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木恩典

李丹崖

草的香,似乎只有在两个时间可以闻出来。

一是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的时候,这时候的草,像是慷慨就义,被镰刀、被车轮,割断、碾压,散发出奇特的生命的香,这香味,让人觉得有一种拿生命才换得来的美。我小时候喂过牛,给牛铡过草,当祖母把成捆的青草放到铡刀下,我奋力挥动胳膊,向下一压,咔嚓,草被斩成了两段,旋即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我追求这种香,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人是具有动物性的,格外爱这些草木滋味。

另一是在草被熬煮的时候。我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小时候,我常常爱在他的中药橱边转悠,可以闻到与众不同的草木香味,就好像这些香味纠缠在一起,我置身其中,可以免除疾病的侵扰一样。遇到病人前来抓药,父亲把那些或叶、或花、或根、或果的中药材用纱布包起来,放到砂锅内熬煮,满屋子的中药香。在滚沸的高温作用下,我觉得这样才能彻彻底底地闻到草木的香味。

秋天到了,草木走向成熟。似一个男孩走向青年,一个女人发育完善。旧时,在乡间,我喜欢睡在小溪边的草甸子上,一边看蓝天白云,一边嚼草根,我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日子。小时候,身小力薄的我干不了农活,放羊是我唯一的活,我把羊拴在溪边的小树上,确保它们只吃草,不会啃食庄稼,我就往地上一躺,看着羊羔吃奶,母羊反刍,我呢,则效仿羊的样子,去尝一尝草根。

羊吃草,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件艺术。用舌头把草揽到嘴里,嚓嚓而食,羊毛洁白似雪,羊的嘴唇粉红似桃,青草如翡翠一样耐看,整幅画面简直太有感觉了。

草木的根深深扎进土地,通过叶面来进行光合作用,它是最能吸纳天地灵气的。所以,维生素多蕴含在很多青草当中,牛羊通过青草来摄取营养,我们再通过牛羊的肉来摄取营养,然后,牛羊和人的粪便又可作为肥料给青草带去营养。这个循环看起来有些吊诡,实际上,又是多么巧妙的一个轮回。

青草,在这样的一个轮回中,无疑扮演了“双面人生”。成全人畜,又替人畜打扫垃圾,还这个世界天蓝水碧,它们的一生近乎伟大。

我有一位诗人朋友,他有种奇怪的感觉,每次在城市居住久了,吃得大鱼大肉,诗性会逐渐泯灭,会写不出东西,这个时候,他都会到山区的寺院里,找一处周遭长满茂密树木的禅房来住,日日食蔬,这样,就能诗性重返。他说,他获奖最多的诗作,一般都是寺院里的那些草木和蔬菜给予的。

——这是何其美妙的草木恩典!

有时候,我实在羡慕那些古人,居住的全部是木材架构的房子,戴的帽子是斗笠,披的是蓑衣,穿的是木屐或草鞋,这样,才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现如今,你披着满是塑料味道的雨衣,穿着不透气的胶鞋,能“任平生”吗?

我不是过激。只是想表达,人一亲近草木,就滋生了健康,就培育了高雅,就构建了和谐。草木的恩典,也许是它们自己都不知晓的义举,但,一岁一枯荣,它们一直在照做。也多亏了草木的这份坚守,这种任性,才让我们有机会——食草,刷新自己;闻香,愉悦心智;观色,养眼醒神。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在被碾压或拦腰斩断时会散发出奇特的香,这种香有一种用生命换来的美。
B.文中关于羊吃草的描写,色彩鲜明,用词精准,比喻形象,具有一种艺术美。
C.作者借古人亲近自然草木,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情怀,呼吁自然、和谐。
D.全文运用了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表达方式,由实而虚逐步揭示了草木恩典的内涵。
【小题2】文章以“草木恩典”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
【小题3】“格局,布局,步局。心中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见,结构对文章非常重要,那么,本文是如何以“草木”为核心来谋篇布局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10:5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经济增长对英文的影响

①经济繁荣和语言丰富度,会有密切的关系吗?应该是吧,因为“男人有钱就变坏”(下一句是“女人变坏就有钱”),有了钱名堂就多,各式各样的名词和形容词自然跟着多起来。经济增长后,国际贸易更频繁,新产品、新名词、新概念跟着增加。这项逻辑大概没有人反对,有数字证明吗?有。

