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①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注释:①元元:善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称帝”的“南面”,指坐北朝南之位,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理政时皆南向坐,故称居帝位或其他尊位为“南面”。
B.“夫寒者利短褐”,中的“褐”指粗布或粗布衣服,其布用葛、大麻、兽毛等织成。“释褐”又可指去官,或辞官。
C.“去收孥污秽之罪”中的“收孥”,古时,一人犯法,其妻子连坐,没入官府做奴婢,谓之“收孥”,也作“收帑”。
D.“不借公侯之尊”中的“公”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论证结构清晰,第一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第二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三四段以秦二世为例,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选文与《过秦论》(上)比较,都指出秦的过失在于“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都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而使用了对比手法。
C.贾谊作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却能客观认识到“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力量,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好影响。
D.《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选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2)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8 06:45: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蝇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所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擾棘矜,非锯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节选自《过秦论中篇》)

【小题1】下列各项对选文二划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小题2】下列对选文一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D.“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小题3】下列对选文一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铺叙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所率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意在表明由此而失败的秦朝不堪一击。
B.“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选文第二段将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突出陈涉之微与九国之强,然而他们与秦相抗,成败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D.选文一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小题4】把两选文中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小题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字内  振:举起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C.隳名城,杀豪    隳:毁坏D.收天下之兵 兵:士兵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②聚之咸阳③临不测之渊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③不同,②与①相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D.②与③相同,①与①相同
【小题3】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B.(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收天下之兵,聚之(于)咸阳。
【小题4】根据文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开头的“六世”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六代。
B.从这段文章可以看出,在秦始皇继位之前,天下已经统一了。
C.秦朝通过武力夺取了天下,又试图用武力来统治天下,自始至终都没有施行仁义。
D.贾谊认为秦国在统一天下的时候没有施行仁义,但统一天下之后,应当施行仁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⑵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匈奴七百余里 却:击退。
C.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 因:因为。
D.数百之众 将:率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吞二周亡诸侯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B.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 作《师说》贻之
C.临不测渊,以为固 收天下之兵,聚咸阳
D.天下定 学不可以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由守势转入攻势。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D.写陈涉起义,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是为了后文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证明提供有力论据。