,要直呼他的名字,他才高兴。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谦虚,如何地喜欢年青!
凡是认识他的人,在第一次的见面后,就会在脑海中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感到他是个最好的朋友。记得前年一月,我同特第一次去拜访亚子先生时,一见面,他就紧紧地握着特的手,高兴得几分钟还说不出一个字来。我呢,呆呆的像一个傻瓜似的站在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结果还是特请他坐下,他才放开了特的手。我们急于返湘,那天没有谈多久就走了。回到船上,特对我说:“我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亚子先生那么热情的老人家,你看他的手多有力,我被他握痛了。”
一九三三年的春天,我几乎苦痛到要自杀的地步。亚子先生是那样恳挚地劝慰我,鼓励我拿出理智来战胜环境,不要白白地牺牲了自己有希望的前途!等到我将和特结合的消息报告他时,他几乎快乐得发狂了,居然在梦里作起诗来,半夜里赶快披衣起床写好寄给我们。“十日三传讯,开缄喜欲狂。”这是描写他知道我的精神有了寄托后的愉快与安慰。“冰莹今付汝,好为护红颜。”读到这两句诗时,特从心坎里发出快乐的微笑:“这简直像丈人公写给女婿的诗呢!”这话引得我也笑起来了。
本来他就有这么一个怪脾气,在高兴的时候,可以一天给你写一封快信,而里面所写的有时仅仅只有几个字;如果遇到他不高兴时,你就是一连去几封信,他也不会理你的。
一九三六,六月于南村
(有删改)
【小题1】作者说亚子先生是一位“老”少年,结合全文,概括作者这样称呼亚子先生的原因。
【小题2】文章倒数第二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来塑造亚子先生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主要是从哪两方面展现亚子先生的形象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对亚子先生有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大地记忆

杜爱民

①童年在故乡南城墙上戏玩,近旁的大地,是一片菜田。农民们将它收拾得简净整齐,豆角藤蔓架用竹竿编扎,一排排挺立。每到初夏,茄子泛紫,黄瓜的丝蔓上开出黄花,青菜长得最茁壮,在阳光下泛出油油的绿色。菜田的尽头,接着一望无际的麦田,越过道路、溪流和沟壑,一直向南伸向秦岭北麓的脚下。出于好奇,我向着目力无法企及的远方张望。乐游塬麦田间的小道上,农民赶着大车来了去了;农舍上空,炊烟聚了散了。

②我见到过大地在冬天里的安睡。也只有在最寒冷的日子里,雪覆盖于泥土之上,才会变成一种温润的东西。我心最初体味到的温暖,大约缘于此。随着惊蛰、春分、谷雨的到来,农民们加快了劳作的速度,不断更换手里的农具。曾经一度觉得自己看见过终南山的樵夫在山坡上伐木、行走,后来我知道,这只是梦里情形的残存所致。

③我对大地和人群的了解,那时候也仅仅缘于自己简单的张望。

④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多么单纯,经由劳作,人拥有了大地持续永久的供养。那些在大地上终日沉默不语、辛勤劳作的农人们,追随着自己的幸福,在季节里守候。因为未知的收获,人们任劳任怨。不是没有苦难和灾祸,不是万事都顺人心意。在武斗、死亡的葬仪和没有尽头的苦作交替出现之后,大地仍然呈现出不可更改的沉静和吉祥。它给出一条退路,让多数人能够生息,并保持尊严。它只要求多数人在时节的规律上践行必要的约定。大地让与它最接近的人懂得了安乐,安乐是土地直接授予人的厚道和本分。真正的幸福感并不是对所费与所得之间的功利比较感到满足,除了简单的生活耗费,人可以不受过度消费的烦扰。

⑤生活在关中土地上的多数农人不信任立于庙堂、刻在名山之上的金科玉律,他们按在大地上获知的经验行事。从四十五岁起,人们已经开始为自己准备棺材。上好的松木和柏木,被精心制成极讲究的棺材。看着自己的归宿,人们欣喜不已。我在西安南城外的一个大车店里,见到一位老者,手抚棺盖不住叹气,他大概是觉着等待得太久了,生怕错过与土地的约定。

⑥去年春天,我去陕北靖边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镇子小住,结识了采油工邓振峰。振峰每天白天要去好几个井站,夜里三点起床查泵,一次巡察要走三个小时,两三个月就穿破一双鞋。他接替父亲干这份工作,两年中间独自守护散落在山沟里的抽油机。他只去过扬井,是一个几户农家聚集而住的小地方。他希望能轮上换班,休息几天,坐一次火车。

⑦正午时分,老乡将一头驴牵到房子前的空地上打转。振峰说,他现在的想法已经不多了,看驴在院子里晒太阳,都是一种乐趣。

⑧这位二十出头的兄弟在同我说的时候,太阳正照在绵延无际的黄土山梁上。我的眼睛被黄土上的光芒强烈地刺痛着。

【小题1】赏析第①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小题2】作者童年时通过简单的张望,对大地和人群有了哪些了解?请加以概括。
【小题3】关中的农人在大地上获取了哪些经验?
【小题4】本文写到采油工邓振峰,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囚绿记

①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②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

③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④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因为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⑤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⑥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⑦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⑧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⑨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⑩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选定这间窗子朝东、光线满照、令人感到炎热的房间的原因是它外面有一片绿影,瞥见它使“我”感觉到一种喜悦。
B.“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一句,表明“我”需要让绿色来愉悦自己,安慰自己的心灵和忘却以往许多不快的记忆。
C.从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可见它坚贞固执,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D.文章叙事平淡。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的五个阶段较为分明。
【小题2】结合全文,说一说文章题目中“绿”的含意。
【小题3】在文中,作者对常春藤交替使用“绿友”“绿囚”两个称呼,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概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