②Reksulak,Shughart,Tollison这三位经济学家,2004年发表一篇论文,运用《牛津英文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以下统称OED)第2版的光盘内容,证实在公元252-1985年间,英文受到国际贸易的显著影响。依据他们的数据,现今使用英文的人口超过3亿,比使用中文的7.5亿人口少一半以上。但英文是44国的官方语言,这44国的总人口超过16亿,占人类的1\4。现今常用的英文字大约有20万,德文约18.4万,法文约10万,所以用英文来研究与语言的成长,应该有重要的代表意义。

③OED第二版的20册在1989年发行,合计21730页,共收录291500个词,选用250万条引句来解说词义。现在正在编辑第3版,预算额是5500万美元;2005年11月时,已收录301100个词,每年约新增4000个新字词。OED的电子版1988年问世,2002年时是版本3,各校图书馆大都有在线版可用。

④公元252-1985年间,被OED引用的引句,分布在哪些世纪呢?

表1

世纪

百分比

百分比累计

1至12世纪

1.0

1.0

13世纪

1.0

2.0

14世纪

3.5

5.5

15世纪

4.5

10.0

16世纪

10.0

20.0

17世纪

16.0

36.0

18世纪

11.0

47.0

19世纪

31.0

78.0

20世纪

20.0

98.0

无法辨别年代

0.5

98.5

 

⑤我们很容易看出,被引用最多的著作发表在三个阶段:(1)17世纪(16%),这是重商主义蓬勃发展的阶段。(2)19世纪(31%)这是蒸汽机广泛应用、产业革命大跃进的时期。(3)20世纪(20%),这是科技大成长、新兴国家独立、两次世界大战、国际贸易激增的世纪。

⑥现在看来公元252~1985年间,新增的230719个英文字词,分布在哪几个世纪:

表2

世纪

新字词

累计字词数

百分比

百分比累计

1至12世纪

7681

7681

3.33

3.33

13世纪

5014

12695

2.17

5.50

14世纪

16561

29256

7.18

12.68

15世纪

16102

45358

6.98

19.66

16世纪

35810

81168

15.52

35.18

17世纪

46773

127941

20.27

55.45

18世纪

21735

149676

9.42

64.87

19世纪

60559

210235

26.25

91.12

20世纪

20484

230719

8.88

100.00

 

⑦与表1对照,从表2中,我们可看出一些有趣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接下来要玩经济学界最擅长的游戏:经济因素和英文字词的成长之间,有统计上的相关性吗?简单地说,就是要用计算机统计软件,以“新增字词”为“被解释性变量”,然后用人口、GNP、进口额、出口额、政府收入这6项,当作“解释性变量”,来看双方的相关性。资料是1830~1969年间的年度统计,为什么限定在1830~1969年?因为1830年之前无可信的经济统计数字可用,1969年是因为OED内最近的引句是1969年引用的,所以只挑出这140年来回归分析。对语言学界而言,这可能是奇怪或可笑的做法,轻松一下嘛,看经济学界有什么好论点可提供。

⑧先说这个回归分析的整体解释度有多高。非常高,R平方值都在0.85~0.89;作者宣称他们编织的渔网,一次就可以抓到这个大湖里八九成的鱼虾。换句话说,英文字词的增长速度,和上述6项经济变量之间,有85%~89%的统计相关,在实证研究上算是非常显著。因果关系的方向,是经济蓬勃带动新语词的增长。

⑨接下来看个别变数的状况,答案恐怕会引起较多争议。(1)人口的增加和GNP的增加,对新字词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口愈多,国家愈富有,新字词怎么反而会减少?应该是相反吧!(2)政府收入(税收)和支出(公共建设)的增加,也会显著减少新字词,这实在违反常识。(3)出口额增加,与新字词的增加有密切关系;这合乎预期,因为要卖东西到各国,必须学习更多外国文字与观念。(4)进口额增加,会减少新字词的增加。这又违反常识了;半个世纪以来进口的商品,不知给我们的文字带来多少丰富的内容。

