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方式,这种批评方式是中国特有的。那些看似随意、非理性的评点,其实是非常厉害的,往往一两个字、一个短语,就能直抵文本的要害和关键。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评点,都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佳话。

评点是直觉主义哲学的产物。随着理性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张扬,“直觉”成了一个贬义词,并被放逐。其实,直觉是一种逼近事物内部的极其锐利的武器。混沌的世界,为云雾与烟霭所包裹,一时使我们无法识得。理性的逼近,仿佛一支大军来到了森严坚固的城下,却常常是久攻不下。而此时,直觉犹如一道耀眼的电光,瞬间照亮城池,并有可能刹那间击开城门,使我们能够长驱直入。人类今天对世界已经取得的初步认识,无一不归功于理性和直觉两支大军的联手作战。

评点讲求的就是对作品的直觉。阅读如流水一般向前流淌着,突然地遇到了一块暗礁,随即,激起了一团水花。于是,就有一阵兴奋,一阵惊喜,而在兴奋与惊喜的同时,就有了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作品是一颗无隙的核,直觉就有这个能力,它在你不防备的时候,突然地魔术般地就将这颗核打开了。完全将希望寄托于理性带你进入文学作品,大概是偏颇的。文学本身,就带有浓重的直觉色彩,而对它的批评,却要一味理性,就未必是科学的了。

评点是非常个人化的。评点人在评点作品时,是要将自己带入的。那时,文学就是一个世界,而他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观者。那里头的喜怒哀乐,绝不仅仅是他的研究对象,他要与那里头的人物,一起来经受这些情感的消消长长。而理性的批评,是见不到批评者本人的。他的冷峻、客观,使他一直站在作品的大门之外。他的窥视固然能得到一个融入其中的人所无法得到的信息,但他也一样失去了只有融入其中的人才可得到的更为重要的信息。评点将个人体悟看成了最有效的解读作品的途径。此时,评点者竭力维护着自己的艺术感觉而不被理念所劫持,他要最大限度地与作品保持一种亲近、一种触手可摸的距离。

与理性批评相比,评点固然缺少系统与完整性,看上去显得有点支离破碎,但它同时也避免了理性批评因框架的设定而不得不舍弃一些重要因素的弊端。虽然散漫了一些,但它却将它所看到的各个闪光点自由灵活地呈现了出来。从篇幅和文字上讲,由于它是以“点击”为主,并不做铺陈与演绎,也节俭实用了许多。

(摘选自曹文轩《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有一种看似随意、非理性的评点,它常能逼近作品最关紧要的内容。
B.直觉主义和理性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武器,面对强敌,它们都能够各自为战、克敌制胜。
C.评点的独特魅力在于凭借直觉就可以带领着读者进人文学作品,让理性批评相形见绌。
D.评点可以把作品、作者与评点者最密切地联系起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批评方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直觉评点时,始终与理性批评相伴相随,凸显其各自的优长,利于启迪思维。
B.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从评点人的动机、立场、途径等方面把论证推向深入,颇具辩证意味。
C.文章在论述评点的直觉性特点时,运用比喻使深刻、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认可理性批评所追求的系统与完整性,理性窥视也能得到评点人才能得到的信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体现出传统的文学批评讲求形神兼备以神为要的审美主张。
B.兴盛于明清之际的小说评点造成一种特殊的阅读经验,对今天语文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C.中国传统的评点方法追求直觉体会,讲究细读细研作品,以精练求深广,于一瞬求永恒。
D.“直觉”被放逐,主要是因为传统的评点支离破碎,缺少系统性与完整性,显得不够科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12:37:5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盈满