⑩我的意见是:这样的回归分析,得到违反常识的结果,很难让人接受。作者硬讲了许多理由,来说明这些结果并非不合理,反而让人更难接受。我觉得这篇文章没有说服力,太冗长,有不少偏离主题的内容,在竞争性很强的期刊市场上,应该没有刊登的价值。我觉得有趣的部分,是它对OED内容的各种统计分析:各世纪间新字词的分布状况(见其表1、表2)。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意义,是在提醒语言学界说,不要忽略经济因素对语言丰富化的影响。

(赖建诚《经济史的趣味》)

【小题1】第①段中“这项逻辑”是指      。
【小题2】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  
【小题3】下列对文中“回归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回归分析的高解释度是经济蓬勃带动新英文词语增长的原因。
B.文中作者认为挑出140年来做回归分析是奇怪或可笑的做法。
C.它用来研究英文字词的增长速度与6项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D.因为回归分析得到的是违反常识的结果,所以很难让人接受。
【小题4】简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根据上下文补写第⑦段横线处的内容。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经营之神”是怎样炼成的

---像王永庆这样做人、做事、做企业

袁飞

最近,一本叫做《筚路蓝缕———王永庆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的人物传记被各地的国企领导人争相阅读,书的主人公就是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胶大王”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在新书发布会上,组织编写这本书的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直言:“我们很多企业事情做得很漂亮,但就是没什么绩效,追究下来主要是我们的企业不计成本。而王永庆先生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李荣融未曾与王永庆谋面,但他对同事讲述的王永庆的一个小故事“很有感触”。那是在一次正式宴会上,餐桌转盘上有一些别人掉下的菜肴,王永庆见了,不声不响地夹起,放到自己的盘子里吃干净。

“一个产值占到台湾GNP百分之十几的集团的董事长如此节俭,他节俭得有资格,有底气,有雅量。”李荣融说。

此前在李荣融参加的编委扩大会议上,国资委请来了中石油等中央企业的负责人,以及民营企业代表——大连实德集团董事长徐明。徐明回忆说,起初很纳闷为什么大陆的国资委主任对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那么感兴趣,后来明白了:企业不分属性,绩效盈利是相同的。

王永庆的很多生活细节都让人感动。一位一直负责企业改制研究的人士举例说,王永庆在外用早餐时喜欢喝牛奶和吃煎鸡蛋,为了多喝一口牛奶,他总是先喝掉一点然后再叫服务生把鸡蛋放进去,免得把牛奶溢出来。每次用完餐后,王永庆总会把牙签折断成两截来使用。

有时王老先生甚至自己修抽水马桶,“记得有一次请人来修都修不好,他自己动手反而修好了。”王永庆的高参、长庚大学商学院院长吴寿山说。吴寿山记得,还有一次公司董事会休息期间,王永庆在上完洗手间出来时,“啪”的一声就把里面的灯关了,“黑乎乎的,你想这对他身边的高管的冲击会有多大。”另外,王永庆的公文包也非常普通,“一般人难以想象他这样的大老板用这样普通的包。”

编委会成员、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说,王永庆很会算账,他可以把生产的玩具车的零部件拆成1000多个,来分别核算成本,“价格精确到几厘,然后再跟制造商、承包商进行谈判。”

而台塑集团的集中采购也是值得国企学习的。王志钢说,在台塑,从大宗采购比如原料、钢铁,到哪怕一张纸、一支笔,都集中采购,并且,“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一定会摆在你的办公桌上,他们通过信息化进行精细化管理。”

王永庆之女王瑞华透露的一个细节是,父亲几十年如一日地每天早晚到祖母房间请安,“除非在外出差,从未间断过,这对我们影响很大。”

也许正是这些细节之处奠定了台塑的牢固根基,使得它既在台湾经济高速增长期能快马加鞭,也能在经济低迷期依然表现出色。相关分析人士指出,这也许正是最值得大陆企业学习的地方。

尽管已经90高龄,但王永庆照样每天到办公室工作3~4小时。主要是看书,看公司是否正常运转,是否有别人不能处理的事情。其身边人透露,他甚至每周还会请吴寿山到家里给自己讲解最新的管理学思想。

汲取中华文化的精suǐ融入到企业管理中去,是王永庆在华人企业家中的创举。《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是王永庆在企业管理中的精suǐ,——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黄德海说,王永庆经营管理思想的“核”,就是在思想上把“利己”与“利他”结合起来,并围绕这一思想发展出了一套“责任经营制度”,并以勤劳朴实、止于至善、回馈社会、永续经营来充实。

“责任心管理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黄德海说,王永庆特别强调责任心管理,他在这方面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头建立制度,并且从来不会带头破坏制度。其管理思想的“内核”实际上是“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原点,以他的管理智慧为半径,画出了台塑集团这个圆”,这个“圆”50年来运行的一个轨迹,就是合理化生产方式。

“再回头想想,最近我们还有一些煤矿不断发生矿难,这也是和企业家的责任没落实密切相关的。”黄德海说。

国资委人士称,在大陆国企多年来的改革过程中,学习港台和国外的做法上有些成功有些不成功,而国资委推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更多是练内功。一个企业能不能立足,更多依赖于内部整合,而王永庆无疑是内部整合的高手,所以此时引进王永庆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有删改)
【小题1】根据拼音填写出汉字:精suǐ   
【小题2】本文在介绍王永庆时,多处采用了引用的手法,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王永庆为什么能成为“经营之神”。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忆人
张铭书
那天的事有些怪。
上午九点左右,我从单位出来沿着一条街匆匆往前走,走到下一个路口时,不由停下步子,拿不准是继续往前走呢,还是应该拐个弯儿。我问自己,你准备去做什么呢?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接下来,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我从一块橱窗的玻璃里照见了自己,里面映着一个约莫三十岁的神情沮丧的男人。我问,这男人是谁呀?橱窗当然不会回答,于是我转过头问身边的一个行人:“喂,我是谁?”那人打量我一眼,突然撒腿就跑。我望了一眼头顶的太阳,想,难道我是突然降临到地球上的一个外星人吗?
这时一名警察出现在我面前,先前被我吓跑的那位行人指着我对警察说:“就是他!他是个疯子!”
警察将我带到了派出所,他们翻遍我全身的口袋,也没找出任何能证明我身份的东西。
这时我才真正害怕起来。我意识到自己同这个社会的所有联系被割裂了,沦为世界的一个孤儿,这是一种巨大的恐怖。
这时从旁边办公桌走过来一个年轻的警察,对着我的脸端详了好久,又让我站起来看了看身高,对其他警察说:“他可能是苏老板的儿子,一星期之前苏老板已报过案,他儿子苏威想买辆法拉利跑车,结果苏老板只买给他一辆帕萨特,苏威一生气将车砸了,然后跑得无影无踪。苏威平时有吸毒的行为,有时脑子会不太清醒。说不定就是他。”别的警察就说:“那就快给苏老板打电话吧。”
我一听原来自己是一个如此有钱的人,不禁非常得意。
不一会儿,苏老板的电话接通了,说,他儿子的尸体已经找到了,不必麻烦警察了。
我的心情非常失落。
办公室里进来一位少妇,她用轻柔动听的声音问:“听说你们这里有一位找不到家的男人是吗?我老公爱喝酒,喝多了酒就不记事儿,昨晚跑出去至今没影儿,我想是不是他?”
警察朝我一指:“就他。自己看吧。”
那位少妇丰腴而妩媚,娇艳欲滴。她带着一股香气朝我走过来。我高兴得眼睛放光。
但她还没到我跟前就扭身走开了。
我心里难过极了。惆怅万分。
一位居委会大妈来办公室办事,看到了我,好奇地瞧了又瞧,嘴里不住嘟囔:“这个人看起来好面熟呀!上个星期,我们小区大白天招了小偷,被看车棚的老李发现了,两人扭打了一阵,老李打不过他,让他跑掉了,我听到吵嚷赶过去时,远远看了小偷一眼,和这个人非常像!”
办公室的警察们全都警惕地盯着我,眼神儿一下全变了。一个警察掏出手铐,将我铐在椅背上,然后对居委会大妈说:“你快去叫来管车棚的老李辨认一下,看是不是小偷?”
我吓得从椅子上瘫下来,想,哪怕是个民工也好呀,怎么偏偏是个小偷呢?实在命苦!这不是自投罗网吗?
不大一会儿,居委会大妈和一个老头儿进来了。大妈喘着粗气,说:“老李,你看这人是不是前几天跟你打架的那个小偷?”
老李的目光如刀子一样恶狠狠地朝我戳了过来。然而那目光碰到我后马上变得柔软起来,他笑眯眯地说:“这不是张小鱼吗?你怎么在这儿?”
大妈:“原来你们认识呀?”
老李:“岂止认识!我跟他爸是战友。经常到他家里喝酒,他是我看着长大的。”
一个警察赶忙过来帮我打开手铐。
我听到自己并非小偷,心情放松了些,但仍记不起老李这个人,望着他不住地摇头。
老李显得比我还急,掏出手机摁了一串号码。
打完电话,高兴地对我说:“通知你爸了,你爸说你媳妇一会儿就来接你。”