凸凹

⑴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棘和山树,侍炊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预备着无数的柴薪,无须急。但也有性急的邻人,待到草木枯黄的时候,整天到山上去,树枝和山草,都背回家里,把柴棚堆得满满的。
⑵母亲也催父亲去打柴草,父亲笑着说:“不急。”直到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母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父亲对母亲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理——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母亲摇了摇头。
⑶父亲去世之后,县上拆迁移民,母亲来到了平原。公家资助,个人筹集,我给她置备了一座小院。侍炊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但她总是发出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满。问她为什么,她说,虽住在了平原,但究竟是外来户,老居民都有煤气本,咱没有,做饭要烧高价气,而我又没有收入,就指望你。还有那蜂窝煤,也要用钱买,依旧是指望你。闲下来一想,原来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
⑷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
⑸她凄然一笑,说:“也只能这样。”她沉吟了一下,又说,“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
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
⑺每天朝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破烂变卖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后来她在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
⑻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我的一个专题访谈。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给您提一条意见——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烂,就有点儿不般配了,所以您还是待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
⑼母亲黑了一下脸,说:“叫得再响的大公鸡,也是卵孵的,脸子要是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
⑽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对我说:“你去劝劝妈,你是老大,她听你的。”
⑾到了她的住处,院门竟落了锁。等了很久的时刻,也未见归来,便驾车去寻。平原乡村的田间土路四通八达,不好确定方向。便循着岸树成排的地方走,果然就寻到了。
⑿三轮车停在路旁,她正在树荫里捡落枝。落枝稀疏,要捡满那爿车斗,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
⒀我走下车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就像黄口小儿叫的第一声那样,既含混,又清晰。母亲分明是听见了,但没有应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一点也不感到吃惊。
⒁我感到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
⒂我望了望头顶上的树冠,有不少枯枝期待在那里,便下意识地攀上树去,即便是西服革履,也无一丝犹豫。折下的枯枝,很快就装满了母亲的车子。母亲说:“咱们回吧。”我说:“回。”
⒃母亲骑三轮在前边走,我则驾车跟在后面。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
⒄母亲开了院门,对我说:“咱先把柴草抱进来,再慢慢说话。”
⒅庭院的柴草果然像弟弟说的那样,堆得盈满如山,以至于新捡来的柴草再扔上去,也不见增长。我说:“柴草已如此盈满,您干吗还那么急切地捡?要是父亲还在,他一准会骂您,骂您贪心。”
⒆“即便他在,他也是骂不出口的。”母亲说,“他那时是站在山场上说话,有盈满的底气;咱现在是站在庭院里,眼前虽盈满了,却没有身后的山场,心里的妥帖,还得靠捡。”
⒇我感到,父母那代人,不仅活在日子里,更活在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里,所以,我无话可说。
(21)母亲用泥灶给我烧了开水,沏了一壶老家的亲戚捎来的用黄芩焙制的山茶。她把两只红薯放到烧水生成的炭火中,一边陪我说话,一边给红薯翻个儿。不久,烤红薯的芳香就袅袅地弥漫开来,直沁心田。不知不觉地,被世事弄皱褶了的心叶,竟情不自禁地伸张、舒展,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这时,所有的欲望都简化成一个欲望:好好品味一下红薯。
(22)烤到一定的火候,母亲便把红薯拨到一边的冷灰里,说:“让它收收性子。”所谓收收性子,就是让烤过的红薯从焦脆返回到柔韧,托在手心里,虽体温热烈,却可以承受。红薯的口味也绵长也筋道也甘甜,一吃就吃得很本质了。
(23)也许吃相有些贪婪,母亲说:“别急,两个都是你的。”
(24)我甘心享受这种照拂,说:“知道。”
(25)那天,我在母亲那里待得很晚。本来一个场面需要出席,对方也不断来电话催促,我还是推掉了。
(26)这天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

(有删改)