我不由对张小鱼这个人起了兴趣,问:“张小鱼是干什么的?是个怎样的人?”
老李:“是个办公室小职员,心眼不坏,但也没多大本事,普普通通一个人儿。”
半小时后,进来一个几乎可以忽略性别的瘦小平淡的女人。老李说:“你媳妇接你来了。”
我傻愣着,认不出她是谁。
那女人很生气,突然冲上来,照着我的脸响亮地掴了一巴掌:“我让你跟我装蒜!”别看瘦小,手劲可不小。
这一巴掌让我眼冒金星。
等金星消散以后,我突然记起她叫王金萍,是我的老婆,同时也是一位内科医生。
王金萍打完我后抹了几把泪,对其他人说:“他这是暂时性失忆症,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
我跟在王金萍后头走出派出所的时候,突然想起不知从什么书上看过的一句话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我虽不是有钱人,无权无势,也没有一个漂亮的老婆,但我也不是一个小偷。这样,老天就算很照顾我了,很好。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连自己是谁都记不起来了,只好向身边的行人询问。行人被“我”的怪异行为吓跑并报警,“我”被行人和警察认定是个疯子。
B.“我”向往自己是富人的儿子,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丰腴而妩媚的少妇,认为自己哪怕是个民工也行,坚决不愿意自己是一个小偷。
C.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我”被怀疑为小偷前后警察的不同态度,看车棚老李前后神情的变化……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跌宕,主题鲜明。
D.失忆人的经历固然令人同情,但工作压力只是病症的诱因,真正的根源在于个人的欲望。小说就是要告诉我们:直面现实,脚踏实地,方能幸福生活。
【小题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说:“人生从来不像臆想中那么好,也不像臆想中那么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的?请结合小说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与感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的电话
何燕
老葛能在快递公司下班前把月饼寄出,心情格外舒畅。
团圆之夜,主任看老葛一人在家,便请他到自己家喝酒。主任还说,他要好好向老葛学习怎样教育孩子。
老葛老来得女,为了女儿小若能考出好成绩,可谓劳心劳肺,烟不抽酒不喝,挣断脊梁筋大手大脚为小若买书,送学习班。用别人的话说,这些年,老葛为了孩子活得极其不男人。
小若的高分数给老葛长了不少脸,从小学到高中,多少次家长会,老葛都被请到主席台就坐。高考后,老葛还被请去演讲。
“老葛兄,在做父亲方面,我要向你学习。来,我敬你。”主任举起酒杯,老葛惶恐地站起来,主任“吱”的一声把酒喝了下去。老葛觉得主任喝得很有型,很有风范,很男人。搁以前,主任是不用正眼瞧自己的,更别提敬酒。老葛也想大男人一回,像主任一样“吱”的一声喝下去,可刚喝一半,就被呛住了,憋红着脸直直地僵着。等缓过了劲,老葛才喝下剩下的半杯酒。
“老葛兄,你教子有方呀,你家小若九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二年的学习,现在进的还是名牌大学!”主任竖起大拇指,“连跳三级。”
“哪有?小学跳了两级,初中才跳了一级。”老葛打着酒嗝习惯性地回答。这话回答主任是头一回,可回答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像背九九乘法口诀。小若成长的这些年,老葛跟他们也只有这几句话了。从孩子一驻扎在婆娘的肚子里,老葛就开始忙胎教,接下来忙这教忙那教,一忙就是十六年。
“爸爸,爸爸,你是我的大树!”主任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主任看了一眼,把电话掐了。“老葛兄呀,不怕你见笑,作为家长,我是失败的。我儿今年连三本都考不上,现在还拒绝复习,跑去读什么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任的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主任
看了电话一眼,又想掐掉。
老葛问:“谁的电话?毛毛吗?接吧!”
主任一接通就说:“毛毛,你如果不回来复习,别想我搭理你。”
“老爸,别气坏身子,中秋节快乐!”电话那头传来毛毛的声音,“收到我给你寄的月饼了吗?你尝尝跟家里的有啥区别。”
老葛摇了摇微晕的头,看见月光从天空洒下来,像银色的缎子,扯都扯不断。老葛责怪自己,早一天给小若寄月饼就好了。
这时,老葛的手机也响了起来。老葛一看电话,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笑成了一团,像地球仪上密密麻麻的经纬线,“我家小若的!喂,小若呀……”老葛愣了一下,看了看主任,乐呵呵地说,“知道了,今天中秋节,我很快乐,你也要快乐!”说完,老葛埋怨,“这孩子,真浪费,千里迢迢打电话就为了祝我中秋节快乐!”
“小若懂事,不像毛毛。你看他都这年龄了,还把我手机接他电话的铃声设成《爸爸去哪儿》……”
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是短信!老葛看了一眼就删了,边删边说:“是婆娘的。不管她,来,咱俩继续喝,不醉不休!”
两个男人继续喝。
中间,老葛的手机又响了起来.老葛看了一眼,没接。“谁的电话?小若吗?接吧!”主任说。老葛摇晃着接电话:“喂,喂,你说什么……我不是,你打错了!”说完,捣鼓了几下手机,又灌起酒来。
酒局残余,老葛喝得醉醺醺的,手机再次响了起来,主任嘟哝:“谁的电话呢?”
拿起老葛的手机一看,来电显示:“讨债的,别接!”老葛深深的低着头,不敢接这个电话。
老葛人虽醉,可脑里还记得小若刚才的电话和信息。小若第一次来电话,只说了一句:“喂,这个月打一千!”就挂了。
过后又发来一信息:“还是打一千一吧,我看中了一条裙子!”
看老葛不回信息,小若第二次来电话:“看到信息了吗?打一千一!”老葛气急地说:“打错了!”话还没说完,那头已是忙音。老葛一气之下,把小若的电话备注名改成“讨债的,别接”。
老葛醉倒下去时,脑里回现出小若给自己长脸的高分试卷外,耳边也回荡着小若这些年简洁的话语:小学时“我得了第一”,初中时“我又得了第一,汇三百”,高中时“我还是第一,汇六百”,到现在的“打一千”。没有问候,也没容老葛说话。像刚才,老葛多想跟小若说说,“你妈病了,我在医院忙了两天……”当然,也有老葛不想说的,那就是他把家里唯一的一盒月饼快递了。
老葛也想跟主任说,在做父亲方面,他要向主任学习。
可醉了的老葛什么都没说出来。
(选自《红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了老葛为女儿寄出了家里的唯一一盒月饼,表现出了一位父亲对在外读书的女儿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B.主任的儿子毛毛是一个虽然成绩不够优秀,但是积极向上,有主见,重视亲情的青年。
C.从主任两次想掐掉儿子来电的举动看,主任对儿子有些不满,儿子不听他的话复读,却读一个职业技术学校,他对儿子的前途深感绝望。
D.文章构思巧妙,明暗线双线并行,使得小说场景集中、叙事紧凑、主旨深刻丰富。
【小题2】文中写到了老葛三次接到女儿的电话,他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谁的电话”为题,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浮云蔽日和压抑人生
林冲是《水浒》中一个非常奇特的人物。他身上似乎有《三国演义》中三个人物的影子:相貌如张飞,身手如赵云,前半生忍辱求全的性格象刘备。。
说到林冲有像张飞的地方,有人也许会感到突兀,觉得《水浒》中那个谨细而能忍辱的禁军教头,和《三国演义》中性如烈火、暴躁卤莽的猛张飞实在挨不上。要说李逵像张飞还差不多。但林冲的绰号“豹子头”,却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第七回林冲一出场,原文就说他的相貌“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和《三国演义》中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完全相同,就连兵器也和张飞一样是丈八蛇矛。此外第四十八回林冲出马擒捉扈三娘时,书中也就是“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这些都说明,《水浒传》的写定者一开始可能是想把林冲写成“水浒版”的张飞。甚至还可以推断,《水浒传》成书前,民间流传的水浒故事里,说不定林冲真就是个张飞型的人物。作为《水浒》故事源头的(《大宋宣和遗事》里有林冲的名字,他的绰号就是“豹子头”,但没有他的独立故事)。到《水浒》成书时,已经有了个猛张飞型的黑李逵要写,于是就重新写了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人生故事,并在故事里寄托了一些有别于鲁智深、武松、李逵这些草莽人物故事的深沉情怀。