【小题1】分析第⑹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2】第⑸段和第⒄段通过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她前后心理的变化。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分析第(2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文章最后以烤红薯吃红薯的事收束全文,凸显了主题,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小题5】全文围绕“盈满”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摘编自《中国经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B. 汉学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门类众多,当今学术界主要存在着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等不同类别。
C. 汉学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和反观自身的镜子,中华文化通过汉学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
D. 汉学研究在客观上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还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一度改写了世界文明进程。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上世纪出现“汉学热”,是因为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对中国及中华文化的看法。
B. 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应当理性地看待它的价值。
C.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从这个意义看,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
D. 中国学界对汉学的研究忽冷忽热,并以获得外国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使国学蜕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汉学热”重又兴起,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心理印证和调适。
B. 西方汉学家仅仅把中华文化当作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他们很难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其中,更很少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C. 遗失国学就等于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葬送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因此,中国学术界应当担负起国学使命。
D. 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成为显学,但同时又强调莫把汉学当国学,汉学不能够取代国学,我们的国学应当快速复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
(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06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推进产业升级、带动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橙、茶叶、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叶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
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体验黎家古法酿酒等乐趣。
(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
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
(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保护耕地为前提,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提升农产品质量。
B.要确保农民全员参与和全面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
C.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以绿橙、茶叶等种植采摘为特色,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特色旅游体验。
D.乡村振兴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要拿出勇气、智慧与担当,踏实工作,要改变农民的思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农村经济基础仍然脆弱,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乡村振兴不是短时期内就能实现的。
B.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意在推动当地的产业升级,增加大里村民收入,带动村民致富,有值得借鉴的做法。
C.有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加上媒体报道的监督,因此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一定能得到及时扼制。
D.材料一是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材料二提供开发模式及案例,材料三表现了对乡村振兴热的冷静思考。
【小题3】建设田园综合体来振兴乡村,需要采取哪些措施?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活动时必定伴随着一定的心理活动。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也指出:“历史科学不能把自己局限成一个社会经济解剖学,没有一件历史事实的起源不能用社会经济说明;没有一件历史事实不为一定的意识状况所引导、所伴同、所追随。”因此,史学不仅要阐述人们过往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揭示伴随这些活动的心理状况。心理史学正是基于此而兴起的史学新领域。
从20世纪初期起,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了“新史学”的思想,比如美国的鲁滨孙、中国的梁启超,他们都主张突破史学原来的界限,与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但直到弗洛伊德关于达·芬奇心理分析的著作、埃里克森关于马丁·路德和甘地心理分析的著作问世,心理史学才算正式诞生。美国心理史学的兴起是在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以后,法国的心态史学相继而起,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著作。80代以后,心理史学的相关著作陆续传入我国,对我国史学界产生了不小影响。心理史学能够在我国落地生根,也与当时国内史学界的情况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发生了整体性变化,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从以政治史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史为中心。社会史尤其是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需要特别关注人,不能只看到社会的变化而看不到人的变化。而在研究人的过程中,势必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唯有如此才能深化对社会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史学研究产生了许多探索性成果,出现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范式。第一种是关于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问题;第二种是把研究视角从个别思想家转向特定人群,研究其日常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等;第三种是探讨个别人物的心理特征,用心理史学的方法剖析历史人物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等。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心理史学对深化史学研究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目前整个心理史学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首先,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心理史学势必要比单纯的史学研究困难一些,多数历史研究者因不懂心理学而对心理史学敬而远之。其次,传统史学研究对于史料的选择与心理史学不同,更强调客观史料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历史研究者绝不能带着感情做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研究者在开展心理史学研究时的思路。再次,可以进行心理分析的史料与一般史料相比更为难找,这是当前心理史学研究的一个瓶颈。
从根本上说,心理史学是史学的一种,只不过是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心理史学研究仍然要以史学方法为基础,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史学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人,但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当代人,过去的人与当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和心理特点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历史。但当代人与过去的人之间也需要进行心灵的沟通,这种心灵沟通是当代人学习历史的重要动力。心理史学是史学家可以普遍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方法,是有助于当代人了解历史奥秘的科学方法。
(摘编自邹兆辰《心理史学:深化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关于历史科学的论述,是心理史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与现实基础。
B.心理史学脱胎于鲁滨孙、梁启超等人提出的“新史学”思想,并最先在西方正式诞生。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为心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我国心理史学研究正处于一个瓶颈时期,研究者在知识及史料选择等方面多存不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心理史学展开论述,涉及了其产生的背景、简单的历程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等内容。
B.文章以历史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为立论前提,突出了心理史学在深化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C.文章以较多的文字介绍了心理史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可以引起人们对心理史学更多的关注。
D.本文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较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学并不是纯客观的东西,总是与人类特定时期的特定意识相关联,这是心理史学产生的基本前提。
B.只要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就能深化对社会史的研究。
C.当代人与过去人的心理特点有很大不同,意味着心理史学在当今历史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D.心理史学虽然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但仍要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不能仅靠推测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