严格来说,林冲是《水浒》中唯一一个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水浒》一开头便讲述了王进和林冲的故事是颇有深意的:他们都是禁军教头,都武艺高强、无辜善良,都是很理想的国家良将,却先后被高俅这个无赖小人横加迫害,王进被害得远走异乡,林冲被害得家破人亡,最后只得上演一出风雪山神庙血腥复仇大戏,然后蹿入草泽。作者就是通过他们被奸邪无赖高俅的反复欺凌,传达出对于大贤处下、不肖居上的黑暗的政治格局的深深的无奈与愤懑。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无奈与愤懑,千百年来,不知被反复传写了多少次,每一次都能深深打动人的心灵。这种“浮云蔽白日”式的政治格局其实是专制时代永恒的问题。《水浒》通过讲述林冲故事抒发的正是对这浮云蔽白日的深广的忧愤。有了这种忧愤,并把它作为后来众好汉暴烈的反抗的背景和前奏,就使《水浒》这部“强人颂”提升了一层品格。可以说林冲的故事和鲁智深、武松等草莽豪杰的传奇故事的意味是迥乎不同的,它在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以及快意恩仇之外别抒怀抱,独奏了一曲哀怨而又慷慨的悲壮之音。
林冲被压抑,不仅仅来自高俅这个身居高位的小人,还来自各色人等:先是受高俅的陷害,几乎被问成死罪;死里逃生,发配上路,又被董超、薛霸两个人渣百般折磨,差一点被害死在野猪林;到了沧州牢城营,因拿银子稍慢,就被差拨骂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这一切,林冲都逆来顺受,忍了,然而陆谦却又来沧州追杀。终于,林冲忍无可忍,在草料场的漫天风雪中痛下杀手,然后踏上了夜奔梁山的不归路。
【小题1】下列表述中不能证明林冲是在早期水浒故事中可能是个张飞型人物的一项是(  )
A.从《大宋宣和遗事》开始,一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版本的《水浒》中,林冲的外号都是“豹子头”。
B.林冲与张飞的相貌几乎相同,都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手中所用兵器也都是丈八蛇矛。
C.《水浒》第四十八回,林冲出马擒住扈三娘时,书中也说“满山都换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
D.《水浒》的写定者很可能考虑到已经有了李逵这个人物,所以将原来也是张飞型的林冲改写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小题2】下列理解、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浒》的写定者将林冲故事放在全书的开始部分,将其作为后来好汉聚义的背景和前奏,提升了作品的品格,客观上为梁山聚义、除暴安良找到了合理性。
B.林冲的故事在诸多水浒英雄故事中特别出名、被广为传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身上体现了有才干而善良的人被不肖之徒压抑的痛苦滋味,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C.文中说“林冲的故事和鲁智深、武松等草莽英雄豪杰的传奇故事中的意味是迥然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性格上,林冲为人谨慎、善于隐忍,而鲁智深等人则是直爽豪迈的。
D.林冲受到压抑和欺凌不仅来自高俅这个官场无赖,还来自行行色色的小人们,他的愤怒在一次次被迫害中逐渐累积,直到雪夜复仇时彻底爆发,使读者读来有畅快淋漓之感。
【小题3】文中说“浮云蔽白日”是专制时代根深蒂固的问题,下列我们熟悉的古代人物中,其事迹不能印证“浮云蔽白日”的是(  )
A.屈原出身高贵,才华出众,忠于楚国,深受楚王信任,却因令尹子兰、郑袖等人的谗言而被楚王流放汩罗江畔,报国之志不得施展。
B.王勃,唐初四杰之首,十六岁时,因做《斗鸡檄》被唐高宗认为意在离间几位皇子的关系而被贬,其命运之坎坷令人唏嘘。
C.李白胸怀大志,天宝元年进入长安在唐玄宗身边工作。但为人耿直的诗人触怒了一些权贵,导致自己被玄宗疏远,最终被迫离开长安。
D.陆游怀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但屡遭主和派大臣排挤,无法得到朝廷的重用,报国之志只能寄托在《书愤》《示儿》等诗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